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022教师科目二音体美初中答案
2022教师科目二音体美初中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学记》2.【答案】C。
教育3.【答案】A。
生产力4.【答案】D。
分支型学制5.【答案】B。
个人本位6.【答案】D。
从小学到高中7.【答案】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8.【答案】A。
特朗普制9.【答案】B。
形成性评价10.【答案】C。
品德评价法11.【答案】D。
疏导原则12.【答案】B。
注意分散13.【答案】B。
行为主义学习观14.【答案】C。
附属内驱力15.【答案】D。
形式运算16.【答案】B。
心理自我17.【答案】A。
理性情绪疗法18.【答案】D。
完成作业后玩游戏19.【答案】C。
寻求认可20.【答案】C。
消极21.【答案】A。
教学操作二、辨析题22.【参考答案】此题说法不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现象。
母猴教小猴爬树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不是教育现象。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难度系数】★【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23.【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
思想品德课指学校依据课程方案开设的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课程,包括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开设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德育课程教师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负责系统促进学生品德知识、品德行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
而其他各学科教师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儿童及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启示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儿童及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启示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他称之为“机械义务阶段理论”,它将人的生命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影响他们的发展,它正式提出于1974年,从此它成为许多领域的基础,如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以及自我心理学等等,借助于这一理论,给出了丰富而实用的知识和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的管理和指导它们的成长,为儿童人格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启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培养,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要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由年龄不同构成的性格发展阶段。
不同阶段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表现,这都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发现其性格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第二,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人格形成活动,并从低阶段逐步提升。
处于不同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他们对不同事物的消化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采取针对性的人格形成活动以满足他们不同阶段的需求、培育他们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发展水平。
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
通过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行为表现,从而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孩子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都不相同,孩子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孩子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性格培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从针对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施加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成长发展,培养出坚强的人格特质。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正在逐渐形成独立的性格,并寻找自我身份和角色定位。
本文将探讨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首先,初中生的个性渐趋稳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二岁左右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们逐渐开始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这些个性特点渐渐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并逐渐定型。
其次,初中生的个性多样性增加。
初中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更广泛社交圈子的时期,他们接触到不同背景、兴趣和价值观的人。
这种社交经验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中生通过与不同人交往,开始认识和了解各种不同的个性类型,从而更好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第三,初中生趋向于追求独立和自主。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逐渐离开父母的照顾,开始在学校和社会中独立生活。
他们希望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并渴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认可。
因此,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观点的体现,并表现出对个人选择的热情。
再次,初中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在这个阶段,初中生更容易受到同伴、媒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可以是正面的,如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思维和行为;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引导他们表现出消极、叛逆的行为。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及时发现是否受到了不良的外界影响,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最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不同的环境和经历会对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在发展个性的过程中顺利成长。
总结起来,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独立性和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
理解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心理学自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个阶段,希望能够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促进有所感悟和启示。
第一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这是教育心理学的最初阶段,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是追求客观事实的发掘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索和揭示了诸如学习、记忆、思维、智力等心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和理论,例如“练习效应”、“联想主义”、“智商测试”等。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使得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机械化和单调。
因此,实证主义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中需要被超越的一种方法论。
第二阶段:人本主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本主义成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权利、自我实现、自我决定、及其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人本主义不仅重视主体的内在体验,而且还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但人本主义过于强调个体化和主观性,也因此忽略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性和社会性。
所以,人本主义成为了需要完善和超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技的兴起而形成的。
社会认知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其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和构建。
教育心理学家将教育活动视为经验探究和策略使用的过程,强调知识和技能是有组织、有结构的、与文化有关的,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和掌握。
社会认知主义是教育心理学中理论结构最为完整和系统的阶段,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指导意义和做法。
然而,社会认知主义有时过于强调认知的局限性,忽视了情感和动机因素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一个问题。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14讲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
但是,他们不再象初中生那样以与成人的对抗来满足自己独立性的要求,而是在与成人和睦相处韵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独立性要求。
因此,高中生就显得更为成熟了。
2.自我意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
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矛盾性。
这主要表现在:①思想品格与性格方面的矛盾上,他们常想自己能成为具有某种品格的人或具备某种性格,但往往又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内心矛盾;②学习成绩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因此感到内心的矛盾。
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无论是高中男生还是女生,都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的优缺点。
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同时在评价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
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
5.自尊心强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他人的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自我认识逐步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认识(由外部向内在)●从12—13岁开始,个体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
●他们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
2.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表现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也主动地征求和听取教师租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3.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
主要表现在:开始根据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开始自己运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做到将自己与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作出评价。
4.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
教育心理学认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特点
教育心理学认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特点的认识。
一、差异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方式、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
个体差异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发展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生理上的发育、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变化等方面。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提供适应他们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三、自主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心理,愿意主动探索和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即能够主动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社会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机会,促进学生与他人的有效互动。
五、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包括自信心、积极情绪、学习动力等。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总结:教育心理学通过认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特点,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和照顾初中生的成长。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和性别意识的觉醒1.1 生理变化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生了许多变化,如身高增长、体重增加等。
这些变化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关注和意识。
1.2 性别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他们会关注自己和异性的差异,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
1.3 自尊心的建立:初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和形象有更多的关注,他们会努力追求自己的形象和外貌上的满意,这对于他们的自尊心的建立非常重要。
二、自我认同的探索2.1 身份认同的迷茫: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他们会面临身份认同的迷茫,不断尝试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2.2 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初中生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会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试图通过满足他人的期望来获得认同感。
2.3 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开始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有更深入的认识,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
三、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丰富3.1 情绪的不稳定:初中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情绪问题。
这是因为他们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剧烈变化,需要适应和调节。
3.2 情感的丰富:初中生开始对各种情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他们会经历爱、友谊、亲情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情绪管理的挑战:初中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表达的适当方式,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社交能力的提升4.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初中生开始更加重视同伴关系,他们会寻求和同龄人的交往,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获得支持和认同。
教育心理学--社会性发展,人格
积极平衡的情感倾向、随遇而安,具有与 神经质及焦虑相反的情绪稳定
具有灵活性,能接受新观念和新经验,有 创造性、思想开放
“五步”人格教育模式
• • • • • 1、着重强调某种人格特质 2、告诉学生所确定的人格特质的价值 和意义 3、让学生清楚这种特质看上去和听上 去像什么(角色扮演,学生讲述体现人格特质的 幽默故事,张贴那些体现人格特质的照片) • 4、给学生提供实践这种特质的机会 • 5、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
自我实现
• 1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了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并且 关注朋友、爱人和人类利益甚于自己;自我实现 的人通常能够献身于某种理想和事业,而不是为 了名誉和金钱工作 • 2.开放忠诚,有勇气按自己的信念行事,对时尚 、流行和社会习俗不特别感兴趣,表现另类,不 依赖朋友的陪伴和表扬 • 3.对人性和人生的看法精确而非罗曼蒂克 • 4.生活富有挑战而充满新鲜感 • 部分实现的灵魂会偶尔闪现自我实现一样的瞬间 ,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小学早期
在社会反应中高水平的相互关系 可以同时对一个以上的同伴反应 自我概念系统变得相当稳定,没有相互矛盾的评价 学会招募人参加活动 在人际互动的策略中不断提供对口头策略而非身体策略的依赖
小学后期
同伴团体形成以及团体中的角色认同 继续依靠权威形象来知道行为,但依靠同伴来作为规则建立的机 制也在不断增加 持续互惠以及社会互动模式的不断整合
• (二)同伴关系与友谊 •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 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
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儿童青少年能 够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观点。
5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个性2.气质3.性格4.能力5.自我意识6.社会性7.同伴团体8.友谊9.亲社会行为10.社会技能11.性别角色二、填空题1.中小学生阶段正处于个体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2.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个性特征根据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4.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并由反应的外部特质表现出来。
5.气质的类型主要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6.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人知觉方式的不同把性格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两种类型。
7.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个性两类。
8.学生性格发展受到他们已有的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
19.能力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的人的能力。
10.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11.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2.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跨时间和跨情境。
13.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
14.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培因李伯特。
15.根据人类文化的形式区分性格的是斯普兰格。
16.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体型气质说。
17.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胆汁质气质类型。
18.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多血质气质类型。
19.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认知风格的特征及教育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认知风格的特征及教育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与认知风格:教育视角的深度探讨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生阶段,是一个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面临着生理上的快速变化,更在人格形成、认知方式上展现出独特的特性。
作为教育者,理解并引导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认知风格特征,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首先,我们来关注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经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形成了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他们开始追求独立,对自我价值和地位有强烈的认同需求。
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元,既有对成功的渴望,也有对失败的挫败感,这使得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管理。
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强烈,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热情,但也可能因缺乏判断力而陷入迷茫。
此外,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认知,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冲突和挣扎。
其次,中学生的认知风格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他们开始能运用符号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然而,他们的思维还存在一定的具体性,难以完全脱离具体情境。
同时,他们的认知风格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可能是场依存型,倾向于依赖外部环境和他人的观点;有的可能是场独立型,更倾向于自主思考。
这种差异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尊重和引导。
面对这些特点,教育策略应如何调整呢?首先,教育者应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教师应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波动,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处理好情绪管理。
其次,教育者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解决和讨论活动,提升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为场依存型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为场独立型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叛逆与适应摘要:中学生叛逆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阐述了叛逆心理的内涵、表现以及危害,分析了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观、客观原因,并对如何防止中学生出现叛逆心理、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适应叛逆指的是对旧的规矩、事物、观点不满,认为其不再适用于现在。
虽然认识到新的事物有其不完善之处、并且不易验证其相对于旧事物的具体优越性,但在不满老事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尝试新事物。
对老事物的否定带有较大片面性和盲目性,往往默认老事物等同于无用、过时、腐朽等。
学生的叛逆心理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任其发展形成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方式给予纠正,引导他们改变叛逆心理,走上心理发展的正轨。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别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1.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嘴、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等等。
具体表现为:1 .1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认知风格的特征及教育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认知风格的特征及教育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与认知风格:教育的引导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学生的教育环境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塑造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形成自我认知、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认知风格的特征,以及教育如何在这些方面发挥其引导作用。
首先,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处于青少年期,这个阶段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时期。
他们开始追求独立,对权威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同时又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困扰,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情绪波动大,既可能充满热情和理想,也可能因挫折而沮丧。
此外,他们开始关注社会规则,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但这种理解往往基于直觉和经验,而非理性的分析。
其次,中学生认知风格的特征也值得关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解决问题,但思维仍具直观性和具体性。
同时,他们的认知方式多变,既有冲动型(偏好即时反应),也有反思型(善于深思熟虑)。
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但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育在引导和塑造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认知风格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教育者应尊重和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表达自我。
同时,教师需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波动,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情绪困扰。
在道德教育上,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并学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其次,教育者应针对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
对于具体运算思维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对于形式运算思维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机会。
同时,鼓励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整理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01讲初中生发展的概述、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目录1.初中生发展的概述2.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3.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初中阶段正好出于个体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到来,使初中生在生理上产生急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外部特征上,也表现在内部机能上。
(一)身体的发展1.身高;2.体重;3.身体形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
具体表现为:男生主要是喉头突出、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女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等。
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的发展;(2)肺功能的发展;(3)肌肉力量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一,存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动需要显著增强;第三,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学习内容上,科目明显增多,内容加深,开始学习学科的基本规律,学科体系也接近科学。
学习方法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善于听讲、记笔记并积极参加老师的教学活动,还要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
学习动机上,出现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注重作业质量,但对作业的认真态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此外,初中生对待分数的态度要更加客观和正确。
学习兴趣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兴趣的范围扩大;第二,兴趣出现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初中生有偏科现象,第三,学习兴趣的深刻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某种现象的原理感兴趣;第四,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增强。
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初中生感觉发展的特点是:①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②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③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交发展、道德发展和自我认知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1.2 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1.3 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开始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情绪发展2.1 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2 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逐渐成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3 中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学会适当处理情绪问题。
三、社交发展3.1 中小学生开始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建立友谊关系。
3.2 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分享。
3.3 中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
四、道德发展4.1 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是非。
4.2 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4.3 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成熟,能够体会到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五、自我认知5.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5.2 中小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5.3 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结: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认知、情绪、社交、道德和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第三章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本章至19年也没出过题)第一节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关注自我实现、同一性获得、个人与他人关系和社会文化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及自我同一性自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它是一种独立的力量。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提出了此概念,是指将一个人的动机、能力、信仰和历史组织成一个恒定的自我形象,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回答。
它既指个体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也指个体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二、个体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个性分为八个阶段:(一)婴儿前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与关怀。
因此婴儿的主要照顾者(一般是父母)应积极、前后一致的满足婴儿的需求,才能帮助他顺利度过本阶段。
(二)婴儿后期(1-3岁):自主对害羞与怀疑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说话、行走等,也开始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
教师或父母应该多给儿童提供完成任务的机会,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
对儿童自发的尝试行为加以鼓励,对他们偶尔的成功举动加以表扬。
如果儿童不小心做了错事,不要过分批评,更不能羞辱,否则儿童的自主性就会降低,从而产生害羞和怀疑。
(三)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的孩子应该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教师或家长应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做决定的机会,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
(四)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是在小学里度过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精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
但是,他们不再象初中生那样以与成人的对抗来满足自己独立性的要求,而是在与成人和睦相处韵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独立性要求。
因此,高中生就显得更为成熟了。
2.自我意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
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矛盾性。
这主要表现在:①思想品格与性格方面的矛盾上,他们常想自己能成为具有某种品格的人或具备某种性格,但往往又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内心矛盾;②学习成绩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因此感到内心的矛盾。
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无论是高中男生还是女生,都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的优缺点。
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同时在评价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
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
5.自尊心强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他人的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自我认识逐步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认识(由外部向内在)●从12—13岁开始,个体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
●他们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
2.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表现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也主动地征求和听取教师租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3.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
主要表现在:开始根据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开始自己运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做到将自己与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作出评价。
4.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
评价的结果不仅包括自己的能力、性格,而且还包括自己的态度、心境、情绪、情感等。
5.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
(1)初中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还很不成熟:●客观性差;●评价往往比较模糊;●评价常不太全面;(2)高中生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6.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1)初中生自我评价不太稳定(2)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中可变性的成分减少。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1.出现成人感。
成人感是指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其行为表现为:●凡事不再征求成人的意见,自己开始做主了;●自己的心扉也不再向成人敞开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希望与他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即平等的人际关系;●反感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视;出现了抗拒心理和行为。
2.自尊感增强●中学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一定的地位。
●当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相一致时,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并容易出现沾沽自喜。
●当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不一致时,他们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出现自暴自弃。
3.出现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一种自我体验。
●自卑感在初中阶段萌芽。
行为表现主要有丧失独立性、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掩饰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基本能进行内控,但还不够稳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2.行为和情绪的冲动性大(兴奋与抑制发展的不平衡)。
3.自我调节的时间还有限。
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个半小时左右。
如果工作比较繁琐和复杂,他们可能会失去耐心。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争,并且出现以下几种类型:1.自我肯定型。
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正确的“理想的我”占优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通过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形成积极的自我。
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对“理想的我”确立得比较现实,符合实际。
2.自我否定型。
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
“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只能达到消极的统一。
3.自我矛盾型。
这类高中生“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很难统一,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很大。
4.自我扩张型。
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地高估,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的我”也是虚假的。
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地欣赏自己,妄自尊大。
5.自我萎缩型。
这类高中生是“理想的我”没有形成,同时对“现实的我”又极度不满。
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的自卑,有时也出现放任自我的行为。
二、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初中阶段,知心朋友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比父母、师长的要大。
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展有以下积极作用:(1)给他们以稳定感和归属感;(2)给他们以健康的娱乐场所;(3)使他们获得社交经验;(4)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5)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术的机会;(6)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7)发展他们对集体的忠诚心;(8)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2.同伴关系的类型(1)知心朋友。
完全信赖、心心相印的朋友。
(2)亲密朋友。
可以交谈个人问题的朋友。
(3)好朋友。
相处很融洽,但不觉得有特别深的情感上的温暖。
(4)熟人。
只是相互认识。
(5)集体内共同活动的人,共同参加一项活动的人,但在其它方面没有来往。
例如,都是校足球队队员。
(6)集体内不共同活动的人。
在同一个集体,但不参加共同的活动,其它方面没有来往。
(7)旁观者。
只知道名字,但相互没有交往过。
3.同伴关系形成的原因(1)相互接近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比较接近的,容易建立起同伴关系。
(2)同情挚爱相互之间有好感。
(3)尊敬共鸣兴趣、志向、看法相同。
(4)集体合作初中生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容易建立起同伴关系。
(5)年龄年龄接近的初中生容易建立同伴关系。
(6)性别初中生容易在同性别间建立起同伴关系,在异性别之间建立起同伴关系还很少。
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喜欢同性别同伴的人数逐渐减少,而男、女朋友都喜欢的人数逐渐增多,喜欢异性同伴的人数也在增多,但所占百分比很低。
4.同伴关系的特点(1)选择性(2)亲密性(3)易变性(二)父(母)子关系随着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巨变,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2.行为的独立性增加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4.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类型初中生与教师的交往主要有两种场合,一是在课堂上,一是在课外。
场合不同,师生关系的类型也不同。
(1)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单向交往型,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双向交往型,即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又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多重交往型,即教师作为个体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往。
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提高。
(2)课外的师生关系●正式交往主要是指初中生在开展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时与教师的交往。
这时教师主要扮演辅导者的角色。
●非正式交往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初中生各种节假日活动时的交往。
2.初中生对教师的态度(1)初中生喜欢具有下列特征的教师:①教学方法好;②知识广博、肯教人;③容易接近,耐心、温和;④严格要求,对同学事实求是;⑤对人对事公平合理;⑥热爱同学、尊重同学;⑦负责任,守信用;⑧说到做到;⑨文明守纪;⑩关心国家大事。
(2)初中生不喜欢具有下列特征的教师:①上课拖时,上完课就不理同学;②经常责骂同学,讨厌学生;③对学生没有同情心,不用发展的眼光看人;④讲课无条理,学生听不懂;⑤不和学生打成一片,⑥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枯燥无味,⑦偏听偏信,不公正,⑧布置作业太多太难,⑨只听干部反映的情况;⑩向家长告状。
(三)人生观的发展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价值。
人生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个体自发接受各种关于人生的观点,自己对人生有一些零碎的、表面的看法,但来真正思考人生问题,只是为以后人生观的形成准备条件。
小学生属于此阶段。
2.观察阶段该阶段个体随着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逐步学习观察社会、观察人的内心世界、观察人生问题。
初中生属于此阶段。
3.探索阶段该阶段个体随着对人生观察逐渐广泛和深入,便会在观察中思考入生真谛,探索人生道路,寻求人生价值。
大部分高中生属于此阶段。
4.定向阶段该阶段个体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较全面地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并形成较鲜明的认识,显示人生观的初步定向。
小部分高中生属于此阶段。
5.确立阶段。
该阶段个体出现了人生信念与人生理想的思考。
个别高中生和大学生属于此阶段。
(四)价值观的发展1、价值观的特性①主观性,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尺度来把握的,它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
②选择性,个体开始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⑧稳定性,指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常不易改变,并在个人的兴趣、理想、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④社会历史性,指处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根据上述特点,小学生尚没有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
2.高中生的价值观发展的特点(1)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
(2)在高中生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3)高中生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4)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
3.高中生价值观的类型(1)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个人价值观分为六种,即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
(2)高中生的价值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型、社会型、审美型、经济型、政治型、宗教型。
(3)高中男女生价值观不存在性别差异。
三、中学生性意识发展(一)中学生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性反感期(10-12岁)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持敌意和反感态度;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对异性采取回避、粗暴、冷淡的态度;对男女生共同从事活动感到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