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c361 曾昱读过老舍先生的小说,印象最深刻大概要数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了。
老舍出生于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破落旗人家庭,由于他的出生,他只写他熟悉的市民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分为旧市民、新市民、城市贫民、中上层市民。
他们的生活,命运,也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旧市民老舍作品中的旧市民,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为代表,他们善良,本分,因为他们的善良,本分,也带着一些守旧、固执,目光不长远。
祁老太爷心里装着他的陈谷子烂芝麻。
他们是固执愚昧的,总爱跟晚辈讲“庚子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只要预备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保准没事;总关心着他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看不到长远的地方。
但他们也是可爱的,他们没什么文化,但是热心,帮邻居办喜事办丧事,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懂得反抗,不怕敌人的酷刑折磨,敢拿把菜刀跟日本人拼命。
他们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知足,中庸,随遇而安的产物,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必将被新一代所取代。
可是他们也是有着中华名族的优良品德的啊,这些敦厚,平和,热爱和平的品质不会被消灭,而会代代相传下去。
老舍作品中的旧市民代表,除了晚清的老人,还有手艺人。
如《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我这一辈子》中的“我”,曾经靠手艺过着体面的日子,直到洋枪洋炮轰醒了东方的大梦,靠手艺都吃不上饭了,沙子龙改行开了客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微微一笑说“不传不传”,老一辈的手艺人,最后也保持着他最后的尊严。
不是悲凉,而是悲壮啊!而“我”,是个体面的裱糊匠,在战火燃起,人们都不需要裱糊匠的时候,按着“给穷苦人铺设好了的轨道”,做了巡警,从此陷进了稀泥里。
这是时代的必然,可是也是他性格的偶然啊,读后,我想,倘若他不改行,坚守他的手艺,一定会比陷进了巡警阵里要好啊。
手艺人的没落,是近代化的必然,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被新的取代的时候,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像狂风中的老树般虽摇摇欲坠却始终屹立不倒。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京派的代表人物以其最擅长的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为题材,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市民世界”,着力塑造了老派市民、新
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四类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表达了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而这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生于北京的一个旗人士兵之家,小时候是在极度穷困的市民生活里度过的,对北京的市民社会非常熟悉,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
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地描写它。
它是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所以老舍笔下的世界基本都属于市民世界,特别
是老北京的市民世界。
老舍的笔下的市民形象主要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理想市民)以
及城市贫民四大系列,他们的性格、生活、命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也由小见大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老舍作品中的老派市民,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为代表,他们是一群典型的“老中国儿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产物,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
想的包袱,他们善良、本分、敦厚、平和,同时又守旧、固执,目光短浅。
老舍在作品中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浅析老舍作品中的平民观
摘要在众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中,老舍是一位优秀而独特的作家,其作品大多是平民题材,又大多是写北京市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浓厚的北京味而著称。
北京的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
他对满汉人生观的考察和满汉文化的反思,寄托了自己对市井阶层贫民的深深同情和关注,用其独特的幽默讲述了一幕幕的悲剧人生,又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平民;幽默;北京引言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北京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余字的作品,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炎凉、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老舍先生被人称为“人民艺术家”,在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老舍平民观的审美心态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出身寒门,从小就经历了城市下层民众那种缺吃少穿的窘迫生活,他的目光,他的情感从来没有离开这一阶层。
他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从平民视觉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都市中下层民众艰难苦痛的生活画卷,剖析了都市平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寄托了他与小说人物形象之间血肉相铸的平民情怀。
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他一向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诙谐的风格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老舍的幽默追求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他独特的审美心态,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广大的市民世界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和素材,这就形成了老舍的平民观。
老舍的平民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他的批判国民劣根性,在他笔下的人物那幽默的言行中我们能咂摸出令人心酸的悲剧况味,例如,在第二幕中,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我这点儿福气还小吗?”唐铁嘴的话无疑是令人发笑的,但在笑的背后我们又有一丝苦味,因为从他的话里我们读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我们的国民却对此无知,无耻。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
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
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
化批判视野
此题可从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底层市民和理想市民等四个方面来概括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的基本内容。
对每一个系列的人物形象,应从代表人物有哪些,出自哪部作品,表现了老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的阐说,首先要注意老舍与主流文学的外在差异,了解当时的主流文学注重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剖析,而老舍则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重视“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其次要注意的是老舍既批判传统文化,又谨慎对待现代西方文明,以及由此而来的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留恋和美化传统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了解老舍文化批判视野的复杂性。
注:《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也是底层市民形象。
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_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现Hale Waihona Puke 文学!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
—— —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张崇玲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关键词:老舍 摘 小说 市民形象
信阳
"#"$$$ %
要:老舍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感悟,以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为题材 1 在小说中塑造了老派市民、新派
市民和城市贫民三类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表现出作家浓烈的淑世情怀和人道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极 具审美价值的饱含原生态的市民人物图。
!
有的出身和经历,是他作为文学家的极大幸运。中 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的相当充分与全 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 的、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 的小说只有一个 “ 主角”,那就是北京。北京市民 文化与海派文化不同,海派文化基本上是在殖民性 的背景下形成的,石库门房子里住的大都是洋行的 职员,也就是现在的 “ 白领”,他们向往现代化, 向往西方,有殖民地的精神特征;而老舍的市民都 是土生土长的市民,所谓的都市是旧传统下的都市 社会,他们本身没有什么现代性的意义。但社会在 发展,再古老的地域也会有现代性的侵入,在新旧 冲突中,老市民因为太落伍而显出 “ 可笑”,新市 民因为乱学时髦也同样显得 “ 可笑”。老舍笔下的 人物就是突出了那样的可笑性。老舍文学世界中, 占有显著位置的是一些五行八作的北平下层市民。 他们由于文化浸染、生态环境、生活习俗不同,而 以迥异于其他地域的方式谋生。他们做洋车夫、棚 匠、扛夫、花匠、巡警、艺人、拳师、戏子、娼妓 等等。这些特具北平文化特征的职业人物,寄托了 老舍对满汉人生的思考,对满汉人生观的考察和对 满汉文化的反思,也表达了老舍对市井阶层贫民的 深深同情与关注。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 老舍这样执着地描写 “ 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 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 “ 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 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 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构成老舍独特市民王国的形象,主要有老派市 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系列。他们或固执保 守,或追求新潮,或恪守传统,然善良、驯服、中 庸是其多数人的性格。他们的生活目的绝不在于得 到别人没有得到的,而在于谨小慎微地保住已有 的。他们与世无争,只求永远做个本本分分的小市
最新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精品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始终坚持以人生经历和道德操守为评判周围世界的标准,并从的角度出发,关注市民阶层小人物的命运问题。
一、旧派市民:对落后的批判“旧派市民”是老舍建构的市民世界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舍通过描写这一系列“旧派市民”的形象,旨在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从而为诊治民族精神的劣根性寻找良方。
《离婚》中的张大哥落后保守,强调凡事不能过于极端,他所有的努力都在维系自己安稳的生活,任何变化都能引起他的恐慌,他将撮合婚姻和反对离婚,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事业。
对于张大哥而言,离婚会破坏既有的秩序,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当中,因此夫妻之间要互相忍让,以中庸调和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张大哥的婚姻观念是安于现状,凑合的表现,它剥夺了人们追求浪漫理想生活的权利。
张大哥的知识面也是非常狭窄的,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认为北京城就是世界的核心,除了北平,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乡村,他与官僚勾结则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弊端。
张大哥的温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儿子的作恶多端,儿子的死也没能改变他封闭保守的生活态度。
二、新派市民:对的理性反思老舍有留洋的经历,对西方文化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批判中国落后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了理性的审视:西方文化固然有先进之处,但也有其糟粕。
老舍并没有沉醉于文明作创造的表象,“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文明的负面影响。
”[1]对于这类形象,老舍对其进行了漫画式的肖像描写,他们生长在封建大家庭,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未能掌握其中精髓,但却沉醉于拙劣的模仿,以显示自身的本事为乐,从而透露出无知,好面子的劣根性。
他们将新思想片面的理解为罢课,殴打校长,其行为荒唐至极。
《离婚》中的张天真,是当时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他是生活在“乌托邦”里的幼稚少年,嘴上说着革命,实际上整天的浪荡。
可笑的是,他只是在表面上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实质上对其文化理解非常的肤浅,他穿着运动衣睡觉,假装看几份报纸,喜欢看跳舞,活生生一个滑稽小丑的形象。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己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欢迎大家阅读!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从他整个的人生道路和他一生的作品来看,充分体现了他观察和判断事物的"市民形象",并从"市民形象"中透露出平民的人文关怀。
本文首先阐述了"市民形象"的概念,揭示了老舍作品的概念和理论背景,并从题材、表现手法、价值判断和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价值。
然后,从理论背景、现实基础、公民形象的发展、公民形象的独特地位等方面对老舍形象作了一个清晰而简洁的梳理。
总之,通过文章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所隐含的公民形象和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精神与平民百姓血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老舍、市民形象,平民文学,京味小说,宗教信仰1引言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吸引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评论的焦点。
数量众多,学习非常深入,取得的成绩也很丰富。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学术界,对老舍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题、题材的研究、技术和艺术的手法上等,但很少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老舍表现、形成原因、变化轨迹和公众形象,所以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片面性作品的出现。
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试图从老舍创造的公众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研究,老舍创造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公众形象,老舍作为一个公众形象,在统治的过程中做创造性的工作,使整个文章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
简而言之,通过论文的写作,我们应该反映出公民形象和老舍所蕴含的人道关怀精神,以及平民的精神和紧密联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2市民形象形成的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环境的产物。
同样,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主体的条件,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心理结构、审美内容和艺术修养。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完整word版)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M ar .2005第23卷第2期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V o l.23N o .2[收稿日期] 2004-12-16[作者简介] 潘应(197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教师。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潘 应(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摘 要]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
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世界;文化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5)02-0068-0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之所以能够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成为“人民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营造了一个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
他不像“五四”时期那些以启蒙者自居的作家那样以远观和教训的姿态反映社会生活,而是以普通市民身份,观察社会,感受市民的心理,理解并同情他们的遭遇,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实描写,表现出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真实、全面、细致的市民社会生活图景。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1]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江湖医生、商人、车夫、司机、打鼓的、说相声的、剃头的、看坟的、妓女、流氓、巡警、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
擅长文化心理批判的老舍选定了自己独特的反映视角——从文化心理入手去体察与表现市民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革新。
老舍曾说:“借故事说文化,则文化在人间,随时流露;直言,文化,必无此自然与活泼。
”[2]因此,他选择了作家特有的方式——借故事讲述来传达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嬗变信息以及他对文化传续的严肃思考。
在他的小说中,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指那些保留着东方古国传统美德的温和、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守旧的“老中国儿女”。
这是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系列。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儿女,骨子里是农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传统思想包袱。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守旧、闭塞,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
老舍生动地描写出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表现出他们的愚昧荒唐。
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他们的心态妥协、软弱、庸俗、苟且,从古老文化积淀中滋生出的保守、懦弱、因循守旧的处世哲学显出了他们必然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但同时作者对其也有同情的一面,写出了他们的正派善良、诚笃忠厚、热情仗义。
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主人公马则仁的形象是衰朽的民族性格的一个代表,他因循守旧,事事恪守祖宗成法,妄自尊大,讲面子而不务实际,与此同时又处处对洋人陪小心,在民族歧视面前无动于衷。
透过这个人物,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病态的精神弱点,老舍由此指出了国民性的愚弱懒惰是中国半生不死的一个原因,确实是挖到了民族性的一大劣根。
这样的一个角度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环境中刻画,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比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对社会世俗人性的精通,以及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地要保住自己的小市民生活,害怕一切变化。
无论对什么,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礼教的。
他有一套等同于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所有人的大哥。
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
通过这一连串典型情节,老舍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己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本能,一种庸人的小聪明。
再比如说《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当日本侵略官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
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如何过自己的寿辰:“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他自己是平头百姓,可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地划分为尊卑贵贱,忠诚地按照祖先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观,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对来抄家的日本人微笑、鞠躬,和蔼地接受“训示”;他尽管很同情邻居钱慕吟一家遭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老朋友。
祁老太爷的性格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老舍最擅长塑造的形象,它是老马先生、张大哥一类人的补充。
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揭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个别人的道德败坏,而是一种渗透于整个社会的习惯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无论是马则仁还是张大哥、祁老太爷,他们都是诚实忠厚、热情仗义,然而,他们自己是旧观念熏陶下形成的老派市民却不自知。
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但他们却还要用种种旧思想去影响干涉别人,这更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传达了这样的思想:要想社会进步,除了改革政治与经济之外,还必须进行民族心理的革命。
二、新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得不如旧派丰满真实,但也有不少成功的。
这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国民楷模”。
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
老舍在英国教书期间,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先进,因此他很自然地把理想人格加进了很多西方观念。
老舍认为一个中国人能像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为此,他以英国国民为模式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
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新青年形象,他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
最后,他以死来反抗军阀的行为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
李子荣是《二马》中的人物,他是生活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
这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务实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备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理想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第二类是老舍含泪鞭挞的“中间人”或“过渡人”形象。
比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他们都是在思想上接受过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但在情感上却受到世俗社会的束缚而难以自拔。
老李性格老实,工作任劳任怨,靠自己的本事谋生,他沉默寡言从不过问别人的事。
作为一个文人,他在心灵深处渴望一种诗意生活,而这种渴望最后落在一个年轻寡妇身上,这个年轻女子清秀文雅,把老李在乡下的婆娘比下去了。
老李有了离婚的念头,他想在灰色如死水一般的生活里作些改变,但最终受到张大哥等人的压制,他连离婚的勇气也没有。
祁瑞宣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一些现代思想,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当民族敌人入侵家门,祖国沦陷的严峻时刻,他却陷入了尽忠与尽孝的两难矛盾中难以自拔。
虽然他最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孝),但是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祁瑞宣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血与水的战争中,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正在逐步改造,而这些市民作为思想矛盾的“中间人”出现在老舍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动荡年代,因而就具有了特定时代的典型性。
第三类人物是“洋务”与“新派”的市井庸民。
他们生长于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与一身。
他们用浮光掠影的片言只语、行动举止装点自己的时候却又丧失了老一代的淳朴、热诚与自力更生的生活能力,这是市民自身安身立命的能力的不足,他们满口新词汇,实际上却一味追求享受,倚仗父辈钱财,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就是这类形象最典型的代表,也是被作家嘲讽的“洋青年”,然而更可耻的是他的洋味中又有汉奸味。
他原先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耻小人,北平沦陷后,他受不了困苦生活的折磨,甘心去充当连日本人都看不起的小帮凶。
他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最终丧失了人格。
通过这类人物的塑造,老舍批判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令人警醒。
三、底层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数量最多、读者最熟悉的系列,这类作品是老舍的重头戏。
出身于市井的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多地了解底层市民的精神重负,故而他能从生命的崇高、求生的欲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义上去认识底层百姓的苦与乐。
这使得老舍在反映旧社会的罪恶时,没有像鲁迅那样把手中的笔直接指向底层人民所遭受到的奴役的创伤,而是同时注意到底层社会人民所受到的双重摧残,即生命被践踏被蹂躏的悲惨景象,极贫苦景况中生存的残酷及精神幻灭后的堕落与蜕变。
《骆驼祥子》便是一部展示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
沉默坚壮的祥子有着骆驼一般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秉性,他淳朴善良、恭卑谦和、富有同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车,一辆自己能够支配的车,只有那样他才感到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独立与自由。
为此,他可以忍受狂风暴雨,天寒地冻,他为这个心中的小小愿望执著地追寻着。
然而他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他不仅没有买到车,而且丧失了生活的信念,希望的幻灭导致的是人生的堕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里,也贯穿着批判、排斥资本主义的主题。
老舍在短篇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风尘女子的悲惨的不幸的人生,代这些罪恶卖淫制度的牺牲品、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伸冤诉苦。
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
小说展示了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个残酷的生活经验,与女儿从学校的新潮教育中接受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
耐人寻味的是,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女儿为了活下去,服从了母亲的生活真理去做暗娼。
老舍通过这个故事对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判断,他站在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有买卖,“婚姻自由”“、恋爱神圣”云云,不过是骗人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