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2.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3. 教材版本:部编版4. 课文作者:未知5.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核舟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核舟记》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

(2)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做好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对课文《核舟记》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理解。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

(2)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核舟记》,整理并复习课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选择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文章进行阅读,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文中的描写和叙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文中的描写和叙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和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课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叙述手法。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讨论与写作:(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

2. 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实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实用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核舟记》中所描述的核舟的基本概念。核舟是一种微缩的舟船模型,其雕刻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核舟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核舟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反映出我国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举例:在分析“刻画细致,非寻常木雕所能及”这句话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非寻常”一词的含义,教师需要通过解释和上下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难点。同时,通过比较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并尝试在写作中模仿和实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微缩的模型或艺术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中所展现的微缩艺术品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也注意到他们对核舟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微缩艺术品的好奇心,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还需更具体、生动,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中核舟的基本概念、雕刻技艺和说明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技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民间艺术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核舟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

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

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五、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九、作业布置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核舟记》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古文,理解文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文本理解。

2.雕刻艺术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理解。

2.雕刻艺术的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核舟记》的初步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核舟记》,解释生僻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文本中的雕刻艺术特点,如雕刻手法、形象塑造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雕刻艺术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核舟记》中的雕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核舟记》中的雕刻艺术,如雕刻技巧、寓意等。

2.分析《核舟记》在古代雕刻艺术中的地位。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欣赏心得。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其他古代雕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大闹天宫》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2.分析古代雕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其他古代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核舟记》;(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3)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核舟记》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阅读和分析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核舟记》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核舟记》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3. 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1. 课文《核舟记》的文本;2. 作者吴敬梓的简介和相关作品的资料;3. 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文本;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核舟相关的知识,如核舟的历史和制作过程;(2)提问学生对核舟的印象和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核舟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核舟记》,注意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核舟记》的背景资料;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比较课文和其他作品之间的异同;(2)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3)学生展示自己的短文作品,进行互动交流;(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和分析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第11课《核舟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中核舟的精湛工艺、结构特点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回顾,整个教学流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核舟相关的生活中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使学生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核舟的雕刻技艺和课文描写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讲解过程中,我意识到对重点难点的解析还需更加细致,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核舟技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核舟的结构、雕刻技艺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文结合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核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核舟的制作工艺、寓意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描绘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核舟记》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课文,下面是一份《核舟记》的教案范文:教案名称:探究《核舟记》中的人物形象呈现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3.能够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描述,描绘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情节;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描述,描绘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教师:复印《核舟记》课文;2.学生: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内容猜测照片中的人物形象。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描述来描绘人物形象。

二、导入主题1.教师出示《核舟记》的课文标题,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

2.让学生单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学生交流阅读理解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学习篇章1.让学生再次阅读《核舟记》,并标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2.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外貌特征、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找出对人物形象描述的词语或句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并辅以课本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说明。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物形象,并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分析方法来描绘这些人物形象。

2.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词汇等来描述同一个人物形象,比较不同的描述方式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五、小结回顾1.教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课堂内容。

2.教师给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家自主阅读,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判断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情况;2.观察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否准确,能否通过细节描述描绘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感悟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通过学习《核舟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核舟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探究精神,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艺术价值、文言文的特点和核舟的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的艺术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微小的艺术品?”比如一个小巧的核舟模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举例:针对倒装句,教师可通过例句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
(2)核舟寓意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对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举例:教师可补充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提高: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式等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理解核舟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语文《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罔(wǎnɡ)膝(某ī)褶(zhě)髻(jì)倚(yǐ)戌(某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五、理清文章结构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第1段)(第2~5段)(第6段)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1、重要词语:⑴奇巧;⑵为;⑶罔不因势象形;⑷尝:曾经;⑸贻;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第2~5段(分说)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明确:⑴空间顺序;⑵各段介绍的重点: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疏通第2段文意: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

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

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知识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 mǐn wǎng yí jī ruò sǎn guān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rán jiǎo qū chuí rén xū zhuàn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1.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1.4学会欣赏古文,培养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课文。

1.2掌握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1.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2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

1.2提问:你们知道核舟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查找并积累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4.精讲课文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

5.课堂小结5.2教师点评,强调课文重点。

6.课后作业6.1背诵课文。

6.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介绍核舟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课后作业的设置,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附录1.生字词1.1舟1.2核1.3记1.4壶1.5杯1.6箸1.7帆1.8篷1.9桅1.10槽2.重点词语2.1精巧:精细巧妙。

2.2逼真:非常逼真。

2.3削:用刀去掉物体的表面部分。

2.4镌:雕刻。

2.5纤秀:细长秀丽。

2.6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核舟记记》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核舟记记》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核舟记记》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了解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的制作技艺,体会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顺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核舟记》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兴趣,引出课题《核舟记》。

4.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指导。

5.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6.讲解重点词句结合注释和上下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1.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绘制核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和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特点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3.拓展延伸介绍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4.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搜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描述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精细之处,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了解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所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可能会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的理解。

2.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课文长难句的翻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3.生僻字词的解释4.课堂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核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共同翻译课文中的长难句,讨论课文内容。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
4.通过学习《核舟记》,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核舟记》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并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古代民间艺术,提高艺术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说明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想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首先,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文言文的词汇、句式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大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力度,通过更多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
-例如,讲解“罔不”一词时,教师可以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罔不因势象形”,解释其意为“无不”,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加深理解。
-在分析说明文写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以课文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尺寸描述核舟的大小,使学生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 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①箬篷
..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
..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
..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
..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

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

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

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

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
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