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医案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86ded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4.png)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医案
在中医诊断学中,脏腑辨证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象、脉搏等信息,根据中医理论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从而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以下是一个中医脏腑辨证的医案示例:
患者资料:
姓名:张三
性别:男
年龄:45岁
主诉:乏力、心悸、无力
辩证分析:
张三主诉乏力、心悸、无力,结合他的年龄和性别,可初步判断这是一种气虚血弱的病机。
进一步观察舌象发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辨证结果: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舌脉的辨证,可以判断为“心脾两虚”辨证。
即心脏功能虚弱、心血不足,以及脾胃功能弱,无法正常运化吸收营养。
治疗原则:
针对心脾两虚的辨证结果,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健脾消食。
处方医案:
方名:养心益气汤
组成: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茯苓、泽泻、薏米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此医案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中医诊断学和辨证施治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以及医生的经验来进行详细判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如果您或他人身体出现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31cced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f.png)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辨别脏腑病变,并根据辨证对病人进行辩证施治的学科。
在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辨别人体的脏腑病变,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治疗。
1.脾气虚血: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弦细。
患者常有乏力、四肢无力、纳差、便溏等症状。
2.肺气虚亏: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虚弱。
患者常有气短、乏力、畏寒等症状。
3.心阳虚衰: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迟缓。
患者常有心悸、气短、畏寒等症状。
4.肝气郁结:证候特点为面色苍黄、舌质淡红、脉象弦。
患者常有胁痛、胸闷、易怒等症状。
这些脏腑辨证公式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而成的,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大致判断其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效果的好坏。
因此,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对各种脏腑辨证公式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能够初步判断病人的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
疗。
中医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脏腑辨证公式,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327768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5.png)
*
中医诊断学
(二)胃阴虚证
胃脘隐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 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有力)
1、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主症)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胃失濡润 、胃失和降见症(胃脘灼痛隐隐、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满或干呕等); 有阴虚见症(便干、尿少、舌红少津)。
*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和肾不纳气证的辨证依据。
01
分析:
*
中医诊断学
01
气不固证以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为审证要点;
03
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02
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主症(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秽,肛门灼热)。 有湿热内盛见症(泻下秽臭,苔典腻,脉滑数等)。 审证要点:下利或泄泻与湿热征象共见。 肠道湿热证——清热化湿、清肠止利, 用芍药汤或芩连葛根汤。
*
中医诊断学
应熟悉的是:肠道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此外,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及肠燥津亏证、虫积肠着证亦应熟悉之。以自学为主,亦可参考脚注。
*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脏腑辨证
![中医学-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7ea854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6.png)
肺与大肠辨证
01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 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02
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传导糟粕,主津液,主血所生 病,开窍于肛门。
03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 闭塞可引起便秘;大肠湿热可影响肺 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咳喘等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
01
肾的生理功能
分析脏腑病理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分析脏腑病变的原因和机制,如 肝气郁结、心火亢盛等。
鉴别相似证候
根据脏腑病变的特点,鉴别相似 证候,如心悸与怔忡、胁痛与腰 痛等。
治疗原则与方药
治疗原则
根据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 调理脏腑功能、祛除邪气、补益正气等。
方药应用
根据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方药的选择 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 的治疗效果。
优点
脏腑辨证具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全面分析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病机 ,有利于疾病的综合分析和治疗。
缺点
脏腑辨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主观性,对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对疾病 的治疗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等。
脏腑辨证的发展方向
研究方向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脏腑辨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脏腑辨证的研究将更 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指脾脏,是主宰全身气 血生化、统摄血液的脏 腑,具有主运化、统摄 血液等生理功能。
指肺脏,是主宰全身呼 吸、调节气机的脏腑, 具有主呼吸、调节气机 等生理功能。
指肾脏,是主宰全身骨 髓和阴液的脏腑,具有 主骨髓、主阴液等生理 功能。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169a81e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1.png)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润肠丸)11 《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a8af4d79b0717fd5370cdc2f.png)
脾胃湿热
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 脾胃升降失常——脘腹痞满,恶心欲呕 蕴结脾胃 湿热上泛——口粘而甜,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熏蒸肝胆 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面目肌肤发黄,皮
肤发痒, 小便短赤不利
治法:清热祛湿
茵陈
方药:茵陈蒿汤 大黄
治法:清热利尿 方药: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竹叶 甘草稍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发,开窍于鼻 在志为悲忧, 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内容
虚证
肺病辨证
实证
大肠病辨证
▪ 肺气虚 ▪ 肺阴虚 ▪ 风寒束肺 ▪ 风热犯肺 ▪ 痰热壅肺 ▪ 痰湿阻肺 ▪ 大肠湿热
心阴虚: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心火亢盛
概念: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病因:
七情郁久化火 六淫内郁化火
证候: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
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生疮,舌体 糜烂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狂躁, 谵语。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心火亢盛
病机分析:
内扰心神,轻者——心胸烦热,失眠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小肠实热
概念: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小肠里热炽盛 ➢心火炽盛下移小肠
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凉饮,口舌生疮,小便 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小肠实热
病机分析:
心热心火炽 盛下移小肠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热盛灼伤血络——尿血 心火上炎——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b3fa5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b.png)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
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
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
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
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76e8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6.png)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2.表里辨证3.寒热辨证4.虚实辨证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八纲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运用1.八纲脏腑辨证互补2.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其中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
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脏腑辨证则是以五脏六腑为理论基础,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中医诊断技巧。
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一切疾病都可以从阴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辨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判断疾病病位的方法。
表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里证则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
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病位,为治疗提供方向。
3.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判断疾病寒热性质的方法。
寒证表现为寒战、腹泻、四肢厥冷等症状,热证则表现为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寒热辨证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寒热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4.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判断疾病虚实性质的方法。
虚证表现为乏力、虚弱、精气亏损等症状,实证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水湿停滞等症状。
虚实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虚实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
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脏腑辨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基础,遵循脏腑相关、脏腑相互影响的原则。
在脏腑辨证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病史、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
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脏腑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辨证。
例如,心肝血虚辨证、肺脾气虚辨证等。
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脏腑辨证具有定位准确、定性明确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通过脏腑辨证,可以精确判断病变脏腑,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d4d3d5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4.png)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口诀是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鉴别病因,确立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进行总结。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1. 心:开窍于舌,主血脉,藏神气。
心象征着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健忘等方面。
心脏也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
2. 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魂魄。
肝主要负责人体的新陈代谢,涉及到血液的调节、气血的运行等。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胸闷等症状。
3.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藏思维。
脾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具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脾气不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腹泻、体力疲乏等症状。
4. 肺:开窍于鼻,主气呼吸,藏精神。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位,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同时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气虚弱会导致呼吸短促、气促等症状。
5. 肾:开窍于耳,主生殖,藏精气。
肾脏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关键部位,是男性生殖能力和女性生育能力的保证。
肾气不足会导致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 胆:主疏泄,出现瘀血。
胆脏主要与肝脏共同协作,涉及消化、代谢、排泄等方面。
胆汁分泌过少或分泌异常会导致黄疸等症状。
2. 胃:腐熟化受,变化味觉、口感,下行输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消化功能的实现。
胃寒、胃热等症状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大肠:输泌下行,宿便积滞。
大肠主要负责人体的废物排泄,以及水分的吸收。
大肠炎、便秘等症状会引起腹泻、腹痛等问题。
4. 小肠:化生吸收,输泌上行。
小肠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小肠过敏、幽门炎等症状会导致腹泻、腹痛等问题。
5. 膀胱:主受藏,转输精液。
历代医家对中医脏腑辨证的贡献
![历代医家对中医脏腑辨证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ee83c6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f.png)
历代医家对中医脏腑辨证的贡献
1. 《黄帝内经》:中医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为脏腑辨证提供了基本框架。
2. 张仲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将脏腑辨证应用于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后世脏腑辨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巢元方:隋代医家巢元方在其著作《诸病源候论》中,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对脏腑辨证的证候分类和病机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孙思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进一步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观点。
5.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位著名医家,分别创立了河间学派、攻邪学派、补土学派、滋阴学派,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化了脏腑辨证的理论和实践。
6. 叶天士: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其著作《温热论》中,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将脏腑辨证与外感温热病的诊治相结合,丰富了脏腑辨证的内容。
总之,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内容,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ff823c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f.png)
脏腑辨证的内容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
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
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
例如,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
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
在中医看病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学-脏腑辨证ppt课件
![中医学-脏腑辨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08247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a.png)
肺阴虚证
• 阴津不足,肺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多 由肺病日久,耗伤肺阴所致。
•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粘不易咯出, 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喑哑,潮热 颧红,或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 病机:肺阴亏耗,阴虚火旺。 • 治法:养阴清肺 • 方剂:百合固金汤
大肠津亏证
• 年老体虚,津液亏损,或久病伤阴,不能濡 润大肠所出现的以便秘为主的证候。
•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如栗,腹胀,拒按,口 干欲饮,内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 苔黄而干,脉细数。
• 病机:肠道津亏,传导失司。 • 治法:润肠通便 • 方剂:麻子仁丸
大肠实热证
• 饮食不洁,过食辛辣、肥甘,热邪蕴结 肠道,导致腑气不通所致的实热证。
•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 痞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而干,脉沉 实有力。
中医学-脏腑辨证
概述
❖ 脏腑辨证,是运用脏 腑的生理病理理论, 对四诊所收集的病情 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判断疾病的部位、病 因病机、性质和邪正 盛衰的辨证方法。
心与小肠辨证
功能:主血脉—血液运行障碍 主神明—神志异常
心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 症状:心悸、心前区疼痛、心神不安、失眠多
梦、谵语。 虚: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虚衰;
寒凝胃脘证
❖ 寒邪损伤胃气,胃失和降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呕吐清水,
形寒肢冷,喜温,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 病机:寒凝胃脘,中阳不运。 ❖ 治法:温胃散寒 ❖ 方剂:良附丸
胃热炽盛证
❖ 由胃经蕴热、胃火偏盛所表现的胃实热证。 ❖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发
• 病机: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 治法:泻下热结 • 方剂:大承气汤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843510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e.png)
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候.
证候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 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 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苔薄黄.
病理:心气不足 血脉空虚,脉虚无力. 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
2 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宰五脏六腑, 神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的生理: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泌浊
脾 水谷精微 脾转输 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
与散精
糟粕→大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肺病的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
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主气
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心火炽盛
心火炽盛:是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辨证-脏腑辨证-精品中医课件
![辨证-脏腑辨证-精品中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8c3953240c844768eaee6f.png)
六、两脏辨证
(一)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 • 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健忘,胁
痛,腰膝痠软,男子遗精,女子经少 • 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犯肺
4、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 • 咳嗽声重,气喘,咯痰色白而稀 • 恶寒发热,或头痛身楚,无汗,鼻塞
流清涕 •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束肺
【辨证要点】 • 以咳嗽气喘、痰白而稀 • 风寒表证见症
5、痰浊阻肺
【临床表现】 • 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色白粘腻,喉
中痰鸣 • 胸部满闷,甚则不能平卧 • 苔白腻,脉滑
3、燥邪犯肺
【临床表现】 • 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 • 鼻干咽燥,喉痒,咳甚胸痛 • 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燥邪犯肺
• 若燥与寒并,寒主收引,腠理闭塞 ——无汗,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 若燥与热合,热为阳邪,使腠理开 ——少汗,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辨证要点】
• 干咳、痰少 • 干燥少津见症 • 无阴虚症状
【辨证要点】
• 以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 • 与阳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心阳虚
3、心血虚
【临床表现】
•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绪不宁 • 头晕,健忘,四肢无力 •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指甲苍白 • 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 心悸、失眠、健忘 • 血虚
心血虚
4、心阴虚
【临床表现】
• 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心烦 •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 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 或有颧红,心烦怔忡,头晕目眩等虚火上
小肠实热
2、小肠虚寒
【临床表现】 • 小腹坠痛,遇寒则甚 • 食谷不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 苔白,脉沉迟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https://img.taocdn.com/s3/m/cfee443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0.png)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aac96e4daef5ef7ba0d3cd2.png)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中医的脏腑辨证
![中医的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3d0f985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0b.png)
以脏腑为纲进行辨证论治,简称“脏腑辨证”。脏腑 辨证是中医辨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脏腑学说为基 础,运用四诊的诊断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来分 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所以 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种诊断治疗的基础。 病证是脏腑功能失常的反映。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 所以各自反映的病证各异。根据脏腑不同生理来推断病 证,是脏腑辨证理论根据,所以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 熟悉其脏腑的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脏腑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因此脏腑 证候也是复杂的。在临床辨证时必须抓住本质,找出主 要矛盾在复杂的证候群中抓住代表疾病本质的主证来分 析,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82227592bceb19e8b9f6ba0d.png)
脏腑辨证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热象心烦,失眠,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澹语、神识不清。
2、实热表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3、辨证依据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十、痰蒙心神证的临床表现1、神昏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脏腑辨证
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
心阴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
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
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
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
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
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
寒湿困脾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
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
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挟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
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
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
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
肝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见手足蠕动,或胁肋隐隐灼痛,舌红少津
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或见胁下癥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
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
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泻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
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或见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