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汇编)最新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

合集下载

2020届中考145个文言实词和6个虚词

2020届中考145个文言实词和6个虚词
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桃花源记
湖心亭看雪
邹忌讽齐王纳谏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出师表
31

①尽头,极点,穷尽
②到极点
(直达)
③很,非常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初极狭,才通人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
32

1计算,计量
2盘算,谋划,商议
③计谋,策略,诡计
2019年中考
145个文言实词
序号
例词
词义
例句
出处
1

并列,靠近
及,等到(……得时候)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核舟记(七上)
王顾左右而言他
2

1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为学(六上,非考试篇目)
曹刿论战(八上)
出师表
3
通计一舟,为人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核舟记
核舟记
出师表
黔之驴
黠鼠赋(八下)(非考试篇目)
33

有利,有益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34

①假装,与“真”相对
②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问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师表
黄生借书说
52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初中总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分类整合及答案

初中总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分类整合及答案

文言文实词分类整合一、通假字1. 尊君在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人舍然大喜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6. 但手熟尔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7. 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8. 板印书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9. 以后典籍皆为版本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0. 药稍镕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1. 略无阙处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2. 蝉则千转不穷13. 窥谷忘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4. 亲戚畔之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5. 往之女家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6. 曾益其所不能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8.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9.始一反焉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0. 甚矣,汝之不惠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

18 个常考的文言虚词E 而 S 所H 何、乎 W 为N 乃 Y 焉、也、以、因、于、与Q 其、且 Z 则、者、之R 若✮✮✮✮✮一、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开,万夫莫开。

《蜀道难》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3、表承接(顺承):时间上的先后,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4、表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5、表假设:假如、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笑着制止)默而识之。

《论语》7、表因果:因而、因此、所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因此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8、表目的:来、为了、以便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三、副词:如、好像四、固定用法1、既而:不久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罢了”一、什么(地方、原因......)1、何以:凭(用)什么2、何为:做(为)什么二、怎么;怎样;为什么......1、何则:为什么?这是因为2、何如:怎么样3、奈何:为什么三、多么何其四、其他一、语气词1、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苏轼)翻译: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2、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3、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4、表停顿,不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2020-2021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2020-2021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必须掌握!(收藏)中考文言文,得分容易,丢分更容易。

临时突击只能碰运气,但平时多积累,必定得高分!下面是文言文中重点单字译意,不要求必须背会,但要了解每个字的几种用法!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XXX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自力性的感化,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XXX,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开端,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解音节的感化,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个中”,透露表现反问译“莫非”。

1.用作第三人称,相称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称于”我(的)“、”本人(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透露表现反问语气,相称于“莫非”、“怎样”。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透露表现“个中的”,背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刿。

)(《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楼这件事)(《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刿轮战》)燕、、、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doc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doc

中考⽂⾔⽂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doc⼀是常见⽂⾔实词。

包括通假字、⼀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等特殊⽤法。

⼆是⽂⾔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

在中考试题中,⽂⾔虚词⼀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对常见的⽂⾔虚词⽤法进⾏区别,以有助于理解⽂⾔语句。

三是⽂⾔语句理解与翻译。

⽂⾔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语句翻译⼀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四是⽂⾔⽂阅读。

除了考查对关键字词的了解以外,主要考查三点:(1)归纳要点,概括中⼼;(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3)鉴赏写法。

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能⼒。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五是⽂学⽂化知识与课内外名篇名句名⾔的背诵默写。

⽂学常识涉及作家、作品、⽂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如作家按朝代归类,诗歌按体裁或表达⽅式归类,题⽬中表⽰⽂体的和不表⽰⽂体的归类等。

⼀、关于⽂⾔实词⽂⾔实词在⽂⾔⽂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的⾸要突破⼝。

⽂⾔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声⾳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般包括同⾳通假和⾳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词多义。

古汉语中,⼀个词往往有⼏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复习时,⼀是注意积累常见⽂⾔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法,做好笔记,见到⼀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较分析,掌握⼀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

3.古今异义。

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意义不同,常见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②词义的缩⼩;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情⾊彩的变化。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 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 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
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2023年江西中考: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9-11题。(10分)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
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 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 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2022年江西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
灵活运用
虚词“之”用法清单
意义和用法
课文例句
“之”作代词用:动词+ 1.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之
“之”作动词用:之(到、1.已而之细柳军。 去)+地点
“之”作结构助词用 的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定语+之+中心语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1.何陋之有?

(完整版)中考16个虚词

(完整版)中考16个虚词

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16个)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指要》p.52强调了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复习“之”(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之”用作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

《郑人买履》练一练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陈涉世家》)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5.怅恨久之()(《陈涉世家》)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二、复习“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表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实词和虚词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对于读懂文言文、提高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予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第二人称:尔、汝、若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汝亦知射乎”(《卖油翁》);“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第三人称:之、其、彼举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其乡人曰”(《曹刿论战》);“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近指:此、是、斯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远指:彼、其像:“彼竭我盈”(《曹刿论战》);“其间千二百里”(《三峡》)3、疑问代词谁、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谁道人生无再少”(《浣溪沙》)何、胡、曷、奚如:“何陋之有”(《陋室铭》);“胡不见我于王”(《公输》);“曷至哉”(《君子于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4、动词走:跑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亡:逃跑、丢失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亡羊补牢”使:让、派遣像“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大道之行也》);“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5、形容词善:好、善良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美:美丽、美好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6、数词一、二、三……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二、虚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际意义,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

1、而表并列,“和”“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表承接,“就”“接着”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表转折,“但是”“却”像“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表修饰,“地”“着”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2、之作代词,代人、事、物例如“学而时习之”(《论语》)作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作动词,“到”“去”像“送孟浩然之广陵”3、以表凭借,“用”“凭借”例如“以刀劈狼首”(《狼》);“何以战”(《曹刿论战》)表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目的,“来”“用来”像“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于表在例如“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表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表对、对于像“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5、为表作为、当作例如“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表是如“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表被像“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6、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表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马说》)7、则表承接,“就”“便”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表假设,“如果”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乎表疑问语气,“吗”“呢”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表感叹语气,“啊”“呀”像“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9、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例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兼词,“于之”,在那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初中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还有很多,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2020届中考145个文言实词和6个虚词

2020届中考145个文言实词和6个虚词

2019年中考145个文言实词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1 比并列,靠近及,等到(…… 得时候)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核舟记(七上)王顾左右而言他2 鄙 1 边疆,边远的地方②目光短浅蜀之鄙有二僧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为学(六上,非考试篇目)曹刿论战(八上)出师表3 兵①兵器,武器② 军队③ 战争兵革非不坚利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沙场秋点兵况乃未休兵天时不如地利出师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月夜忆舍弟4 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未果,寻病终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桃花源记(九下)问说(八上)(非考试篇目)橘逾淮为枳5 乘①坐、驾( 车)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八上)6 持拿着弛担持刀狼(八下)7 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②顺从,听从③ 采取某一种方法④ 自,由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战则请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当余之从师也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从致书以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大惊,问所从来伤仲永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狼醉翁亭记(九上)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孔孟论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桃花源记8 达① 到达② 得志,显贵③ 有道德,有学问④ 通顺,通畅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辞甚畅达愚公移山(七上)出师表(九下)送东阳马生序(九下)(非考试篇目送东阳马生序(九下)(非考试篇目)9 当① 在(某时、某处)② 应当,应该③ 将要,就要④ 占着,挡着,阻挡⑤ 对着,面对⑥ 掌管,主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咨臣以当世之事当余之从师也当奖率三军今当远离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英雄末路当磨折卿今当涂掌事卖油翁(七上)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出师表天目(七上)(非考试篇目)(满江红)孙权劝学10 道① 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行道之人弗受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小石潭记出师表鱼我所欲也出师表天时不如地利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11 得①得到,获得(看到,看见)(领会)(找到)(发现)(照到)②能够、可以③ 同“德”,感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一狼得骨止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二者不可得兼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天时不如地利狼公输鱼我所欲也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或得日,或否吾不得而见之矣其龌龊亦耐不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陈涉世家登泰山记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鱼我所欲也12 尔① 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② 助词,附在形容词、动词、副词或拟声词后。

2020年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精讲

2020年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精讲

2020年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精讲【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考试范围:《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3)例1(2019·湖州中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字的义项有: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③国都,京城。

《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国”的意思是__③__。

(填序号)【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国”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国家”和“国都”两种意思最为常见,结合语境判断,这里“国”的意思为“国都,京城”。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并且要学会迁移运用,考试时的文言词语、句子很多都是课外的,但是这些注释课内都能找到。

2.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例:“信而见疑”中“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释为“真实”。

(2)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例:“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中的“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3)课文求义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一、之 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 (用)来 , 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1)属予以记之 (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16个)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指要》p.52强调了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复习“之”(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之”用作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

《郑人买履》练一练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陈涉世家》)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5.怅恨久之()(《陈涉世家》)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二、复习“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练一练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2.殚其地之出()(《捕蛇者说》)3.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5.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6.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复习“而”(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③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4.表示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敏而好学。

(《<论语>八则》)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用作副词。

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如: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练一练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弛然而卧()(《捕蛇者说》)3.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4.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四、复习“然”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

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五、复习“则”(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承接关系。

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2.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

如: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③至则无可用(二)“则”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练一练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欲速则不达()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六、复习“乃”(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练一练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2.2.乃大惊()(《桃花源记》)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5.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七、复习“以”(一)“以”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

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练一练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5.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八、复习“于”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

如: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

如: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如: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