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柔弱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柔弱观

刘绍军

摘要:老子的柔弱观并不是贯彻所谓“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阐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宇宙的运动规律而非生命个体的局部得失,为道所用的“柔弱”包含以下内涵:首先,柔弱反映宇宙万物渐变无名的自然运动状态;其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被“柔弱”而非“刚强”的元素所左右;再次,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态——

—生命呈现出“柔弱”而非僵化的属性。“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体现,世俗所谓“强胜弱”不过是一个肤浅的悖论。

关键词:老子;道;柔弱;刚强;易中天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0-0051-04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借用先贤的名句这样评价老子的“柔弱”哲学:“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该集“百家讲坛”评论老子则认为:“《老子》一书,从头到尾贯彻的都是弱者生存的智慧,说来说去,归根结底,无非就是那几句话,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事实上,易中天以及百家讲坛混淆了最基本的哲学概念:《老子》从头到尾贯彻的并不是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论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思想与“装、让、忍”全然无关,而《百家讲坛》所云“我们如果按照老子弱者生存的理论去做,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就连劫匪到家里行凶,我们也要让他三分吗?”的说法简直是对老子思想的歪曲。老子“弱者道之用”中的“弱”,表达的是“道”在运行时无迹可寻灵动圆转的态势,惟其灵动圆转,所以貌似柔弱,这与世俗柔弱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从老子整体的研究对象以及柔弱的特质去具体分析老子的柔弱观,我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一、《老子》研究的对象

要弄清楚老子的柔弱观,先要弄清老子的世

界观。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自身丰富的哲学体系。如果我们弄清了“柔弱”和“刚强”的真正内涵,就不至于对老子无端苛责。当然,老子对后人的不理解也在预料之中,“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然而,嘲笑老子的人并非“下士”,而是堂堂百家讲坛上的中国知名学者,这就有些奇怪了。

老子的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反映了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①,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人是被“道”左右的,人不是世界的中心。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从来没有把人从宇宙中剥离出来。儒家则完全不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儒家充满了“人本”或“民本”的观念,在孔子看来,环境过分严酷,人类不可能兼顾一切,同样是生命,人是最宝贵的。人比马要重要得多,马可以牺牲,人不能牺牲。儒家对人和其他生物的态度已经带有双重标准,更不会把人等同于物了。

然而人同样是宇宙中的运动物质。社会的进步正印证着老子的名句,崇尚儒家的当代中国也已经准备实施“动物保护法”,同时到处都成立“人力资源部”,前者大大拉近了动物和人的距

离,后者就是赤裸裸的“以人为物”了。原以为人类有多高贵多自由,事实却证明不是这样一回事,哲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老子的卓越:后现代哲学解构了一切:从人性之死到自由之死:原以为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换取自由,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人的所谓自由选择并不是自由的,是受到内在无意识决定的②。老子完全没有狭隘的自我情绪,也没有孔子“以民为本”的悲悯之心,现实感强烈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孔子眼中的老子:“鸟,吾能知其飞,鱼,吾能知其游,兽,吾能知其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③这里孔子对老子之评价完全没有贬义。老庄虽属一派,但严谨的太史公认为庄子“大抵率寓言也”,一语道破老子哲学与庄子文学的差别。老子的视野无限深沉开阔,虽覆盖整个宇宙而不言大,其哲学体系严谨缜密,并不以人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为中心探讨世界,境界犹然胜过孔子。许多学者未加深究,便以人类有形的喜怒哀乐为标准来衡量评价老子,则是由于自身的无知对老子太过小看。

今天我们一谈到柔弱和刚强,就联想到滚滚红尘,人事纷争,是非成败,如易中天这样的学者也不例外,易先生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定义老子为“弱者生存”,《百家讲坛》按照易先生的思路总结《老子》一书贯彻的是“弱者的智慧”,这绝对是对老子柔弱观的误解,更不是老子柔弱的精神。老子的柔弱观描述的对象并非具体的生命个体,而是宇宙物质运动的高级状态。在老子看来,柔弱是“道”的运动法门,生命正以其“柔弱法道”显得弥足珍贵,将老子学说中的“柔弱”与“刚强”人为地等同于世俗所谓“弱者”和“强者”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二、柔弱反映宇宙万物内在的自然微妙的运动状态

老子的道包括道体、道始、道纪,论证宇宙本体,万物之起源,自然社会思维所必须遵循的总规律④。“柔弱”二字,并非单纯针对生命的。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把视点放在事物的内部矛盾导致的运动上,他深刻感受到“道”的运动方式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是柔弱渐变的过程。这种运动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比照的运动中处于非常隐蔽的状

态,故曰“弱”。一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这“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显然是“柔弱”的,而这“柔弱”的表象后面所承载的就是“道”。正如二十一章所言:“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理解事物的自我运动,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内部矛盾,就是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内因;而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在现代科学中,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关系又被称为环境与系统的关系,自身系统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自我运动的泉源和力量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⑤。

如果我们熟悉西方的哲学流派,就发现老子的“道”并不是空穴来风,具有某种必然性,正好与千年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形成比照。康德认为世界分两重,一重是现象,一重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言说的,我们见到的一切都是现象;叔本华也将世界划分为双重,一重为表象的世界,另一重为意志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称之为外因和内因。老子大致将世界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特征分别归纳为“形而下”和“形而上”,形而下者“刚强”,形而上者“柔弱”。从表面上看,“道常无为”,从本质上看,道“无不为”。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量变质变规律。要质变,必须有量变的前提。量变明显呈现出柔弱的状态。老子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质变恰恰是改变本质的某刻,而隐藏在其中的量变的趋势才是过程本身。质变只是一瞬,质变只是量变的结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量变才是“常道”,量变才能决定事物的命运和走势。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飘风骤雨”是“刚强”的,但即使老天的刚强也不能长久,何况人类?在老子看来,“刚强”是短暂的错觉,因为它是背道而驰的假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