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摘要:老舍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鲜活的市民形象让我们感触很深。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他的作品中“旧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有着明显的区分,角色塑造非常清晰。

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是老派市民典型代表,本文就对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进行了分析,并对老派市民的影响做了总结。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老派市民;形象分析;影响一、《四世同堂》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开始于1944年,一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总共百万字。

《四世同堂》选取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地域背景,以祁家四代人遭遇为线索,记录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变迁,通过周围几十户贫苦家庭为对比,形象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市民形象。

一部记录市民生活的小说生动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历程。

老舍将小井市民性格懦弱和敷衍的思想根源指向了传统北平文化,特别是在“家”这个组织中包含有等级观念、宗法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

老舍对家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四世同堂》涉及人物有一百三十个,这些不同性格不同国籍的人们按照市民层次可以分为新派市民、老派市民、理想市民。

老派市民既善良又保守,例如祁老太爷、常二爷、李四妈等人物都是老派市民的代表。

在小羊圈胡同里保持着老旧的生活方式,传统封建思想和家族宗法还继续存在着,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害怕改变,坚持固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恰恰是封建社会中最为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中国持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强硬固执,这种固执慢慢变成了封闭狭隘和麻木的性格。

在小说中祁老太爷以为封住院门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就可以应对八国联军的到来。

当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还在家中固执的按照法规维持全家,他还肤浅认为是日本人占领北平市喜欢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从“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来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通过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写,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几句审美价值的市民图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切。

【关键词】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写于1944——1948年间,是老舍著名作品之一。

《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写的是人民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

全书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也有三四十个。

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他们之中一类属小康之家,一类是最低的个体劳动者。

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

在这芸芸众生中,“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但又由于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使他们走了不同道路。

一、老派市民形象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

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

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_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_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编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准考证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0一0 年四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作者:【内容提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老舍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本文从这三大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关键词】: 老舍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城市贫民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在老舍40余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市民女性始终是他的关注对象之一,“我为什么这样关心妇女呢?理由很简单:在旧社会里,人民普遍受着种种压迫,而妇女所受的压迫更甚于男人。

”基于这种朴素的意识,他着力刻画了形形色色的旧时代市民女性的形象,再现了京华烟云笼罩下的女性世界。

在老舍的小说里“贤妻良母”式的市民家庭女性写得最为光彩照人。

例如《四世同堂》中的韵梅“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

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

……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家园、灾难弥漫大地时,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女性默默地操持着全家的生计。

“因为她心中装满了家长里短,她才死心塌地的为一家大小操劳,把操持家务视成无可卸脱的责任。

这样,在国难中,她才帮助他保持住一家的清白。

”“她也是一种战士”,“是中国历史上好的女性的化身。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之所以特别倾情这些女性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

老舍幼年丧父,是母亲和姐姐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从母亲与姐姐身上,他继承了刚强和务实,也得到了温暖与期望,更体会到她们的痛苦和不幸。

这些刻骨铭心的早年记忆给老舍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真切而丰富的资源。

老舍还以极大的同情塑造了城市最底层妇女的形象。

出身于旧北京大杂院的作者,自小便目睹了无数底层妇女的不幸;在他的小说里,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被表现得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将强烈的同情融入对人物的刻画中,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富有特色并极具影响的底层市民女性形象。

老舍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仅把目光较多地投向自己熟悉的城市底层社会,同时也注重暴露上流社会的罪恶,勾画出了一批有个性的女性压迫者的形象。

《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文博士》中的杨老太太、《善人》中的穆风贞等便是这类压迫者的代表。

这些丑类虽面目各异,但在欺侮底层百姓的残暴狠毒、聚敛财富的不择手段上较之男性剥削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分析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doc

分析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doc

分析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老舍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描绘当时北京的风土人情,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气象。

到了20世纪30年代,老舍的创作达到了顶峰时期,其中包含了《离婚》、《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诸多优秀作品。

其中的《骆驼祥子》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现代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底层市民悲苦的人生历程。

应该来说,老舍对于病态中的城市文明以及城市摘要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生中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京味小说。

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细致观察并描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平凡的市民生活景象。

其中,在这些市民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这些形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可以说是人生中喜怒哀乐的形象表达。

本文正是围绕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形象展开讨论,挖掘出底层市民形象中所蕴含的市民精神和文化。

关键词:老舍作品底层市民文化精神市民生活:A一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创之一,老舍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创作出了形象各异的老北京市民形象,主要是从文化视野出发,充分挖掘出不同的市民形象,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首次。

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生动的笔触,把老北京中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描述出来,通过对这些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简单描述,表现了他们内心里丰富的情感诉求和思想内涵。

这些看似表面的“喜、乐、愁、悲”等感受与体会,实则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

一般来说,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包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城市贫民。

但是,我们对于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分类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还有一种分类策略,这就是在《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作品中,习惯于把其中的市民形象归类为底层市民。

这类市民虽然为生活基本的温饱奔波但却不消极,生活照样有滋味,在他们的身上不是仅仅的生活奔命,更有着京城文化熏陶下的独特市民文化内涵,可以是优秀的品质,也可以是低劣的人品。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
化批判视野
此题可从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底层市民和理想市民等四个方面来概括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的基本内容。

对每一个系列的人物形象,应从代表人物有哪些,出自哪部作品,表现了老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的阐说,首先要注意老舍与主流文学的外在差异,了解当时的主流文学注重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剖析,而老舍则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重视“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其次要注意的是老舍既批判传统文化,又谨慎对待现代西方文明,以及由此而来的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留恋和美化传统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了解老舍文化批判视野的复杂性。

注:《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也是底层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级倪石凤 12520305162内容提要: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创造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个性一、引言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老舍的生平和历程老舍先生在现当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老舍先生在线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却有着不寻常的背景。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一生都为文坛的工作而奉献。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学校代码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分类号________ 密级__________本科毕业(学位)论文题目: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教学点__洪湖市教师培训中心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刘兵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5月20日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内容摘要:在老舍先生的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形成一个庞大的女性家族。

他笔下呈现出了几类不同的女性形象。

(一)人们心中理想的妻子、母亲的女性形象。

她们安分守己,恪守妇道,善良贤惠,有些软弱,有些愚昧,有些奴性。

(二)自我人格、尊严完全丧失的女性形象。

这是老舍用力较多,写得很有风采的一类形象,老舍并没有给这些人安排好的结局,都送她们走向了死亡。

(三)虚荣、追求浪漫和物质享受的女性形象。

这类女性具有现代意识和个性追求,不顺从命运摆布,不甘心生活现状,不愿过平庸生活,试图过带有浪漫色彩,带有刺激性的生活。

(四)被传统伦理意识扭曲的女性形象。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泼辣放肆,刚强蛮横,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她们没有妻性,甚至没有母性和女性。

关键词:老舍小说艺术女性形象目录一、引言 (1)二、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 (1)(一)受虐型——人们心中理想的妻子、母亲的女性形象 (1)1、《正红旗下》的大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求得家庭安宁 (1)2、《离婚》中的张大嫂,操持家务,辛勤劳作,一心为家为子女 (2)(二)自虐型——自我人格、尊严完全丧失的女性形象 (2)《月牙儿》中的母女,为生活的重压而被迫走上卖淫不归路 (3)(三)虚荣、追求浪漫和物质享受的女性形象 (3)1、《老张的哲学》中的李静,有知识,明事理 (4)2、《文博士》中的杨家六姑娘,受过教育,虚荣心强 (4)(四)被传统伦理意识扭曲的女性形象 (5)1、《柳屯的》中夏廉的小老婆,泼辣、霸道,爱打扮 (5)2、《正红旗下》大姐婆婆爱挑剔,刁钻、蛮横、极其苛刻 (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引言:在老舍先生笔下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

(完整word版)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完整word版)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从他整个的人生道路和他一生的作品来看,充分体现了他观察和判断事物的"市民形象",并从"市民形象"中透露出平民的人文关怀。

本文首先阐述了"市民形象"的概念,揭示了老舍作品的概念和理论背景,并从题材、表现手法、价值判断和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价值。

然后,从理论背景、现实基础、公民形象的发展、公民形象的独特地位等方面对老舍形象作了一个清晰而简洁的梳理。

总之,通过文章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所隐含的公民形象和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精神与平民百姓血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老舍、市民形象,平民文学,京味小说,宗教信仰1引言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吸引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评论的焦点。

数量众多,学习非常深入,取得的成绩也很丰富。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学术界,对老舍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题、题材的研究、技术和艺术的手法上等,但很少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老舍表现、形成原因、变化轨迹和公众形象,所以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片面性作品的出现。

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试图从老舍创造的公众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研究,老舍创造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公众形象,老舍作为一个公众形象,在统治的过程中做创造性的工作,使整个文章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

简而言之,通过论文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出公民形象和老舍所蕴含的人道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的精神和紧密联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2市民形象形成的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环境的产物。

同样,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主体的条件,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心理结构、审美内容和艺术修养。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是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这一形象。

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陈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关键词】老舍;老派市民;“国民性弱点”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有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老舍在其小说创作中,刻画了一系列“老派市民”的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正红旗下》中的大姐等。

这些“老派市民”扮演了封建枷锁中的奴隶,表现了北京市民被精神鸦片毒害而身心异化乃至整个国民被人性异化的程度。

老舍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日常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一、老派市民的文化特征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生活在古都北京,保持着京城的生活情调。

古老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一种固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充满了封建腐朽文化,即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家长作风。

封建特权。

官本位。

这些文化毒害了人的灵魂,束缚了人的思想和手脚,使得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残酷的,封闭的封建统治中,人们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没有也不敢有一点点“奢望”。

《二马》中的北京人老马是老舍塑造的一个迷信、中庸、懒散、马虎的奴才式人物。

作为旅居英国伦敦的华侨,老马从古老的北平来到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继承了亡兄遗留的古玩店生意。

他身处“金钱世界”的资本主义的都市,不喝一口洋人的咖啡,恪守着中华民族尊卑长幼和重儒轻商的古训,仍然保持着一副老北京人的做派,几乎成了“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他“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整天只是优哉游哉的“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着雨、雾、风的美。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他一直致力于对市民文化的思考,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笔下的市民世界。

所谓文化,老舍表达为一人群单位,即一个国家民族古往今来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方式,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范围很广。

在展现市民世界时,老舍采用了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所选取的政治、革命不同的视角,并选择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别各阶层人的世界。

其作品的中心是既定文化背景下的人民的不同命运,以及在文化中蕴藏的人情和世态。

老舍擅于通过文化伦理的视角对风俗、道德进行国民性的思辨,其小说中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始终是我国文化史的里程碑。

所以,笔者把“市民世界”的研究作为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

一、形成老舍“市民世界”的北平文化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而对待生活的体验更是作家创作小说的主要动力。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尤其是基于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可以说是北平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北京是民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典型的一个城市,对于生于斯且长于斯的老舍来说,他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舍在多方位展现北京文化的同时,对长久以来因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而存在的各种市民问题也进行了多层面的批判。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下级旗人家庭,父亲在攻打八国联军时不幸战死,全家只靠母亲为人缝补维持生计。

因为穷,他九岁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得以上学。

正如老舍在《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老舍对其前半生艰辛经历的最形象写照,他将笔触深入新派市民、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相关领域,提供出无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城市生活。

在小说中,他描绘着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如车夫、暗娟、教员、土匪、巡警、洋奴和汉奸,通过活灵活现的描绘,表现出其具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批判意味,以此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献出一部古都社会更迭时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
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己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都快当亡国奴了,却还想着自己的生日。

虽然只是个普通老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逆来顺受的地步。

不过,当祁老人发现了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尊严,民族尊严。

祁老太爷的形象不由的让人想起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与祁老太爷有着同样的思想。

(二)新市民形象
这一类人多少接受过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收到了外来“洋风”的鼓动,希望过着洋人式的西式生活,整天无所事事,无聊到去做汉奸,甘心做亡国奴。

他们只是对外来资本的盲目运用和追求。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用短小的视野处理,想着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利益。

未来他们那无聊的生活,尊严都可以出卖。

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表失看人格的堕落人物,其中既有蓝小山、丁约翰之类的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一类浮夸子弟。

《离婚》里的张
天真就是这种“德性”:“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照镜子,整天吃蜜柑。

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运动鞋睡觉。

每天看三分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

”总之,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被嘲讽的“洋派少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是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祁瑞丰作为一个正派家庭的败家子,哪怕是小官也愿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无聊人物。

日本人占领时期,他一心想给日本人买命,想当个日本特务,却被抓进监狱。

他的无聊连日本人都看不上,最后送命。

老舍笔下的这些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老舍笔下的这些人物刻画并不算深入,有典型化的倾向。

这与写老派市民形象显然不同。

老舍对老派市民是即批评又同情的,叫能揭示老派市民形象性格心里和矛盾,有的带着悲剧的意味;而在给新派市民画粗俗的漫画时,鄙夷不屑之情便溢于言表。

就小说所描写的道德失范、加之混乱而言,老舍的批判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然而这种比较肤浅的嘲讽或批评里头,有包含着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

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和对“新潮”的愤激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

(三)正派市民形象或理想市民形象
这里描绘的是在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变异与分裂的图景时,还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一群人。

他写理想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使作品变得更有启发意义。

不过,老舍常常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

老舍早期的市民——无论是《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精纯,还是《二马》里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都是侠客兼实干家,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

《二马》里的李子荣也许是老舍笔下最理想的市民形象了,他是留学生,却没有一般留学生的浮夸与架子,是一个有头脑有能力的人。

他能在英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圆滑的生活,了解英国人的脾气,同时也知道中国人的心思,而且他活得有追求、有目标。


这些小说大都是“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随着生活的发展,创作的深化,在抗战时期所写的《四世同堂》里,老舍自觉地从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如:天佑太太、韵梅两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小孩、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他们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而忘我地成为独立支撑的大柱。

韵梅虽是一个没有念过书、没见过大世面的家庭妇女,但在亡国的大势下,她也有自己的骨气。

她本来生性善良、温柔,做事也从不与人计较。

但遇见日本孩子欺负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出了这口气,不能被日本人欺负。

在家里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她也得打起精神为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操心。

她是这特殊时期、亡国生涯中的特殊“战士”。

在老舍看来,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唤起的这种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是可以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

这种写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作品还有《苦菜花》。

(四)苦难的市民形象
这类市民形象主要是老舍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

短篇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故事,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

小说展开了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与女儿从“新潮”中接受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

女儿在怨恨母亲,苦苦挣扎之后也逃脱不了现实的命运。

在老舍看来,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
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

《月牙儿》的母女俩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身,这是无可奈何。

此外《骆驼祥子》里的苦难人物也不少。

祥子就是这样一个苦难的人,他把买辆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

辛苦了三年,终于买下车,可却被人夺去,准备买第二部车,又被孙侦探抢走了钱,而此时又被虎妞逼婚。

虎妞用她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了第三部车,可是虎妞难产又把车给卖了。

老舍以及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

”在祥子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中,也隐喻了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好人”如何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转型。

老舍对祥子的形象塑造不仅仅是对一个车夫命运的把握,更是对中国社会、民族文化未来走向的思索。

这样的人不仅仅是祥子,还有更可怜的二德子、小福子、车夫老马和他的小孙子。

他们同样在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小福子是美丽的、善良的,她自身处在不幸之中却还不忘时时体贴别人,甚至陷在“白房子”里还落得个“人缘极好”的评价。

老舍塑造小福子这个人物形象,其着眼点主要是表现她的不可避免的厄运。

社会的残酷定律(所谓法)吞噬了小福子,也摧毁了城市底层人群(所谓弱势群体)追求美好的信念。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巴金、矛盾的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贡献在于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别具一格。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管是旧市民形象还是苦难的市民形象,都描写的栩栩如生。

老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从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的剖析和看法,是对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的一种犹豫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