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然绿地体系框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4.网络分隔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古代城市绿地规划1.城市选址对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实例:六朝建康南宋临安2.总体而言,古代城市绿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少数人享乐所用,规划设计取决于主人的意志·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为“公园运动”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绿地规划的影响:【1】带形城市理论——里亚·伊·马塔(西班牙)主张城市沿道路两边建设,宽度500m,长度无限,每隔300m设一条20m 宽的横向道路,联系干道两旁的用地,用地两侧为100m宽且布局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2】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英)以同心圆放射大道,外围农业用地为主,并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来控制城市的无线扩张(1902年的莱奇沃斯是“田园城市”的第一个试点城市)【3】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昂温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4】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美)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的活动所需的地段,应把工业用地疏散出去,来开辟绿地,试图缓解因城市集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端【5】邻里单位规划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思想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6】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空间集中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集散主义、分散主义)1.勒·柯布西耶——空间集中规划思想《明日的城市》2.赖特——空间分散的规划思想,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去共同点:空间集中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的共同点是已经认识到了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性,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汽车等)对城市的影响·环城绿带规划思想的当代实践1.环城绿带的功能与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要素复合性,结构复杂化,形态灵活性,功能多样性,越来越成为环城绿带建设的趋势2.绿道: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自然走廊(强调的是自然与人平衡发展的生态观):沿着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3.绿色基础设施是:自然和人工的各类绿色要素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1】作用:养育本地物种,维持自然生态过程,保持空气和水资源,促进人们生活的健康和质量【2】原则:全面、综合、战略、公开【3】目标:保护生态功能与过程,保护自然生产性的土地,保护开放空间,服务大众·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与方向1.工业化——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将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放在首位2.城市化——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心向外转移,承担城乡绿地一体化重任3.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善于利用土地资源,发挥综合效益4.人口与闲暇背景——节假日游人增多——承担满足人们休闲活动需求重任第三章城市绿地分类·红线:各种用地的边界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道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5大类13中类11小类(p69)·服务半径:指公园使用者从居住地到达公园的距离尺度·国内参考指标:全市性公园2-3km 区域性公园1-1.5km 居住区公园0.1-1km小区游园0.3-0.5km·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型绿地,带状公园位于规划的道路红线以外,宽度一般不小于8m·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防风林......)·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国外城市绿地分类特点:1.区域一体化2.层次体系化3.要素多元化第四章城市绿地的功能与实现生态、游憩、景观、避灾、文教【1】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a吸收有毒气体b净化水体c净化土壤d减轻放射性污染f滞土减尘作用e改善城市小气候g减噪作用h杀菌作用I环境监测作用j缓解热岛效应2.防震减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2】景观功能:1.改善城市形象(丰富建筑群轮廓线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2.营造优美风景(营造城市景观特色5要素:道路边界标志物区域特征中心点)【3】使用功能:1.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2.提供修养身心的场所3.提供文化教育的场所(传承地域历史文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形成环境教育课堂)4.避灾避害【4】避灾功能、防灾功能:避难场所、防火隔离带、战争藏身地等【5】经济功能:1.直接经济效益——观赏收入生产收入等2.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关产业社会环境效益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绿规的依据和原则:【1】依据:1.相关规划成果 2.现状基本条件 3.相关法律法规(最重要)4.技术标准规范【2】规划原则:1.城乡一体化系统整合原则2.生态优先多功能利用原则3.因地制宜区域分异原则4.远近结合动态规划原则5.地方特色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绿规的层次【1】空间层次:1.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2.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其他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3.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2】阶段层次:1.总体规划阶段2.分区规划阶段3.详细规划阶段·绿规的主要内容:1.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2.规划总则与目标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与分区规划5.城市绿地分类规划6.树种规划7.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8.古树名木保护规划9.分期建设规划10规划实施的措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绿地率:指区域内各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上面三个是三大基本指标,作为衡量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规定)第六章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现状、山水地形与植被等条件,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对绿地进行合理规划【2】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作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必须明确其与其他系统和因素的互相关系,使之互相联系成为稳定高效的系统,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效益【3】均衡性原则:规划布局时应以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考虑均匀分布,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将城市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以人为本原则:再达到功能作用的同时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的需求,提高绿地可参考性,可观赏性,供人们休闲、游览、娱乐、活动,并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可达性要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有: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8种基本模式【1】点状绿地布局:将绿地成点状均匀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点状绿地规模较小,位置分散,难以充分发挥绿地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的功能(多应用于旧城改建中)【2】环状绿地布局:外形呈环状,多与城市交通同时布置,绝大部分以防护绿带、郊区森林和风景游览绿地的出现,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风貌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3】放射状绿地布局:从城市中心区向周边放射方向建设绿地,并沿放射路两侧的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利于将新鲜空气引入城区,较好的改善城市通风条件【4】放射环状绿地布局:放射状与环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将城市分散的绿地有机联系,组成完整的体系,使居民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利于小区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利于丰富城市总体的艺术面貌【5】网状绿地布局:通过点、线、面、片、环、楔、廊等结合,将各种绿地构成一个自然、高效、多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网络结构体系【6】带状绿地布局:利用现有要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在城市周围及功能分区交界处需布置一定规模的带状绿地,起防护隔离的作用,还可以联系其他绿地使之形成网络,还可创建生态廊道,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7】楔形绿地布局: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窄的绿地,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将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组合,利于将新鲜空气引入城区。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1994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规划范围,编制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依托⾃然⽔⾻架,建⽴绿⾊⽣态空间以⼀⼼、三环、三楔、三园、七带和众多⼤⼩不等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嘉兴独特的⽣态绿地络结构。
⼀⼼:指南湖、西南湖组合形成的城市绿⼼。
三环:沿环城河建设的环城绿带是嘉兴古城格局原外城边界;沿中环红线外侧各控制20⽶绿带形成城市景观⼤道;沿外环河控制300-500⽶绿带为城市的外围⽣态环。
三园:指南湖风景名胜公园、相家荡公园和穆湖溪公园。
三楔:指城市东、南、西北向规划控制3⽚楔⼊城市中⼼区的绿楔。
七带:沿城市七⼤放射⽔系两岸布置进深30⽶以上绿带。
⼆、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特⾊园林景观规划突出体现绿化的⽣态性与⽂化性,通过绿地与⽔系的有机结合,形成城、⽔、绿相互交融的园林景观。
营造⼤型⽣态基质:保护和恢复城市3⽚绿|考试|⼤|楔的⽣态环境,严格实施城市外环绿带建设,通过河道和道路与郊外⽥园及城市内部绿地相互融通,向城市导⼊绿⾊⾃然景观和清新⽓流。
建⽴绿⾊廊道络:依托城市“⼆环、三湖、七放射”⽔⾻架,构筑各具特⾊的绿化景观带;结合⽔系建设城市道路,通过绿化处理,形成通畅的绿⾊景观廊道。
设置特⾊城市⽚区:利⽤河道将城市划分为九个⽚区,通过绿化体现各个⽚区的园林景观特⾊。
控制河道界⾯景观:包括绿线、蓝线控制。
通过修复岸线、植树造林、拆除建筑、破墙还绿、限制建筑⾼度等⽅法进⾏控制,绿地率达40%以上。
组建历史景观轴:以⼦城为核⼼,形成南湖——⼦城——穆湖溪古城和运河历史景观带。
三、重视⽣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态建设:按⽣态学原则,结合城市外围⽥园风光,并在城市内部(在绿楔、绿带、公园内,沿着修复的河、湖、湿地和滨⽔岸线)绿予⾃然⽣物若⼲⽚⾃然环境。
⽣态种植:以种植树⽊为主,⼤量采⽤乡⼟树种,重视⽣物多样性,强调地被和空间⽣态群落合理配置。
⽣态效益:在满⾜城市绿地主要功能的同时,引⼊经济价值⾼的⽣物,使绿地和⽔资源获得叠加效益。
城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一、基本概念A绿地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公园绿地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
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
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
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在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深圳市未来的绿地系统建设提供指导与依据。
二、深圳市绿地系统现状在深圳市现有的绿地系统中,各类绿地的分布、质量及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部分地区的绿地覆盖率较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和休闲空间,而在部分区域,绿地覆盖率较低,无法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通过对现有绿地系统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优劣势,为未来的规划提供参考。
三、目标与原则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生物多样性,确保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均衡分布:合理布局各类绿地,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需求,提高绿地系统的整体效益。
3、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打造宜人的休闲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4、多元化功能:兼顾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规划方案根据前面的目标和原则,我们提出以下具体的规划方案:1、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两带、多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
“一心”指以城市核心区为中心的市级公园;“两带”指沿海地区的滨海景观带和内陆地区的绿色生态带;“多组团”指分布于各区的社区公园、街道公园和其他绿地。
2、绿化提升: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改造升级,增加植物种类,提高绿化覆盖率,优化景观效果。
3、慢行系统:在绿地系统中规划慢行道网络,方便居民步行和骑行,增强绿色出行体验。
4、文化融入:在绿地规划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提升绿地系统的文化内涵,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5、智慧绿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绿地的智能化管理、监测和养护,提高绿地系统的运营效率。
五、实施策略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提出以下实施策略:1、分阶段实施:根据深圳市的城市发展情况和需求,将绿地系统建设分为短期(1-3年)、中期(4-6年)和长期(7-10年)三个阶段,确保各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ppt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建成区范围内 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建成区外围的自然山水等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五大类城市绿地中,除了“其它绿地”外,其
它 四类绿地均属于(规划)建成区范围。要达到“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 的空间布局”的目的,将规划重点放在规划建成区,缺乏市域范围的协调共建, 导致建成区内绿地精雕细刻,建成区外绿地投入不足,绿化建设水平地下,加大 了城乡环境差别,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差别。加剧城乡二元分化。
大家好14问题城市绿地系统内容编制问题现实问题绿化挃标目标体系存在诨区绿化分类没有全面概括绿化要素定位问题觃划内容没有凸现绿地多功能性觃划范围重规觃划区轻规市域觃划对象重规城市建设用地忽规非建设用地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奉行抽象的传统布局模式绿地面积假象大家好151绿化挃标目标体系存在诨区对二城市绿地系统觃划的挃标建设部城市绿化觃划建设挃标的觃定中觃定了人均公兯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三项挃标
通绿地、G46道路绿地、G47市政设施绿地、G48特殊绿地 十一小类: 综合公园:G111全市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中的G121居住区公园、G122
小区游园 专类公园:G131儿童公园、G132动物园、G133植物园、G134历史名园、G135风景名胜
公园、G136游乐园、G137其它专类公园
布局多元化:现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式多样、其中基本布局形式主
要有块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混合 式等。不同城市可能由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布局形式组合出新的布 局形式,可成为组合布局形式。
如秦皇岛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则依据山水特色和一城三区的布局特点,将布局 确定为“大环境生态绿地衬托城市组团”的布局形式,三城区组团呈“网带状与
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况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正积极开展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以期在满足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进行深入探讨。
二、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的需求日益迫切。
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路径框架(一)制定规划在制定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规划时,需充分考虑到北京市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绿地更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绿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实施策略。
(二)技术手段在绿地更新的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对绿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绿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要借助科技手段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三)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
例如,通过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地更新项目;同时,要加大对绿地更新的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介入场景(一)社区层面在社区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的改造上。
这些绿地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增加设施设备等措施,可以提升绿地的使用率和居民的满意度。
(二)城市层面在城市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涉及城市生态走廊、绿化隔离带等大型绿地的建设与改造。
重庆绿地系统规划
• 1.1城市现状 • ⑴范围面积广,区
域差别较大
• 城市区涉及范围渝 中区、大渡口区、 江北区、南岸区、
• 沙坪坝区、九龙坡 区、北碚区、渝北 区、巴南区九个
• 行政区旳全部辖区,
• 2023年城市区总人 口618万人,其中 城乡人口521万人, 属于特大城市规模。 城市区适宜建设用 地面积为1393.5平 方公里,不宜建设 用地面积2083.7平 方公里,禁止建设 用地面积1994.7平 方公里,可利用旳 后备土地资源极少, 人均拥有土地资源
图2 山水格局分析
• 1.2 绿地概况
• 城市区绿地由生态绿地 和建成区园林绿地两部 分构成。2023年城市区 绿地总面积1715.28平 方公里。其中生态绿地 1653.36平方公里,占 绿地总面积旳96.39%, 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61.92平方公里,占城市 区绿地总面积旳3.1%。 建成区绿地率19.61%,
图6 重庆市城市区绿地 系统规划
• ⑵合理细化绿地规划指标
• 我国从2023年开始,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这4项指标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但这些绿 地指标在实践中存在着明显旳不足。因为 各地气候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旳差别, 绿化旳成本和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面积就较小;规模适中旳 城市,人口密度较低,人均绿地面积就较 高。所以,统一旳绿地指标极难真实全方 面地反应出不同城市绿地建设旳实际质量
图4 土地合适性分析
• ⑷生态观 应用“反规划理论”, 优先拟定 生态最敏感旳区域,作为保护禁建区,规划 旳要点从拟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脆弱 资源旳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设施旳合理 布局(图4)。规划经过绿地空间构造,影 响城市空间构造,确保城市山水格局旳完整 性。提出需要着重保护“两江、四山”旳宏 观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增强 “四山”森林 生态景观,确保水源涵养,建立城市生态保 护旳绿色屏障。加强主城西部槽谷和郊区北 部水源保护,郊区北部以及东南部建设氧源、 冷源基地。针对城市区南北向生态廊道发育, 而东西向生态联络较弱旳实际,着重加强东 西向生态廊道建设,使城市区景观生态格局 最优。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开发与资源保护旳 冲突,保护山体和江河景观,构筑生态廊道, 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城市生态系 统内稳力,维护城市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的定义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一、保护城市环境(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1、净化空气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外,绿色植物还有明显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以及汞、铅蒸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2、净化水体和土壤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气候1、降低气温植物茂密的枝叶可以挡住并吸收50%—90%的太阳辐射热。
2、调节湿度通过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城市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3、调控气流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将绿地中相对凉爽的空气不断传向城市建筑密集区,可达到调节城市建筑密集区小气候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降低城市噪声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二、减灾防灾(一)防火防震(二)防风固沙(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四)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园、动物园、苗圃等技术优势,对濒危、珍稀动植物进行异地保护及优势物种的驯化。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达到丰富生活于其中的动物物种数量。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二、观光及旅游三、休养基地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第三节美化功能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二、美化市容三、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四、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分类一、前苏联城市绿地分类情况1990年以后,前苏联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活居住用地,生产用地和景观-游憩用地。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对城市的环境、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1. 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优雅、可持续和可访问的绿色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并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 绿地系统的功能分区:根据绿地的功能和使用需求,绿地系统可以分为公园、植物园、游乐场、运动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这些功能分区的位置和规模应该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绿地的规模和布局:绿地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模和布局。
大型城市应该有大面积的绿地,以满足大量人口的休闲需求。
绿地的布局应该合理,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并与其他的城市设施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4. 绿地的设计和建设:绿地的设计和建设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尽量保留和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地的设计应注重景观效果,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放松和享受。
同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植物和景观要素,创造多样化和富有特色的绿地空间。
5. 绿地的管理和维护: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绿地的设计和建设,还要考虑到绿地的管理和维护。
绿地的管理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机构和体系,负责绿地的日常管理、环境保护和维护工作。
绿地的维护要及时、高效,确保绿地的整洁和安全。
6. 绿地的环境效益: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绿地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增加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并与其他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配合。
只有做好绿地系统规划,才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重庆市位于中国中西部,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和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因此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探究其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公园、绿地、广场、游憩场所等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大面积景观区域。
绿地系统的规模和质量是城市建设质量的直接反映。
据统计,2018年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总面积达到970.47平方公里,绿地率达到38.3%。
其中,市级公园6个,区级公园204个,社区公园超过1000个,是全国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
目前,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共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是市级公园,包括锦江公园、南滨路公园、大龙山森林公园、洪崖洞公园、解放碑纪念碑公园和长江索道公园。
这些公园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了重庆市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
二级是区级公园,包括朝天门公园、华岩寺公园、麒麟公园、一品天下花园、渝中区抗战胜利纪念公园等。
三级是社区公园,分布于城市各个社区,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重庆市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是城市绿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绿地质量和规模的保障。
重庆市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分为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两个层面。
总体规划是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全局性的指导性思路和决策依据。
目前,重庆市已经制定了《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方案》,明确了重庆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思路、规划原则和建设步骤。
具体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文化等实际情况,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布局,力求实现功能的完善和效果的提升。
具体设计的重点在于挖掘地域、文化、环境等资源,透过设计体现美、实现绿地功能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ppt课件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各类绿地<G1~G4>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 <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 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2019/11/18
2、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城市绿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城 市
从选址到建设遵从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纵观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发展的历程,园林与城市、造园与建城,始终相互交织,以私家
园林和庭院绿化为载体的“城市山林”已总所周知。
解放后建国初期,这种追求以城市公园的大量兴建为载体,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及岸 线绿化,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2、城市绿地 子系统规划:以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道路河道 绿地及风景林地为主体进行系统规划,起到改善环境,美化整体环境的作用。3、庭院、阳台、 屋顶小环境绿化子系统规划:这一层次是指以家庭内外生态布置为基础的庭院、阳台和屋顶绿 化。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2019/11/18
5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该标准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编码的形 式,将城市绿地分为5个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
五大类: 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 十三中类: 公园绿地: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 附属绿地:G41居住用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43工业绿地、G44仓储绿地、G45对外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文
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Logo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与用地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相并列的一项重要的 规划内容,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转也规划,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 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在市域大环境下的绿地体系。它包括绿地结构、绿地分类、绿地布局、 指标体系、绿化配置、绿地景观和近期建设等规划内容,并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Logo
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原则
• 整体性原则
城市绿地之所以形成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因为将城市绿地各个组成部分作为 一个整体考虑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整体大于其各个孤立部分之和”。因此无论哪类绿地的 布局和建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应该将其放到整体的建设背景之内,统筹安 排,同一布局。
•
综合以上各定义,可以认为:城市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保持
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以植被为主要
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功能。城
市绿地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林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Logo
目录
1 城市绿地 2 城市绿地系统 3 城市绿地系统相关理论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概念
•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绿地界定为: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是指被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与主要内容、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指标、城市绿地系统规
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 划的依据与基本原则、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与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
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早期只考虑土地特性和环境美化 20世纪上半期“服务圈学说”应用 20世纪20年代制定的《东京公园计划书》提出了比较完整、
系统的功能绿地模式。
2.2国内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1985年合肥市的环城绿带建设,开创我国“以环串绿”的绿 地系统先河。 马世骏教授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 1990年,《城市规划法》 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概念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绿化系统规划 1992年,《城市绿化条例》
1、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概况
2001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 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 成的强制性内容。
2002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颁布。
2、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2.1国外园林城市绿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道路红线:规绿划的地城市系道路统路幅规的边划界线的。 学科和理论框架探索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自然绿地体系框架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理解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和生态环境,促动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大绿化建设方向转化。
很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构想。
本文针对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就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框架结构和布局形式,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形成绿色空间体系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气流通道,恢复城市外部生物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
长沙市斑块状的城市公园绿地只有与线状绿地或较宽的廊状绿地相接合,互相衔接连片,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种类繁多,从而稳定的叠加地发挥绿色生态效益。
成片成网的绿地林带,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建立绿地网络系统,是提升长沙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
以下是长沙生态绿地网络系统规划采用的几种布局形式:环城林带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它不但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也为都市人带来一个绿意盎然的休闲世界,同时,防止城市无节制扩展起着重要作用。
长沙市是我国“火炉”城市之一,建立环城林带还能有效改善长沙“热岛”效应。
环城林带建设一直被世界各城市重视。
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宽度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国内很多城市正在兴建环城林带,其中上海市2010年远景规划紧贴外环线道路外侧,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圈建立了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公顷。
长沙市规划在绕城线两侧各控制100米用地(其中河东南绕城线内侧100米,外侧400米)实行环城林带建设,全长97公里,涉及面积2000公顷。
其布局形式采用长藤结瓜式,在沿线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当放宽,规划布置大型的公园,50米以内规划以乔木为主的开放性纯林带。
长沙市的环城林带虽然在总体骨架上跟其他城市存有相同点,但其内容强调了自己的特色,环城林带经过地区历史人文景观(遗址)多,重点突出长沙历史文化和山体、江河滨水、洲等景观特色地带,并按“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重视城乡结合和大环境绿化。
长沙市的环城林带宽度规划在200米至500米之间。
根据生态学家克萨提(csuti)提出森林的边缘应有200~600米宽,最好大于1200米。
长沙市的环城林带宽度仅符合森林的边缘宽度,比上海环城林带宽度小,但长沙作为中等级的大城市,这种宽度基本符合要求。
1.2建立绿色廊道体系绿色廊道是指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
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能够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热的夏季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在冬季可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绿色廊道犹如一道道绿色保护带,维护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绿色廊道和环城林带两者双重复合,产生叠加效益,其整体的生态效益比起单纯的一项都要强,这正是绿色廊道魅力之所在。
国内外很多城市特别重视绿色廊道系统的建设,比较突出的有墨尔本市以五条河流为骨架,组成非常优美的楔状绿地系统。
上海以黄浦江、苏州河、蕴藻浜、川杨河、太浦河、定浦河、浦东运河等为主规划了滨水绿带,并发展沪青平、沪宁、沪杭、萃松等放射干道两侧绿带。
长沙市的绿色廊道体系是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构件(子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规划把它分为江河风光带和绿色通道两种,江河风光带规划建设以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龙王港、靳江河和沩水河六条风光带,沿河道每边规划30米(共60米)宽的绿带,同时,重点保护河道两岸100米用地以内的自然风光带或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植被,增强沿岸绿地与城市公园绿地的统一建设。
长沙市的绿色通道规划共五条,即连接城乡的京珠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长益高速公路及京广铁路、石长铁路等放射性通道,形成进入长沙的绿色走廊。
随着长沙绿色廊道系统的建成,它将为市民提供了大量游憩、享受自然情趣的场所。
长沙市绿色廊道宽度都为60米宽。
佩斯在研究克拉马其国家森林中提出,绿色廊道最小宽度为60米,才能满足野生生物对生境的需求,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同时认为道路每边30米宽,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
所以,绿色廊道的宽度一般为60米比较合适。
2、森林入城相关资料表明: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吨CO2放出0.73吨O2,1公顷树木平均每天吸收SO21.5kg,每平方米草坪1小时可吸收CO21.5g,一个城市如果每人平均有10m2树术或25m2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的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清新。
所以在长沙城区内和郊区发展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化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欧一些科学家根据现代城市出现的弊端,提出在城区内和郊区发展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
所以,国外很多城市在城郊都建有森林区,一些首都城市约两部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建立城郊森林地带,例如伦敦、莫斯科、巴黎等,若按此标准,长沙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350km2,则应有500~600km2的城郊森林,但据土地统计年鉴,1998年长沙市森林面积仅59.5km2,所以,长沙市必须大力发展城郊森林。
长沙市根据市区周围一些有价值的山峰、水体,规划了十个森林公园及一个野生动物园,分别是黑糜峰,青竹湖、书堂山、谷山、洪山庙、石燕湖、莲花山、泉水冲、象鼻窝、乌山等十个森林公园及长沙野生动物园,使长沙城郊森林面积增加70km2。
将森林引进城市、让园林走入乡村、林业和园林融为一体,这是长沙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有别于以往的重要不同点,是建设长沙市一流生态环境的关键。
3、合理布置公园,构筑城市绿心建立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其重点在于绿心建设。
作为一个城市其绿地覆盖率要保持在50%以上,才能满足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覆盖率普篇为50-80%,但长沙市2001年绿地覆盖率只有28.1%,与50%的目标相比差别较大,另外,长沙市绿地分布很不均衡,配比失调,绿地分布与人口密度成反比,市中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有边缘地区的1/10,旧城区绿地人均不足1m2,2001年现状绿地人均仅6.16平方米,所以,长沙市必须在城区大力增加绿地面积,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地区。
长沙市的绿心规划是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水陆洲为主心,湘江风光带为绿轴,年嘉湖(烈士公园)、后湖(后湖公园)、咸家湖(水上公园)为绿地板块,以道路绿廊、河道绿带为网络连接城市公园绿地、陆属绿地、绿化广场,组成一个以山、水、洲为背景、环、楔、廊、园相互关联的都市绿地系统。
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总面积1052.97公顷,主题公园13个,总面积886.62公顷,居住区级公园71个,总面积873.06公顷,滨江地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放绿地687.53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3500公顷,人均10平方米,同时在月塘村,鸭嘴铺、南郊园艺场,桃花岭等地新建苗圃、花圃、果园等基地。
4、建立生态隔离带因为生态隔离带面积大且靠近城市中心,大面积绿化将成为城市的“肺”。
它不但为各组团稠密的人口提供大量氧气,吸纳有害气体,降低尘土,而且能够把郊区的自然气流导进城市内部,把部分郊区的生物多样物种引入城市,使城市与自然达到融合。
所以,在长沙市各组团之间建设绿化隔离带,是长沙市作为改善城市生态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
国内很多城市特别注重生态隔离带建设。
1993年北京市在市区中心大团和边缘集团之间以及各边缘集回之间,规划了约240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地区,现在已逐步建成并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当前,北京市又将开始建设第二道城市绿化隔离带,规模更大,工程将于2003年完工。
长沙市根据“一主二次二组团”的城市结构,在各组团之间规划了生态隔离带,它们分别是圭塘河一园艺场、岳麓山—洋湖垸、谷山—东方口农场、金霞—红山庙、鸭嘴铺—黎托五个生态隔离带,总面积约15000公顷。
在生态隔离带内,结合森林公园和风景林地的建设,实行旅游、休闲活动,其间禁止一切城市开发建设和严格控制村镇建设。
25度以上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对有条件的农田可采取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方式逐步退耕还林,鼓励多种植高效益的果树、花木、苗林等。
力争用生态防护林、风景林、环保林等城市森林提升森林覆盖率,让长沙市处处充满绿色生机。
长沙市根据“一主二次二组团”的城市结构,在各组团之间规划了生态隔离带,它们分别是圭塘河一园艺场、岳麓山—洋湖垸、谷山—东方口农场、金霞—红山庙、鸭嘴铺—黎托五个生态隔离带,总面积约15000公顷。
在生态隔离带内,结合森林公园和风景林地的建设,实行旅游、休闲活动,其间禁止一切城市开发建设和严格控制村镇建设。
25度以上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对有条件的农田可采取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方式逐步退耕还林,鼓励多种植高效益的果树、花木、苗林等。
力争用生态防护林、风景林、环保林等城市森林提升森林覆盖率,让长沙市处处充满绿色生机。
概括说,长沙市生态绿地系统总框架为“一环、六带、五廊、十一园、五组团”的多层次、多类型、网络放射状的生态绿地体系。
它在绿色空间上分为三个层次:由主城区城市园林绿地构成的绿心;中间由环城林带及组团生态隔离带形成围绕城区的森林圈;外围是生态圈范围内森林公园、山林地、农田等为主体的生态绿地大环境,这种生态绿地体系将形成长沙市的城市包围圈,在未来的生活中,市民将能够真正体会到“人在公园中,城在森林里”的感觉。
总来说之,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应力求构筑一个结构合理,布置均衡,城乡结合紧凑的,以农业为基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为支柱,以各种组团隔离带、防护林网、环城林带和各类绿色廊道为骨架的大地绿化系统。
它以城市公园绿地,楔形绿地为主体,通过绿线、绿带、绿环,连接各绿点、绿面、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自然绿地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