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背后的隐忧--直击世界著名核潜艇事故

合集下载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这场灾难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 400 倍以上,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惨痛的事故中,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众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技术与操作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反应堆设计缺陷以及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当时,为了进行一项未经充分验证的试验,操作人员违反了安全规定,关闭了关键的安全系统,最终导致了反应堆失控。

这警示我们,在任何涉及高风险技术的领域,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的设计和操作规程,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或者方便而忽视安全原则。

同时,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和测试。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可能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解决,从而埋下了隐患。

这提醒我们,在引入新技术时,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和高效,而要以安全为首要考量。

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要进行反复的模拟和试验,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措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最初的应急响应存在诸多不足。

信息的不透明和传递不畅,导致了周边居民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护和疏散指导,增加了人员受到辐射伤害的风险。

这让我们明白,建立高效、透明和协调的应急响应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应急响应中,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准确、清晰的事故信息,包括危险程度、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避免谣言和恐慌的传播。

同时,要迅速组织专业的救援力量,进行有效的现场处理和人员疏散,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

再者,核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是保障核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切尔诺贝利事故暴露出当时苏联在核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监管部门对核电站的日常运行监督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安全隐患。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作者:马利洪来源:《世界博览》2018年第10期因为俄罗斯政府的疏忽和政治障碍,118名年轻的生命全部死在了108米深的海底。

丹麦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正在筹备将曾经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水艇沉没事件搬上电影银幕,从已经公布的海报看,呈现的是沉郁冷峻的风格。

而真相更加沉痛,因为政府的疏忽和政治障碍,118名年轻的生命全部死在了108米深的海底。

时间追溯到2000年8月12日上午11点。

世界上最大的战术核潜艇之一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正航行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它是俄罗斯第四代巡航导弹核潜艇,拥有2座核反应堆,装备有24枚“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

库尔斯克号防御力也十分惊人,双壳艇身和9个防水隔舱,保证它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

然而毁灭就是发生了。

11点整库尔斯克号到达了距离巡航舰队30海里的指定位置,按照指示它要向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发射一枚操雷。

为了进行这次攻击,艇长利亚钦上校命令将库尔斯克上浮到潜望深度,升起潜望镜和天线,打开电子侦察设备对敌人进行电子侦察。

准备就绪后,所有人严阵以待。

按规定,11点30分发射鱼雷,然后库尔斯克号要浮起向指挥部发送报告,然而它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一开始以为是通讯故障。

直到下午13时,人们意识到问题严重,北方舰队指挥官波波夫上将命令所有舰队船只打开声纳全力搜索。

8月13日4点30分,沉入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才被找到,8月14日,俄罗斯对全世界公布了这起不幸事件。

与此同时,俄罗斯军方七次操控微型潜艇试图与第9舰仓对接救援均未成功。

在当时,库尔斯克号凝聚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关注救援行动的同时,关于事故是如何发生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一家车臣通讯社称,为了支持车臣的反政府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这种说法还没有被证实。

俄罗斯海军也开始振振有辞地宣传另一种理论,他们声称库尔斯克号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

在事发时巴伦支海上确实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还有至少2艘北约的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

K-19核潜艇事件

K-19核潜艇事件

K-19核潜艇事件K-19核潜艇降旗仪式上的老艇员们“如果1961年苏联K-19核潜艇在挪威海域爆炸,其生态灾难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10倍,甚至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戈尔巴乔夫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2月1日报道,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当天致信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1961年7月4日苏联K-19核潜艇事故中的全体潜艇人员,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英勇行为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1961年7月4日,苏联核潜艇K-19在挪威牙伊迈因岛附近的挪威海域内发生事故:潜艇的核反应堆的一条管道泄漏,导致反应堆过热,可能发生爆炸。

岛上就是北约的一个军事基地,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核潜艇爆炸后果可想而知。

戈尔巴乔夫在信中讲,当时事故发生后,艇上官兵立即采用了所有规定的事故处理措施,但最终无济于事。

艇长扎捷耶夫召开了技术专家紧急会议后,下令“尽快装上潜艇最初方案中没有规定的一条水管,利用备用饮水箱里的水给核反应堆制冷”,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但是,由于作业人员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到数周之内,共有8名潜艇人员牺牲,还有14人于回国不久后死去。

2001年,美国因特梅地亚公司导演了大型灾难影片《K-19》。

影片由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和利亚姆·尼森主演。

影片《K-19》在宣传时表示,该片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1961年:当年的K-19是苏联第一次进行海下核弹道导弹实验,不想却因反应堆故障而在北大西洋海面引发悲剧。

“寡妇制造者”不仅牺牲了28条生命,而且几乎引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长久对峙。

然而,《K-19》一上映,就遭到了K-19核潜艇真实幸存者们的强烈抨击和质疑。

幸存者们认为,影片充斥着“伏特加”、“喝酒”等词,将英勇修复核潜艇的K-19官兵描写成了不负责任的酒鬼。

一些苏联退役官兵批评,导演以商业眼光拍电影,完全不尊重事实,这对生还者是又一次伤害。

1970年美苏核潜艇相撞事件揭秘

1970年美苏核潜艇相撞事件揭秘

史海回眸:1970年美苏核潜艇相撞事件揭秘(图)--------------------------------------------------------------------------------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监视苏联,曾派潜艇长期潜伏苏联东大门外的太平洋。

据当年参与潜伏的艇员杜恩今年4月24日在美国《卡萨格兰德峡谷报》披露,1970年,美军秘密潜伏的核潜艇突然与苏联核潜艇相撞,不得不逃回太平洋舰队总部“疗伤”。

美国潜艇秘密潜伏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监视苏联,下令海军派出潜艇长期潜伏苏联东大门外。

一旦需要,美军潜艇随时可以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仔细侦察,美军发现苏联在其东部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设立了大型海军基地,经常有潜艇出没。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认为,如果苏联对美国有重大军事行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必出现异常。

因此,太平洋舰队应派潜艇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沿海不远处潜伏监视。

杜恩透露说,起初,美国海军潜伏的是常规潜艇。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艘核潜艇。

太平洋舰队开始派核潜艇在苏联东大门外进行长年累月的秘密活动。

杜恩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海军服役的。

1958年,21岁的他开始进行秘密潜伏任务培训。

杜恩回忆说,特训十分辛苦。

由于潜艇长期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艇员各方面,包括身体和心理几大方面的素质要求很高,在训练期间,必须通过心理测试、压力测试和从大约30米深的潜水塔“吹泡”上浮求生等高难度科目。

潜伏潜艇随时可能出现意外。

如果潜艇下潜太深,巨大海水压力很可能使潜艇发生爆炸。

“虾虎鱼”跟踪苏军潜艇杜恩执行跟踪任务的第一艘潜艇是常规动力的快速攻击型“虾虎鱼”号。

该艇执行任务期间,每名艇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流程,还要熟悉其他艇员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艇员。

艇员们知道,一旦潜艇出事,反应时间很可能只有几秒。

那时,“全能”舰员甚至可以拯救整个潜艇。

美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剖析

美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剖析

正如此前30年间中东不得安宁,目前印太地区现已步入多事之秋,军备竞赛如箭在弦,地区冲突风险明显增加。

美国当前正在对其军事战略展开深度调整,由过去聚焦反恐,转向开展“大国对抗”,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同盟及“伙伴”体系成为了美国的重要抓手,美国妄图借在中国周边战略布局,重新整合印太区域的盟友和伙伴,打造一个“车轮状的同盟体系”。

不同于北约模式,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是主轴,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辐条要围着美国的战略需求打转,而对于其中的两个轮子——“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以及“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机制”,美国则是希望它们能平行发挥作用,哪个好用就用哪个。

美国的目的有多重:一是显示自己不可一世的军事实力和优势,表明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强势地位,维护其霸权地位和海洋霸业;二是在战略和军事领域推行“印太战略”,在传统安全领域展开“大国竞争”,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对冲甚至削弱中国的地缘战略与安全优势;三是通过上,为美国所用。

美国以“冷战胜利者”自居,企图把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成功做法”用于对抗中国,其中就包括地缘战略围堵、结盟对抗和军事较量,作为维护其全球霸权的大招。

但这种“冷战思维”显然是过时的,中国也绝非苏联,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美国在南海地核潜艇区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长期以来,美方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兴风作浪,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重大风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南海是地区国家共同的家园,不应成为美国谋求地缘政治私利的狩猎场。

美方频繁并大规模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滋事挑衅,炫耀武力,破坏南海航行自由,威胁中国等国主权安全。

美国是南海军事化最大推手。

美方应改弦更张,停止上述错误行径,为南海和平稳定发挥正面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南海地区安全之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海欲静而浪翻涌”,主要就是因为美国从大国博弈、地缘战略和军事对抗出发,一直在南海兴风作浪,对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态度,甚至歪曲国际法条美国恶意违反《不就是要将其“全球霸权”置于全球核安全之上;其二,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对其核政策进行深“战略威慑型”向“现实应用型”转化,妄图建立水下前沿威慑体系,其带来的核扩散风险,将成为亚太地区未来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和挑首先,造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工具扩散。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点 23 分,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核事故。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事故的起因是在进行一项安全测试时,反应堆功率急剧下降,为了提升功率,操作人员违反了安全规定,将控制棒大量抽出。

这一错误操作导致反应堆失控,功率瞬间飙升,引发了一系列的爆炸和火灾。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 RBMK 反应堆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这种反应堆的正空泡反应性系数较高,意味着在出现空泡时,反应堆的反应性会增加,从而使得功率上升,而不是像通常的反应堆那样下降。

这一设计缺陷使得反应堆在特定条件下极易失控。

其次,操作人员的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他们对反应堆的特性和操作规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测试过程中盲目操作,忽视了安全警示。

再者,管理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当时的苏联核工业在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对核电站的运行安全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事故发生后,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铯-137 等,它们随着大气环流飘散到周边地区,甚至远至欧洲其他国家。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在生态方面,事故区域的动植物受到了严重的辐射伤害。

许多动物出现了基因突变、生殖障碍和死亡。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受到了抑制,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且,这种污染的影响是长期的,至今事故区域仍然存在较高的放射性水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是巨大。

在事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受到了高剂量的辐射,许多人因此患上了急性放射病,甚至失去了生命。

长期来看,周边地区居民的癌症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甲状腺癌、白血病等。

儿童和青少年成为了最脆弱的群体。

社会方面,事故导致了大量居民的紧急疏散。

普里皮亚季市瞬间变成了一座空城,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生活被彻底打乱。

世界十大恐怖核泄漏盘点

世界十大恐怖核泄漏盘点

世界十大恐怖核泄漏盘点世界上曾经有多个核电站发生过核泄漏时间,下面就为您盘点世界史上最可怕的十大核电事故。

1.1979年3月28日,三哩岛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部分反应堆堆芯融化导致了美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尽管它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哩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应堆堆芯融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安全壳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提示人们,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控制系统的友好性等细节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2.帕洛玛雷核事故1966 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联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

轰炸机发生爆炸解体,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烈焰奔腾的火球,加油机摇摇摆摆地向前飞行一会儿,也开始解体,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零乱地散布在空中,落向地面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们。

其中,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3.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

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

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

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

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作者:和静钧来源:《饮食科学》 2015年第8期地球表面的70%被“蓝水”覆盖。

在“蓝色星球”广袤的海域内,游弋着近100艘战略导弹核潜艇。

它们就像是100粒芝麻撒在了巨型水库中,对海洋的影响微乎其微,更遑论会撞在一起。

但战略核潜艇问世以来,这种水下游动的“核武库”常常险象环生,先是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撞到海礁上,然后是美国“格林维尔”号上浮时撞沉日本渔船,最近又发生了英法核潜艇相撞于大西洋的惊天事故。

“相撞事故”缘起英法战略导弹核潜艇相撞,最早是由英国小报《太阳报》捅出来的,全球媒体竞相转载,舆论大哗。

舆论之所以惊愕,是因为战略导弹核潜艇不同于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也不同于普通动力潜艇,它们是掩藏在水中随时向敌方发动核打击的“核武基地”。

这次英法两艘潜艇共携带近80枚核弹头,假如相撞引发核爆炸,其威力将数千倍于二战时美国投到广岛的原子弹,那将是“最高级别的噩耗”。

这种相撞会使“蓝色星球”命悬一线,令世人心惊胆战。

据《太阳报》2009年2月16日的报道,相撞地点应为大西洋中部海域,相撞的是英军配备了“三叉戟”洲际战略导弹的“前卫”号核潜艇和法军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凯旋”号。

最初“凯旋”号以为撞到了一个集装箱,其艇首部位的声纳装置被撞坏,浮出水面后驶回法国港口修整。

而“前卫”号则被拖回苏格兰的法斯莱恩基地进行修理,船体有明显伤痕。

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英法国防部才对此予以证实。

英法军方的解释是,核潜艇在深水处缓慢行进,高度静音,两艇同以被动式声纳系统来探明前方目标,却没有探明在同一地方巡游的对方,因而相撞。

双方都断定,没有发生核泄漏,也没有水兵受伤。

显然,这是一桩没有“肇事者”的“交通事故”。

然而,蹊跷的是,英法均以军事秘密为借口,刻意隐瞒发生碰撞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也没有发布任何一张能证明事故存在的图片。

更为猫腻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是英国街头小报报道出来的,其他主流媒体只是转述。

有人认为,战略核潜艇一般都潜入海平面下400米处深水区,它的功能就是核威慑,而非战术攻击。

世界损失最惨重事故及隐患

世界损失最惨重事故及隐患

世界损失最惨重事故及隐患世界上十大损失最惨重事故第一位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b]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损失:2000亿美元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这是目前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事故,被称为和平时期人类最大的社会经济灾难。

其中50%的乌克兰领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超过20万人口被疏散并重新安置,其中1700万人被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之下。

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有关的死亡人数,包括数年后死于癌症者,约有12.5万人;相关花费,包括清理、安置及对受害者赔偿等的总费用约达2000亿美元,仅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重建钢制防护层的费用就需20亿美元。

来自官方的正式消息称,事故原因是由于核电站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无视安全条件造成的。

第二位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损失:130亿美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航天器中首架具有航天价值的,2021年2月1日,它在重返大气层时由于机翼中自16天之前发射时即存在的一个小洞而坠毁。

在1978年时它的建造成本即达到2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3亿美元,另外还花费5亿美元用于事故调查,使之成为史上最昂贵的飞行器事故调查个案,仅搜寻和发现航天飞机残骸就花了3亿美元。

最终,据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的数据,此次事故的总损失达到130亿美元。

第三位威望号石油泄漏事故威望号石油泄漏事故损失:120亿美元2002年11月13日,“威望”号油轮满载7.7万吨重质燃料油正在航行途中,驶经西班牙加利西亚附近海域时遭遇暴风雨,船上12个油箱中的一个发生爆裂。

船长担心船只沉没,向西班牙救援机构求援,希望他们能将船只拖引回港,然而当地政府却施压迫使船长下令驶离海岸;随后船长又试图向法国和葡萄牙政府求助,但是他们同样宁愿置身事外,不愿让油轮停靠在其海岸。

随着暴风雨的不断加剧,最终将该油轮劈成两半,约2000万加仑的石油倾泄到海上。

据波特维特拉经济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清理费用高达120亿美元。

俄潜航器火灾事故原因

俄潜航器火灾事故原因

俄潜航器火灾事故原因2019年7月1日,俄罗斯一艘潜水艇在北极地区发生火灾事故,导致14名官兵丧生。

这起事故震惊了全球,并引起了人们对潜艇安全的关注。

这起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潜航器火灾事故原因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那么,俄潜航器火灾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潜航器火灾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潜航器的特殊性导致了火灾事故的风险增加。

潜航器通常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空气流通受限,加上潜航器内部设备众多,电气设备和供氧设备等繁多,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次,潜航器的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常常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加之其操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中,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逃生困难,导致伤亡事故。

其次,潜航器内部设备的老化和维护不当也是导致火灾事故的原因之一。

潜航器内部的设备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在航行过程中,由于海水的侵蚀和长时间的运行,设备容易发生老化和损坏。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保养,设备很容易发生故障,甚至引发火灾事故。

再次,潜航器的设计和建造也是导致火灾事故的原因之一。

潜航器的结构和舱室分布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防火防爆措施等。

如果设计不合理或者建造质量不达标,就很容易发生火灾事故。

此外,人为操作的失误也是引发潜航器火灾事故的原因之一。

在潜航器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定,如果操作不当或者疏忽大意,就会增加火灾事故的风险。

综上所述,潜航器火灾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潜航器的特殊性、内部设备的老化和维护不当、设计和建造等多个方面。

为了减少潜航器火灾事故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加强对潜航器的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改进潜航器的设计和建造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潜航器火灾事故的风险。

希望本文对潜航器火灾事故的原因有所启发,对潜航器的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有所帮助。

走出潜艇事故的阴影

走出潜艇事故的阴影

走出潜艇事故的阴影作者:魏岳江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3期多少年来,潜入海洋深处一直是潜艇远航训练的拿手戏。

然而,具有海下“蛟龙”之称的潜艇兵,如今在征服海洋中,屡次发生训练事故,不知有多少英魂长眠于海洋,于是掌握潜艇逃生术备受各国海军重视。

原因五花八门2008年11月8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一艘核潜艇在试航时发生事故,造成艇上20多人死亡。

事故由艇上灭火系统故障导致,潜艇核反应堆运转正常,核辐射指标也没有异常。

遇难者包括造船厂技术人员和水兵。

据悉,发生事故时,艇上共有208人,其中有81名军人。

俄造船专家认为,潜艇灭火系统故障可能由负责测试的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导致,有1~2个隔舱受到故障影响,这些隔舱随后被封闭。

2000年以来,仅以俄罗斯为例,发生的重大潜艇事故有: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习时失事沉没,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潜艇事故。

2003年8月30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K-159”号退役核潜艇在被拖往修船厂拆卸途中,因遭遇风暴沉没,艇上载有10人,仅1人获救。

2004年11月14日,停靠在太平洋维尔尤佥斯克军事基地的俄罗斯“K--223”号核潜艇发生局部爆炸,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

2005年8月4日,俄罗斯一艘AS-28小型潜艇在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执行任务时发生故障,被困于水下190米深处。

当月7日,它在英国无人驾驶深水装置“天蝎”的救助下浮出水面,艇上7人全部生还。

统计显示,自1900年以来,非战争状况下,世界共发生各种重大潜艇事故超过170起。

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00年,发生潜艇非战斗沉没事件92起,其中核潜艇沉没18起,致使900多名艇员遇难。

导致核潜艇沉没的主要因素是火灾,约占38%;进水,19%;爆炸、碰撞、操作失误等,37.5%;导致常规潜艇沉没的主要因素是碰撞,36%;进水,20%;不明原因,20%。

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碰撞事故分析

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碰撞事故分析

第41卷
盛立,等: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碰撞事故分析
• 199 •
图1 “旧金山”号核潜艇事故发生位置(框线区域)
Fig. 1 Location of the San Francisco nuclear submarine accident
的海图是1989年国防测绘局(DMA)制定的,而该海 图显示潜艇事故海域3 nmile范围内没有任何海底障碍 (见图4)。据调查,此次事故发生的卡罗拉群岛海 域曾于1998年发生了 5.8级地震,事故调查报告称早 在1999年美国卫星就发现该海域地形出现明显变化, 但由于事故海域非重点作战海域,且海军测绘部门与 其他部门缺乏协调、沟通,导致事故海域海图一直未 能更新。可以说海图测绘机制不健全致使潜艇部队使 用过时海图是导致该事故的直接原因。
Engm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94, China; 4. CCID thinktank, Beijing 100846)
Abstract: Nuclear submarines often collide and hit the rocks during navigation. In recent years, foreign nuclear sub­ marin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France, Russia, and India have collided and hit the rocks, causing great economic losses and even casualties. The "San Francisco M nuclear submarine collision accident that occurred in 2005 w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nuclear submarine collision accidents, causing dozens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damage to the submarine. After the accident, the US Navy has reflected and improved the marine information mapping mechanism and technological devel­ opment and has affected it to this da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llision accident of the " San Franciscow nuclear submarine,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nd the impact, for reference by my relevant units.

人为失误导致库尔斯克的悲剧

人为失误导致库尔斯克的悲剧

人为失误导致库尔斯克的悲剧举世震惊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一直是个不解的谜团。

现在,这个不解之谜终于有了定论,有关责任人已受到相应处分。

紧急救援装置无法工作,当地时间2月18日,扑朔迷离的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终于水落石出。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这起举世震惊的事故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

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迪诺夫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原因是演习时艇上的官兵违反操作规定和北方舰队多年来无视正常操作程序。

乌斯迪诺夫认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多年来一直在违规出海,艇上的紧急救援装置根本不能正常工作。

当总检察长乌斯迪诺夫被问及他说这次事故与俄罗斯缺乏纪律性的传统有关的具体所指时,他说,调查发现潜艇上的船员很多年来都在紧急状况无线发射系统关闭的情况下出海。

紧急救生圈的警报器也从未打开,核潜艇的第四战斗单元的锁也未处于工作状态位置。

这一切同时说明北方舰队的指挥官们普遍存在严重违反规程和制度的现象。

虽说现在还没有确定“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时任演习总指挥的北方舰队司令苻拉基米尔·波波夫上将应负责任,但许多观察家都认为,波波夫上将这回恐怕是罪责难逃。

当天,俄罗斯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上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正是由于艇上官兵和北方舰队指挥体系存在严重的人为失误,所以直接导致了“库尔斯克”号的沉没灾难。

除了总检察长所提及的库艇违规操作外,库艇上的鱼雷所使用的燃料过于不稳定,引起一场火,最后导致这艘俄罗斯最现代化的潜艇在2000年8月12日沉没。

库罗耶多夫上将透露,“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鱼雷还是1957年研究设计的,本应该立即更换。

俄罗斯总检察长和海军司令的这番话表明,俄罗斯现在承认“库尔斯克”号并不是被北约某艘舰艇撞沉或被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的水雷炸沉的,而是俄海军人为失误造成沉没的。

核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核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核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核事故是极其严重的事件,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可能造成巨大且长期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著名核事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为未来的核能利用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当时,在进行一项安全测试时,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导致爆炸和大火。

大量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扩散到了苏联的大片地区以及欧洲其他国家。

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人员违反安全规定,进行了不当的操作。

此外,反应堆设计上的缺陷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疏散行动,数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核电站的运行和管理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违规操作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其次,反应堆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测试。

再者,对于核事故的应急响应机制必须健全且有效,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福岛核事故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 90 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到严重影响,多个反应堆失去冷却能力,导致堆芯熔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地震和海啸的双重打击是福岛核事故的直接诱因。

然而,核电站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准备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应急电源系统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如此严重的灾害情况。

福岛核事故让我们认识到,核电站的选址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在事故发生后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方面也需要改进,以避免公众的恐慌和误解。

三、三里岛核事故1979 年 3 月 28 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了部分堆芯熔毁事故。

这次事故主要是由于设备故障和人为操作失误导致冷却系统失效。

虽然这次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相对较少,没有造成直接的人员伤亡,但对公众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引发了对核电站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俄罗斯海军之痛:高密级核潜艇失事

俄罗斯海军之痛:高密级核潜艇失事

俄罗斯海军之痛:高密级核潜艇失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22期据路透社7月4日报道称,俄罗斯官方当天首次透露,7月1日,一艘秘密军用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发生严重火灾,俄罗斯总统普京已要求国防部长绍伊古确保潜艇核反应堆的安全。

距离事故发生仅仅相隔几个小时,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副总统彭斯突然宣布取消原定前往新罕布什尔州的行程,被紧急“召回”华盛顿,引发了无数猜测,其中一种说法是“美俄潜艇发生交火”。

“被美国核潜艇拦截”一说属谣言在核潜艇事故发生后,普京立刻变更了原定行程,迅速回到指挥岗位。

7月2日,绍伊古在普京的指示下抵达北莫尔斯克。

在听取了有关事件原因的报告后,绍伊古立即发表公开讲话,公布了14名英雄艇员的职务、姓名,并透露了部分事故细节。

至此,外界的种种猜测也得以逐渐澄清。

绍伊古在声明中称,事故原因是电池舱发生火灾,一名非军方研究人员在第一时间被疏散出舱室,随后艇员封闭该舱室防止火势蔓延并组织灭火,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挽救了他们的战友和核潜艇,“14名艇员死于燃烧物中毒,潜艇核动力装置及主要机械设备未受损伤,可于较短时间内修复”。

出于保密考虑,声明没有透露更多的事故细节。

有相关消息源称,事故起因是电池舱内用于给深海探测设备供电的电池起火,灭火设备启动后无法完全扑灭大火。

由于现场温度极高,个人应急呼吸器橡胶面罩遇热融化。

中校索洛维耶夫等人遭遇较严重烧伤仍坚持灭火,在耗尽消防呼吸器内气体储备后,因吸入过量有害气体而牺牲。

另外,由于大火蔓延迅速,在舱室内轮休的艇员则没有时间佩戴消防呼吸器,多人牺牲,数名伤员被送往北莫尔斯克地区军队医院治疗。

就核潜艇内部的工作环境而言,火灾温度高、大量产生有毒气体、蔓延迅速、难以扑灭,这些都符合密闭环境内电池火灾特点。

这也初步否定了事故是由配电箱起火导致的传闻。

有报道称,有伤员因气体中毒及脑震荡被送医,说明潜水深度不大,不需要考虑水压带来的船体变形,可能直接采取了应急上浮措施。

1981年10月,瑞典与苏联的“潜艇危机”

1981年10月,瑞典与苏联的“潜艇危机”

1981年10月,瑞典与苏联的“潜艇危机”10月17日,瑞典军方突然开始在斯德哥尔摩附近海域展开大规模“侦测外国水下活动”,瑞典国防部透露,军方已派出包括舰艇、直升机等部队实施全面排查。

据多家媒体报道,这一行动的起因可能是所谓的“俄罗斯潜艇在瑞典海域失事”。

这让外界回忆起发生在30多年前的类似危机。

当时一艘苏联潜艇搁浅在离瑞典海军基地不远的一处礁石浅滩上,随后几天里苏联和瑞典政府围绕这艘可能携带核弹头的潜艇发生了很大争议,几乎酿成一起严重的对峙危机。

卡在礁石上动弹不得瑞典巡逻艇抵近被卡在礁石上的S-363艇。

1981年10月,苏联威士忌级常规潜艇S-363号出发前往波罗的海执行巡航侦察任务。

按计划,这艘艇将在远洋按既定线路巡航3周半后返回基地。

出发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次航行会出什么事端,尽管S-363上带着数枚装有核弹头的鱼雷。

27日夜,S-363上浮航行。

突然,潜艇底部传来巨大的声响,艇速骤降,艇体开始发生震动并倾斜,艇内水兵人仰马翻。

艇长意识到可能撞到了什么,遂下令关闭引擎,潜艇安静下来。

后来获得的消息显示,S-363撞上了一块水下礁石并搁浅,搁浅处水深8.7米,而潜艇艇高12米,因此被卡在礁石上动弹不得。

更糟糕的是,离这里两千米外,就是瑞典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瑞典海军的主要军舰、潜艇皆在那里驻泊。

卡在礁石上的S-363艇,等于“堵”住了瑞典军舰的家门。

正当苏联潜艇上的官兵试图借着黎明前的黑暗把潜艇弄走时,一名瑞典渔民发现异常,并通知了瑞典海岸警卫队。

起初,瑞典军方没把渔民的报警电话当回事,因为事发海域礁石林立且是个“死胡同”,敌对方潜艇即使进得来也很难出得去。

此时,折腾了大半夜的S-363艇已经放弃了将潜艇开走的努力。

艇长向上级报告,然后观察着海面和岸上的情况,一边祈祷不要被瑞典人发现,一边盼着早点有人能把他们解救出去。

直到上午10点,仍没有一艘船或半个人影出现在海面上。

潜艇上的官兵开始猜测,瑞典方面到底有没有发现他们。

苏联“迈克”号核潜艇失事经过及其后果

苏联“迈克”号核潜艇失事经过及其后果

苏联“迈克”号核潜艇失事经过及其后果
吕原
【期刊名称】《国外核新闻》
【年(卷),期】1989(000)010
【总页数】1页(P10)
【作者】吕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761
【相关文献】
1.从“库尔斯克”号失事看核潜艇设计 [J], 郑明
2.冰海下的“寡妇制造者”——苏联K-19号核潜艇的传奇 [J], 小熊
3.冰海毒瘤——前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沉没始末 [J], 蒋帅
4.俄罗斯海军援潜救生设备和方法的发展——谨此纪念“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失事20周年 [J], B.伊留欣;张华刚(译)
5.俄方查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原因 [J], 理查德·斯科特;李冰;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