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s Ds
积 L ( S 0 Si )
Rd N s a
Ds
a( S 0 Si ) K L a( S 0 Si )
其中Ds为底物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s
a为固定化酶的比表面积,m-1 KL表示在液体流动的垂直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通过的底物的量
颗粒表面因反应而消耗,同时由于液体的粘性,在固液表面附近产生一个滞
流层,而固体表面液体流速率为0,因而在滞流层产生浓度梯度,进而导致物 质的传递,常在底物浓度为主体浓度99%处假想有一个边界层,边界层理论 认为: 1)边界层外底物浓度是均匀的(产物浓度也均匀) 2)颗粒表面外各处的液膜厚度相等,且边界层厚度与流速有关 3)边界层内无反应发生,传质阻力全部集 中在边界层内 4)定常态下,液膜内物质传递只有分子扩散, 且传质速率一定,即
性质有关。当酶固定在多聚阳离子载体上,最适pH将向酸性一侧移动;
若酶固定在多聚阴离子载体上,最适pH将向碱性一侧移动。如果催化产 物为酸性,则固定化酶的最适pH要比游离酶低一些,若产物为中性,则
无变化。但pH变化不会超过2个pH单位。
最适温度可较游离酶高,如醋酸纤维素迭氮衍生物固定化的胰蛋白 酶的糜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比游离酶分别高5~15℃。
Si R R+δ S0
N s 4r 2 常数
Ns——以面积为基准的传质通量,即单位时间沿半径方向通过单位截面积的底
物的量Kg/(m2s)或mol/(m2s) Ns与浓度的关系可用Fick第一定律来表示,
N s Ds dS r dr
给定边界条件
r R, Sr Si ; r R , Sr S0
底物和产物及其效应物在微环境和宏观环境中浓度不同的现象。
• 扩散效应:底物、产物和效应物的迁移和运转速率受到限制的一种效 应。
酶的固定化对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 原因:由于酶的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的空间结构和电荷状态发生了 变化,或者固定化酶的周围形成了能对底物传递产生影响的扩散层或 静电的相互作用等。 • 对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 稳定性的改变 • 最适pH值和温度的改变 • 米氏常数的改变
• 外扩散的限制作用
• 外扩散有效因子
• 外扩散与化学抑制同时存在时动力学
3.2.1 外扩散的特点
• 酶促反应过程与传质过程是各自独立的 • 底物先从液相主体扩散到固定化酶的外表面
• 发生反应
• 产物从固定化酶的外表面扩散进入液相主体
3.2.2 液固相间的传质速率
• 由于搅拌,反应体系中的液相主体的底物浓度处处相同,假定为S0,底物在
• • 游离酶参与反应的缺点:1)稳定性差、液相中含量少,2)反应结束后不易回收、 3)酶、底物和产物处于同一相,对产物分离不利 固定化酶:即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溶液酶转变为在一定
的空间内其运动受到完全约束,或受到局部约束的一种不溶于水但仍具有催化活
性的酶,它能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进行催化反应 • • • 其优点:可以长期保留在反应器内反复使用,易实现连续化生产;反应结束后易 与产物分离,简化了产物分离工艺,其大多数固定化酶稳定性也比游离酶好 缺点:活力会下降,反应易受传质速率的控制,对大分子底物、产物不适用 研究历史: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酵母蔗糖酶能被吸附到骨碳粉末上,并 在吸附状态下具有催化活性;以后以色列科学家对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的理 化性质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69年日本的千叶一郎将固定化氨基酸酰化酶应 用于DL-氨基酸的拆分上,1971年国际酶工程会议给出了固定化酶的定义。
若有扩散阻力,则表观米氏常数变大,若分配系数大于米氏常数, 则表观米氏常数减少。
酶的固定化,不仅使酶的活性发生了改变,而且由于固定化酶的
引入,反应体系变为多相体系。因此在研究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时,要同时考虑物质传递对酶促反应过程的影响。
3.2 外扩散的限制作用
• 特点
• 液固相间的传质速率
由于形成立体障碍,高分子底物难以接近固定化酶分子,使酶的底物
特异性发生改变。如胰蛋白酶固定在羧甲基纤维素上时,对二肽和多肽的
作用保持不变,但对酪蛋白的作用仅为游离酶的3%。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好,主要表现为热稳定性、保存和使用稳定性的 增加,另外,对蛋白酶的抵抗性和对变性剂的耐受性也增强了。 酶最适pH值的变化的原因与载体的带电性质及酶所催化所得产物的
3.2.3 外扩散的限制作用
• 固定化酶外表面的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RSi rmax Si K m Si
当化学反应速率和传质速率相差不大时,体系在稳态条件下,有下
式成立,传质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即: Rd RS K L a( S0 Si )
i
rmax Si K m Si
3.1.2 酶的固定化方法
物理结合法 • 载体结合法 离子结合法 共价结合法 • 交联法:主要靠双功能试剂戊二醛等使酶分子发生交联 凝胶包埋 • 包埋法 微胶囊包埋 纤维素包埋
影响固定化酶催化活力的因素
• 构象效应:由于载体与酶之间的共价键作用,引起酶的活性部位发生 扭曲变形,改变了酶活性部位的三维空间结构,减弱了酶与底物的结 合力,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 位阻效应:由于载体选择不当或载体空隙太小,致使酶的活性部位不 易与底物结合,对酶的活性部位造成了空间障碍。 • 分配效应:由于固定化酶载体的亲水性、疏水性及静电作用等,使得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 • • • • 酶的固定化 外扩散对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内扩散对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内外扩散同时存在时的限制效应 扩散影响下的动力学假象
3.1 酶的固定化
• • • • 背景 酶的固定化方法 影响固定化酶活力的因素 固定化对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3.1.1 背景
求解此方程,得出
r r 1 Si [ S0 max K m ( max S0 K m ) 4 K m S0 ] 2 KLa KLa
积 L ( S 0 Si )
Rd N s a
Ds
a( S 0 Si ) K L a( S 0 Si )
其中Ds为底物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s
a为固定化酶的比表面积,m-1 KL表示在液体流动的垂直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通过的底物的量
颗粒表面因反应而消耗,同时由于液体的粘性,在固液表面附近产生一个滞
流层,而固体表面液体流速率为0,因而在滞流层产生浓度梯度,进而导致物 质的传递,常在底物浓度为主体浓度99%处假想有一个边界层,边界层理论 认为: 1)边界层外底物浓度是均匀的(产物浓度也均匀) 2)颗粒表面外各处的液膜厚度相等,且边界层厚度与流速有关 3)边界层内无反应发生,传质阻力全部集 中在边界层内 4)定常态下,液膜内物质传递只有分子扩散, 且传质速率一定,即
性质有关。当酶固定在多聚阳离子载体上,最适pH将向酸性一侧移动;
若酶固定在多聚阴离子载体上,最适pH将向碱性一侧移动。如果催化产 物为酸性,则固定化酶的最适pH要比游离酶低一些,若产物为中性,则
无变化。但pH变化不会超过2个pH单位。
最适温度可较游离酶高,如醋酸纤维素迭氮衍生物固定化的胰蛋白 酶的糜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比游离酶分别高5~15℃。
Si R R+δ S0
N s 4r 2 常数
Ns——以面积为基准的传质通量,即单位时间沿半径方向通过单位截面积的底
物的量Kg/(m2s)或mol/(m2s) Ns与浓度的关系可用Fick第一定律来表示,
N s Ds dS r dr
给定边界条件
r R, Sr Si ; r R , Sr S0
底物和产物及其效应物在微环境和宏观环境中浓度不同的现象。
• 扩散效应:底物、产物和效应物的迁移和运转速率受到限制的一种效 应。
酶的固定化对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 原因:由于酶的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的空间结构和电荷状态发生了 变化,或者固定化酶的周围形成了能对底物传递产生影响的扩散层或 静电的相互作用等。 • 对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 稳定性的改变 • 最适pH值和温度的改变 • 米氏常数的改变
• 外扩散的限制作用
• 外扩散有效因子
• 外扩散与化学抑制同时存在时动力学
3.2.1 外扩散的特点
• 酶促反应过程与传质过程是各自独立的 • 底物先从液相主体扩散到固定化酶的外表面
• 发生反应
• 产物从固定化酶的外表面扩散进入液相主体
3.2.2 液固相间的传质速率
• 由于搅拌,反应体系中的液相主体的底物浓度处处相同,假定为S0,底物在
• • 游离酶参与反应的缺点:1)稳定性差、液相中含量少,2)反应结束后不易回收、 3)酶、底物和产物处于同一相,对产物分离不利 固定化酶:即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溶液酶转变为在一定
的空间内其运动受到完全约束,或受到局部约束的一种不溶于水但仍具有催化活
性的酶,它能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进行催化反应 • • • 其优点:可以长期保留在反应器内反复使用,易实现连续化生产;反应结束后易 与产物分离,简化了产物分离工艺,其大多数固定化酶稳定性也比游离酶好 缺点:活力会下降,反应易受传质速率的控制,对大分子底物、产物不适用 研究历史: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酵母蔗糖酶能被吸附到骨碳粉末上,并 在吸附状态下具有催化活性;以后以色列科学家对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的理 化性质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69年日本的千叶一郎将固定化氨基酸酰化酶应 用于DL-氨基酸的拆分上,1971年国际酶工程会议给出了固定化酶的定义。
若有扩散阻力,则表观米氏常数变大,若分配系数大于米氏常数, 则表观米氏常数减少。
酶的固定化,不仅使酶的活性发生了改变,而且由于固定化酶的
引入,反应体系变为多相体系。因此在研究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时,要同时考虑物质传递对酶促反应过程的影响。
3.2 外扩散的限制作用
• 特点
• 液固相间的传质速率
由于形成立体障碍,高分子底物难以接近固定化酶分子,使酶的底物
特异性发生改变。如胰蛋白酶固定在羧甲基纤维素上时,对二肽和多肽的
作用保持不变,但对酪蛋白的作用仅为游离酶的3%。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好,主要表现为热稳定性、保存和使用稳定性的 增加,另外,对蛋白酶的抵抗性和对变性剂的耐受性也增强了。 酶最适pH值的变化的原因与载体的带电性质及酶所催化所得产物的
3.2.3 外扩散的限制作用
• 固定化酶外表面的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RSi rmax Si K m Si
当化学反应速率和传质速率相差不大时,体系在稳态条件下,有下
式成立,传质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即: Rd RS K L a( S0 Si )
i
rmax Si K m Si
3.1.2 酶的固定化方法
物理结合法 • 载体结合法 离子结合法 共价结合法 • 交联法:主要靠双功能试剂戊二醛等使酶分子发生交联 凝胶包埋 • 包埋法 微胶囊包埋 纤维素包埋
影响固定化酶催化活力的因素
• 构象效应:由于载体与酶之间的共价键作用,引起酶的活性部位发生 扭曲变形,改变了酶活性部位的三维空间结构,减弱了酶与底物的结 合力,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 位阻效应:由于载体选择不当或载体空隙太小,致使酶的活性部位不 易与底物结合,对酶的活性部位造成了空间障碍。 • 分配效应:由于固定化酶载体的亲水性、疏水性及静电作用等,使得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 • • • • 酶的固定化 外扩散对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内扩散对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内外扩散同时存在时的限制效应 扩散影响下的动力学假象
3.1 酶的固定化
• • • • 背景 酶的固定化方法 影响固定化酶活力的因素 固定化对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3.1.1 背景
求解此方程,得出
r r 1 Si [ S0 max K m ( max S0 K m ) 4 K m S0 ] 2 KLa K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