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迫而发展缓慢
3、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 存在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 •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 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后来居上 • 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三、商业
1、商业的发展历程
商周:已出现商人和商业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隋唐时期:随农业手工业发展和运河开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 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飞钱。
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内地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原因:
(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 是最主要的原因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 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近 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中产生
民营手工业
市场消费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发展
发 魏晋南北朝 遭摧残
展 隋唐
恢复发展
历 两宋以后 艰难发展
程 元朝
棉纺织业得到发展(黄道婆贡献)
明中期以后 民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过官营(花楼机)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时间: 明朝中后期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地区: 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丝织业) 基本特征: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发展: 明清有所发展,但受腐朽封建制度压
中国经济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三大部门相互关系:
农业是基础,手工业是中国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 手工业的发 展是商业发展繁荣前提,农业、 手工 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与市场, 商业的进步,调整刺激 、促进农业手 工业发展。农业、 手工业、商业发展 必然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魏晋 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隋唐
曲辕犁
宋元
一年两熟三熟
明清
粟稻黍
稷麦桑 麻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三、传统农业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农耕)
家庭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国 19世纪末 ——初步发展

族 资
20世纪初(1912-1919) —— 短暂的春天

主 义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较快发展
的 曲 抗战时期(1937-1945) ——受到沉重打击

发 展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陷入困境 日益萎缩
第四单元
中 国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特 建设道路的实践 色 社 会 主 伟大的转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义 建 设 的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道 路
期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渐趋萎缩。
古代的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
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地主、国有)
2、重农抑商
产生 发展
战国确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西汉强化: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 明清固守: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3.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 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 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起源:起源早,历史悠久 2.态状:精耕细作,世界领先 3.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4.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两汉:高炉炼钢铁和 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灌钢法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新石器时代:烧制陶瓷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 熟阶段,烧制出青瓷
五六千年前:已经养蚕 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已有了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技术
北朝:烧制出白瓷
西汉:长安东西织室有
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 明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清朝: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 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影响
第三单元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经济结构的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征
起源:兴起较早(商周时期) 发展: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发
展和繁荣 阶段:(各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以后空前繁荣:
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限制); 管理: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此后政府对商
业的控制逐渐减少;(以两宋为界限) 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明清时
事 求 是
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以时间为线索 ) •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 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明清时期:依然繁荣
“商帮”出现:徽商、晋商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迁市 的 变
宋以前 两宋
• 市、坊严格分开 •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
手工业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发展历程
夏、商、周 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等收归官办
重要成就
领先世界的冶铸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发达的官营手工业---成就
领先世界的冶铸业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冶铜技术
商周:青铜铸造进入 繁荣时期(司母戊 鼎等)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 铁器
景德镇、朱仙镇
城市的发展: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 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大都市。 (“扬一益二”)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原因:路上、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唐朝: 在外贸港口广州设立市舶使 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贸易达到顶峰,但主要体现在“朝 贡贸易”上。此后逐渐衰落。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11课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 计划(1953-1957年)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农业
一、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汉朝以后
) 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表现
原始农业
二、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水利灌溉
商、西周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 量青铜农具
排水、除草 培土、沤肥 和治虫等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垄作法
两汉
代田法、 耦犁\犁壁\耧车 一年一熟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国民经济的劫难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 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大跃进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清

人民公社化运动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文革 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目的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前期 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
作用
建统治
后期 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 然经济
3、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海禁”,清代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含义:禁止中国人民私自出海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 到中国进行贸易。外贸只能官方主持下进行。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 数千工人。
大系统,输出国外
唐朝:丝织技术已轻盈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 精湛著称。
地出现五大名窑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
明清:景德镇“瓷都”, 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青花瓷、五彩瓷、珐 明清:苏杭织造局丝织
琅彩
品(主要是缎)超过
前代
民间 手工业
2、艰难发展的民间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衣食租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