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与形势与政策

合集下载

2023年4月中国近代史纲要

2023年4月中国近代史纲要

2023年4月中国近代史纲要202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年,标志着中国迈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新时代的起点。

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和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内外合作,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下是2023年4月中国近代史的纲要。

1.经济发展2023年4月,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措施,中国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继续打开国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经贸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和实施。

中国在国际贸易、科技创新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社会进步在2023年4月,中国社会继续加强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

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加大了投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社会治安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了明显的增加。

此外,中国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政治改革2023年4月,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和民主决策。

政府加大了反腐败力度,继续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巩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果。

此外,政府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促进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

4.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2023年4月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中国在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5.对外关系2023年4月,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外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邻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

同时,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贡献。

总体来说,2023年4月中国近代史的纲要是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史形势决定政策

中国近代史形势决定政策

形势决定政策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样的不同时期的政策是存在相互矛盾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不同的时期,国家有着不同的形势,我们正是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来决定相应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决定政策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时代的形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多次的改变政策。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府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并且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坚决要求消灭地主阶级,并且提出“因之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

”“农民暴动的口号应当是:肃清土豪劣绅与一切反革命分子,没收他们的财产;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农及其他无地的农民;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祖祠庙宇等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

”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面对着民族遭到侵略者的入侵,中国共产党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发动一二九运动,直到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和平解决事变,释放蒋介石,使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发生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联蒋抗日,并且给国民党致电《中共中央致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内容如下:(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由此致电可以看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时,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改变了对国民党反对派的政策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与国家形势的改变,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从大局出发,这是由其代表人民的阶级本质和政治立场决定的。

从大革命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政治成熟的重要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历经了多个外敌入侵和内部政治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一、政治1. 鸦片战争:战争胜利的西方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条约奠定了外交不平等的基础。

2.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清朝政治疲弱的表现之一。

该运动的失败使清政府得以恢复统治。

3.戊戌变法:康有为等人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提出变法方案,试图推动清政府进行改革。

但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杀,慈禧太后掌握了权力。

4.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团体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了民国政府。

但民国政府成立后政治动荡不断,多次政变和战争使国家局势更加动荡。

5.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共合作推进了多次北伐战争,最后推翻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经济1. 第一次鸦片战争:该战争导致清政府开放五个口岸,使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贸易。

2.甲午战争: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被日本击败,对日本进行赔偿,明显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3. 北洋政府成立:1927年,蒋介石成立了北洋政府,在经济和贸易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 抗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在该战争中中国全民抵抗,动员了国内所有资源和人力,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5. 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共产党掌权后,对中国的经济和工业进行了计划经济的改革,实现了国营经济的优势发展。

三、文化1.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反对封建文化,开启了现代文化的大门。

2. 百花齐放: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政策给了文化界一定的自由,但政策后来被滥用,加强了中央的文化控制。

3. 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游行、打砸抢、斗争、批斗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大面积打压。

近现代史与形势政策

近现代史与形势政策

班级:临床2班学号:105177212 姓名:李炜形势政治——中东问题【摘要】中东是当夸世界域为突出的热点地区.文章从历史、民族、宗教以丝外来侵略等多个层面分析巾东问题的复杂性。

指出中东情况错综复杂、矛盾冲突众多、战乱持续不断、形势反复多变。

文章着重阐述了巴以矛盾的由来和现状,指出美囤在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问题上推行自相牙盾的政策,使它更深地陷人中东旋涡之中。

【关键词】中东问题;巴以冲突;美国的中东政策【正文】1.中东地理位置中东是个政治地理概念,这是19世纪末西方殖民霸权在东扩过程中从欧洲中心论出发而形成的。

它们把欧洲的东方按距离远近,分别列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又把近、中东混为一体,统称中东,特别是二战时盟军在埃及开罗没有中东司令部,中东便成为世界传媒、政坛和学界习惯使用的公认空间概念。

中东包括西亚11个阿拉伯国家和尚待正式建国的巴勒斯坦与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和阿汗以及北非的埃及。

2.中东历史①一个祖先,两个民族。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

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

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②三次流散。

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

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

初一历史中国的近代史与革命斗争

初一历史中国的近代史与革命斗争

初一历史中国的近代史与革命斗争近代史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革命斗争。

本文将围绕着初一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讨论中国的近代史和革命斗争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晚清时期与帝国主义压迫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领土和主权都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和削弱。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并寻找解决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中国的近代史中,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是两个重要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推出的改革措施。

百日维新是慈禧太后突然废黜光绪皇帝后,光绪皇帝保持改革思想的一段时间。

尽管这两次改革都失败了,却为中国的进步和新思想提供了契机。

三、辛亥革命与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爱国革命事件之一,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抗和追求独立、进步的愿望。

五四运动引发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变革。

这个运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兴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其在革命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宣告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且成为了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总结:中国的近代史和革命斗争是中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其中,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一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并缔结不平等条约。

随着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这样的情况在19世纪后半期进一步加重,中国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政治发展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从封建时代向现代转型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历经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和运动。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发生在1900年的戊戌年,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又一次试图自力更生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

变法措施包括取消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设工业、改革税制等方面。

但是,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成功,因为它遇到了清政府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1911年爆发的一场政治革命。

革命的结果是清朝满清政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但是,在中华民国的初期,政局仍然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

同时,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迫下,面临很大的外部压力。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倡导学术自由、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打下了基础。

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社会政策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社会政策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社会政策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众多社会政策的出台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

这一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

清政府大力兴办近代工业,创建了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还发展了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同时,还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期间的社会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广开言路、裁撤冗官、改革科举制度等。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改革。

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在经济上,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在教育上,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政策。

在政治方面,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

在经济上,鼓励发展实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法规和政策。

这些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

五四运动时期,倡导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的社会政策。

例如,土地革命政策,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近代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发展走势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近代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走势,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近代史中的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争和灾难。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外国侵略、内部动乱、经济落后等。

然而,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垮,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走出了困境。

二、中国的发展走势1. 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2. 现代化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注重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3. 全球化与区域化:从独立走向合作全球化与区域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区域化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三、原因与意义1. 原因(1) 人民的力量: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奋斗,追求进步和发展。

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2) 政策调整: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调整了政策,开放了市场,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政策调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这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承载着国家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密的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与国际关系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内忧主要体现为社会经济问题的多发和政权的腐败。

外患则来自于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尤其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领土丧失的增多,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彻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也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更平等的国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与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合作的重要体现。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时期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新中国的成立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国际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变革与政治的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

一、经济变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近代史的经济变革与政治发展密不可分。

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不得不进行经济改革以应对外部压力。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自强运动、戊戌变法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政治的变革也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展开。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彻底变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变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还体现在教育领域。

在旧中国,教育一直由士人掌控,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呼吁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

这一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也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科技变革与政治发展科技的进步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近代史中,科技的进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工业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近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主要得益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引进。

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主创新。

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文化变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还体现在文化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近现代史与形势政策论文

近现代史与形势政策论文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2013--2014学年第2学期)课号:BK0L06A 课程名称:近现代史与形势政策阅卷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梦【摘要】:2012 年 11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样说道:“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那么,青年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又有着怎样的交集?我们这群饱含爱国之情的大学生青年们,要怎样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贡献?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大学生;人民的梦;实现梦想“何为中国梦?”其实,从根本上说来,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具体说来,有三个含义: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

在中国梦的三个含义里,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主要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三大特征,这在习近平的讲话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近代中国政策

近代中国政策

近代中国政策
近代中国政策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政策。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国内外压力,不断进行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以下是近代中国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对外开放政策: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导致了中国在经济上的落后和国家主权的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推行自强运动,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借鉴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加强自身实力。

2.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清朝晚期,自1861年至1895年期间,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借鉴西方的军事思想和制度,进行的一次现代化改革运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办洋务事业,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和机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和局限。

3.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由光绪皇帝发动的一次变法运动,旨在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变法派提出了“立宪”、“肃清废黜党”、“新建军阀”等具体的改革措施,但最终由于光绪皇帝的动摇和保守派的反对,改革失败。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次反清革命,旨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政治,宣扬平等自由的思想。

在革命中,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终推翻了清朝政府。

但随后,
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动荡时期。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政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由闭塞到开放,由落后到现代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挑战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晚清时期(1840-1911)晚清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的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并且开放了一些港口。

这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形成了一系列的民族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二、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结束,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三、北洋政府(1912-1928)北洋政府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个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北洋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和现代化来振兴中国,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此外,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运动和冲突,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四、国共内战(1927-1949)国共内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武装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22年,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结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五、改革开放(1978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点。

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

这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六、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挑战的历史时期。

[精品]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

[精品]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

[精品]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
历程
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是指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包括内外部的改革、社会转型、政治转型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发展中,受到西方国家的强大影响,逐渐向资本主义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政治上看,中国由封建王朝体制转变为民主共和体制;从社会上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从经济上看,中国从落后原始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从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并不断发展更高水平的服务业。

在近代史上,中国还经历了一些重大的社会运动,例如五四运动、文革、改革开放等,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是中国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型,从传统社会正式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度,简要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一、政治发展在政治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清朝末年的领袖推翻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民国成立后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中国历经北洋政府、国共两党合作和内战等一系列动荡事件。

二、经济变革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艰难的时期。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剥削,国家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1920年代到1940年代,国共两党通过土地改革和抗日战争等措施,推动了一定的经济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三、文化风貌在文化方面,中国近现代史也经历了许多变革。

晚清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推崇民主、科学和独立,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盘西化的思潮在20世纪初叶流行,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化逐渐回归本土化。

四、重大事件中国近现代史有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两千年封建君主制度。

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政治生态的深刻变革。

另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时期,这两场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建立基础。

五、历史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强调了国家独立、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封建政权的衰落和新的政治实践的探索造就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历史阶段。

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和美好未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推动中国继续前进,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展开探讨。

一、政治变革以辛亥革命为标志,中国的政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中华民国的立宪政治。

但在接下来的历史中,中国的政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两党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内部分裂、民族团结等多样化的挑战,政治变革也因此日趋复杂。

二、经济变革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农业改革、工业发展等方面。

中国筹建了许多铁路、港口、矿山等基础设施,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也使中国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相连。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中国面临着经济依赖、不平等条约、经济割据等问题,经济变革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变革表现在思想解放、教育改革、科技进步等方面。

传统封建观念被挑战和颠覆,西方文化、新思潮逐渐引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和探索新的文化观念。

教育改革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发展了教育事业,推动了科技进步。

然而,文化变革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抵制等挑战。

四、社会变革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

旧的封建等级制度被推翻,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剧烈变化,农民、工人等劳动群体逐渐觉醒。

同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的改变,例如《妇女解放宣言》的发表,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步。

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社会不稳定、劳工问题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凸显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转型。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变革相互影响,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发展道路。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理解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中的变革与挑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在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应对来自海外的侵略和霸权。

自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瓜分,这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减少、主权受损、国家独立遭遇威胁。

此时,中国必须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走出了逐渐自闭保守的国际政策,开始向外开放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899年,中国加入了海牙国际公约,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一员。

但在此之后不久,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次遭受打击。

在此后数十年间,中国的外交政策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提出“扶助东亚”的政策,试图团结东亚各国对西方列强的霸权进行反击。

然而该政策并没有发挥预期效果,因为各个国家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各自为政,而中国在内部动荡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引领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面对日本的威胁,中国采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即尝试团结中国各族群、社会阶层、政治派别等力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

这一策略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其他国家的支持,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

同期,中国还加入了国际联盟,并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945年,在溥仪代表的中国政府的要求下,中国作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此后,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地位,同时也优先考虑了自身利益,在特定时期偏向了某些国家和势力。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高度重视经济合作,并借鉴发达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相对自制的“软实力”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此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与各国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和条约。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发展中国是一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近现代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发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康乾盛世:清朝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繁荣的局面。

然而,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相对落后,无法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揭示了清朝政权的腐败和无能。

虽然太平天国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觉醒和改革的思潮。

三、甲午战争与列强入侵:中国社会面对外来侵略的挑战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结果是中国彻底失败。

此后,列强入侵中国,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割据,人民开始觉醒并寻求国家的独立与自强。

四、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的新起点辛亥革命是中国在20世纪初推翻清朝统治的一场重要革命。

这场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五、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中国社会面对侵略的抵抗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心的精神,为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六、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新起点。

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 近代史

形势与政策论文  近代史

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十二五”民生发展专业: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日期:2011年5月10日“十二五”民生发展摘要: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忙着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

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

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

在中国的“十二五”期间,这是一个“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时期,也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时期。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不仅在“十二五”不仅在“十二五”规划中具有突出的、根本性的意义,而且在整个“十二五”时期都将是重大、热烈、持续的话题。

正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见,民生是今后五年我国发展主线的根本取向。

关键字:民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就业住房供应体系就业优先正文:“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初春时节,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突出民生建设,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与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孙硕
院系软件学院
年级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姓名金嘉泽
学号 ********* 时间 2012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

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迅速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

”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

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降到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

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经过了严酷的历史实践的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国家权力构成和政权组成模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反映民意的模式、最民主的模式、最能集中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模式。

这个模式,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从此,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少到不能再少,根本谈不上国际地位。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但是,那时的中国还是在帝国主义的东方链条上,美帝国主义还在通过条约控制着中国,还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中国仍然是一个没有实力支撑的弱国,不但在战后处理欧洲问题时
没有发言权,甚至内政问题还被提到联合国的会议上加以讨论。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新中国有明确的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收回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这一外交政策,清楚地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本质特点。

只要同意上述外交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新中国可以与任何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对于与资本主义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废除旧约,重订新约” 。

这就叫做“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这个原则之下,到1950年10月,就有25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7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通过有步骤地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控制权,中国人、中国这个国家就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国际地位就确定了。

这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所有志士仁人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百多年来旧中国的政府所没有做到的”。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

美国是超级大国,率领部分国家组成“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威胁中国的安全。

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坚决抵抗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经济十分落后,仍然不在强权面前低头,终于把美国逼到谈判桌前。

一个落后的国家与世界强权国家相抗衡,全世界都另眼相看。

这在近代旧中国是绝对做不到的。

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通知联合国秘书长,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派驻联合国的外交代表,并且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中国的主张,发出独立主权国家的声音。

此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一贯强调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政治,主张多极政治,主张发达国家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主张对话反对战争,等等。

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

当然,我们不能骄傲。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在60年之后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回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预言,是何等亲切、何等振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候,我们更加体会到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和巨大分量!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