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名词解释
B:
1、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存在上位、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或外推获得,并与原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产生联合的意义。
2、编码: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3、禀赋优异儿童:智商140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测验中得分超群者。
4、标准测验:即标准化测验和标准化考试,一种大规模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C:
1、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2、测量: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3、测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成绩进行测量。
D:
1、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倒摄抑制: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3、动机性遗忘: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4、动作技能: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5、多媒体学习包:由同时或先后在自学情况下使用的多媒体资料组成。
学习包通常处理课程内单个课题。
6、对比误差:即教师对和自己的倾向相反的学生学习给予较低评价的一种误差。
F:
1、发展: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内部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2、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3、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4、访谈法:指的是在教育心理学中有研究者提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本人或者其他人口头回答。
G
1、过度学习: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就是练习曲线上的高原区。
3、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
J:
1、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2、焦虑: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3、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4、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包括: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
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5、教学顺序: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他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6、集中趋势:教师自觉避免对学生学习进行极端的评定,从而使评分接近中心的倾向。
7、教学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8、讲台效应:学校课堂上,台上教师和台下学生虽然处于同样的客观情境中,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
这种台上台下感受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
他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这就是“讲台效应”
K:
1、可教性智力不足:智商在50—75为轻度智力不足或可教性智力不足。
2、课堂心理气氛: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3、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甚至是教学活动不得不终止的消极行为。
4、凯勒计划:有心理学家凯勒开发的个别教学系统,简称PSI。
5、宽大误差:由于教师的心理作用而导致对学生学习夸大的评定。
6、课:试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的相互作用。
L:
1、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逻辑误差: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定由于受学生某些特征之间的相似而给与同样评分的倾向。
3、邻近误差:相对邻近的几份试卷给与较一致评分的倾向。
4、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校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M:
1、民主式领导:以组成团体的成员为主人,并以多数取决的方式处理团体事务的领导方式。
N:
1、难度:一套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是用来进行题目分析和评价试题的主要指标之一。
P:
1、疲劳: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2、评定: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Q:
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2、前摄抑制: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3、起点行为: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4、情绪困扰儿童: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的儿童。
5、区分度:测验题目对考生水平鉴别能力的指标,是测验题目能够鉴别受测者水平的程度。
6、怯场:心理学上通常把怯场看作一种情绪过于兴奋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
R:
1、认知结构:广义的指学习着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2、认知结构变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决定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3、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是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S:
1、适应:两种基本行为倾向中调节环境的倾向。
2、上位学习:在认知结构形成了几个观念后在这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此时所学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该学习为上位学习。
3、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T:
1、头尾梯度:身体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的进展方向。
2、同化: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过程。
3、态度: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W:
1、问卷法:是指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资料方法。
X:
1、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2、学习: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的学习,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个体的经验。
3、下位学习: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字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教材的力量的学习。
4、学习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5、学习目的: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
6、学习困难儿童: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7、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的指标,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8、效度: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量与所要求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
9、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Y:
1、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以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的学习。
2、隐蔽课程: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的、没有组织的非正式活动。
3、因材施教;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个体。
Z:
1、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2、组块: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3、组织者: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4、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5、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的自我评估和衡量。
6、直观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7、智力不足儿童:指在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8、自学课件: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
9、智商:儿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及智龄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