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供给“可行能力”理论对中国启示论文

供给“可行能力”理论对中国启示论文

供给“可行能力”理论对中国启示论文【摘要】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资源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是解决贫困问题、杜绝返贫现象的决定性要素。

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和加强能力供给主要依赖于教育的投资,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中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劳动者工作技能的培训。

一、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概述阿马蒂亚·森是印度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以及相关问题。

他不仅研究印度国内的贫困和剥夺,而且研究全世界的贫困和剥夺,被称作“经济学界的良心”,由于其出色的研究成绩和对经济学的突出贡献,森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行能力”理论是森的重要贡献之一,由此发展而来的用能力来测量生活质量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对非收入因素予以关注,突破了传统福利经济学的框架,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认识“能力”,首先要认识“功能”。

“功能”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活动或所处的状态(doings and beings)。

①功能不同于商品,但又与商品有一定联系,功能可以由一个人使用某种商品的能力得以实现。

比如,“自行车”是一种商品,“骑车”是一种功能性活。

“会骑车”才能实现“骑车”这一功能性活动,“会骑车”是一种“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各种功能的组合。

②“功能”是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能力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机会。

当一个人的选择机会很少时,即使他享有一定的功能,其能力还是有限的。

森的能力方法的核心是用“个人在生活中能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来评价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更好的比较生活水平的方法。

营养良好、身体健康、长寿、读写能力强、参加社区活动、体面大方地出现在公众场合、有一定的技能、找到值得做的工作、接受教育、结交朋友等问题均可以作为能力项的各个方面,能力贫困就是指人们在以上所列举的能力方面的缺失。

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后引发了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巨大争论,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本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阿玛蒂亚·森因在福利经济学领域的巨大造诣而摘取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致力于不平等与贫困等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与发扬了古希腊时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交融的伟大传统”,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展现出“经济学的良心”。

本文首先分析森所揭示的以往平等理论对不平等的遮蔽问题,进而阐明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最后说明其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以往平等理论中遮蔽的不平等问题“人人生而平等”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平等也成为近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

然而,平等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概念。

萨托利认为平等难以琢磨、难以把握,是人类最不知足的一个理想,其他理想都有可能达到一个饱和点,但是追求平等几乎没有终点,因为在某个方面实现的平等会在其他方面产生明显的不平等[1]380。

这形象地表明了平等概念的复杂性,而对平等概念揭示最深刻的学者之一,则是阿玛蒂亚·森。

森在对近代以来的各种平等观研究后指出,平等虽然已成为普遍原则,但平等观念时刻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异性”与“评价平等变量的多样性”的挑战。

在这二者之中,森着重探讨的是第二个方面的挑战。

在他看来,第一个方面的挑战非常易于理解,人们可能都熟知漠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异性常常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2]224,例如个人虽然拥有相同的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人际差异会使得其向自由的转化结果极为不同[2]256。

但是,对于第二个方面的挑战,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也是疑义重生的。

他提出,“在某一评价域(不论该评价域按照传统的看法是多么神圣)的平等诉求到了另一评价域里就可能成了反平等主义的了”[2]237。

森指出,以往的平等观虽然在形式上承认平等对所有主体的适用性,但对平等主体适用范围的一致性认识不仅没能消解对平等客体的广泛争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争论。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森的赋权增能视角程萍【期刊名称】《社会工作》【年(卷),期】2016(000)005【摘要】阿马蒂亚•森的权力贫困观和能力贫困观,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基本伦理——赋权增能。

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实践经验,与扶贫、赋权增能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在赋权增能的视角下,研究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设想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四条路径:第一,从“外力推动模式”,渐次推进到“内力推动模式”;第二,以精准识别主体需求为起点,定制增权计划;第三,以文化教育服务为基点,推升贫困农民综合素养;第四,以自治经济组织为依托,挖掘脱贫的内生动力。

然而,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主要包括:在扶贫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尚不清晰,农村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严重滞后,实践中易出现专业融合和文化识盲问题。

【总页数】9页(P15-23)【作者】程萍【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教授南京 211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相关文献】1.内源发展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内源发展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基于重庆"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结项评估数据 [J], 芮洋2.亚马蒂亚·森的人权观及其对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J], 夏清瑕3.马克思与阿马蒂亚· 森正义思想的耦合与分野r——兼评阿马蒂亚· 森正义思想的局限性 [J], 郑元凯4.教师抗逆力视角下农村特教教师赋权增能的路径探析 [J], 翁盛;王得义5.赋权增能:教师课程参与的保障——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策略及启示 [J], 陈蓉辉;马云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202201-202207)《1306社会政策》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共

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202201-202207)《1306社会政策》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共

试卷代号:1306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社会政策试题2022年1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任何政策方案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每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以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匹配的政策方案,这是( )。

A.价值标准B.成本一效益标准C.可行性标准D.风险标准2.对在岗工人的工作能力进行训练是( )。

A.技能提升培训B.再就业培训C.劳动预备制培训D.创业政策培训3. ( )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教育政策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A.教育公平B.教育机会和利益C.教育资源D.政府对教育领域的干预4.社会政策的第一位的主体是( )A.非营利组织B.政府C.就业组织D.社区组织5.阿马蒂亚·森将贫困定义为,剥夺了一个人自由选择他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种( )。

A.缺乏说B.能力说C.文化说D.社会排斥说6.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错误的是( )。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C.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性的D.社会救助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7.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核心行动是( )。

A.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B.扩大投资福利房建设,敞开供应C.对商品房投资进行补贴D.加快建设小城镇住房8.针对一个具体的政策客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框架,来分析其投入、活动、产出,看是否都根据计划,达到预定目标,这是( )。

A.效果评估B.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C.成本效率评估D.赋权评估9.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以( )为基础的。

A.社区养老B.机构养老C.家庭养老D.互助养老10.社会保险是通过( )原理来维护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

A.保险B.救助C.收入维持D.税收减免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及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西藏农牧区扶贫的长效机制建设——阿马蒂亚·森贫困思想的一个理论扩展

西藏农牧区扶贫的长效机制建设——阿马蒂亚·森贫困思想的一个理论扩展
少数民族经济。
本文系 2 0 1 2 年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1 2 c J Y O 5 6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7 7 —
西 藏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看待贫困问题 。 森认为 , 贫困意味着贫困人 口缺乏 一个正义的社会里 ,基本的 自由被看做是理所 当 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也就是说贫困的真 然 的。由正义保 障的权利不受制于政 治的交易或 正含义是贫困人 口创造收入能力和获取机会 的贫 社会利益的权衡” 。【 1 5 1 从 这些论述 中 , 我们进一步 困, 无论何种贫 困状态 , 其本质都 是相 同的 , 都是 加深 了森所认识 的 “ 以 自由看待发展”的精辟论 因权利的缺失或其他条件 的不足造成的。 同样 , 美 述 , 一个法治的社会不仅仅是 自由的社会 , 更是一
贫 困问题一直 以来都是人类 面临的一个极其 林 ; 杨松 ; 温军 ) , 增 长方式转变 ( 贡秋扎西 , 杨
李 中锋 , 杨 明洪 ; 李 国政 , 彭红 碧 ) , 产 业 结构 复杂而难以克服的问题 ,根据国家 民委对 民族 自 斌; 治 地 区农村 贫 困的监 测结 果 显示 , 到2 0 0 7年 末 民 调 整 ( 何景熙 ) 【 】 O l , 西 藏 贫 困 成 因类 型 ( 白涛 , 庄 永 族 自治 地 区农村 绝对 贫 困人 口 7 7 3 . 6万 人 , 贫 困发 福 ) [ I l l 等 方面进行探讨 , 这些 已有文献对于我们认
开展扶贫工作是有价值的。 然而这些 生率为 6 . 4 %; 民族 自治地 区农村绝对贫 困人 口占 识西藏贫困,
全 国农村绝对贫困人 口的 5 2 . 3 %,贫困发生率 比 文 献更 多 的是 静 态 的客 观描 述性 诠 释 ,而 较 少解 全 国平均水平高出 4 . 8 个百分点 。[ 1 1 其 中, 牧 区贫 析 导 致 贫 困 的 内 在机 理 , 更 多 的是从 “ 物” 的方 面 而不是从 “ 人” 本 身的角 困人 口占全国贫困人 口的 2 9 . 9 %,而这些贫 困人 研究西藏农 牧民的贫 困 , 口则相对集 中在牧草面积最大 的青藏高原牧 区。 度看待人的发展问题 。 本文受到阿马蒂亚・ 森贫困 青藏高原牧区贫困程度较深 ,贫 困发生率在 1 0 % 理论的启发 , 试图从可行能力视角出发 , 探讨西藏 以上 , 远远大于内地平均 4 . 6 %的贫困发生率。[ 2 1 在 农 牧 区 的扶贫 攻 坚 问题 ,这 可 以视 为是 对 现 有文 西藏这一 比例更高 , 例如 , 在 日喀则地区 , 定 日、 聂 献 的一个 有 意义 的补 充 。 拉木 、定结 、岗巴 四个县 的贫 困发生 率分别 为

《贫困与饥荒》读书报告

《贫困与饥荒》读书报告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读书笔记政管学院1001班 201027920113 吕娴一个学期的社会保险学,看了老师列的一些参考文献以及一本参考书目,即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下面主要是对该书的介绍。

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他与那些热衷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在《贫困与饥荒》这本书中,我们都不会否认下面的观点:饥饿是指一个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与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饥荒则是指某个区域的人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食物。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研究饥荒,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研究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森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贫困与饥荒的,得出的结论:饥荒是由获取食物的权利失败造成的。

在森看来,贫困就是一种权利失败。

接下来,我想回到文本,简要理顺一下作者的思路。

与大部分著作的书写方式一样,森也是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引入分析问题的方法——权利方法,然后通过对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一些饥荒案例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权利方法。

作者在阐释书本将要探讨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倾向性观点。

第1章,作者谈贫困与权利,焦点集中在影响交换权利的因素上。

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

既然饥饿与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那么与什么相关呢?作者认为是权利,饥饿与一个人是否具备获得食物的能力(权利)息息相关,这就是说权利体系分析方法能更一般地应用于贫困和饥荒分析。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阿玛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但我没有读这部著作,而是读了另外一部:《贫困与饥荒》。

以权利看待饥荒?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一、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人)1933 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

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

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

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么样子。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

(学)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原因在于,与那些热中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阿玛蒂亚·森是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详细探讨了自由主义的概念,包括个人自由、权利、民主和法治等。

除此之外,森还对全球化、贫穷、教育、社会正义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他所阐述的理论在现代世界中极具影响力,并且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更深入理解。

本文着重分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可行能力是指人们拥有实现意愿所需的能力和机会。

在阿玛蒂亚·森的著作《发展自由论》中,他指出,一个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指她有了行动的能力,而是因为她还拥有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中茁壮生长的机会。

换句话说,自由的概念不仅仅涵盖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意愿,还包含了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因素。

可行能力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了人类必须获得荣誉、尊重和自由。

阿玛蒂亚·森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和机会。

他们应该被赋予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以便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还着重强调了人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主的生活,从而能够在生活中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在扶贫领域具有指导性。

他认为,因为贫困是缺乏可行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扶贫政策必须致力于增加个人的可行能力。

这包括教育、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虽然生产力提高是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只有通过增加人们的可行能力,才能使得他们能够成功地获得一份工作、接受教育,并具备向更高水平提高的能力。

只有通过教育,每个人才能获得发展所需的培训和知识,才能更好地参加社交和政治活动。

除了扶贫方面之外,阿玛蒂亚·森所阐述的可行能力理论也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不受种族、性别、阶层或文化因素的限制。

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各种各样的选择,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重视多样性的存在,让人们可以相互尊重,平等交往。

农民权利贫困及其治理—基于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

农民权利贫困及其治理—基于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


困发展到就业 、 康 、 健 教育 、 社会 参 与等基 本 权利 丧失
的“ 广义的精神 贫 困” 。换句话 来说 , 当今 的贫 困 , 已经 从经 济的贫 困发展 到机会 的贫 困 , 由机会 的贫 困深入 到权利的贫 困。森 说得 好 , 统的 以个人 收 入或 资源 传 的 占有 量来衡 量贫 富是不 足取 的 , 而应该 引入关 于能 力的参数 来测度 人们 的生活质量 ( 包括贫 困) 。其核心 意义是 , 须考察 个人 在实现 自我价 值功 能方 面的实 必 际能力 , 因为能力不足才是 导致贫 困的根 源。他 提 出,

个过程。聚集于人类 自由的发展观与更 狭隘 的发展
实 现每个人 可行能力 的最大 满足 , 可行能力 的向量 而 之增长也就是 人类 自由的拓展 。值 得 注意的是 , 因为
森充分考虑到了个人异 质性 、 环境多样性 、 社会 氛围的
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狭隘的发展观包 括发展就是 国
民生产总值 ( D ) G P 增长 、 或个人收入提高 、 或工业化 、 或 技术进步、 或社会 现代 化等 等 的观点 o[ 尽 管他 不否 - 8 认 国民生产 总值或个人 收入 的增 长 , 以作 为扩展 自 可
选择要参与这种 决策 。L ” 1 森将发展看作 是达到个人全 面 自由的过程 。可行
能力 是森对 自由的独特 的理 解 : 人类发 展 的 目的就是
在森 的经济学思想 中一个突出之处就是他对 发展观 的 创新理解。他 把 自由与发展 紧密联 系起 来予 以考 虑 。 森认为 :发展可以看作是 扩展 人们享有 的真实 自由的 “
[ 金 项 目]本 文 系作 者 主 持 的 2 0 度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 农 村 建 设 中 城 乡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问 题 研 基 0 8年 新

饥荒根源于权利失败——论阿马蒂亚·森福利伦理思想评价

饥荒根源于权利失败——论阿马蒂亚·森福利伦理思想评价

饥荒根源于权利失败——论阿马蒂亚·森福利伦理思想评价论文摘要: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尤其突显了他对权利的独到见解与重视:他把造成‚饥荒‛的根源看作是权利的丧失,这也正是其对福利伦理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阿马蒂亚,森;福利伦理;权利一、福利伦理简介福利伦理颐名思义是从伦理层面来解读社会福利问题。

它是一种着重社会与经济的均衡发展,兼顾政府财力、倡导权利义务对等、施重于取的伦理形式。

麦金太尔指出:作为道德生活的主体.个人价值不仅必能离开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且对社会生活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创造甚至超越。

边沁最早将功利主义引入自由主义,对自由作了实证主义的理解.他认为个体善表现为可以计算的快乐或利益的满足.自由就是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快乐或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密尔认为.任何个人行为只要仅仅有关本人利益而不涉及他人利益,个人就有绝对的行动自由,个人不必对社会负责,社会也无权进行干涉.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与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相反,格林指出人类道德尽管在内容上有多样性,但在形式上具有共同性:道德上的善本质上是共同的。

‚共同的善是人们设想与他人共存的东西.与其他人共享的善.而不管这种善是否适合他们的嗜好‛因而福利伦理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福利,二是共同的善。

作为福利伦理的根本要求是:人类应该以对其他物种和自然产生最小的而不是最大的影响方式来生存和发展.或者说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应该放在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上.必须以损害环境最小为前提。

具体来说,这种福利伦理有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生存标准。

即人们可以生存下来的最低标准。

这种最低标准是一种客观的作为动物人的生理标准,如有衣穿不致冻死,有饭吃不致饿死;还有主观的作为一个社么人的生活标准.如当前各个国家都制定有但标准并不相}的最低收入标准:贫困线标准。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二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二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今天看完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作者和他的搭档在世界范围内做的有关贫穷现象的调查。

在看到最后一章有关政治的内容,说到了印度等国家的村委管理及个人的选举权利。

我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在我印象中,只有上小学的时候有过一次公开投票,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

还有他们国家小孩的教育,很多家长都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理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孝敬他们。

而我从身边的很多现象中,看到现在的家长很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

尽可能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学习,希望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们村里的小学一年级,三个村庄的学生只有一个班级,班里有80多个孩子。

一个老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呢?而且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很多都是小学没有毕业,而且村里农活繁忙。

鉴于此,很少有家长有时间耐心地辅导自己的孩子。

在我所知道的,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有责任心的爸爸妈妈。

读后感·他们不只是嘴上说说要好好学习,而且也亲自辅导他们,陪着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有这么一位有心的家长,孩子学习肯定会很优秀。

在我大学的时候,会计老师说:“对于企业来说要开源节流。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说道,对于那些做小意的人来说,每天少买一杯茶或一包糖果,一天天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而少贷款和少付利息。

而我觉得对于也一个家庭是这样,拥有更多的流入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就能为家里存留一笔钱,用于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

贫穷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全改变的,让家庭变得富裕需要两代或者三代的人才能改变。

一点一点地去改变,一点一点地去积累,不偷懒肯努力。

我们总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二)《贫穷的本质》是由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所著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本书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贫穷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对农村妇女脱贫的启示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对农村妇女脱贫的启示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对农村妇女脱贫的启示作者:邢帆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0期摘要:贫困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伴随着美国提出“贫困的女性化”,女性贫困问题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阿玛蒂亚·森对传统贫困理论做出了改革,提出了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理论,结合现有的国内学者对女性贫困问题的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并针对促进我国农村妇女脱贫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贫困;女性;能力;权利阿玛蒂亚·森不赞同传统的贫困理论中将贫困问题解释为单纯的经济问题,他认为传统的贫困理论忽略了收入不平等的现象背后其实质是能力低下和社会权利的剥夺。

因此森提出了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理论,使人类对贫困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1]。

一、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概述阿马蒂亚·森指出,贫困最终不是收入低下,而是获得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和能力的缺失。

(一)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森受到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马克思等人思想的启示,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实质上是能力的丧失,更确切地说是“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状态。

森的“可行能力”可以定义为人们有能力实现各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二)森的权利贫困理论森将贫困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研究,立足权利剥夺的角度来考察贫困,其内涵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

第一,森认为要真正认清贫困问题的实质,需要了解贫困问题所牵涉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森认为导致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底层的人没有条件或者被剥夺了正当的、平等的权利.二、中国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分析(一)农村妇女贫困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刘欣通过整理造成妇女贫困的环境因素,总结出三个方面,分别为自然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农村妇女所处的自然环境资源相对较少,甚至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在制度方面,农村地区的政策的支持度和可行性较低;另外,女性也会受到政治、金融危机、流行病、社会刻板印象等方面环境的影响。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阿玛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但我没有读这部著作,而是读了另外一部:《贫困与饥荒》。

以权利看待饥荒?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一、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人)1933 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

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

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

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么样子。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

(学)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原因在于,与那些热中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1)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1)

《贫困与饥荒》是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撰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实际上,称之为严格的经济学著作也有失偏颇。

《贫困与饥荒》更多的是通过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社会学的理论,来剖析人类社会中贫困与饥荒发生的普遍原因。

这是一部十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巨作。

书中对于贫穷的概念以及分析了几个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饥荒作为引子。

书的最后引出的结论是令人深思的,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基本权利的深刻探讨。

当然,我们要谈论这本书,就需要从贫困这个概念细说,什么是贫困呢?贫困一般来说,是形容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种资源匮乏的状态,这种匮乏的状态使得这个人长期保持一种各个基本需求不能被满足的状态。

这就是贫困的一个简单的肆意。

贫困在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任何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跌入贫困的境地。

自私有制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分工发展出了财富的积累,由此就产生了阶层的分化。

以财富和权力为标准的阶层分化,必然导致了一部分人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这些人缺乏足够的资源与财富,同样也缺乏基本的教育。

可怕的是,这种匮乏会跟随这些人持续很多代,除非出现了某些巨大的变化,否则,平民阶层想要摆脱贫困,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阿马蒂亚·森的这部书中,对于贫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除了是一种资源匮乏的状态,也同样是一种权利匮乏的状态。

这里的权利指的是人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权利。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近代几百年以来,欧洲文明的发展和扩张,使得人类普遍地开始了解到人权的基本含义。

但是,就当下的时代来看,大量的国家当中还存在着极度贫困和饥饿的人口,有人说,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生产力已经能够足够供得起全球人口不饿肚子,唯一能造成饥饿的原因就是政治。

此话不假,但是也过于简单化地对这个问题进行定论。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摘 要: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查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以来,精准扶贫在全国陆续展开并取得重大成效。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缺陷导致扶贫目标偏离、“争贫”引发村民矛盾纠葛、扶贫过程存在简单化倾向等。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目标是脱贫,在精准扶贫实践中需要妥善处理好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会诊把脉与有的放矢、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与提升精神文化素质等多重关系。

精准扶贫必须瞄准扶贫对象,寻找突破点和切入点,挖掘病根对症下药,要推行“五落实、五帮扶”,并凝聚村民智慧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着力提升精准扶贫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精准扶贫;运作效率;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3X (2018)03-0054-05收稿日期:2018-02-23作者简介: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学。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查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他指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切忌喊口号,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等地考查时又多次提到精准扶贫问题,强调精准扶贫要提高精准度,扶贫要扶到点子上,让贫困群众通过扶贫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查时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六项要求,即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

近几年来,精准扶贫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并取得重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要肯定成绩,直面问题,寻求对策,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家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 饥荒理论简介

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家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 饥荒理论简介

一、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缺乏,更是一种权利的缺失。他将 贫困归结为三种基本权利的贫困:获得基本物品和服务、参与社会决策、以及拥 有自尊和尊严的权利。这些权利的缺失使得人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处于不 利地位,从而加剧了贫困现象。
一、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
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家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 饥荒理论
简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社会科学的殿堂中,有一位特殊的经济学家,他的名字叫阿玛蒂亚森。他 并非来自富裕的家庭,而是从社会最底层出发,用一生的努力探索贫困与饥荒的 问题。他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当今社会的政策制定提供 了宝贵的启示。
2、对历史和文化因素的考虑不足: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对历史和文化 因素对贫困的影响考虑不够充分
为了改进和发展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量化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阿玛蒂 亚森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2、对历史和文化因素的考虑不足: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对历史和文化 因素对贫困的影响考虑不够充分
三、生产设备与技术
三、生产设备与技术
吉林钢铁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包括高精度轧机、大型连铸 机、自动化生产线等。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的质量和 稳定性。
四、企业荣誉与资质
四、企业荣誉与资质
吉林钢铁企业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省级荣誉和资 质认证。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 企业还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结合历史与文化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历史和文化因素对贫困的影响, 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依据。

论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On Amartya Sen's Capability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 马永华[1,2]
作者机构: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农民;现实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作为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却贫困依旧,农民的贫困并不仅仅表现为收入低下,更表现为因收入的相对剥夺而导致的能力的绝对剥夺。

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虽然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但却在当前众多对农民生存境遇的探讨中,通过农民所面对的贫困、能力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为我们更好地解读农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更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于《贫困与饥荒》的思考

关于《贫困与饥荒》的思考
森的书中提到过 的孟加拉饥荒 的牺牲者 的职业组成是 “渔民、运输 工人 、稻谷脱皮者 、农业工人 ……” ,这样 的一群人 自然灾害来 临时 , 其生 产权利被 大 自然 天然掠夺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面对需要技 能的工 作 时 ,其劳动权利也在市场经济 的竞争下被掠夺 ;继承权对于 出生贫寒 的这一部分人来说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 ,除 了国家 提供 的社会保 障,还有一项来 自民间 的转移权是不容忽视的 ,转移权既 是贫 困人群有权利获得慈善救助 的权利 ,一些企业家或是 富人向贫 困群体 捐 钱捐物 ,有方 向性和针对性 的转移财产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同时 ,如果一个国家能有明主的国家制度 ,人们可 以通过有效途 径 向政府 表达 自己的需求 ,或是当 自己的合法权益受 到损 害时有途径让人 民向政府施加压力 ,让政府 意识到 自己若不作为将会失去 人们 的信任 与 支持时 ,政府 必将对灾害和人 们遭受 的苦难做 出迅速 的反应 。
以上说到的是在 灾害发生过程 中政府 的行为 ,而未雨 绸缪 是一个 国 家健康 发展的必要保 证。前面说 到饥饿 的发生是 因为人 民权 利的消失 , 而贸易权 、生产权、劳动权 、继承权 以及转移权是指人们 可以同构这些 手 段将一 种物品交换成 另外一种 自己需求 的物 品,这些权力 的集合一方 面依靠 市场 ,另外还依 靠国家 ,正如森所说 :“交换权 利不仅仅 依赖 于 市场 的交换 ,而且还依赖 于国家所提供 的社会保 障。”0社会保 障是人们
上面说到的社会保障制度 算是授 之以鱼 ,但更重 要 的是 授之 以渔 , 用什么方法可以为人 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几乎从 而降低失业 率这几乎是 所 有国家都关心的问题。企业作为 社会 公民有 义务承担 一些社会责任 ,而 创造更多有效的就职岗位也是其履行社会责任 的表现 。中国企业家 马云 曾今给 自己的企业设定 目标 :“在 2004年每天盈利 100万元 ,2005年 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借鉴意义[摘要]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与国家的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贫困理论对世界反贫困事业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意义深远。

中国反贫困事业和社会管理的改善要取得巨大突破,必须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做法,通过制订切实有效的扶贫政策以达到。

国外学者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有借鉴意义,故以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贫困社会管理阿马蒂亚·森贫困是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古老而又现实的共同难题,同时与国家的社会管理(尤其与农村的社会管理)密切相关。

当前,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障碍的因素之一则是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产生了诸多不稳定现象。

因此,优化农村社区管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也正是因为贫困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的研究热情一直不减。

至于何谓贫困,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界定,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随着时代的不同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化。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贫困大致可分为收入贫困说、能力贫困说和权利贫困说。

本文就对国外学者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进行简要论述,并阐述其理论对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之一即是对贫困的研究。

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贫穷,贫困的概念中含有一个不能去掉的“绝对核心”,即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

[1]他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这是识别贫穷的通行标准。

”[2] 森所说的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是指对于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

从这个定义上看,可行能力就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

[3]森说的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

[4]一个人的“可行能量集”由此人可以选择的那些可以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量组成,因此人们实现生活功能的可行能力也包括“不带羞耻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与社群生活的能力”。

[5]概括地说,森的能力贫困所指的就是一个人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任何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能力的缺失。

以可行能力的剥夺来看待贫困,不像收入低下只具有工具性意义,这种方法更集中注意具有自身固有的重要性的剥夺。

虽然收入低下影响可行能力的被剥夺,但其是可变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诸如收入不平等、性别歧视、公共教育设施和医疗保健的缺乏、高失业率乃至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不均、政府公共政策的取向等因素都可弱化或剥夺人的可行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能力贫困理论比传统的收入贫困理论更合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收入贫困理论一般只针对“收入低下”,把对贫困的认识的变化统统纳入到以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的概念框架中,[6]而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在承认收入剥夺与能力剥夺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性的同时,肯定了贫困的实质是人的“可行能力”的被剥夺(也即一个人实现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的被剥夺)。

由此可以看出,森的能力贫困理论落脚点在于试图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1]森在阐述能力贫困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纳入自己理论的范围之内,其贫困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

二、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认识贫困不应仅停留在收入层面,更应考虑贫困者的生存状态。

森还认为,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被剥夺或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

[2]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具体论述了贫困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权利体系的相互联系。

他指出,要说明饥饿现象,必须深入到所有权结构的研究中去,因为,“除非一个人自愿挨饿,否则就可以说,饥饿现象基本上是人类关于食物所有权的反映。

”[3]森认为,所有权关系是权利关系之一,所以,要理解饥饿,理解贫困的起因必须首先理解权利体系,并把饥饿(贫困)问题放在权利关系中进行分析。

在这里,森说的权利关系也即在私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所公认的典型的权利关系,其共包括四个方面:(1)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有权拥有通过自己自愿交易所获得的东西;(2)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有权拥有用自己的资源或在自愿的基础上使用雇佣来的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东西;(3)自己劳动的权利:一个人有权拥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并进而有权拥有与自己的劳动能力有关的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及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4)继承和转移权利:一个人有权拥有他人自愿赠予他的东西,但后者对这些东西的所有权必须是合法的,而且,这种赠予可能要等到赠予者去世后才能生效(如果他指定这样)。

当然,“所有制关系的范围会因经济体制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别。

”[4]以上关系中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与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的失败是自然经济致贫的原因,后两者的失败是市场经济致贫的根源。

[5]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是直接性的权利关系,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权利关系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交换权利。

交换权利也就是一个人在转换中,能够获得的各种商品所构成的集合。

[6]鉴于五个影响交换权利的因素,森指出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以及他面对的交换权利的映射。

因此,一般来说,一个人饥饿是由食物短缺引起的,饥饿的直接原因也是由于其交换权利的下降。

[7]森还特别指出权利关系重视的是一个人具有由于没有支配足够食物的能力而挨饿的可能性和在一社会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具有合法控制食物的手段。

通过权利方法分析贫困,森设下了诸多疑问,为什么粮食供给没有减少,还会发生饥饿?为什么粮食供给没有减少,有的人啼饥号寒,有的人肥肠肥脑?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森用权利方法把贫困的原因分析深入到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层面。

三、森的贫困理论对当前我国扶贫的借鉴意义“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在致力于自改革开放同时,也开始在城乡进行扶贫工作。

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先后在不同阶段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

大体上分为:1978~1985年的农村改革,1986~1993年的国家扶贫和开发项目,1994~2000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及2001~2010年的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计划等四个阶段。

经过前几个阶段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已大大减少,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

[1]但是,贫困是一个历史性问题,扶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当前,政府又出台新的扶贫政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项都会有相应的理论作依据,我国当代的扶贫事业和扶贫工作也不例外,也需要借鉴人类历史上任何有价值的贫困理论。

笔者认为,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相较于传统的贫困理论来说有其优点,可以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的反贫工作及其扶贫政策的制订提供某些借鉴。

森的贫困理论的要点主要就是以上阐述的能力贫困理论和权利贫困理论。

贫困弱化了低收入者的可行能力,[2]反之,可行能力的被弱化又限制了贫困者应有权利的获取。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也不仅是要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以及相应权利的实现。

我们目前有些扶贫政策其实虽然有意和无意地体现着这些精神,但还需要进一步自觉。

(一)保障和落实农民应有的权利尽管中国有庞大的农业人口,但仅仅只是数量庞大,其享有的基本权利却远不如城镇人口。

当然,权利的实现也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农民应有的权利就无法实现,其脱贫的可行能力也就受到限制。

因此,当前的扶贫也一定程度上把农民的权利和可行能力纳入到相关政策中。

如国家扶贫政策明确提出,到2015年,较大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制度、全面解决贫困地区用电问题、基本健全贫困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明显提高县医院水平,到2020年,显著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

[3](二)加快最直接的“济贫”制度建设及加大其覆盖面最直接的“济贫”制度主要是指社会保障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我国贫困地区农民的就业、福利、医疗、教育等制度性保障还存在严重不足,相关保障制度的不规范、不健全、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他们脱贫的可行能力的弱化或者直接被剥夺。

除此,要特别提到的还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他们的选择受限,福利、救助、保险等制度性安排也因为其身份的特殊而被相对剥夺。

这就使得加快包括广大农村人口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应当成为当前政府扶贫工作和扶贫政策的重点之一。

当前的扶贫政策应时提出,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这实际上也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体现。

(三)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贫困者的可行能力贫困者贫困与其失业之间有着重要联系。

世界银行在定义贫困时曾用的“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正是森所提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自由的缺乏。

[4]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实就是增加失业致贫者的就业机会,因此,使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更大成就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将是很长时期内我国扶贫的战略任务。

为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对象范围中提出有条件地方引导农民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居以为其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对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给予补贴,加大对贫困残障人士的就业扶持力度。

影响一个人可行能力提高的因素,除了不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以外,不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也会导致不同社会成员个人可行能力的差异。

[5]在社会众多选择中,他们面临诸多机会不平等,并不得不接受因不公而致使的选择受挫结果。

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致使失业、收入不平等、各种歧视,而这些又恰恰都是对一个人可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因此,社会必须进行变革(如普及识字、基本医疗保障和土地改革等),以确实增强人们享受有价值和更有保障的生活的人类可行能力。

[6]为此,当前扶贫政策明确提出了今后教育和医疗卫生任务,并且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确定为行业扶贫事项,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倾斜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