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本文,体会作者人文情怀。

学法简析: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么读跑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感情,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正确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字:,洛阳人,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著有《》。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答案:《全唐文》;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刘宾客集》1、有仙则名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1、名:名词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2、乱,劳: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乱;使------劳累(5)、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式:“何陋之有”等于“有何陋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6)、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目标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3.结合文本体会作者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文本体会作者人情怀。

学情分析这两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样“读”好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

能透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

真正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之所在,这才是重中之重。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与背不是难点,真正的难度在于让他们读进去。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并口译全文,然后把你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可以是字词释义的,也可以是作者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的,现在开始。

自由朗读——口译全文——小组交流——疏通文意二、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学生提问预设: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④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山、水——室不在高、不在深——陋仙、龙——德名、灵——馨比兴:要写陋室用山水比喻,引出下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内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陋室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写陋室出入的人物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无案牍……对比写出主人的生活情趣总结:环境优雅交友文雅主人高雅刘禹锡:安贫乐道高雅脱俗3.师:让我们穿越到1000多年前,当一回鸿儒,请同学们用这个开头说一句话。

我立在你门前,心里无比难过,你却对我说:。

师:刘禹锡交的朋友都是博学之人,他自己更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他的文章与柳宗元齐名,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彼此都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 短文两篇教学过程环节三合作探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探究写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类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试仿写《陋室铭》。

示例一:写作铭写不在多,有字则灵。

词不在好,能用则行。

斯是作文,惟吾真心。

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

可以用记叙,抒真情。

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

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

学子云:作文何难?示例二: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惟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三: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

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惟苦惟勤。

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

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不为?学习《爱莲说》环节二合作探究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概括文段内容法1.语言要凝炼.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

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字形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2.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短文两篇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短文两篇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登长安风云楼遥赠乐天》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陋室铭》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幼主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家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陋室铭》即是对他的处世观的反映。

《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孔子云:“何陋之有?”3【解析】1. 这句话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2.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 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包含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篇短文。

这两篇短文分别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并学习他们的品德和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借助注释和翻译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来引导他们思考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人生态度。

2.能够借助注释和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思考和感悟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人生态度。

2.难点:借助注释和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作者的生活背景。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短文的文本、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刘禹锡和周敦颐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关注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短文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

本课包括《长城》和《端午日》两篇短文,分别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端午日的热闹习俗,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文化之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词汇量不足、句子结构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长城》和《端午日》两篇课文。

3.黑板:写好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和端午日的热闹习俗,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气。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讲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本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文中某些字词的理解可能仍有困难。

学生对莲花的形象较为熟悉,但对文章所表达的哲理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字词,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莲花的形象及其所象征的高洁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莲花的形象及其所象征的高洁品质。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的理解;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文章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译文和注释4.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莲花的美丽。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板书课题《爱莲说》,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2.任务一:小组个人举手回答,概述文章主旨,并说出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任务二: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找出的描写莲花的句子,并说明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4.任务三: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用自己话说说莲花有哪些品质?(结合课文描写莲花的句子)5.各小组思考并派代表回答任务四的问题。
6.各小组思考并派代表回答任务四的问题。
7.师生总结,梳理全文。
1.学习考察,出示检测题。
2.点拨任务三:让学生结合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3.点拨任务四:作者借花喻人,并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4.点拨任务五:告知学生这是一种衬托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5.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出示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荷花)
2.教师播放有关莲花的图片。
3.展示描写莲花的诗句。
多媒体课件
环节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和文体,指导朗读
1.作者、题意知多少
2.检查课文预习
3.听录音,读课文
4.学以致用
环节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和文体,指导朗读(15分钟)
2.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荷花还有其他名字吗?(莲花、芙蓉...)
3.导入新课: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出示课题和作者)
4.欣赏有关莲花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谁来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莲花的诗句?

【教学】2020年秋季版2020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2020年秋季版2020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学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2、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掌握“馨、鸿儒、调、亵玩、鲜、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陋室铭》【情境导入】同学们,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

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间屋子写下铭文。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1)齐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何陋之有?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本文哪句话提挈全文,点明主旨?讨论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归纳,完成下表。

同桌讨论,交流明确:3.作者写自己“陋室”的同时,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小组交流,明确: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4.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深意?讨论明确: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托物言志。

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品读课文——写法赏析《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短短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对偶、白描、用典等手法,而且韵律感极强,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刘禹锡将散文特点与诗化语言相结合是本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是一种创新。

使得文章饱含理性而又不失其飞扬的文采,读来犹如行云流水般轻巧却又不失回味之隽永。

特点之一:言简。

用字简至极点,多一字,若画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龙无首。

可见作者行文之老到。

全文仅八十一字,高度概括了“陋室”与“德馨”,并能在八十一字中运用多种手法。

而且很多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步运用多种手法,在他的妙笔下展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

这对我们后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合理的技巧运用,是增添文章魅力的好方法。

特点之二:韵美。

通阅全文,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朗上口。

文章重在五言,又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美妙的音乐感。

特点之三:意长。

文毕意不尽,余味绵长。

《陋室铭》可谓十月酝酿、一朝分娩。

作者长期以来深悟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为出发点,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文中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

但其主旨如音乐般曲尽而余音绕梁。

结尾一个问号,更留给人们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孔子的话是以一种反诘的修辞手法间接肯定,不是作者直接的肯定,孔子的说法就是绝对的正确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1.根据本课所学,结合作者资料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示例: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

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2.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也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送一块匾额,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示例:(1)雅称——清心斋因为刘禹锡虽遭贬谪,身居陋室,但心境清明,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不为名利所累。

(2)匾额——室陋德馨因为居室虽简陋,但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五、本课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附板书设计:《爱莲说》【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接下来我们又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两篇文章虽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他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学艺术殿堂。

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

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1)齐读、轮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受人喜爱的特别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试将赞美莲的句子找出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赋予了莲什么品格,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2.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明确: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从正面来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三、品读课文——写法赏析《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

全文仅一百一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

其中有对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倍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2.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示例: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归纳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本课小结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