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与磨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磨损腐蚀:在摩擦过程中伴有腐蚀作用的一种磨损。

金属件表面在液体、气体或润滑剂中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形成较易被磨损或剥离
的腐蚀产物,在摩擦过程中腐蚀产物被剥离,暴露出的新的金属面又进入新的化学反应,如此交替出现腐蚀和磨损而使材料损失。

腐蚀磨损的破坏作用大大超过单纯的腐蚀或磨损。

一般金属洁净表面与空气接触后生成氧化膜,多数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厚度为0.01微米。

当磨损速度低于氧化膜厚度的增长速度时,氧化和磨损尚不相互促进,膜层可起保护作用。

当磨损速度超过氧化速度,腐蚀磨损便变得剧烈。

但氧化膜又不宜过厚,否则易于脆性断裂,形成硬的氧化物磨粒,使磨损加速。

腐蚀磨损与环境、温度、滑动速度、载荷和润滑条件有关,相互关系极为复杂。

如内燃机轴承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在润滑剂中工作也常会出现腐蚀磨损。

在特殊介质中工作的选矿机械和化工机械等的零件更常出现严重的腐蚀磨损。

防止腐蚀磨损应从选材(如用不锈钢和耐蚀合金等)、表面保护处理、降低表面工作温度和选择适当的
润滑剂等入手。

腐蚀磨损是指摩擦副对偶表面在相对滑动过程中,表面材料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并伴随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材料损失现象,称为腐蚀磨损。

腐蚀磨损通常是一种轻微磨损,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变为严重磨损。

常见的腐蚀磨损有氧化磨损和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1.氧化磨损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大多数金属表面都被氧化膜覆盖着,纯净金属瞬间即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而生成单分子层的氧化膜,且膜的厚度逐渐增长,增长的速度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小,当形成的氧化膜被磨掉以后,又很快形成新的氧化膜,可见氧化磨损是由氧化和机械磨损两个作用相继进行的过程。

同时应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氧化膜能使金属表面免于粘着,氧化磨损一般要比粘着磨损缓慢,因而可以说氧化磨损能起到保护摩擦副的作用。

2.特殊介质腐蚀磨损在摩擦副与酸、碱、盐等特殊介质发生化学腐蚀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磨损,称为殊殊介质腐蚀磨损。

其磨损机理与氧化磨损相似,但磨损率较大,磨损痕迹较深。

金属表面也可能与某些特殊介质起作用而生成耐磨性较好的保护膜。

为了防止和减轻腐蚀磨损,可从表面处理工艺、润滑材料及添加剂的选择等方面采取措施。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表面疲劳,磨损
摩擦副两对偶表面作滚动或滚滑复合运动时,由于交变接触应力的作用,使表面材料疲劳断裂而形成点蚀或剥落的现象,称为表面疲劳磨损(或接触疲劳磨损)。

表面疲劳磨损
由于循环接触应力的作用,在摩擦副工作表面或表层内部形成裂纹并扩展使表层材料剥落的一种磨损。

接触运动有滚动、滑动或滚动加滑动3种情况。

表面疲劳磨损常发生在滚动轴承、齿轮以及钢轨与轮箍的接触面上。

不论是点接触还是线接触,最大压应力都发生在零件的接触表面上,最大切应力则发生在表层内部离表面一定深度处。

滚动接触时,在循环切应力影响下,裂纹容易从表层形成,并扩展到表面而使材料剥落,在零件表面形成麻点状凹坑,造成疲劳磨损。

若伴有滑动接触,破坏的位置逐渐移近表面(见图)。

由于材料不可能完全均匀,零件表面也不是完全平滑,材料有表面缺陷、夹杂物、孔隙、微裂纹和硬质点等原因,疲劳破坏的位置往往有所改变,裂纹有时从表面开始,有时从表层内开始。

与表面连通的疲劳裂纹还会受到润滑油的楔入作用,使其加速扩展。

减少表面疲劳磨损的措施首先在于提高材料的纯洁度,如限制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规定基体组织和碳化物的均匀性等。

表面应尽量光洁,避免刀痕式磨痕。

在可能条件下,采取如渗碳和渗氮等表面强化工艺,以提高硬度。

强化层必须有足够的厚度,心部要有足够的强度,并选用合适的润滑剂。

这些措施都能减小表面疲劳磨损。

分析6063铝合金型材的表面腐蚀现象
导语:在6063铝合金建筑装饰型材的生产中,常会见到一些空心、半空心的,甚至是一些断面曲率较大的实心的挤压材,经过硫酸阳极氧化生产工艺处理后,其表面局部会出现一种沿纵向连续分布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显示为粗糙不平(似梨皮状)的,清晰可见的闪烁晶粒状的。

表面处理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在型材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无规则排列的点状暗灰色腐蚀点,这种腐蚀点与锌元素引起的腐蚀点其形状完全不一样,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是间断出现的。

前言:硅虽然是6063铝合金型材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但是如果添加量不当,添加的硅没有完全和镁形成Mg2Si强化相,造成硅的偏析和游离,就会在表面处理过程中易出现硅引起的铝合金型材腐蚀现象。

在生产中对主要合金组元和杂质以及工艺参数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有些人认为其原因为操作者没有执行正确的表面处理工艺;槽液存在一些有害杂质离子;材质不好、夹杂太多。

对此,分析如下。

1腐蚀点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和对铝合金型材生产中各工艺参数的考察,以及对操作者执行工艺情况的跟踪调查,认为产生该类型暗灰色腐蚀点的主要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1)有时因为某些原因在熔铸过程中镁、硅的添加比例不各适,使ω(Mg)/ω(Si)在1.0~1.3范围内,比最佳比值1.73小很多(一般控制在1.3~1.5范围内)。

这样,虽然镁、硅成分含量在规定(ω(Mg)=0.45%~0.9%,ω(Si)=0.2%~0.6%)范围内。

但有部分富余硅存在,这部分富余硅除有少量硅以游离态存在外,在铝合金中同时会形成三元化合物。

当ω(Si)<ω(Fe)时,形成较多的α(Al12Fe3Si)相,它是一种脆性化合物、当ω(Si)>ω(Fe)时,则形成较多的β(Al9Fe2Si12)相,这是一种更脆的针状化合物,它的有害作用比α相更大,往往
使合金容易沿它断裂。

这些在合金中形成的不溶性的杂质相或游离态杂质相往往聚集在晶界上,同时削弱晶界的强度和韧性[1-3],成为耐蚀性最差的薄弱环节,腐蚀首先从该处产生。

(2)在熔炼过程中,虽然镁、硅的添加比例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但有时由于搅拌不均匀和不充分,造成熔体中的硅分布不均匀,局部存在着富集区和贫乏区。

因为硅在铝中的溶解度很小,共晶温度577℃时为1.65%,而室温时仅为0.05%,铸棒后也就产生了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它直接反映到铝型材产品上,铝基体中存在少量游离态硅时,不仅降低合金的抗蚀性能,而且粗化合金的晶粒[4]。

(3)挤压时各工艺参数的控制,如棒坯预热温度过高,金属挤出流速、挤压时风冷强度、时效温度与保温时间等控制不当都易产生硅偏析和游离,使镁和硅没有完全成为Mg2Si相,而有部分游离硅存在。

2表面处理过程中的腐蚀现象
锌元素造成的腐蚀和硅元素引起的腐蚀在外观形态上有一些区别。

锌造成的腐蚀点象雪花,沿晶界向外扩散,是有一定深度的坑[6,7]。

而硅元素引起的腐蚀点象夹杂暗灰色点,沿晶界面没有向外扩散,也感觉不到深度.并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数量越来越多,直到完全反应后才终止。

这种暗灰色点通过延长腐蚀时间或退膜处理可基本上消除或减轻。

富余和游离硅多的6003铝合金型材在表面处理时出现下列现象:当把型材放入酸性槽(硫酸15%~20%)时,能明显地观察到在型材表面有很多小气泡,随着时间延长和槽液温度升高,反应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原电池电化学腐蚀已经产生[5]。

此时把型材从槽液中提出来观察,就会在型材表面上发现很多个与正常表面颜色不一样的点。

继续进行以后的处理,如碱腐蚀、酸性中和出光及硫酸阳极氧化时,这种暗灰色腐蚀点就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和直观。

磨损是零部件失效的一种基本类型。

通常意义上来讲,磨损是指零部件几何尺寸(体积)变小。

零部件失去原有设计所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

失效包括完全丧失原定功能;功能降低和有严重损伤或隐患,继续使用会失去可靠性及安全性和安全性。

1、磨损的分lei
按照表面破坏机理特征,磨损可以分为磨料磨损、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

前三种是磨损的基本类型,后两种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磨料磨损:物体表面与硬质颗粒或硬质凸出物(包括硬金属)相互摩擦引起表面材料损失。

粘着磨损: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固相焊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接触面金属损耗。

表面疲劳磨损:两接触表面在交变接触压应力的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而产生物质损失。

腐蚀磨损:零件表面在摩擦的过程中,表面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因而出现的物质损失。

微动磨损:两接触表面间没有宏观相对运动,但在外界变动负荷影响下,有小振幅的相对振动(小于100μm),此时接触表面间产生大量的微小氧化物磨损粉末,因此造成的磨损称为微动磨损2、表征材料磨损性能的参量为了反映零件的磨损,常常需要用一些参量来表征材料的磨损性能。

常用的参量有以下几种:
(1)磨损量由于磨损引起的材料损失量称为磨损量,它可通过测量长度、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得到,并相应称它们为线磨损量、体积磨损量和质量磨损量。

(2)磨损率以单位时间内材料的磨损量表示,即磨损率I=dV /dt (V为磨损量,t为时间)。

(3)磨损度以单位滑移距离内材料的磨损量来表示,即磨损度E=dV/dL (L为滑移距离)。

(4)耐磨性指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它以规定摩擦条件下的磨损率或磨损度的倒数来表示,即耐磨性=dt/dV或dL/dV。

(5)相对耐磨性指在同样条件下,两种材料(通常其中一种是Pb-Sn合金标准试样)的耐磨性之比值,即相对耐磨性εw=ε试样/ε标样。

3.磨损失效过程
机械零件的磨损失效常经历一定的磨损阶段。

图1a所示为典型的磨损过程曲线,图1b表示磨损过程曲线的斜率,即磨损率曲线。

根据磨损率曲线,可以将磨损失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跑合磨损阶段(图中0a段)新的摩擦副在运行初期,由于对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较大,实际接触面积较小,接触点数少而多数接触点的面积又较大,接触点粘着严重,因此磨损率较大。

但随着跑合的进行,表面微峰峰顶逐渐磨去,表面粗糙度值降低,实际接触面积增大,接触点数增多,磨损率降低,为稳定磨损阶段创造了条件。

为了避免跑合磨损阶段损坏摩擦副,因此跑合磨损阶段多采取在空车或低负荷下进行;为了缩短跑合时间,也可采用含添加剂和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材料,在一定负荷和较高速度下进行跑合。

跑合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并换上新的润滑材料。

(2)稳定磨损阶段(图中ab段)这一阶段磨损缓慢且稳定,磨损率保持基本不变,属正常工作阶段,图中相应的横坐标就是摩擦副的耐磨寿命。

(3)剧烈磨损阶段(图中bc段)经过长时间的稳定磨损后,由于摩擦副对偶表面间的间隙和表面形貌的改变以及表层的疲劳,其磨损率急剧增大,使机械效率下降、精度丧失、产生异常振动和噪声、摩擦副温度迅速升高,最终导致摩擦副完全失效。

有时也会出现下列情况:
(1)在跑合磨损阶段与稳定磨损阶段无明显磨损。

当表层达到疲劳极限后,就产生剧烈磨损,滚动轴承多属于这种类型。

(2)跑合磨损阶段磨损较快,但当转入稳定磨损阶段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磨损甚微,无明显的剧烈磨损阶段。

一般特硬材料的磨损(如刀具等)就属于这一类。

(3)某些摩擦副的磨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逐渐加速磨损的现象,如阀门的磨损就属于这种情况。

3、表面疲劳磨损
摩擦副两对偶表面作滚动或滚滑复合运动时,由于交变接触应力的作用,使表面材料疲劳断裂而形成点蚀或剥落的现象,称为表面疲劳磨损(或接触疲劳磨损)。

如前所述,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都起因于固体表面间的直接接触。

如果摩擦副两对偶表面被一层连续不断的润滑膜隔开,而且中间没有磨粒存在时,上述两种磨损则不会发生。

但对于表面疲劳磨损来说,即使有良好的润滑条件,磨损仍可能发生。

因此,可以说这种磨损一般是难以避免的。

编辑本段1.磨损机理表面疲劳磨损形成的原因,按照疲劳裂纹产生的位置,目前存在两种解释。

(1)裂纹从表面上产生摩擦副两对偶表面在接触过程中,由于受到法向应力和切应力的反复作用,必然引起表层材料塑性变形而导致表面硬化,最后在表面的应力集中源(如切削痕、碰伤、腐蚀或其它磨损的痕迹等)出现初始裂纹,如图1所示,该裂纹源以与滚动方向小于45°的倾角由表向内扩伸。

当润滑油楔入裂纹中后,若滚动体的运动方向与裂纹方向一致,当接触到裂口时,裂口封住,裂纹中的润滑油则被堵塞在裂纹内,因滚动使裂纹内的润滑油产生很大压力将裂纹扩展,经交变应力重复作用,裂纹发展到一定深度后则成为悬臂梁形状,在油压作用下材料从根部断裂而在表面形成扇形的疲劳坑,造成表面疲劳磨损,这种磨损称为点蚀。

点蚀主要发生在高质量钢材以滑动为主的摩擦副中,这种磨损的裂纹形成时间很长,但扩展速度十分迅速。

(2)裂纹从表层下产生
两点(或线)接触的摩擦副对偶表面,最大压应力发生在表面,最大切应力发生在距表面0. 786a (a是点或线接触区宽度的一半)处。

在最大切应力处,塑性变形最剧烈,且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反复变形,使该处材料局部弱化而出现裂纹。

裂纹首先顺滚动方向平行于表面扩展,然后分叉延伸到表面,使表面材料呈片状剥落而形成浅凹坑,造成表面疲劳磨损,这种磨损常称为鳞剥。

若在表层下最大切应力处附近有非塑性夹杂物等缺陷,造成应力集中,则极易早期产生裂纹而引起疲劳磨损,这种表面疲劳磨损主要发生在以滚动为主的一般质量的钢制摩擦副中。

这种磨损的裂纹形成时间较短,但裂纹扩展速度较慢。

这种从表层下产生裂纹的疲劳磨损通常是滚动轴承的主要破坏形式。

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要经过一定的应力循环次数之后才发生明显的磨损,并很快形成较大的磨屑,使摩擦副对偶表面出现凹坑而丧失其工作能力;而在此之前磨损极微,可以不计。

这与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从一开始就发生磨损并逐渐增大的情况完全不同。

因此,对滚动接触疲劳磨损来说,磨损度或磨损率似乎不是一个很有用的参数,更有意义的是表面出现凹坑前的应力循环次数。

编辑本段2.影响磨损的因素(1)材料性能
钢中的非塑性夹杂物等冶金缺陷,对疲劳磨损有严重的影响。

如钢中的氮化物、氧化物、硅酸盐等带棱角的质点,在受力过程中,其变形不能与基体协调而形成空隙,构成应力集中源,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出现裂纹并扩展,最后导致疲劳磨损早期出现。

因此,选择含有害夹杂物少的钢(如轴承常用净化钢),对提高摩擦副抗疲劳磨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铸铁的抗疲劳磨损能力优于钢,这是因为钢中微裂纹受摩擦力的影响具有一定方向性,且也容易渗入油而扩展;而铸铁基体组织中含有石墨,裂纹沿石墨发展且没有一定方向性,润滑油不易渗入裂纹。

(2)硬度一般情况下,材料抗疲劳磨损能力随表面硬度的增加而增强,而表面硬度一旦越过一定值,则情况相反。

钢的芯部硬度对抗疲劳磨损有一定影响,在外载荷一定的条件下,芯部硬度越高,产生疲劳裂纹的危险性就越小。

因此,对于渗碳钢应合理地提高其芯部硬度,但也不能无限地提高,否则韧性太低也容易产生裂纹。

此外,钢的硬化层厚度也对抗疲劳磨损能力有影响,硬化层太薄时,疲劳裂纹将出现在硬化层与基体的连接处而易形成表面剥落。

因此,选择硬化层厚度时,
应使疲劳裂纹产生在硬化层内,以提高抗疲劳磨损能力。

齿轮副的硬度选配,一般要求大齿轮硬度低于小齿轮,这样有利于跑合,使接触应力分布均匀和对大齿轮齿面产生冷作硬化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齿轮副寿命。

(3)表面粗糙度
在接触应力一定的条件下,表面粗糙度值越小,抗疲劳磨损能力越高;当表面粗糙度值小到一定值后,对抗疲劳磨损能力的影响减小。

如滚动轴承,当表面粗糙度值为Ra0.32mm时,其轴承寿命比Ra0.63mm时高2~3倍,Ra0.16mm 比Ra0.32mm高1倍,Ra0.08mm比Ra0.16mm高0.4倍,Ra0.08mm以下时,其变化对疲劳磨损影响甚微。

如果触应力太大,则无论表面粗糙度值多么小,其抗疲劳磨损能力都低。

此外,若零件表面硬度越高,其表面粗糙度值也就应越小,否则会降低抗疲劳磨损能力。

(4)摩擦力
接触表面的摩擦力对抗疲劳磨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纯滚动的摩擦力只有法向载荷的1%~2%,而引入滑动以后,摩擦力可增加到法向载荷的10%甚至更大。

摩擦力促进接触疲劳过程的原因是:摩擦力作用使最大切应力位置趋于表面,增加了裂纹产生的可能性。

此外,摩擦力所引起的拉应力会促使裂纹扩展加速。

(5)润滑试验表明:润滑油的粘度越高,抗疲劳磨损能力也越高;在润滑油中适当加入添加剂或固体润滑剂,也能提高抗疲劳磨损能力;润滑油的粘度随压力变化越大,其抗疲劳磨损能力也越大;润滑油中含水量过多,对抗疲劳磨损能力影响也较大。

此外,接触应力的大小、循环速度、表面处理工艺、润滑油量等因素,对抗疲劳磨损也有较大影响。

编辑本段腐蚀磨损
摩擦副对偶表面在相对滑动过程中,表面材料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并伴随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材料损失现象,称为腐蚀磨损。

腐蚀磨损通常是一种轻微磨损,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变为严重磨损。

常见的腐蚀磨损有氧化磨损和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1.氧化磨损
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大多数金属表面都被氧化膜覆盖着,纯净金属瞬间即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而生成单分子层的氧化膜,且膜的厚度逐渐增长,增长的速度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小,当形成的氧化膜被磨掉以后,又很快形成新的氧化膜,可见氧化磨损是由氧化和机械磨损两个作用相继进行的过程。

同时应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氧化膜能使金属表面免于粘着,氧化磨损一般要比粘着磨损缓慢,因而可以说氧化磨损能起到保护摩擦副的作用。

2.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在摩擦副与酸、碱、盐等特殊介质发生化学腐蚀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磨损,称为殊殊介质腐蚀磨损。

其磨损机理与氧化磨损相似,但磨损率较大,磨损痕迹较深。

金属表面也可能与某些特殊介质起作用而生成耐磨性较好的保护膜。

为了防止和减轻腐蚀磨损,可从表面处理工艺、润滑材料及添加剂的选择等方面采取措施。

编辑本段磨损的派生与复合
磨损过程十分复杂,有许多实际表现出来的磨损现象不能简单地归为某一种基本磨损类型,而往往是基本类型的复合或派生,如气蚀磨损、冲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

1.气蚀磨损和冲蚀磨损当零件与液体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附近的局部压力低于相应温度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液体就会
加速汽化而产生大量气泡,与此同时,原混在或溶解于液体中的空气也都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当气泡流到高压区时,因压力超过气泡压溃强度而使气泡溃灭,瞬间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高温。

气泡的形成和压溃的反复作用,使零件表面疲劳破坏,产生麻点,随后扩展成海绵状空穴,这种磨损称为气蚀磨损。

气蚀磨损严重者,其扩展深度可达20mm。

2.当小液滴以高速(如l000m/s)落到金属表面时,会产生很高的应力,往往一次冲击就能造成塑性变形或破坏。

如果应力
较小而反复作用,则会造成点蚀,这种由液体束冲击固体表面所造成的磨损,称为冲蚀磨损。

含有硬质颗粒的液体束冲击固体表面所造成的磨损,也属冲蚀磨损。

气蚀磨损和冲蚀磨损都称为侵蚀磨损。

它们都可以看成疲劳磨损的派生形式。

因为就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机械力造成的表面疲劳破坏,但液体的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加速了它们的破坏速度。

2.微动磨损
名义上相对静止的两个接触表面沿切向作微幅相对振动时所产生的磨损,称为微动磨损。

当两接触表面受到法向载荷时,接触微峰产生塑性流动而发生粘着,在微幅相对振动作用下,粘着点被剪切而破坏,并产生磨屑;磨屑和被剪切形成的新表面逐渐被氧化,在连续微幅相对振动中,出现氧化磨损。

由于表面紧密贴合,磨屑不易排出而在接触表面间起磨粒作用,因而引起磨粒磨损。

如此循环不止,即是微动磨损会过程。

当振动应力足够大时,微动磨损处会形成疲劳裂纹,裂纹的扩展会导致表面早期破坏。

可见,微动磨损是粘着磨损、腐蚀磨损、磨粒磨损以及疲劳、磨损复合并存的磨损形式,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接触表面间粘着处因微幅相对振动而引起的剪切以及其后的氧化过程,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微动腐蚀磨损。

广义的腐蚀指材料与环境间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

狭义的腐蚀是指金属与环境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使金属性能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环境及其构成系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

腐蚀的类型可分为湿腐蚀和干腐蚀两类。

湿腐蚀指金属在有水存在下的腐蚀,干腐蚀则指在无液态水存在下的干气体中的腐蚀。

由于大气中普遍含有水,化工生产中也经常处理各种水溶液,因此湿腐蚀是最常见的,但高温操作时干腐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湿腐蚀金属在水溶液中的腐蚀是一种电化学反应。

在金属表面形成一个阳极和阴极区隔离的腐蚀电池,金属在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是一个氧化过程即阳极过程。

与此同时在接触水溶液的金属表面,电子有大量机会被溶液中的某种物质中和,中和电子的过程是还原过程,即阴极过程。

常见的阴极过程有氧被还原、氢气释放、氧化剂被还原和贵金属沉积等。

随着腐蚀过程的进行,在多数情况下,阴极或阳极过程会因溶液离子受到腐蚀产物的阻挡,导致扩散被阻而腐蚀速度变慢,这个现象称为极化,金属的腐蚀随极化而减缓。

干腐蚀一般指在高温气体中发生的腐蚀,常见的是高温氧化。

在高温气体中,金属表面产生一层氧化膜,膜的性质和生长规律决定金属的耐腐蚀性。

膜的生长规律可分为直线规律、抛物线规律和对数规律。

直线规律的氧化最危险,因为金属失重随时间以恒速上升。

抛物线和对数的规律是氧化速度随膜厚增长而下降,较安全,如铝在常温氧化遵循对数规律,几天后膜的生长就停止,因此它有良好的耐大气氧化性。

腐蚀的形态可分为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两种。

在化工生产中,后者的危害更严重。

均匀腐蚀腐蚀发生在金属表面的全部或大部,也称全面腐蚀。

多数情况下,金属表面会生成保护性的腐蚀产物膜,使腐蚀变慢。

有些金属 , 如钢铁在盐酸中 , 不产生膜而迅速溶解。

通常用平均腐蚀率(即材料厚度每年损失若干毫米)作为衡量均匀腐蚀的程度,也作为选材的原则 , 一般年腐蚀率小于 1 ~ 1.5mm, 可认为合用(有合理的使用寿命)。

局部腐蚀腐蚀只发生在金属表面的局部。

其危害性比均匀腐蚀严重得多,它约占化工机械腐蚀破坏总数的 70 % , 而且可能是突发性和灾难性的 , 会引起爆炸、火灾等事故。

当然,腐蚀不光是有危害,有许多生产的工艺,是利用了腐蚀而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