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从“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来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通过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写,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几句审美价值的市民图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切。

【关键词】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写于1944——1948年间,是老舍著名作品之一。

《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写的是人民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

全书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也有三四十个。

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他们之中一类属小康之家,一类是最低的个体劳动者。

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

在这芸芸众生中,“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但又由于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使他们走了不同道路。

一、老派市民形象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

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

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

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

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

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展示了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在老舍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描写,以及对传统习俗、礼仪的刻画。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文化气息的城市画卷。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他在城市中艰难地谋生,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茶馆》中的李铁拐,他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歧视和排斥。

这些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现实。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性格和处境的市民形象。

有些人善良、勇敢,有些人则懦弱、算计,还有一些人则是喧嚣、淳朴。

这些形象展示了城市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总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城
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是城市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以及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

这些形象不仅是老舍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在老舍40余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市民女性始终是他的关注对象之一,“我为什么这样关心妇女呢?理由很简单:在旧社会里,人民普遍受着种种压迫,而妇女所受的压迫更甚于男人。

”基于这种朴素的意识,他着力刻画了形形色色的旧时代市民女性的形象,再现了京华烟云笼罩下的女性世界。

在老舍的小说里“贤妻良母”式的市民家庭女性写得最为光彩照人。

例如《四世同堂》中的韵梅“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

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

……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家园、灾难弥漫大地时,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女性默默地操持着全家的生计。

“因为她心中装满了家长里短,她才死心塌地的为一家大小操劳,把操持家务视成无可卸脱的责任。

这样,在国难中,她才帮助他保持住一家的清白。

”“她也是一种战士”,“是中国历史上好的女性的化身。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之所以特别倾情这些女性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

老舍幼年丧父,是母亲和姐姐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从母亲与姐姐身上,他继承了刚强和务实,也得到了温暖与期望,更体会到她们的痛苦和不幸。

这些刻骨铭心的早年记忆给老舍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真切而丰富的资源。

老舍还以极大的同情塑造了城市最底层妇女的形象。

出身于旧北京大杂院的作者,自小便目睹了无数底层妇女的不幸;在他的小说里,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被表现得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将强烈的同情融入对人物的刻画中,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富有特色并极具影响的底层市民女性形象。

老舍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仅把目光较多地投向自己熟悉的城市底层社会,同时也注重暴露上流社会的罪恶,勾画出了一批有个性的女性压迫者的形象。

《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文博士》中的杨老太太、《善人》中的穆风贞等便是这类压迫者的代表。

这些丑类虽面目各异,但在欺侮底层百姓的残暴狠毒、聚敛财富的不择手段上较之男性剥削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_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_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名作 欣赏
现Hale Waihona Puke 文学!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
—— —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张崇玲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关键词:老舍 摘 小说 市民形象
信阳
"#"$$$ %
要:老舍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感悟,以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为题材 1 在小说中塑造了老派市民、新派
市民和城市贫民三类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表现出作家浓烈的淑世情怀和人道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极 具审美价值的饱含原生态的市民人物图。
!
有的出身和经历,是他作为文学家的极大幸运。中 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的相当充分与全 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 的、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 的小说只有一个 “ 主角”,那就是北京。北京市民 文化与海派文化不同,海派文化基本上是在殖民性 的背景下形成的,石库门房子里住的大都是洋行的 职员,也就是现在的 “ 白领”,他们向往现代化, 向往西方,有殖民地的精神特征;而老舍的市民都 是土生土长的市民,所谓的都市是旧传统下的都市 社会,他们本身没有什么现代性的意义。但社会在 发展,再古老的地域也会有现代性的侵入,在新旧 冲突中,老市民因为太落伍而显出 “ 可笑”,新市 民因为乱学时髦也同样显得 “ 可笑”。老舍笔下的 人物就是突出了那样的可笑性。老舍文学世界中, 占有显著位置的是一些五行八作的北平下层市民。 他们由于文化浸染、生态环境、生活习俗不同,而 以迥异于其他地域的方式谋生。他们做洋车夫、棚 匠、扛夫、花匠、巡警、艺人、拳师、戏子、娼妓 等等。这些特具北平文化特征的职业人物,寄托了 老舍对满汉人生的思考,对满汉人生观的考察和对 满汉文化的反思,也表达了老舍对市井阶层贫民的 深深同情与关注。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 老舍这样执着地描写 “ 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 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 “ 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 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 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构成老舍独特市民王国的形象,主要有老派市 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系列。他们或固执保 守,或追求新潮,或恪守传统,然善良、驯服、中 庸是其多数人的性格。他们的生活目的绝不在于得 到别人没有得到的,而在于谨小慎微地保住已有 的。他们与世无争,只求永远做个本本分分的小市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老舍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老舍

第十章 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而这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因此,应把“市民世界”的分析作为理解老舍成就的切人点。

分析中应注意把握老舍“视点”的独异性:他关注的并非阶级或阶层的划分,而是“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抓住这种视点之后,就可以分析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一类是“老派市民”,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第二类是“新派市民”,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还有第三类形象是“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又常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难点在于要发现并分析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与对“新潮”的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情形。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2)这一节是重点。

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印象与感受,去思考《骆驼样子》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样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这是从社会分析的层面去理解作品。

也还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去作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这主要是描写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

应注意到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

此外,有关如何分析虎妞的形象,如何看待老舍对人性的刻画与道德审视立场,都应有深入思考与讨论。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3)应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把“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完整word版)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完整word版)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欢迎大家阅读!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从他整个的人生道路和他一生的作品来看,充分体现了他观察和判断事物的"市民形象",并从"市民形象"中透露出平民的人文关怀。

本文首先阐述了"市民形象"的概念,揭示了老舍作品的概念和理论背景,并从题材、表现手法、价值判断和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价值。

然后,从理论背景、现实基础、公民形象的发展、公民形象的独特地位等方面对老舍形象作了一个清晰而简洁的梳理。

总之,通过文章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所隐含的公民形象和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精神与平民百姓血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老舍、市民形象,平民文学,京味小说,宗教信仰1引言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吸引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评论的焦点。

数量众多,学习非常深入,取得的成绩也很丰富。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学术界,对老舍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题、题材的研究、技术和艺术的手法上等,但很少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老舍表现、形成原因、变化轨迹和公众形象,所以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片面性作品的出现。

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试图从老舍创造的公众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研究,老舍创造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公众形象,老舍作为一个公众形象,在统治的过程中做创造性的工作,使整个文章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

简而言之,通过论文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出公民形象和老舍所蕴含的人道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的精神和紧密联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2市民形象形成的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环境的产物。

同样,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主体的条件,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心理结构、审美内容和艺术修养。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是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这一形象。

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陈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关键词】老舍;老派市民;“国民性弱点”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有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老舍在其小说创作中,刻画了一系列“老派市民”的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正红旗下》中的大姐等。

这些“老派市民”扮演了封建枷锁中的奴隶,表现了北京市民被精神鸦片毒害而身心异化乃至整个国民被人性异化的程度。

老舍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日常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一、老派市民的文化特征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生活在古都北京,保持着京城的生活情调。

古老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一种固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充满了封建腐朽文化,即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家长作风。

封建特权。

官本位。

这些文化毒害了人的灵魂,束缚了人的思想和手脚,使得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残酷的,封闭的封建统治中,人们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没有也不敢有一点点“奢望”。

《二马》中的北京人老马是老舍塑造的一个迷信、中庸、懒散、马虎的奴才式人物。

作为旅居英国伦敦的华侨,老马从古老的北平来到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继承了亡兄遗留的古玩店生意。

他身处“金钱世界”的资本主义的都市,不喝一口洋人的咖啡,恪守着中华民族尊卑长幼和重儒轻商的古训,仍然保持着一副老北京人的做派,几乎成了“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他“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整天只是优哉游哉的“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着雨、雾、风的美。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他一直致力于对市民文化的思考,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笔下的市民世界。

所谓文化,老舍表达为一人群单位,即一个国家民族古往今来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方式,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范围很广。

在展现市民世界时,老舍采用了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所选取的政治、革命不同的视角,并选择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别各阶层人的世界。

其作品的中心是既定文化背景下的人民的不同命运,以及在文化中蕴藏的人情和世态。

老舍擅于通过文化伦理的视角对风俗、道德进行国民性的思辨,其小说中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始终是我国文化史的里程碑。

所以,笔者把“市民世界”的研究作为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

一、形成老舍“市民世界”的北平文化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而对待生活的体验更是作家创作小说的主要动力。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尤其是基于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可以说是北平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北京是民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典型的一个城市,对于生于斯且长于斯的老舍来说,他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舍在多方位展现北京文化的同时,对长久以来因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而存在的各种市民问题也进行了多层面的批判。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下级旗人家庭,父亲在攻打八国联军时不幸战死,全家只靠母亲为人缝补维持生计。

因为穷,他九岁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得以上学。

正如老舍在《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老舍对其前半生艰辛经历的最形象写照,他将笔触深入新派市民、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相关领域,提供出无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城市生活。

在小说中,他描绘着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如车夫、暗娟、教员、土匪、巡警、洋奴和汉奸,通过活灵活现的描绘,表现出其具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批判意味,以此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献出一部古都社会更迭时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

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

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四: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老舍在批判祁老太爷保守苟安的人生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当祁老人发现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而到了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祁老人的孙子祁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不过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甚至也不无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大家族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在残酷的战争中,祁瑞宣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精神苦恼,其中显然也在表现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小说正是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张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 24 (3) :21-24)
——《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材料三:
《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小说辛辣地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他待人处事的准则,是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是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最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老还要再思索两三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连小说中另一位“马虎”先生都嘲笑张大哥的生活态度是敷衍,而且是郑重其事的敷衍。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2、新派市民形象
3、底层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一: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罗小娥《北方文学:下》, 2012 (11) :50-50)
材料二:
首先看《二马》中的老马,他是老舍将“老中国的儿女”拉出过境进行考察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 2008 (2) :19-19)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Fra bibliotek》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对比论证:
(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
举例论证:
(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写出了这类老派小市民在“乡土”中国往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过程中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在遭到不幸时张大哥竟至毫无所为,因为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地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离婚》是老舍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