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合集下载

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

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
57山东招远市R57T2005相对稳定A级
58上海崇明县R58T2005相对稳定A级
59浙江东阳市R59T2005相对稳定A级
60浙江临海市R60T2005相对稳定A级
61福建长乐市R61T2005相对稳定A级
62山东邹平县R62T2005相对稳定A级
63山东肥城市R63T2005相对稳定A级
64浙江嘉善县R64T2005相对稳定A级
17福建福清市R17T2005相对稳定A级
18浙江乐清市R18T2005相对稳定A级
19广东增城市R19T2005相对稳定A级
20浙江瑞安市R20T2005相对稳定A级
21浙江海宁市R21T2005相对稳定A级
22山东邹城市R22T2005相对稳定A级
23山东龙口市R23T2005相对稳定A级
24浙江桐乡市R24T2005相对稳定A级
89内蒙古准格尔旗R89T2005相对稳定A级
90浙江嵊州市R90T2005相对稳定A级
91浙江奉化市R91T2005相对稳定A级
92广东开平市R92T2005相对稳定A级
93江苏仪征市R93T2005相对稳定A级
94江苏铜山县R94T2005相对稳定A级
95山东桓台县R95T2005相对稳定A级
96江苏海安县R96T2005相对稳定A级
65浙江长兴县R65T2005相对稳定A级
66江苏东台市R66T2005相对稳定A级
67浙江海盐县R67T2005相对稳定A级
68福建龙海市R68T2005相对稳定A级
69辽宁普兰店市R69T2005相对稳定A级
70山东乳山市R70T2005相对稳定A级
71辽宁庄河市R71T2005相对稳定A级
72浙江宁海县R72T2005相对稳定A级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县(市)域经济是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

从目前看,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全国大多数县市的县域的工业经济都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整体看,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大田种植还相当普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够。

农民收入尽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显减慢。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

我国县域的民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与主体地位相差甚远。

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初级加工,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

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以及市场化运作不够到位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

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减弱,吸纳、转移农业人员逐年下降。

五是财政拮据,一些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六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县一级掌握了国家最多的土地和环境资源,应该特别注意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把土地收益增值与农村长治久安相结合。

发展县域经济绝不能离开科学发展观。

地方政府不能搞GDP崇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要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国民待遇,通过制度创新为“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腾飞找到合理的出路。

七是新时期“三农”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一是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增收主要不是来自于农业,而是来自于务工务商的收入,因此要注意给农民创造新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注意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农业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这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办法;三是农民失业失地的问题日益尖锐,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四是新一轮农村制度创新日益紧迫。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本文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测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90%以上,人口占70%以上,经济总量占50%以上。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县域是关键。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仅仅用GDP等几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和检验一个地方的发展成果,发现一个地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根本标准。

本文参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县域的特征,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吉安县为实证,测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追求的是在县域内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

其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标应该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县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文最新推荐------------------------------------------------------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全县创建西部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这是进入新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和中卫市第三次党代会、二届六次人代会精神,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工作、勇创新业绩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去年8月份,在江苏江阴市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我县成功跨入“西部百强县”,成为宁夏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县市。

西部百强县的评价指标分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大类,包括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14个指标,组委会在评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同时,综合评价了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能力等。

中国西部12省872个县市激烈角逐,我县以第98位跻身西部百强县,这是中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华杞乡跨越腾飞征程中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创建西部百强县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全年经济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动员和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审时度势、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全县迅速掀起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狠抓落实的发展热潮,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奋力开创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前面,会议对去年争创西部百强县、抓落实促发展和招商引资1 / 20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在此,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县各族人民,向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大家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为中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贡献智慧力量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稍后,建华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是对一个县域经济状况的全面评估,通过综合考察一系列指标来评价县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该指标体系旨在为县级政府提供评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参考,为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支持。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一、经济增长情况1.年度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的整体增速,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2.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映县域是否吸引了足够多的投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

3.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反映县域财政健康状况,资源利用效率。

二、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占比:反映县域农业发展情况,是否具备农业发展潜力。

2.第二产业占比:反映县域工业和制造业发展情况,是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3.第三产业占比:反映县域服务业和消费业的发展,是否具备服务业经济潜力。

三、劳动力市场1.就业率:反映县域就业情况,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

2.劳动生产率:反映县域劳动力效率,是否提高了生产力。

3.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反映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四、外贸进出口1.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反映县域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

2.贸易差额:反映县域贸易顺差或逆差的情况。

3.外商直接投资:反映县域是否吸引了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运输便利程度:反映县域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2.城市化率:反映县域城市建设的进展,是否具备城市化发展潜力。

3.水电供应能力:反映县域能源供给状况,是否保证了基本生活需求。

六、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反映县域空气污染程度。

2.水质和土壤质量指数:反映县域水资源和土壤健康状况。

3.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反映县域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社会发展1.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反映县域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

2.医疗保障覆盖率:反映县域医疗服务情况。

3.贫困人口比例:反映县域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是否有效减贫。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具体发展目标来设计。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是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本报告修订版以包括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指标等多方面的数据为基础,对全国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一、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1.经济总体竞争力:根据各县域的GDP、人均收入等指标,评估每个县域的经济总体竞争力。

通过对比分析,描绘了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其差异。

2.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对各县域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评估产业竞争力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同时,评价各县域在不同产业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3.城乡发展差距:评价各县域城乡发展差距程度,考察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4.对外开放程度:评价各县域对外开放程度,包括进出口贸易规模、外资引进和对外投资等。

了解各县域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表现。

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1.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通过研究各县域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等数据,全面评价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2.教育和人力资源评价:评估各县域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状况,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3.社会文化发展评价:评估各县域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包括文物保护、旅游业发展、艺术与文化产业等方面。

4.生态环境评价:评估各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了解各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三、综合评价和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县域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

总之,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是对全国各县域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工作。

通过综合评价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肇东

肇东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北岸,南距省会哈尔滨53公里,北距油城大庆74公里,由绥化市代管,是哈大哈大齐黄金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城市。

肇东开发于金、辽时代,历史上曾是满清王朝郭尔罗斯后旗皇家牧地,1735年(清雍正13年)设交通驿站,1914年晋升为肇东县,1986年撤县建市。

滨洲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绥肇公路纵横贯穿全境,松花江流经南部5个乡镇,全长68公里。

幅员面积3905平方公里。

全市现辖4个城区办事处、21个乡镇、1个农村办事处,186个村,1228个屯。

总人口93万:其中农村人口58万,城市人口35万。

全市现有党员23011名,党委69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790个。

有耕地305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70万亩,水面20万亩,素有半林半水六分田、三分大草原之称。

气候适宜,盛产玉米、水稻、瓜菜、多种经济作物等,是全省奶牛、肉牛、生猪、家禽、水产品的主要养殖区,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基地。

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与大庆共同开发榆树林油田,年产原油40多万吨,另有部分油气田正在开发。

境内有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去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江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垂钓休闲旅游潜力巨大。

肇东市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

境内有省级湿地保护区3.4万公倾;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肇东市现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中国玉米综合开发利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东北十强县、全省十强县、全省平安市、全省文明城市标兵,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部分,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和县域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9个、县146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1.1.1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当年价比,下同)、%、%、%、%。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江苏新沂市、辽宁凤城市、辽宁大洼县、四川郫县、辽宁调兵山市、湖南醴陵市、江苏高淳县、福建闽侯县。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指标体系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指标体系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要点提示:1、县域经济不是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行政区域经济范畴。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2、县域经济是"民众经济"、"草根经济",不是"学院经济"、"官僚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其内生力量推动的。

县域经济通过自己的争取,才被社会所关注。

3、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是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一、县域经济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等3市,共计2012个。

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占全国GDP的55.15%。

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县(市、旗)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甄别,核实,按照科学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方法完成的。

第一届,从2000年开始,历时一年多,于2001年11月完成。

发布于2002年1月第二届,发布于2002年12月第三届,发布于2003年11月第四届,发布于2004年11月第五届,发布于2005年12月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面、客观、可比1、全面。

百强县评价体系

百强县评价体系

百强县评价体系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
一、中郡百强县评价体系分四个方面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类14个指标,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加入效益指标,突出县域经济效益。

见表-1。

2、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评价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见表-2
3、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体系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旨在推动县域经济强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和绿色调查等四部分。

见表-3
4、幸福县域建设指数(满意度调查)
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计算仅限于社会调查样本。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对全国百强县进行了县域居民满意度调查。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示意图。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p r rd cso —m a n n tc n as a i tt h 0 eiie s a a e n rt e c uny g v r me t o tf e iin o kig a d i a lo fc l ae t e c mp tt ne sm n g me tf h o t o e i v o n n.
tg s fo t e e a u to o c u t c n my a e rm h v l ain t o n y e o o .An ti ey i d i s v r mpot n o ma e t e rg t e o o c d v lp n ra tt k h i h c n mi e eo me t p l is oi e .No t e su y o o n ye o o o eiie s sb sc ly c nf e o Co eiie Abi t p a s l c w h t d n c u t c n my c mp ttv ne si a i al o i d t mp tt l yAp r ia n v i a a k n b tn tt e v o o n y e o o e eo nd r n i g, u o o s r e frc u t c n my d v lpme t hi ril k sa s to n e y tm o d — n .T s a ce ma e e fi d x s se f m e t r v lp n e s e t e wih t e p r o e t e v h e eo me to c n my.I a r vd ee e c n u eo me tp r p ci t h u p s o s r e t e d v lp n fe o o v tc n p o i e rf r n e a d s p-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一)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一)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检阅。

第一部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一、全国县域经济单位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域经济强县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310个。

1、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见图-1。

2、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见图-2。

县域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强县是处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县域的中间层级,“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区,“农村水平”好于一般县域。

2010全国百强县排名

2010全国百强县排名

2010全国百强县排名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

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了百强县行列。

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在新兴百强县中,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专门机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编制发布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也随之正式揭晓。

据了解,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历时一年跟踪研究编制,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也在此基础上完成。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分布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是: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根据报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

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

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硕士论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硕士论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摘要区域内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县域城镇体系作为省市等更大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基础,是城乡连接最为紧密的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泰市地处鲁中腹地,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

因其地形地貌以及资源丰富多样,整体发展较高而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使之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探讨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就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背景条件,以期通过探索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去把握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态势。

一是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在历个朝代的发展变迁来了解新泰市的发展情况;二是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现实基础。

然后,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新泰市各城镇的城镇综合实力,以揭示其城镇发展的未来趋势。

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通过城市首位度等研究方法,得出中心城区所占人口比例过大、大型镇和中型镇数量少、小城镇数量过多以及城镇规模过小的问题;通过区位熵和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得出了主导产业不突出、各城镇的主导产业部门趋同以及城镇职能的专门化程度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对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总结,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出青云和新汶对各城镇的引力大小,进而得出了城镇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内部不协调以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受矿产资源分布影响较大的问题。

最后,针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合理县域城镇体系的目标,并就此提出了完善城镇建设资金供给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对策1 引言1.1 研究目的与意义区域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涉及区域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一个自然——社会系统。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03•【字号】市政发[2010]16号•【施行日期】2010.03.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市政发〔2010〕1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产业布局是产业形态和产业空间组织的统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县域产业布局基础近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13个区县依据各自发展优势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区县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成为扶植重点产业和加快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百强县(市)和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

区域分工不够清晰,园区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优势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只有站在全市高度,合理调配资源,避免项目重复和内部竞争,才能实现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二、优化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区域经济梯度发展规律,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全面优化产业布局。

以各区县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为基点,突出整合、集聚和提升效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产业平台建设和项目带动为抓手,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县域主导产业;以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为手段,逐步建立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放型产业格局;以壮大民营经济为动力,实行全民创业,确保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县域调研报告4篇

县域调研报告4篇

县域调研报告4篇本文目录县域调研报告如何统筹城乡与县域治理创新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调研报告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目标,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XX年末,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 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xx大和xx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XX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差距明显。

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1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约占全省的55%。

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态势良好。

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新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顺德模式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模式;晋江模式的特点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珠江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一致,即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其分布特征为:首先,从数量上看,根据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的统计数据,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7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95个,占总数的76.61%;中西部8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2个,中西部最高排名为四川省双流县,排名第3位,东北地区吉林省延吉市首次进入百强县(市),排名第98位。

其次,从发展水平来看,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辽宁省瓦房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位于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中西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四川省双流县与之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8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75元,比上年增长12.54%;双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增长17.3%;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再者,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省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平衡。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二)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二)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2009年11月1日一、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单位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和比例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比第八届有所增加;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比第八届有所增加。

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比第八届有所增加。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占省域经济的比例高低不一,人口比例最大的三个省份是西藏、贵州、湖南,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河北、河南、贵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新疆、江西、河南,详见表一。

三、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县域人口平均46.53万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75.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3.29亿元。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差异性非常大。

人口规模最大的94.19万,最小的3.62万,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江苏、重庆、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最大的313.91亿,最小的3.58亿,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江苏、山东、浙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最大的21.85亿,最小的0.11亿,最大的三个省份是上海、江苏、浙江,详见表二。

四、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差异性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430元,是全国的72.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7500元/人附近的县(市)数量比较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9.73倍,比第八届有所扩大。

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若以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基准(100)划分A+、A、A-、B四个等级,各等级情况是:A+级(125以上)占12.14%,A级(125-100)占5.86%,A-级(100-75)占10.24%,B级(75以下)占71.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郡县治,天下安。

“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

县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功能比较完备的行政区划单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是统筹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

科学发展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建立完善的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对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探索过程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和服务的独立性研究所,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其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三个阶段。

1. 到,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
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

主要目的是引导全社会来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正确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 到,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
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的观
点。

倡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加快向县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科学发展转变。

总结了《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 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以提高幸福指数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3. ,第十届,进入体系完善阶段
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幸福指数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

主要目的是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二避免非正常竞争,促进区域协作;三强县富民要一致;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五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六发挥中央、省、市、县等多方力量,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结合起来,完善评价体系。

在以后的评价中将进一步完善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特别是着重进行“县域幸福指数”的专项调查。

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内涵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

县域经济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科学发展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评价指导思想:一是壮大县域经济;二是建设“富裕县域”、“绿色县域”和“幸福县域”,提高富裕程度、绿色指数和幸福指数;三是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简称“一壮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县
域科学发展的多样性和科学发展的丰富内涵。

1.完善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个探索过程
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探索过程,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对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郡县治,天下安”赋予新的历史性内涵。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是采用公开的、客观的、可比的、核心的县域经济数据对全国所有县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强弱排序增加可较性,促进发展;县域科学发展评价采用客观数据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结果分等级分类型,不强调排序,利于促进统筹。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的过程。

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系统示意见图-1.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
评价体系简洁明了。

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真实、客观、可比,指标规律能够把握或大致能够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

由于全国县域经济差异性大,由于县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由于对影响县域科学发展的指标规律需要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

经济结构指标。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与GDP的比例等等。

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这些指标与竞争力的规律没有把握或者没有可比性。

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有些指标没有统一规律。

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
当多的中西部县没有大的外贸需求,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能够完成。

再如非农产业比,由于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粮食大县也有存在的必要。

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或是负相关需要深入研究。

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一定就好,评价结果不一定就正确。

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在每个指标与竞争力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

评价工作在缩小评价对象范围的情况下,采用比较多的指标是可行的。

评价与考核。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评价,不是考核。

现在,全国许多省份结合省情和特点,结合领导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甚至结合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奖惩,制定并实施县域经济综合考核。

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现在状态,辅以反映未来,反映的主要是现在竞争力强弱。

一是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二是经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连续的“现在完成式”能够推导大致的“未来式”,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

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

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也不应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

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也将要分类评价,进行完善。

2.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

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特别是招商引资、数据攀比等方面),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工作重点放到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