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变形观测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四九厂2008年暴雨灾害恢复重建项目(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
边坡稳定性监测报告
报告编号:结构(07)2011-009
注意事项
1、报告未盖本公司“检测试验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公司“检测试验专用章”无效。
3、报告无批准、审核、编写、检测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缺页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
测单位提出。
工程名称:委托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监测单位:监测地点:监测日期:
检测:编写:
校核:审核:批准:
目录
1.工程概况 (5)
2. 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6)
2.1监测目的 (6)
2.2监测内容 (5)
3. 监测依据 (5)
4. 监测方法 (6)
4.1仪器设备 (6)
4.2基准网设置 (6)
4.3变形监测点设置 (6)
4.4观测精度及方法 (7)
4.5边坡调查 (7)
4.6监测频率与周期 (7)
5. 监测结果与分析 (7)
5.1边坡监测结果 (7)
5.2边坡调查结果 (9)
5.3边坡稳定性分析 (9)
6.结论与建议 (9)
附图
1、边坡监测点布置图(附图1、附图2)
1.工程概况
四四九厂2008年暴雨灾害恢复重建项目(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位于梧州市钱鉴路南西侧,面积约0.02km2,该地段楼房、厂房较多,建筑物多为开山傍水而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山坡、河岸边坡较陡且植被较发育。2006年6月8日,由于持续降雨导致山坡坡体浅层土体饱水,四四九厂宿舍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危及坡脚宿舍的安全。根据现场调查,现状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中等,如不及时进行治理,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滑坡区地处寒武系黄洞口组风化砂岩低丘分布区,自然边坡坡角15~38°,坡高20~50m;坡脚人工边坡坡角40~75°,坡高8~33m。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边坡较陡地段,覆盖土体的自重下滑分力较大。滑坡区岩土组成从上至下为:素填土①;砖红色粘土②;全风化砂岩③;强风化砂岩④。素填土①结构松散,透水性好;砖红色粘土②,全风化砂岩③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渗至相对隔水面受阻,在层面附近形成饱水带,强度降低,而发生滑坡。
梧州市建筑设计院对四四九厂2008年暴雨灾害恢复重建项目(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进行设计,由梧州市建联建筑有限公司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地质灾害治理分A、B两个治理点,A治理点主要是对边坡采用锚杆格构护坡进行防护,对坡顶的挡土墙行加固,B治理点主要是对边坡采用锚杆格构护坡进行防护,其中B0+00-B0+25段要拆除现有产生裂缝的挡土墙再设高6m的挡墙。
边坡治理施工完成后,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边坡进行变形监测,以检验边坡治理的效果。
2. 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2.1监测目的
为保证边坡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须对边坡进行监测,以分析其变形趋势,判断运行状态的稳定性与危险性,作出实时预警预报。
2.2监测内容
挡墙顶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边坡变形及坡面裂缝。
3. 监测依据
(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4)四四九厂“6·8”地质灾害整治工程设计施工图
(5)业主的有关要求与建议
4. 监测方法
4.1仪器设备
本监测项目拟采用的主要仪器如表1所示。
表1 :
主要仪器设备
注:表中仪器均经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4.2基准网设置
为了使监测点位移有可比性,在滑坡影响范围之外稳定的地方设置基准点构成基准网。
4.3变形监测点设置
在A治理点的A0+10及A0+20处的坡顶抗滑桩的桩顶、坡顶原已成石墙及坡脚已成墙墙顶各设1个监测点,共6个监测点;B治理点的B0+23坡顶桩板墙顶、桩板墙墙脚、格构护坡的坡顶、毛石砼挡墙顶及墙脚各设1个监测点,B0+57的护脚墙的墙顶及墙脚、两个分级平台各设2个监测点,共12个监测点。A,B治理点累计共18个监测点,见附图1、附图2。
4.4观测精度及方法
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岩质滑坡监测精度要求进行监测,精度要求见表2。
表2岩质滑坡监测精度表
每处边坡首先以观测基准网建立独立直角坐标系和假定高程系统,测量出各个基准点的坐标和高程。然后分别自两处观测墩采用极坐标或边角前方交会方法对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测量出各个变形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水平角、倾角及斜距,然后解算出变形监测点的坐标值及高程,以第一次监测数据作为基准值,将后期观测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得到各个变形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情况。在监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固定、一相同”,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数据采集。
4.5 坡面裂缝观测
边坡调查与边坡监测同期进行,裂缝检查时,注意裂缝形态(宽度、延伸方向及最大宽度位置),分别用游标卡尺、塞尺、卷尺等量测并拍照描绘,同时记录裂缝两侧相对高差及水平变位。
从坡脚开始自下而上对边坡进行拉网式巡视,力求不错过边坡出现的任何一处裂缝。对出现的裂缝,除了现场标示、文字记录以及必要的测量以外,还拍摄实际照片。
4.6监测频率与周期
边坡加固处理施工完成后设置安装基准点与观测点,本项目于2010年12月15日进行第一次基准网测量及观测点测量,以后每隔一个月观测一次,至2011年12月15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共观测13次,同时进行13次坡面裂缝观测。
5. 监测结果与分析
5.1边坡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详见表3《边坡各观测点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结果表》,各观测点的时间~水平位移、时间~垂直位移曲线见图1~图4,各观测点的监测数据见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