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力的内涵

1.观察力

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科学家们都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便是观察力。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知识学习的条件,我们无论是学习语文,数学还是科学等,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它最可贵的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联系。

2.观察力与感知觉

观察力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视知觉活动能力。因此,观察力的发展培养和感知觉能力培养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观察力的培养是以感知觉的发展为前提。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观察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目的性、精准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四个方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目的性:3岁幼儿观察时有了一定目的性,但不够明确,4-5岁明显提高,6岁时能按照任务进行活动。

2.精确性:学前儿童的观察比较模糊,不够细致,缺乏持久性。

3.全面性:观察零乱无序,容易遗漏,并且不能调动各种感官观察。

4.深刻性:最初往往只注意事物表面特征和外在联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幼儿的观察力有待提高。但是它不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需要在观察

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兴趣是幼儿观察的动力。

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激发观察的兴趣,帮助幼儿形成喜欢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如从幼儿喜欢的动植物开始。

2.要做好观察的准备。

有研究发现,观察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会直接影响观察的结果。所以一方面要发挥目的的定向作用,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认识车辆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开始观察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小朋友们请注意看这条马路上有什么车?并说一说它们的外形有哪些不同?”

目的明确后,如果观察对象是完全陌生的,往往也是束手无措,缺乏背景知识的观察常常是走马观花。所以,观察时要丰富幼儿相应的知识。例如在组织活动“春天变化多”中,可以提前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外出“找一找春天”,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之后在教师出示春天图片时,幼儿可以凭借自有的经验观察发现图片中事物的变化。

3.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

观察时要注意三点:

(1)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认识动物:从头、颈、身体、四肢、尾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

(2)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应包括各种感官活动。如认识水果: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

(3)观察不是纯粹的客观信息输入,其中不可避免会渗透主体的思维活动,所以观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人的观察之所以远在动物之上,是因为人有思维活动的介入,这也是观察的一项技能。观察中的思维体现在“比较”,从相似中找到不同,在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联系。还体现在善于概括规律,如从四季更替中揭示春天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更体现在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4)为了使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成为意识经验,观察后有必要对观

察的结果及时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以多样,比如口头分享,讲述故事,或者让幼儿画下来。当然这要在观察前就提出。对于幼儿,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不良的观察习惯,如不够专心,不够仔细等。要多肯定他们的观察结果,保持幼儿观察的兴趣。还要记得不断完善自己指导儿童观察活动的计划哦。

四、小结

观察是幼儿认识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

本次学习,了解了观察力的定义及其与感知觉的关系。其次,从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四个方面了解了学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最后,介绍了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四大举措。

交流讨论:

请你思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锻炼幼儿的观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