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摘要:老舍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鲜活的市民形象让我们感触很深。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他的作品中“旧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有着明显的区分,角色塑造非常清晰。
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是老派市民典型代表,本文就对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进行了分析,并对老派市民的影响做了总结。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老派市民;形象分析;影响一、《四世同堂》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开始于1944年,一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总共百万字。
《四世同堂》选取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地域背景,以祁家四代人遭遇为线索,记录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变迁,通过周围几十户贫苦家庭为对比,形象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市民形象。
一部记录市民生活的小说生动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历程。
老舍将小井市民性格懦弱和敷衍的思想根源指向了传统北平文化,特别是在“家”这个组织中包含有等级观念、宗法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
老舍对家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四世同堂》涉及人物有一百三十个,这些不同性格不同国籍的人们按照市民层次可以分为新派市民、老派市民、理想市民。
老派市民既善良又保守,例如祁老太爷、常二爷、李四妈等人物都是老派市民的代表。
在小羊圈胡同里保持着老旧的生活方式,传统封建思想和家族宗法还继续存在着,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害怕改变,坚持固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恰恰是封建社会中最为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中国持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强硬固执,这种固执慢慢变成了封闭狭隘和麻木的性格。
在小说中祁老太爷以为封住院门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就可以应对八国联军的到来。
当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还在家中固执的按照法规维持全家,他还肤浅认为是日本人占领北平市喜欢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
从祥子看老舍笔下的下层市民形象
从祥子看老舍笔下的下层市民形象
下层市民即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形象。
这类人物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极为显著的位置。
作为出身于这一阶层的作家,老舍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勾画出这些在黑暗社会里痛苦呻吟的灵魂,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他们都是挣扎在贫民窟里的卑贱者,小人物。
他们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熏染,加之作为个体劳动者,生活环境狭窄闭塞,仍然属于“老中的儿女”。
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有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善良淳厚的传统美德、美好心灵。
但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却受侮辱受损害,无法摆脱被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祥子—全书的主人公,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
勤劳善良,体面要强。
他十八岁就从乡间跑到城里来拉车,那时他善良、诚实、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对于生活充满希望,没有沾染上一点恶习,只想着自己能买一辆车,可以使人自由独立,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把这当成“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为了这个目标,他省吃俭用,吃苦耐劳。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
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
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
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也可用于其他物品的模拟,使得效率大大提高。例如, 顺应时代的发展。此外,设计者在制作动画时,要用 成的浩大工程变成可能,该片中怪物几百万根“毛发” 和题材选取上不断创新,动画创作才能真正做到与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挖掘
《史记》故事资源与动画创作研究”(项目编号: 201610723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是“文化”,毫无疑问老舍本身就是“文化型”作家。 运用风情民俗来塑造角色,老舍的高明之处在于未把 这里说的“文化”主要指“北平文化”。从老舍在作 品中对于北平文化的艺术表现来说,它是一个当代的 所描写的那一幅幅纷呈异彩的风俗画“嵌入”小说, 而是由浅至深,逐渐挖掘,按着别出心裁,用民俗风
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民族传统文化、 情塑造环境;二是强调地域性,小说寓意深刻。在风 外来文化和风俗文化。 (一)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指北平士大夫文化,即入仕、 升官。“权”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也是老舍一直 批判的焦点。在旧中国,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都 俗文化中,老舍从婚姻制度的本质、伦理道德到国民 性、民族性格等的改造问题,他都以社会仪礼作为过 渡,从而表现出各种市民形象,并挖掘出风俗文化中 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例如,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 作者就以自传为线索,JIU 文 艺 探 究
72
于斯的老舍来说, 他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例如,《离婚》中对房东马老太太的描写,将一个纯 老舍在多方位展现北京文化的同时,对长久以来因中 华传统文化积淀而存在的各种市民问题也进行了多层 面的批判。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下级旗人家庭,父 亲在攻打八国联军时不幸战死,全家只靠母亲为人缝 补维持生计。因为穷,他九岁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得以 上学。正如老舍在《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 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这首诗正 是老舍对其前半生艰辛经历的最形象写照,他将笔触 深入新派市民、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相关领域,提 供出无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城市生活。在小说中,他 描绘着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如车夫、暗娟、教员、 土匪、巡警、洋奴和汉奸,通过活灵活现的描绘,表 现出其具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批判意味,以此给中国 乃至世界人民献出一部古都社会更迭时期市民阶层、 市民性格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老舍的各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批判价值, 即老舍把一部分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以文化的角度来呈 现,并发现在社会上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存在,即中国 人仍活在黑暗的现实中。老舍小说经常从生活极其细 微处写小市民的性格、生活等,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 真朴实的旧社会妇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老舍 笔下一贯的写法有所不同,在充分发掘她身上所体现 的中国优秀传统的同时, 又展示出对古老文明的失落。 (二)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主要指殖民文化,即一种东方式的资 本主义文化形态。“资本”是这一文化的“魂”。 1840 年以后, 中国社会转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将其民族文化逐渐引入中国,在被迫、屈辱、 无奈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一个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 但是,西方文化既存在精华,又有糟粕。老舍对待外 来文化常常采取盲目躲避乃至全盘批判的态度,没有 真正认识到其中先进的部分,夸大了由西方资本入侵 所携带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事 实上,破坏往往伴随着新生,旧的封建残旧被打碎, 社会是在往前发展的,不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老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他创作新派市 民不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风俗文化 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风俗民习,即北平 文化的形态核心。老舍对北京非常熟悉。在老舍作品 中,对于风俗化倾向大概用两种理论可以阐释。一是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展示了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在老舍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描写,以及对传统习俗、礼仪的刻画。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文化气息的城市画卷。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他在城市中艰难地谋生,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茶馆》中的李铁拐,他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歧视和排斥。
这些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现实。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性格和处境的市民形象。
有些人善良、勇敢,有些人则懦弱、算计,还有一些人则是喧嚣、淳朴。
这些形象展示了城市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总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城
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是城市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以及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
这些形象不仅是老舍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以文学家的笔融艺术地再现了老北京社会下层市民悲苦贫困的生存境遇,并通过市民群像的塑造,呈现了城市文明下的病态人性:一、愚昧的市民阶层因袭着封建宗法观念;二、封闭的人文空间给市民阶层带来保守性和盲目性;三、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灌输铸就了市民阶层奴性十足。
内容提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老舍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这一特殊的对象世界,既形成了他的创作个性,也成了他不倦写作的动力,因此也是我们研究了解老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的类别。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类型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类型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类型有以下几种:
1. 工人阶级市民:这类市民常常是城市中的劳动者,他们靠着
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的形象具有朴实无华、
勤劳朴实的特点。
2. 商人市民:商人市民通常是城市中的商贩或经商者,他们以
商业活动为生,因此善于经商、懂得商业技巧。
他们的形象常常被描
绘为聪明、圆滑、精明的个体。
3. 文人市民:这一类市民多为文化人士,喜爱文学艺术,注重
修养和自我表达。
他们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文雅、有深度的知识分子。
4. 官僚市民:官僚市民多为政府机构或官方团体的成员,他们
身负重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对市民生活产生影响。
他们的形象常常
被描绘为权威、专制或满足个人权力欲望的人物。
5. 小市民:小市民是指社会中普通的中产阶级市民,他们的社
会地位相对较低,处于社会结构的中下层。
他们的形象通常是普通、
平庸但生活有一定规律的人群。
以上是老舍笔下出现较多的市民形象类型,每个类型都有各自的
特点和角色定位。
(完整word版)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从他整个的人生道路和他一生的作品来看,充分体现了他观察和判断事物的"市民形象",并从"市民形象"中透露出平民的人文关怀。
本文首先阐述了"市民形象"的概念,揭示了老舍作品的概念和理论背景,并从题材、表现手法、价值判断和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价值。
然后,从理论背景、现实基础、公民形象的发展、公民形象的独特地位等方面对老舍形象作了一个清晰而简洁的梳理。
总之,通过文章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所隐含的公民形象和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精神与平民百姓血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老舍、市民形象,平民文学,京味小说,宗教信仰1引言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吸引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评论的焦点。
数量众多,学习非常深入,取得的成绩也很丰富。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学术界,对老舍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题、题材的研究、技术和艺术的手法上等,但很少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老舍表现、形成原因、变化轨迹和公众形象,所以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片面性作品的出现。
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试图从老舍创造的公众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研究,老舍创造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公众形象,老舍作为一个公众形象,在统治的过程中做创造性的工作,使整个文章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
简而言之,通过论文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出公民形象和老舍所蕴含的人道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的精神和紧密联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2市民形象形成的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环境的产物。
同样,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主体的条件,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心理结构、审美内容和艺术修养。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是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这一形象。
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陈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关键词】老舍;老派市民;“国民性弱点”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有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老舍在其小说创作中,刻画了一系列“老派市民”的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正红旗下》中的大姐等。
这些“老派市民”扮演了封建枷锁中的奴隶,表现了北京市民被精神鸦片毒害而身心异化乃至整个国民被人性异化的程度。
老舍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日常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一、老派市民的文化特征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生活在古都北京,保持着京城的生活情调。
古老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一种固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充满了封建腐朽文化,即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家长作风。
封建特权。
官本位。
这些文化毒害了人的灵魂,束缚了人的思想和手脚,使得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残酷的,封闭的封建统治中,人们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没有也不敢有一点点“奢望”。
《二马》中的北京人老马是老舍塑造的一个迷信、中庸、懒散、马虎的奴才式人物。
作为旅居英国伦敦的华侨,老马从古老的北平来到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继承了亡兄遗留的古玩店生意。
他身处“金钱世界”的资本主义的都市,不喝一口洋人的咖啡,恪守着中华民族尊卑长幼和重儒轻商的古训,仍然保持着一副老北京人的做派,几乎成了“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他“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整天只是优哉游哉的“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着雨、雾、风的美。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他一直致力于对市民文化的思考,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笔下的市民世界。
所谓文化,老舍表达为一人群单位,即一个国家民族古往今来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方式,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范围很广。
在展现市民世界时,老舍采用了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所选取的政治、革命不同的视角,并选择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别各阶层人的世界。
其作品的中心是既定文化背景下的人民的不同命运,以及在文化中蕴藏的人情和世态。
老舍擅于通过文化伦理的视角对风俗、道德进行国民性的思辨,其小说中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始终是我国文化史的里程碑。
所以,笔者把“市民世界”的研究作为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
一、形成老舍“市民世界”的北平文化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而对待生活的体验更是作家创作小说的主要动力。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尤其是基于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可以说是北平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北京是民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典型的一个城市,对于生于斯且长于斯的老舍来说,他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舍在多方位展现北京文化的同时,对长久以来因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而存在的各种市民问题也进行了多层面的批判。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下级旗人家庭,父亲在攻打八国联军时不幸战死,全家只靠母亲为人缝补维持生计。
因为穷,他九岁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得以上学。
正如老舍在《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老舍对其前半生艰辛经历的最形象写照,他将笔触深入新派市民、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相关领域,提供出无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城市生活。
在小说中,他描绘着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如车夫、暗娟、教员、土匪、巡警、洋奴和汉奸,通过活灵活现的描绘,表现出其具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批判意味,以此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献出一部古都社会更迭时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
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关键词]:民族文化、市民形象、悲剧意识老舍做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活动开始于“五四”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当时的中国黎明就要来临,但黑夜仍不愿退去,光明与黑暗中的社会和各个阶层的人民们的生活成了当时文片创作的主题。
但在创作上老舍不同于鲁迅,鲁迅是一种“思想型”先知,他站在世纪义点上,揭示了深刻地社会主题和思想启蒙主题与现代中国文化革命是一致的。
老舍也显然不同于茅盾。
茅盾是“政治—经济型”的作家,他以社会政治为创作的基本点,侧重表现时代中的重大事件,珍现与社会政治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并自觉的以创作追踪着社会的基础—经济的变动。
甚至,老舍也区别于巴金,巴金是一种“思潮型”的作家,他的小说在批判黑暗旧社会的同时,又充满着对新生活新世界的热切呼唤,有人说巴金的小说是为青年人创作的,老舍作为北京的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紧紧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思维习惯,日常生活,老舍从容不迫地,有滋有味的描写底层市民的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老舍的作品具的一定的文化价值,表现出仍有一部分中国人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社会对这一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太不公平了,他们没有好的生活条件,没有人格自由,没有人权,老舍似乎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他的作品具的深刻的批判暴露社会黑暗的意义。
根据老舍的创作特点,可以将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大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
所分的这些市民形象,都舍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人物与环境和与时代的不能合拍,或者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不能相容,强调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悲剧。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
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
”①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典型代表。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
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
(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
材料三:
《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
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
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小说辛
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
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
老
舍在批判祁老太爷保守苟安的人生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
当祁老人发现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而到了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扞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祁老人的孙子祁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不过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
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甚至也不无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大家族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在残酷的战争中,祁瑞宣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小说所着重表现
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革新的基础。
在小说中,天佑太太、韵梅这两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孩子和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她们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而又忘我地成为家庭支柱。
在与全民族共同经历战时生活的艰难磨难时,她们看到了四面是墙的院子外面的世界,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由家庭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
诗人钱默吟战前“闭门
饱酒裁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儿子的壮烈牺牲与他的被捕使他成为另外一个人,他身上爆发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杀身成仁的民族骨气与操守。
在老舍看来,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唤醒的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是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的。
这瞩望于未来的眼光,标志着老舍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1-24)材料七:
变,但最终受到张大哥等人的压制,他连离婚的勇气也没有。
(张崇玲《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名作欣赏2007年)
材料九:
《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及该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祥子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过上安
穏的生活,而黑暗的社会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官僚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欺压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
同时也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没有哥们儿。
这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
他的惨败生活深刻地提示这个社会没有希望,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行不通。
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是“绝望型”人物,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觉悟者。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1988
版)》,2005,24(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