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加味在皮肤病外治中的临床新用

合集下载

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大黄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甘草3g上2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分2次温服。

(功效)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主证:胃热呕吐,食人即吐,口渴,胃脘热痛或热胀,舌质红,苔黄津不足,脉滑数。

副证:喜冷饮,或口中臭。

(临证加减)1.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呕吐:药用大黄6~10g,甘草5—20g,佩兰6—15g.腑实明显加芒硝;邪犯胃脘酌选藿香、紫苏、半夏、陈皮;食浊中阻佐陈皮、山楂、神曲;夹痰饮加茯苓、白术、陈皮;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脾虚选加党参、白术、山药;阴津亏损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痞满甚酌用黄连、厚朴;腹痛加木香、杭芍。

用冷水泡前3味药10~20分钟,煮汤5一10分钟,滤汁备用。

如泡饮,则注入500ral 开水,加盖保温10~20分钟,并搅拌大黄成糜,取汁备用.若加芒硝、木香、黄连亦可用此法,加用其他药物则采用煎法。

少量多次温服,无法口服者用鼻饲,上消化道出血者宜微温服。

3剂无效停用本方。

2.大黄甘草汤对新生儿疾病的运用:认为用大黄甘草汤(大黄5g,甘草3g)加味,治疗不乳,便秘、胎黄、鹅口疮、脐部感染、肺炎等因燥热所致之新生儿疾病,可收捷效。

[浙江中医杂志,1979,(12):446J3。

通便泄浊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呕吐: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三衰研究室,在透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了中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呕吐的点滴经验。

对高氮质血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呕吐常与便秘同时存在,因胃寒湿聚而呕者,予姜汁温中止呕;因胃热而呕者,采用大黄甘草汤加味以缓中泻火,大黄、芒硝剂量一般15~30g,大黄最大剂量为120g。

据观察,在服药的第一天内即可使恶心、呕吐明显缓解或消除。

[中医杂志,1981,t”;36]4。

加味大黄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药用大黄、红花各log,甘草6g,泽泻30g。

每日l剂,水煎服,4周为工个疗程。

停用其他降脂药。

【刘天骥:甘草汤加味-外洗治急性湿疹】

【刘天骥:甘草汤加味-外洗治急性湿疹】

【刘天骥:甘草汤加味-外洗治急性湿疹】《伤寒论》一书载方113首,运用甘草者达70方。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宁心、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等功效。

补脾益气宁心以炙甘草汤为代表方剂;清热解毒以桔梗汤为代表方剂;祛痰止咳以三拗汤为代表方剂;缓急止痛以芍药甘草汤为代表方剂。

调和药性包括缓和药物峻烈之性,调和方剂寒热之性,缓解药物毒性等。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驻马店市中医院刘天骥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对经方多有独到的见解。

笔者有幸跟诊刘老,刘老不仅善用经方,还创新性地将经方外用治疗各种皮肤病,刘老通过探析仲景甘草汤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其组方严谨。

现将刘老运用甘草汤加味外洗治疗急性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神农本草经》曰:甘草汤“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汤应用的病机为热毒蕴结,故用一味生甘草清热解毒。

急性湿疹属中医湿疮范畴,其病机与上述甘草汤方证病机相契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故移花接木,稍事加味把治疗热毒疮痈的甘草汤,变内服为外用,收获甚佳。

试举病例如下。

患者王某,男,30岁,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工人。

因双手出现泛发性红色丘疹、水疱,伴瘙痒半月余,近日由于饮食不当症状加重,于2018年7月1日前来就诊。

半月前因砌墙接触水泥后,双手指缝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水疱,并伴有瘙痒,经当地医院诊为急性湿疹,外涂派瑞松软膏后皮损渐消,1周前食鱼虾后皮损又起,再涂前药膏无效。

刻诊:可见双手指缝及手背处遍布米粒样大小水疱,破损处渗出黄色黏水,前臂亦有散在红色丘疹,遇热或夜间加重,自觉皮肤灼热,瘙痒难忍,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稍数。

诊断:为湿疮。

证属湿热蕴结肌肤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生甘草60g,白鲜皮30g。

3服,水煎外洗,日1服。

嘱其停用其他药物,同时忌甜品,辛辣,生冷,海鲜等荤腥动风之物,调情志,慎起居。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摘要】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叙证简单,配伍精妙,煎煮方便,疗效确切。

本文探讨了大黄甘草汤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及使用技巧,为临床研究和使用大黄甘草汤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学习和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目的:探讨大黄甘草汤的。

【关键词】大黄甘草汤;经方;应用,经验【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370-02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七?十七》,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1]。

该方主症只有“食已即吐者”一句,正是由于其叙证简单,使其临床应用广泛,不仅仅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小儿厌食、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头痛、眩晕等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并收到良好效果。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该方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深有体会,认为该方用药简单,组方合理,配方精妙,剂量比例恰当,而且二药均为临床常用药物,价格便宜,取药方便,煎煮方法也不复杂,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验案举例:小儿厌食张某,男,3岁,患儿平素不食三餐正食米谷,饥饿时饼干、糖果等零食充饥,近一月来腹胀不适,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身形渐瘦,时烦躁哭闹,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舌苔黄腻,指纹红。

西医予多酶片、益生菌等调理胃肠菌群,促进消化,效果不佳,辩证当证属食积胃肠,腑气不通,治当清热导滞之法,选方大黄甘草汤。

药用:生大黄3g 炙甘草1g 煎茶代饮,加适量蜂蜜调服。

患儿在服药两日后解羊屎状大便后,症状缓解,嘱继予米粥加蜂蜜养胃调理,并逐渐增加饮食,食量和体重均逐渐增加。

按:小儿“正气未充,脾常不足”,某些家长缺乏育儿知识,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重脾胃功能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继而食积胃肠,腑气不通,投予大黄甘草汤以通腑利气,使积滞得以消除。

读经典用经方,每日一方: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冻疮)

读经典用经方,每日一方: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冻疮)

读经典用经方,每日一方: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冻疮)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方义: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胃气不降,火热秽浊之气上冲,故食已即吐。

方中大黄荡涤肠胃实热,甘草缓急和胃,使攻下而不伤正气,二药合用能导积热从大便而出,和胃而浊气下降。

运用:本方主治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之证。

临床以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苔黄,脉滑实为辨证要点。

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都可用之,且多有良效。

临床应用广泛,如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小儿因内伤胃肠道疾病而致的高热、呕吐、便秘、口疮、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急性胃溃疡出血;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抗肿瘤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味植物性泻剂,能增进大肠蠕动而致泻。

甘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借以降低大黄过分刺激,防止腹痛,可见大黄甘草合用,即可泻下实邪,又不伤其正气。

加减化裁:如外邪犯胃,加藿香、紫苏、佩兰;食滞,加山楂、六曲;痰饮,加半夏、茯苓;气滞,加枳壳、厚朴;腹痛,加木香、白芍;痢疾,加黄连、木香;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腑实明显,加芒硝;脾气虚,加白术、党参、山药;津亏,加石斛、沙参、麦冬。

使用注意1、单味大黄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单味甘草大量或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

2、虚症者不宜应用,注意多次饮、少量分服。

附注附方1 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

功用:泄热,消痞,和胃。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附方2 大半夏汤组成:半夏(洗完用)二升(15g),人参三两(9g),白蜜一升(9g)功用: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肢体羸弱,大便燥结如羊屎状,舌淡红,苔少,脉细弱。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大黄甘草汤【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作用功效】通腑泻热,降逆止呕。

【主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外台》方又治吐水。

(第十七17)。

【方解】本方主治为胃肠实热呕吐,方中大黄“性沉而不浮”(《本草备要》),功能清腑泄热,使浊气下行而止呕逆。

甘草和胃气,使攻下而不伤正,并减缓大黄峻烈之性。

本条所论“食已即吐”是腑气不通,积热上冲于胃,或者胃中本有实热,并不是胃中有实邪积滞。

本证当还有口苦、舌红苔黄腻、大便秘结等阳明实热的表现。

【方论】仲景云: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者也,故不禁也。

兵法云:避其锐,击其惰,此之谓也。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呕吐》)。

【临床应用与医案】1.呕吐侯氏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呕吐86例,包括外感、饮食不节、情志不节或脾胃虚弱所致者,不包括外科疾患及妊娠呕吐。

基本方:大黄5g,生甘草3g,竹茹、荷梗各6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频服。

加减:气滞肝郁明显者加柴胡、黄芩、苏梗等;胁痛者加郁金、木香;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者加牵牛子、槟榔片;干呕频频,心烦而热,口干,舌苔花剥加石斛、玉竹、沙参等;暑湿为患加银花、藿香等。

治疗结果:痊愈57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

典型病例:马某,女,60岁,2000年11月24日初诊。

患者食入即吐3个月。

遇风冷加重,腹胀痛,口干欲饮,失眠,大便干4日1行,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燥有裂纹,脉细弦。

处方:生大黄5g,生甘草3g,竹茹6g,荷梗10g,苏梗、橘叶各6g,炒谷麦芽各30g。

3剂。

二诊,诉服前方后腹泻7次,泻下泡沫样物质,继用方药腹泻轻,现无呕吐,口苦、口干消失,脘腹微痛,腹胀轻,小便量少,纳少,舌淡红中部有裂纹、苔白而燥,脉沉。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目的探讨近年来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概况,为扩大其使用和临床治疗范围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从大黄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和应用展望4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其研究及应用概况。

结果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大黄甘草汤中蒽醌类化合物和甘草酸类成分在单煎液、合煎液中的含量差异以及不同煎煮方法、煎煮时间对其含量的影响。

大黄甘草汤对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肝损伤大鼠的胰腺及肝脏组织损伤、抑制平滑肌和解痉等均有一定作用。

大黄甘草汤临床可以治疗呕吐、便秘、胰腺炎、胆石症等。

结论大黄甘草汤在胃肠功能紊乱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纳米乳是应用前景广阔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大黄甘草汤及活性成分纳米乳有望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标签:大黄甘草汤;研究应用;大肠癌;纳米乳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大黄与甘草比例为4︰1,是张仲景创立的治疗胃肠实热致呕吐经方,应用历史十分悠久。

大黄味苦性寒,是消化系统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且疗效十分显著。

大黄及其活性蒽醌类成分体内外还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醌类成分包括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甘草三萜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是一味理想的抗肿瘤中药。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

1 大黄甘草汤的化学成分研究大黄含游离蒽醌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甘草中含有三萜类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等。

王彬等[1]用RP-HPLC法测定了大黄、甘草单煎与合煎(大黄与甘草的比例分别为4︰1、4︰2、4︰3、4︰6)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在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无明显差别。

韩刚等[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甘草酸对大黄甘草汤中游离蒽醌化合物及结合蒽醌类提取率的影响。

大黄治疗皮肤病应用举隅

大黄治疗皮肤病应用举隅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4 月第 2 6卷第 4期( 下半 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A p r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4
资料对 比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对 比采用卡方检验 , 以P < 0 . 0 5 为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I 】 i 。
注: 1 6 . 3 6 , P < O . 0 5 。
3讨 论
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 手段是胆囊切除的手术。胆囊切除手术还是 治疗胆 囊炎或者是肿瘤 的方法 。 但是胆囊手术后易产生腹胀 。 其腹胀 的主要原 因是在 麻醉药物的作用 下, 使肠蠕动速度过慢 , 导致肠运动的功能低下 , 该文的 4 0 例 患者均采用的麻 醉的方式是全身麻醉 , 在手术 中的用药种类相同 , 在术后的麻 醉面消退的时间均在 3 — 4 h 以 内, 目前随着手术和麻醉的技术的提高 , 胆囊切
参考文献 :
【 1 】 陈新谦 , 金有豫 , 汤光, 新蝙轴  ̄ - [ MI 第1 6版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 2 0 0 7 : 4 8 9 [ 2 ] S i l v e r K M, L a n d o n MB , Ro me D T, e t a l 1 . Ma t e na r l mo r b i d i t y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mu l t i p l e r e p e a t c e s a r e a n d e l i v a o l , 2 0 0 6 , 1 0 7 : 1 2 2 6 —1 2 3 2 [ 3 ] 程艳玲 , 末海波 , 等 盐酸羹沙必利主要药效学研究Ⅱ ] 齐鲁药事 , 2 0 0 4 . 2 3 ( 2 ) : 4 2 — 4 4

大黄散外敷的功能主治

大黄散外敷的功能主治

大黄散外敷的功能主治大黄散是一种使用广泛的中药,应用于中医药学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大黄散外敷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清热解毒。

大黄散有清热利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疮疖、湿热疮疖、皮肤疮疖等疾病。

大黄散外敷能够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炎症反应,有利于伤口的结痂和恢复。

其次,大黄散外敷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

大黄散外敷可以驱风解痉,对于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丘疹、红肿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大黄散外敷还可以使毛孔扩张,促进体内湿邪的排出,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

另外,大黄散外敷还可以消肿止痛。

大黄散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减轻因肿胀而引起的疼痛感。

它能够促进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供应,缓解病变部位的疼痛。

还有,大黄散外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大黄散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大黄酚等有效成分,能够发挥一定的抗菌作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助于伤口的愈合过程,并预防伤口感染。

此外,大黄散外敷还可以促进皮肤的代谢和再生。

大黄散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皮肤细胞的活力,增加皮肤的再生能力,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伤口恢复和皮肤的修复。

总的来说,大黄散外敷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抗菌、促进皮肤代谢和再生等多种功能。

它适用于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如湿疹、热毒疮疖、灰指甲、丹毒、创伤、疖肿等。

但需注意,外敷大黄散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避免长时间使用或超量使用,以免引起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并且,尽量避免在开放性伤口或破溃的皮肤表面使用大黄散。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民间俗称的“老烂腿”,中医上称为臁疮病,主要是小腿中下段的慢性皮肤溃疡。

【配方】:生大黄15
~21克,甘草3~5克。

【用法】:先将大黄研极细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共搅匀。

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撒布药粉
,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叶”,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

如有渗出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二天再洗。

每日
换药一次。

轻者换药三至五次,重者八至九次,即可新生肉芽。

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须每日换一次。

当结痂牢固时会发
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五至七天或七天以上,痂盖会自然脱落。

【方解】:大黄有抑菌作用,善治痈疡肿毒、各种疮疖;甘草有抗炎及抗变态反
应的作用,对皮下肉芽囊性炎症有抑制作用。

二药合用,消炎解毒,排脓去腐,生肌长肉,故治臁疮有效。

【献方人】:程宝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教授?。

大黄甘草汤临床用途--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大黄甘草汤临床用途--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大黄甘草汤临床用途--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金匮大黄甘草汤由大黄为主,配甘草组成。

大黄通滞泻下、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甘草补中益脾、清炎解毒、润燥缓急,二者伍用,能清、能下、能通,解毒而不伤正。

该方原治胃有实热、大便秘结的"食后即吐"。

其实,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都可用之,且多有良效,兹举例如下: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证免患处红肿、颜面供热、大便秘结,多系胃火上炎,用该方清降胃火,通滞泻下,釜底抽薪,能消除五官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对五宫科急性炎症多有良效。

急性胃溃疡出血,乡系胃有实热,扰动血络,该方用大黄通降胃火、凉血止血,大黄酚有较好的凝血功效,配以甘草补脾益胃,甘润缓急,保护胃医学教育网原创黏膜,二者伍用,对急性胃溃疡出血每有良效。

该方治便秘,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

大黄通便,甘草润燥缓急,助大黄通滞泻下而不伤正。

抗肿瘤。

该方以大黄"安和五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父"荡涤积垢",法瘀毒胶结,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大黄酸对黑色素瘤、乳腺瘤及文氏癌腹水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既助大鱼解癌毒,又使大黄攻逐而不伤正。

肿瘤患者证见邪实而正未大虚,以瘀毒胶结阻滞,大便秘结,腹胀满疼痛而急者,可用该方获效。

甘草妙治皮肤病

甘草妙治皮肤病

甘草妙治皮肤病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茎,是中药处方中最常用的药物,中医素有“十方九草”之说。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其水解产物——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有抗炎、抗毒素、抗过敏的作用,并能抑制组织胺的释放,故对一些皮肤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1.过敏性紫癜用生甘草30克,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治疗单纯性皮肤型过敏性紫癜5例,7天一疗程。

另外,有报道用同样剂量生甘草水煎服,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有效。

2.手足皮肤皲裂取甘草30克切片,加入75%酒精100毫升浸泡24小时,取滤出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涂擦患处,一日2次,10~15天大多可痊愈。

3.接触性皮炎本病急性期常发生糜烂渗液现象,用2%甘草水溶液局部湿敷,每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1~3天皮肤损害处的红肿即消退,渗液停止,逐渐干燥结痂、糜烂愈合。

4.毛囊炎、初发的疖肿取甘草10克、鲜金银花15克,煎汤外洗患处,一日3次,用3~5天炎症即可消退。

5.冻疮用甘草9克,红花6克加水2 000毫升煎服水外洗冻伤部位(冻伤早期未破溃),一日3次,一般用药3~5天即可见效。

6.浅表皮肤溃疡用甘草15克研成细末加入白糖适量,一日1次,外用撒溃疡处,用药7~10天溃疡即开始变浅,逐渐愈合。

{ 家庭用药}。

大黄妙治皮肤病

大黄妙治皮肤病

大黄妙治皮肤病
1.痤疮:用大黄、硫磺各等分,混合研成细末(称之为颠倒散)。

以凉开水调粉末外敷患处,对痤疮的炎性红色丘疹、脓疱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皮肤软组织挫伤皮下瘀血:大黄30克(切碎),栀子10克,用75%酒精或4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3天,外涂局部皮下瘀血青紫处,每天3次,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促进瘀血吸收消散作用。

3.烧、烫伤:大黄30 克,地榆20克,研成细末用芝麻油或植物油调成糊状,涂烧伤创面处,每日 3—5次,有抗感染、促进创面干燥愈合作用。

4.儿童脓疱疮(黄水疱):大黄30克煎汤外洗,或用大黄、黄柏各等分研细末,用植物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2~3次,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湿疹:大黄、黄柏、地榆各30克,白矾10克,煎水湿敷。

急性湿疹大多有糜烂渗液,此方有良好的收敛,促进渗液吸收、创面干燥的作用。

6.接触性皮炎:大黄30克,五倍子5克,煎水外洗或待冷湿敷患处,每天 1—2次。

皮肤接触皮炎,常出现丘疹、水疱及糜烂、流水现象,此方可促进创面迅速干燥结痂,渗液停止。

7.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烂病:大黄、甘草各等份研粉末外撒患处,每天2~3 次,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本病称作郁积性湿疹、臁疮,此外,大黄外用对皮肤疖肿、足癣并发感染、毛囊炎丹毒等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均有一定疗效。

(包佐义)。

大黄外用-清热燥湿治诸湿疮痒

大黄外用-清热燥湿治诸湿疮痒

大黄外用-清热燥湿治诸湿
疮痒
口疮:生大黄100g,五倍子80g,冰片30g,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内备用。

用时可将粉撒在溃疡疮面上,每日3次。

黄水疮:用大黄二香散(吴鞠通方),生大黄30g,黄连30g,黄柏30g,乳香、没药各15g,共研细末,用芝麻油调成糊状,外敷疮面。

烫伤:生大黄末30g,鸡蛋黄炼油后调大黄末合匀,涂敷患处。

急诊湿疹:生大黄50g,芒硝50g,苦参30g,蛇床子30g。

先煎大黄、苦参、蛇床子30分钟,取药汁500ml,再人芒硝洗患处,每日2次。

按:大黄有清热燥湿之功,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迓,控制创面液体外渗。

故外用于黄水疮、烫伤、急性湿疹时,浆液渗出明显减少。

大黄还可凉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环,促使疮面尽快修复而不留痕迹,实为治疗诸湿疮痒之良药。

三味药,巧治神经性皮炎:用大黄、...

三味药,巧治神经性皮炎:用大黄、...

三味药,巧治神经性皮炎:用大黄、...
三味药,巧治神经性皮炎:
用大黄、芦荟、甘草外敷,可以止痒。

于是就用大黄、甘草、芦荟,以3:2:1的比例,研细末配伍,混合均匀,装在瓶子里。

我告诉老太太,回去用的时候,用麻油把适量的药粉调和均匀,涂抹在患处即可。

大黄、芦荟、甘草的配伍,是科学的。

大黄善于清热利湿解毒,芦荟乃是清肝火的常用药。

甘草善于清热解毒。

这里提醒一下,芦荟是中药饮片芦荟,可不是家里的芦荟拿过来用。

#用之前请找中医辩证后使用##健康科普大赛##家庭健康守护官#。

《金匮》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皮肤病举隅

《金匮》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皮肤病举隅

《金匮》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皮肤病举隅
梁锡宗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1992(001)001
【摘要】大黄甘草汤是《金匮要略》所载,适应“食已即吐者”,用于荡涤肠胃实热,缓急和胃,泻下而不伤正。

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大黄甘草汤外治皮肤病,获得满意疗效。

现选用此方对一些常见皮肤病或西药久治不愈的医案,汇报于下,以求指正。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梁锡宗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北区医院266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皮肤病举隅 [J], 张会群
2.大黄甘草汤临证治验举隅 [J], 董素琴
3.大黄甘草汤临证治验举隅 [J], 董素琴
4.马齿苋外用治疗皮肤病举隅 [J], 王锁杏;刘玲
5.黄莺教授外用大黄甘草汤加味治疗足癣临床举隅 [J], 宋海祯;李树杰;尉洁;蕫世洲;欧阳飞;邱琳惠;黄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享: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应用一则

分享: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应用一则

分享: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应用一则患者男性,52岁,体胖,平日体健,18年9月8号来诊,足底水泡二天,肿胀感,稍有疼痛,自诉家中小儿2周前患手足口病,怀疑自己被传染,(儿科医生诊断,未做化验检查,症状类似,足部水泡明显,手部症状不明显,无口腔溃疡)。

之前脚气病史多年,时好时坏,时有小丘疹样水泡,会有瘙痒。

这次没有痒,只是起大水泡,肿胀感,第二日,水泡增大,肿胀明显加重,足底明显,无法正常行走,行走时会有疼痛。

水泡周边变红,伴手指局部硬结,疼痛。

自拍照片如下:除手足症状外,无明显其他不适,眠可,每日入睡晚,11-12点左右,入睡尚可,梦多,起夜0-1次,再入睡无困难,纳可,大便以前不成形,但每日一次,近几日便干,1-2天一次,小便黄,口干不明显,饮水不多。

舌暗苔白,胖大,边有齿痕。

脉沉细,给服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加大黄,处方如下:炙甘草30g 黄连6g 黄芩15g 干姜15g 党参6g 法半夏15g大枣12枚,大黄9g,一付,加水1500ml,大火煎一个小时至剩800ml,分四份,一天两次。

两日后复诊,足底肿胀明显减轻,水泡渐渐缩小,走路时疼痛明显改善,稍有压迫感,手部改善不明显,局部结节仍有压痛。

大便仍干,小便次数增加明显,色清量大,并自诉体重减轻明显。

效不更方,加黄连至15g,去大枣,加桔梗15g.炙甘草30g 黄连15g 黄芩15g 干姜5g党参6g 法半夏15g 桔梗15g, 大黄9g,一付,加水1500ml,大火煎一个小时至剩800ml,分四份,一天两次。

两日后三诊:足底水泡基本干瘪,结痂,已无明显不适,之前脚气至足部皮肤干痒的症状意外改善,大便通畅,一天一〜二行,小便清长,手部硬结逐渐变软,无明显疼痛。

另患者自诉近一周体重下降明显,从190 lb降到180lb.精神状态也有改善。

甘草泻心汤是仲师用于治疗狐惑病,多用于粘膜性疾病,本人用此方是基于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黄仕沛老师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涩,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血虚生风,风胜则燥, 肌肤失养所致。外用方以大黄、甘草为君,取大黄
活血祛瘀,推陈出新之功;白芍、甘草乃芍药甘草
汤,缓急止痛可止痒,酸甘化阴可润肤;黄芪、黄
精、制何首乌、生地益气养阴润肤;当归、赤芍养
血活血。诸药合用,气血得养,脉络得通,推陈出 新,病情可缓解。同理思考,仍可从局部辨证触类
159。甘草609,苦参309,生地lOg,玄参lOg,地肤 子159,白鲜皮159,紫草209。煎水洗浴每次30分 钟,隔日1次,每次1剂。l周后随访,皮损颜色变 淡,鳞屑基本消失,无新发,偶有瘙痒。继服上方6 剂,外用4剂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1年,未有新 发。
按:《外科秘录·白壳疮》云:“白壳疮,皆由毛 窍受风湿之邪,皮肤元气血之润,毒乃伏而生癣矣。 此等之疮非一二剂补血可以速愈也,故必须外治为 妙。”本案患者嗜酒,故湿热蕴毒,阻郁肌肤而发。 外用方中大黄、甘草为君药,清热解毒止血;苦参、 地肤子、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玄参、生地 滋阴清热,防苦燥伤阴太过;紫草加强凉血,同时 兼具止血之功。内服外治,诸药合用,湿热得清, 血热得散,邪去毒散,故收效捷。 2接触性皮炎
按:本案属祖国医学。膏药风”范畴,乃因京 赋不耐。腠理空虚,药毒之气乘虚而入,营卫不和, 化风化火,外蒸肌肤所致。外用方中大黄、甘草为 君药,清热解毒凉血;枯矾收敛消肿;老鹳草祛风 除湿;银花藤清热解毒。此仅以接触性皮炎为代表, 凡皮损发红、肿胀,皮温偏高,伴流滋,皆可辨证 为热毒蕴结,触类旁通,可用此方,如湿疹样皮炎, 激素依赖性皮炎等。但激素依赖性皮炎仅有发红、 发烫、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无流滋糜烂者应去银花 藤、枯矾,改用乌梅、五倍子等酸收作用稍弱之品, 避免造成皮肤紧绷、干燥。 3寻常型鱼鳞病
李某,女,4岁,2005年4月12日初诊。四肢 起褐色鳞屑伴瘙痒4年。患者出生即有,逐渐加重, 四肢伸侧可见淡褐色菱形干燥鳞屑,边缘游离。西 医诊断为寻常型鱼鳞病,中医诊断为蛇身。予以口
服维生素A。局部辨证为气滞血瘀、血虚风燥型,
外治以养血活血、润燥止痒为主,方选大黄甘草汤
加味:大黄159,甘草609,黄芪309,黄精209,制 何首乌209,赤芍209,白芍209,生地lOg,当归 lOg。水煎外泡,每次30分钟,隔日1次,每次1
摘要:黄莺副主任医师按皮损局部辨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将<金匮要略)名方“大黄甘草汤”加减化裁,重 用甘草,广泛应用于皮肤病外治中,在寻常型银屑痛、接触性皮炎、寻常型鱼鳞病、手足汗疱疹等治疗中取得良好疗 效。
关键词:大黄甘草汤皮肤病 中医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3649(2007)03-0084-02
或风湿结成.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 痒人心,破流脂水。”本案局部辨证乃因禀赋不耐,
脾经湿热内蕴,复加湿热之邪外袭,聚结肌肤,交
阻皮内所致。外用方以大黄、甘草为君,清热解毒
除湿;枯矾、乌梅、五倍子收湿敛疮;苦参、地肤 子、白鲜皮除湿止痒;百部杀虫止痒。诸药合用疗
效甚佳,触类旁通,若为手足癣(丘疹水疱型)亦
的复发率一般在30%一60%之间,且对抗病毒西药 有逐渐产生耐药性的趋势。尖锐湿疣复发的原因多 由于肉眼看不到的亚临床皮损及潜伏病原体的存在 所致。因此,治疗不能仅局限于肉眼可见的疣体, 针对亚临床皮损及潜伏病原体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 的。
本实验采用高频电刀电灼去除肉眼可见的疣体, 并使电灼的面积略大于疣体基底部,有利于较为彻 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用抗病毒中药外洗,在局部 抗病毒的同时。中药还具有活血化瘀消肿,燥湿止 痒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本法具有提高疗效, 减少复发,优于单纯高频电刀电灼治疗的效果,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四 .Jrl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0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5·
刘某.男,50岁,2004年9月22日初诊。全身 反复起红斑鳞屑伴瘙痒2年,加重1周。1周前饮酒 后加重,全身可见点滴到胡豆大小红斑,上覆疏松 鳞屑,奥氏征(+)。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西 医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为白疤,湿热蕴 毒型。内治以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为主,方选黄连 解毒汤加白鲜皮、地肤子、螟蚣、惹苡仁。外治清 热凉血、润肤止痒,方选大黄甘草汤加味:大黄
尖锐湿疣(c∞dyloma acumina,CA)又称尖圭湿
疣、生殖器疣或性病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 起的增生性疾病。本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也 可垂直传染,少部分人可通过间接物体传染。潜伏 期平均为2—3个月。目前该病在我国位居性传播疾 病的第二位。近年来尖锐湿疣癌变的问题日益引起 重视,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尖锐湿疣与生殖 器癌有密切关系,有报告某些肛门癌(5%)是在原 有尖锐湿疣的基础上发生的【21。因此,积极而有效 地治疗尖锐湿疣有重要意义。本病近期临床治愈情 况多较满意,但复发率偏高。日前国内外报道本病
赵某,女,28岁,2006年3月21日初诊。右踝 关节红肿渗液伴疼痛3天。患者因踝关节酸痛,自 行在外包草药后出现片状红斑、丘疹,之后红肿、 灼热、瘙痒。搔抓后伴渗出,影响正常行走。西医 诊断为接触性皮炎,中医诊断为膏药风,予以盐酸 西替利嗪lOmg每晚睡前口服。局部辨证属热毒蕴结 型,外治以清热解毒、收湿止痒为主,方选大黄甘 草汤加减:大黄159、甘草609、枯矾lOg、老鹳草 309、银花藤159,煎水冷湿敷,每次30分钟,每日 2次,2日l剂。3天后皮损红肿明显消退,灼热、 渗出减轻;6天后痊愈,仅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随 访1月元新发。
·84·
四 川 中医
Joumal cIf Sichuan 0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年第25卷第3期 V01.25,No.3,2007
大黄甘草汤加味在皮肤病外治中的临床新用
李春霄1赖江2指导:黄莺3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生(四川成都610075) 2.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四川成都610031) 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610072)
可用此方法,只需将外擦药改为抗真菌软膏(如兰
美抒乳膏)且l;u-I。’
(收稿日期2006-11.21)
万方数据
蚂蚁窝。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予抗组胺药口 服,中药外泡双手。局部辨证为湿热蕴结,J'b治以
清热除湿、收敛止痒为主,方选大黄甘草汤加减:
大黄159,甘草609,枯矾109(汗液、水疱偏少换用
乌梅209,五倍子lOg),地肤子159,白鲜皮159,苦 参209,百部log。煎水外泡双手足,每日2次,每 次30分钟,2日1剂。泡后外擦皮质类固醇软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防疫司.性病诊断与治疗方案[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2
[2]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1:535。537
(收稿日期2006-11.12)
万方数据
2007年第25卷第3期
V01.25,No.3,2007
(如去炎松尿素软膏)或冰黄肤乐软膏,以保鲜膜缠
绕封包1小时。1周后患者水疱大部分干涸,无新
发,瘙痒减轻。续用该方2剂,水疱完全干涸,仅
以软膏维持1周后痊愈。随访1年半仅复发1次,但 较用药前轻,续用前法,仍然有效。
按:此案系祖国医学“蚂蚁窝”范畴。《疡医大
全·腋臂指掌部>日:“蚂蚁窝乃无意脚踹蚂蚁而成,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露(%)】
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 性意义(Rtaff=0.3942,R对麒=0.6058,l/,=2.84,P <0.01)。 3病例介绍
成某某,男性,镐岁,主要因肛门周围出现多 个赘生物并伴有瘙痒1个月而就诊。检查见肛门周 围有菜花状赘生物6个,均带蒂,直径0.4—0.6cm, 丘疹状赘生物1个,直径0.8cm,肛管内有菜花状赘 生物2个,均带蒂.直径0.3cm,肛门镜检查直肠内 黏膜未发现类似赘生物,阴茎冠状沟内可见丘疹状 赘生物2个.直径0.7cm,对以上赘生物做5%醋酸 白试验,均为阳性,诊断为肛周尖锐湿疣。追问病 史,患者否认不洁性交史,其配偶未患过相同疾病, 但有出差睡过不沽床被史。用0.5%碘伏溶液消毒息 处,2%利多卡因于疣体基底部局部浸润麻醉,以高 频电刀将肛门周围及阴茎部位疣体从基底部切除, 并对切除面进行高频电刀电灼,范围大于切除面 0.3cm,术后第2日开始每日以抗病毒中药坐浴.每 日2次,每次30mln,连续坐浴30天,复查时无新的 疣体出现,手术创面已愈合。3个月时复查,肛门周 围及外生殖器未发现新的疣体。患者一次治愈。 4讨论
剂,之后外擦百雀羚牌润肤止痒露。1周后患者皮损 明显变薄,鳞屑减少,瘙痒减轻。续用此法,1月后
皮损大部分消退,:此案属祖国医学“蛇身”范畴。《诸病源候
论·蛇身候》日:“蛇身者,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 鳞甲,世谓之蛇身也。此由血气否涩,不通润于皮
肤故也。”本患者局部辨证乃禀赋不足,气血循行痞
旁通,毛周角化症、皮肤淀粉样变、手足癣(角化
过度型、红斑脱屑型)皆以此法外治,手足癣加用
抗真菌软膏(如兰美抒乳膏)外擦封包,每每奏效。
4手足汗疱疹

肖某,女,35岁,2005年6月13日初诊。双手
足反复起水疱伴瘙痒4年。患者双手足多汗,有潜
在性米粒大小水疱,部分干涸脱屑,瘙痒剧烈,真
菌镜检(一)。西医诊断为手足汗疱疹,中医诊断为
<金匮要略》名方大黄甘草汤,是著名医家张
仲景治疗胃肠实热呕吐的一首方剂。全方仅由大黄、 甘草两味药组成。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消痈祛瘀,推陈出新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其外用可抗感染,对多种革兰氏阳性 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 菌和链球菌,同时兼具有止血之功。甘草性味甘平, 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