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
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径和举措
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径和举措一、引言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摆在每个国家和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传统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新的挑战。
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径和举措,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对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深度评估1. 定义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
而未来产业则是指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增长性的产业。
这两类产业的培育,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培育路径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径,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进行考量。
首先是技术创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培育新的产业方向和增长点。
其次是人才培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政策支持也至关重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入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 举措分析为了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布局,推动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
政府还可以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三、文章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深度评估和举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键,而且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够迅速壮大。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还很漫长。
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产业的长足发展。
以上是我对培育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径和举措的探讨和思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选择
产业发展对资金 的需求犹如人体对血液的需 其 尚缺乏认同, 产品需求不足, 因此投资于初创阶 求, 金融为产业 发展创造极 其重要 的经济价值。 段产业的投资主体在财务上可能不但没有盈 利,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先导性、 支柱性产业投资 反而亏损 成 为常态 。较 高 的产 品成本 和价格 与较
收稿 日期 :0 1 2—0 2 1 —1 3
作者简介 : 熊广勤(96 , 17 一)江西鹰潭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 与实践研究 。
—— ・— —
40 ・ — - - —
熊广 勤 : 战略 性新 兴产业 培育发 展 的金融 支持模 式选 择 且 , 对 于传 统 产业 来 说 , 相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除 了 “ 战略性 ” “ 与 新兴 性 ” 个基 本 特性外 , 两 还具 有 “ 科 技” 的特性 , 这一 特 性 要 求 前期 较 高 的研 发 投入 。 由于科技 的前景 和效 果 、 技 产 品化 、 技面 临的 科 科 市 场竞争等 多 方 面 的不 确 定 因素 , 注入 企业 的 使 资金要 承担较高 的风险 , 收 益却 很 低 , 但 导致 金融 迁 移 资金 , 因而原 先产 业开 始萧 条 。在 衰退时期 ,
厂商的数 目开始减少 , 利润率停滞或不断下降 , 市 场风 险越 来 越 高 , 此 处 于这 一 阶 段 的行业 难 以 因 成为金 融体 系 的重 点 支 持 对 象 , 源融 资 的机 会 外
初 步建立 了较 为 完备 的 产业 体 系 , 别 是 高 技 术 生命周期。一般 而言 , 特 产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
产业的快速发展 , 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奠定 个阶段 , 即初创 阶段 、 成长阶段 、 成熟 阶段 以及衰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基准及培育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基准及培育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意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并制定培育路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战略需求。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兴产业,将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二、技术创新能力。
选择那些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三、市场需求。
重点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四、资源禀赋。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情况,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条件和优势资源的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发展。
一、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技术创新。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协同。
加强新兴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发展。
四、人才培养。
加大对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五、市场拓展。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制定新兴产业培育路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的指导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根据具体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呢?一、政策引导和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政策引导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等等,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多方面的政策,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也是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息息相关,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前提。
三、技术创新和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研发,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研发需要国家、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推动,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人才密不可分,想要蓬勃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
人才培育包括教育和培训等多方面,人才引进则需要国内外各方努力,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五、市场开拓和营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市场开拓和营销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着重解决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和需求,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
综上所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研发、人才培育和引进、市场开拓和营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基准及培育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基准及培育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前瞻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和战略性的产业领域,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如何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培育路径,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基础。
新兴产业的培育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各产业在国家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支持国家研发和创新。
二、以市场需求研究为依据。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关注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实现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布局,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
三、以核心技术为基础。
核心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要素。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点关注核心技术,加强对重点领域技术发展的预测,定义新兴产业的技术路径和技术要求。
四、以国际合作为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注重与国际领先企业对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对国际规则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选择完战略性新兴产业后,还需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制定相应培育路径。
一般而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尖端技术。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培育人才需要强化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人员的引进和留用工作,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产业布局。
布局是新兴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优化布局应强化重点领域的指导,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链的集成和创新。
四、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
要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 , 目前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集 群 的 研 究 仍 然 缺 乏 系 统 性 。本 文 尝试 从 协 同 创新 视 角 去 深 入 研 究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集 群问题 , 探 究 其 协 同创 新 路 径 选 择 问 题 , 并 试 图 提 出一 些 针 对 当前 阶 段 集 群 协 同创 新 问题 的对 策 建 议 。
2 战略性 新 兴产业 集群 的协 同创 新形 成路 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的发展仍然离 不开资源 的配置过程 ,
目前 我 国大 部 分 传 统 产 业 集 群 主 要 是 停 留在 产 业 发 展 周 期 中 的萌 芽 和 成 长 阶 段 , 鲜 有 可 以 达 到 成 熟 阶段 的 产 业 集 群 。 目前
不 断 创新 。通 过 协 同 机制 , 可 以 将更 多领 域 、 更 广 范 围 的创 新 资 源和要 素更加有效 地 、 有序地 整合起来 , 提 升 创 新 资 源 的 系 统 效 能 。从 一 定 意 义上 讲 , 协 同 创 新更 符合 发 展 中 国家 基 础 差 、 底 子 薄 的实 际 , 发 展 中 国 家 可 以 考 虑 在 自力 更 生 的基 础 上 , 阶段 性 地 借 助 更 大 范 围 内 的创 新 资源 , 从 而 培 育 本 国 新 兴 产 业 创 新
资源 ・ 环 境
农 村 经 济 与 科 技2 0 1 5 年 第2 6 卷 第0 5 期( 总 第3 6 5 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_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仅是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快速实现经济布局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至关重要的国家战略决策。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是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
从类型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既包含了同一产业链环节的新兴企业及其配套集合(即横向集群),也包含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新兴企业及其配套集合(即纵向集群)。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了地理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Cluster Characteristic,Fostering Model and Policy Ori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刘志阳姚红艳内容提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其创新驱动、知识溢出、产业放大和自我升级特征而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培育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政策应该超越政府干预取代市场机制的误区,超越对特定产业定向性扶持政策的误区,超越仅仅把新兴产业集群看作静态和封闭系统的认识,超越不根据地区实际“一窝蜂”打造“产业链”或是“产业集聚区”的做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产业政策培育模式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Liu Zhiyang Yao HongyanAbstract:As the result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driven,knowledge spillovers,industry amplification and self-up-grading,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luster becomes the main fostering model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bout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luster should go beyond the mistake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an replace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mistake that directional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the spe-cific industries,the knowledge tha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static and closed system and the behavior of creating “industry chain ”or “industry cluster ”recklessl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local conditions.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industry cluster,industrial policy,fostering model*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政策取向》。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县域纷纷深入挖掘本地的产业资源,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就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前沿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先进、市场空间大、产业辐射广等特点,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具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具有较高的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二是市场空间大,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的新增长点;三是产业辐射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四是具有战略性地位,对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现状当前,各地县域在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也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本地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以某县为例,该县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重要任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强对产业的政策支持。
该县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速产业升级,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越来越多的县域开始注重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在一些资源型县域,也开始积极拓展新型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县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发展路径: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摘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产业集群模式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的四种以市场结构为依据的结构模式,并指出尽管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基本相同,但由于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对各个产业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结构模式来培育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集聚辐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新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的应用而出现的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引导国民经济发展,能够实现引领带动、产业替代、经济效益等作用,最终会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群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机构为支撑,在同一产业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
一、相关理论综述目前国内外具体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
国外方面,Quandt (1997)对巴西堪培拉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研究,从国家环境、地区环境、高科技企业、支撑机构、本地联系、竞争联系和政府政策几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突出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点。
Feser等(2000)通过集群三维度(时间、联系、地理)将集群分为存在集群、新兴集群、潜在集群和技术集群。
Solvell 等(2003)提出集群原动力概念,旨在推动尚不够完善的产业集群,集群原动力由目标、设定和过程三部分构成。
Breitzman等(2007)研究了美国2002—2006年的前50位新兴产业集群,说明了新兴集群的识别方法和美国新兴集群的发展现状,并比较和分析了发展最快的50个新兴产业集群。
剑桥学者Heffeman等(2008)对新兴产业的特征、发展路径和演进系统等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侧重Idea-to-product的转化过程,并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在 航空 、航 天 、电子 等三大军 工基
展 制 高 点 的重 大 战 略 。 当前 ,以美 国 、 日本 、欧洲 为主的发达 国家纷 纷 制定新 的 国家 发展战略 ,加大投 入支
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 的转 移。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
加 大财政 支持 力度 。要 设立 建立
省还是有 很大的 差距 , ,山东 省为 如 加大科技 创新支 持力度 ,2 1年 ,该 00 省财政将 自主创新 成果转 化重大专 项 资金增加 到 2 元 ,重 点支持4 项 省 亿 7
自主创新 成果转化 重大项 目。所 以 , 我们应加 快制定 鼓励企业 自主创新 的 促进办 法 ,同时 ,还可通 过提供试 验 试用场所 、实施 示范工程 等方式 ,对
呢?
“ 两横三纵 ”城市化 战略 格局 中长江
通 道横 轴 和 包 昆通 道 纵轴 的 交汇 地 带 ,渝黔 、贵 昆 、黔 桂 、湘黔 铁路和 贵阳至 广州 、贵 阳至 重庆 、贵 阳至成 都快速铁 路 、长沙 经贵阳至 昆明客运 专线在贵 阳交汇 ,杭 瑞高速公 路 、西
位 ,其 中2种 居全 国前 5 。贵州 磷 8 位
探 明了储 量 ,有4 种储 量居全 国前1 1 0
兴 产业 ,主要 在高端装备 制造和相 关 新材 料 、新能 源产业 、生物 产业 等方 面有所突破 。
区位优 势。从 区域分布 看 ,全 省
高技术产业 主要集 中在 贵阳市 、遵义 市 、安顺市和 黔南州 ,即主要 集中在
黔 中经 济 区 。黔 中 经 济 区处 于 全 国
政研前沿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
、
相 关 理 论 综 述
目前国内外具体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研 究较少 。国
外方面 , Qu a n d t ( 1 9 9 7 ) 对 巴西堪培拉新 兴高科技产业集群 的研 究, 从 国家环境 、 地 区环境 、 高科技 企业 、 支撑机构 、 本地联 系 、 竞争联系和政 府政 策几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 突 出新兴 高科技 产业集群 的发展要点 。 F e s e r 等( 2 o o o ) 通过 集群三维度( 时 间、 联 系、 地理) 将 集群分 为存在集群 、 新兴 集群 、 潜在集群 和技术 集 群。 S o l v e U等( 2 0 0 3 ) 提出集群原动力概念 , 旨在推动 尚不够完善
的产业 集群 ,集 群原动 力 由 目标 、设定 和过程 三 部分构 成 。
B r e i t z ma n等( 2 0 0 7 ) 研 究 了美 国 2 0 0 2 -2 0 0 6年 的前 5 0位新 兴 产业集群 , 说明了新 兴集 群的识别方法和美 国新 兴集群的发展 现状 , 并比较和分析 了发展最 l 夫的 5 0 个新兴产业集群。剑桥学
业的带动下 , 各 中小 企业一方 面要按照它的要求 , 为它加 工 、 制 造某种 产品的零部件 或配件 , 或 者提 供某 种服务 , 另一方面 要
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 , 取得 自身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与 该
I d e a — t O — p r o d u c t 的转化过程 , 并认为新兴产业 的发展是一个动 态演进的过程。 P o r t e r ( 2 0 0 8 ) 详细研究了澳大利亚新能源产业集 群 ,分析 了澳大利亚新能源产 业集群从 1 9 4 9 —2 o 0 7年的发展 情况 。 国 内方面 , 李扬和 沈志 渔( 2 0 1 0 ) 分析 了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
我国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鼓励转移;适当促退,但要解决 好有关的 社 会 问 题,诸 如 再 就 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业为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要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各地区
产品与产业的发展和人的生长过程相似,有一个从幼稚
安排。
到成熟,从成熟到衰老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
应该说,国家层面的历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经过 供给、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每种产但各地区在选取战略性 “研制开发进入市场批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下降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地域分工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8)04-0033-05 DOI:10.13483/j.cnki.kfyj.2018.04.005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发展”等五大理念,党的十 新兴产业时并非如此,大多是简单套用国家决定,因而缺乏特
33
开发研究 2018年第 4期
衰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未结束,某种类似功能的新产 品已稳定进入市场并达到畅销阶段。此时,市场销售量大而 品又在研制、开发之中。与此类似,一种产业由出现到衰落, 稳定,但增长率已不如朝阳时期。此阶段对应的产业是支柱 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产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5]。 产业。(4)夕阳时期。产业主导产品的销售处于停滞状态,整 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 4个阶段:(1)新兴阶段。由于在某一科 个产业趋于萎缩。 学技术领域内出现重大突破,围绕着该项科技成果出现了一 个新产品群而导致一个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此阶段对应的 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2)朝阳时期。该产业 的产品经过试销后开始为顾客所接受并进入成批扩大销售阶 段。随着销售的增加,利润不断增长。此阶段对应的产业是 战略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3)支柱时期。产 业 的 主 导产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方案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就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的方案进行探讨。
一、政策扶持1.制定优惠政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经营环境。
2.建立研发基金:建立专门的研发基金,发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可以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2.建立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科研、试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3.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强产业链协同1.优化产业链布局: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产业链的完整链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
2.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
3.加强跨界合作:鼓励各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1.拓宽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国际创新资源的引进:加强与国外创新资源的合作,引进优秀的创新团队和科研成果,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3.借助国际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平台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2月上半月号第23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的发明,新兴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产业,这些产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聚集和吸引世界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占据国内外市场制高点、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它包括以下七大产业:(1)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我国高速铁路等技术;(3)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4)新材料产业,包括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的应用;(5)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6)新能源产业,是指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的发现和应用;(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主要指物联网、云计算为技术基础的一些新兴平台。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重要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性,为此,我们应遵循规律,选择正确的措施和方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方向上大力提倡引导,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
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特征,培育和营造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
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同市场对该产业的需求变化紧密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稳定的市场需求对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拉动作用。
因此,可以利用我国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在的优势,拉动新兴产业的成长。
三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点,它的成熟与发展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技术创新、运用、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千方百计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突破创造条件。
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
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
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
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
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
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产业以其前瞻性、高增长和创新性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开发。
本文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技术密集、知识密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知识支持。
因此,这些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人才的积累和研发能力。
2. 高风险、高收益。
由于技术难度大、市场尚未成熟等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风险很大。
但是,一旦成功,往往能够带来高回报,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3. 对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要求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科技和资金等资源投入。
因此,企业在开展这些产业时需要具备很高的资源整合和运用能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1. 新技术引领模式。
该模式以技术为导向,致力于在创新方面保持领先,以期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在该模式下需要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来掌控市场。
2. 客户需求驱动模式。
该模式将客户需求视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致力于在解决客户问题和需求方面取得突破。
在该模式下,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满足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达到市场领先地位。
3. 资源整合协同模式。
该模式将资源整合和协同配合视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联盟、合作伙伴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快速崛起。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1. 积极拥抱技术进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企业应该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和创新能力。
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内部创新和开放创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选择
成果 转化 环节不确定更高 、风险更大 ,这也 在客观上造成 了战略 汽车 。此时 ,政 府应弥补消费者接受替代产 品的成 本 ,积极营造
性新 兴产业在发展 中需要面对 的难题更 多。实 现产业的集群发展 良好的消费环境 ,从而拉动产业需求,推动产业的发展。
是 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 、培育 区域竞争 优势 的重要- y-. ̄ ,是 当我
的初级阶段,产业的共性技术尚未成熟,依旧处于探索之中。以 伸。而对于韩 国,其政 府明确 界定了政府干预新兴产业 发展的范
美 国为主 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 『生新兴产 业,多是 在发 展较为成 围 ,对 于界定 范围之 外的则 交 由市场 机制解 决 。并 且 B以及
熟的传统产业之基础上崛起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融合较 KOSDAQ的成立均标志着社会资金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位
好 ,发展思路较为成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美国等发 越来越重要 。
达 国家 的产 业背景迥异 ,与 El韩等 国有点类 似 ,部 分战略性新兴
第 四,完善产 学研 合作体 系 ,以保 障战略性 新兴 产业 的技
产 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 的状态 。加之我 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 的 术研发 以及转化 活动顺利进行 ,从而缩短新 兴产业领域 内科技成
式的选择应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单核式、多核式以及星形式之间进行选择。
;
坐 一焦萎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 ..一 … … … … … … … … … … j
一
后金 融危机 时代 ,面对错综 复 杂的世 界经 济格局 ,各 国纷 本市场体系,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及税收优惠计划,出台知识
第 三 ,应促 进与 战略性 新兴产 业发 展相关联 的市场化 服务
战新产业培育方案
战新产业培育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了推动新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制定战略方案,以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
本文档将介绍一项名为“战新产业培育方案”的政府战略,旨在促进新产业的快速成长,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增长。
具体目标包括:-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高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 -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 - 提升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2. 原则本方案的实施将遵循以下原则: - 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 创新驱动: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支持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财税优惠、人才培养、融资支持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协同发展: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培育措施1. 产业定位根据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市场潜力,确定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
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税优惠、融资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条件,具体措施包括: - 减免企业所得税:对新兴产业企业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或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
- 贷款支持:设立专项贷款基金,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 产业基金: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 人才培养:加大对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级人才引进和培养。
-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摘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产业集群模式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的四种以市场结构为依据的结构模式,并指出尽管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基本相同,但由于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对各个产业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结构模式来培育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集聚辐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新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的应用而出现的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引导国民经济发展,能够实现引领带动、产业替代、经济效益等作用,最终会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群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机构为支撑,在同一产业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
一、相关理论综述目前国内外具体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
国外方面,Quandt (1997)对巴西堪培拉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研究,从国家环境、地区环境、高科技企业、支撑机构、本地联系、竞争联系和政府政策几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突出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点。
Feser等(2000)通过集群三维度(时间、联系、地理)将集群分为存在集群、新兴集群、潜在集群和技术集群。
Solvell 等(2003)提出集群原动力概念,旨在推动尚不够完善的产业集群,集群原动力由目标、设定和过程三部分构成。
Breitzman等(2007)研究了美国2002—2006年的前50位新兴产业集群,说明了新兴集群的识别方法和美国新兴集群的发展现状,并比较和分析了发展最快的50个新兴产业集群。
剑桥学者Heffeman等(2008)对新兴产业的特征、发展路径和演进系统等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侧重Idea-to-product的转化过程,并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Porter(2008)详细研究了澳大利亚新能源产业集群,分析了澳大利亚新能源产业集群从1949—2007年的发展情况。
国内方面,李扬和沈志渔(2010)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具体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内涵、创新发展条件、创新发展过程和创新发展政策。
发展过程和发展政策均以发展条件为基础,在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三种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进行比较。
刘志阳、姚红艳(2011)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其创新驱动、知识溢出、产业放大和自我升级特征而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培育模式。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基本相同,包括集聚作用模式和辐射作用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根据集群中的市场结构分为不同的组成方式。
一般而言,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时期风险较大、不稳定性强、相对脆弱,大型、特大型企业主要由国家投资或控股,中小企业应鼓励其他性质的企业进入。
企业规模应首先是以国家规划为先导,市场化的速度应与其产业成长的速度相一致。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将产业集群划分为垄断式、寡头垄断式、完全竞争式、垄断竞争式四种结构模式。
当前不同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均有典型的企业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应选择适宜的结构模式来发展(见表1)。
1、垄断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垄断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它的要求,为它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要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
企业的规模与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匹配,大企业的核心地位很难撼动,中小企业对其的依赖性相当强。
此类产业集群适合产业关联度相当高、产业链条相当长、产业带动力相当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对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在目前我国定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适合以此类产业集群形式发展。
2、寡头垄断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寡头垄断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众多小企业围绕三五个大型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
这种模式在形成初期,往往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关配套企业。
随着产业的发展,出现多个核心企业,形成同一集群内多个主体并存的局面。
此类产业集群适合具有适当规模化、产业化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实现寡头合作与竞争关系,提高产业集群的聚合能力。
在目前我国定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适合以此类产业集群形式发展。
3、完全竞争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完全竞争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
这种模式在意大利比较普遍,如马尔凯大区佩扎罗省的木器家具产业。
此类产业集群适合中小企业繁荣并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当地资源、环境和区域禀赋有一定的要求。
在目前我国定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适合以此类产业集群形式发展。
4、垄断竞争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垄断竞争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集群内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
此类产业集群适合大企业带动与中小企业补充互动、不同规模企业群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产业发展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节奏清晰。
在目前我国定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适合以此类产业集群形式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1、联合开发模式联合开发模式是指以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为联合主体,通过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并有机结合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的模式。
目前存在的主要结合形式包括产学研、产学研用、官产学研用等,联合主体扩展到社会各界,联合方式延伸到整个产品的研发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联合开发模式的根本特征为市场主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体特点包括:第一,企业为合作的发起者、科研投入者、创新者及科研成果转换者;第二,政府为市场导向提供必需的标准规范的环境条件;第三,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以市场需求及企业创新需求为中心;第四,社会各界为该集群的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并对各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进行沟通和协调,促进合作和联合开发的实现。
在联合开发模式中,各主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作用环节存在差异。
政府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居于次要位置。
科研院所只是在科学研究阶段占主导地位,技术开发、产品试制、批量生产和市场拓展都是企业占主体地位(见图1)。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全方位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劣势在于容易造成主体的错误或缺位,联合环节容易因沟通不畅而产生重复交易费用和负的外部性。
2、重点干预模式重点干预模式是指政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一领域展开重点规划和支持,通过详细计划或制度设计进行行政干预,进而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培育的模式。
重点干预模式的根本特征为政府主导型,具体内容包括:重点干预的对象可以是尖端技术、重点企业,也可以是具体产业或组织形式;重点干预的手段可以是发展战略和经济计划,可以是财税制度、金融支持、补贴拨款,也可以是法律法规和措施办法;重点干预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指导、引导、鼓励和预测来保证产业合理化政策目标的实现的(见表2)。
重点干预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并将产业政策付诸实践,通过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劣势在于政策传导机制具有时滞性,且政策效果存在随机性,往往理想的集群发展目标难以全部达成。
3、组织服务模式组织服务模式是指以打造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中间组织(而非市场或政府)的创新型服务和环境建设,公益性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的模式(见图2)。
该模式以政策引导为条件,以平台搭建为要素,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培育为动力,以技术服务为支撑,有力地保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正常运行。
组织服务模式的根本特征为中间组织指导型。
组织服务模式要求一国经济具备完整的运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引导与激励计划,搭建产学研平台,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框架,实现低成本技术成果转化和“零摩擦”技术转移与资源共享。
同时,该模式还要求中间组织以非营利为目的,由专业的产业集群服务团队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组织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间组织的非营利性和专门性有利于集群内部实现真正的利益共享和创新驱动;劣势在于中间组织的推动力度有限,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预期效果。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之后,组织服务模式的作用效果会比较明显,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则会显得支撑乏力。
四、正确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综上所述,三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都各有利弊。
在具体选择哪种模式时,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培育模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要把其看成是一种自发性的创新生态联动,只有自发性的联动,才是持久的,才是根植于本区域的。
而这一时期的联动应由市场自发形成,以市场导向型为基础,采取联合开发模式。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具有技术、产品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成熟性,政府的职能侧重于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共同推进集群的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政府应根据比较优势和战略考虑选择重点产业集群进行保护和扶持,采取重点干预模式,可通过直接的、定向的方式予以支持。
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阶段,政府应实施普惠性的产业政策,避免直接的、定向性的扶持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中间组织的服务作用,健全和完善集群服务体系,采取组织服务模式来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1] Quandt,C.The Emerging High-technology Cluster of Campinas,Brazil[R].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1997.[2] Feser,J and H. Renhki. High-Tech Clusters in North Carolina [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0.[3] Sovell,O.and G.Lindqvist.The Cluster Initiative Green Book [R].The competitveness Institute,2003.[4] Breitzman,A. and P. Thomas. The Emerging Clusters Project Final Report[R].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07.[5] Heffernan,P. and R. Phaal. 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 [R].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8.[6] Porter,E. The Australian Renewable Energy Cluster [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8.[7]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8]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3).[9] 董树功: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的共同推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