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幼儿园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简述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简述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理论
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
他认为,所有儿童都会遵循一定的阶段性心理发展,这些阶段是有序的,儿童在不同的阶段发展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它们影响并制约儿童的心理行为表现。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五个阶段,分别是:婴儿阶段(0-2 岁)、学前儿童阶段(3-6 岁)、小学生阶段(6-11 岁)、青少年阶段(12-18 岁)以及成人阶段(从 18 岁开始)。
在婴儿阶段,儿童在各个维度都仍处于萌芽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激情的学习能力。
学前儿童的发展重点放在思维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律能力上。
小学阶段,则是孩子适龄开始上学学习,也是发展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着重学会与社会伦理和法律相结合,也是孩子运用复杂考虑能力的阶段。
而在青少年阶段,儿童面临身心发育的变化,成熟的同时,也要正确的认识社会道德,让其发展出真正的独立精神。
最后,在成
人阶段,儿童开始独立的适应社会环境,对自身本质和家庭、社会等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也开始积极努力改变自身发展。
总而言之,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分段的过程,他们需要逐渐向成人期发展。
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发展特性,儿童的人格又是按照这些特性发展的。
因此,家长在引导与教育孩子时要以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为依据,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恰当的教育环境,助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健康自然的成长。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指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经历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他提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冲突需要解决。
以下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
婴儿需要依靠父母提供的安全环境来建立信任感。
2. 幼儿期(1岁至3岁):自主与怀疑的阶段。
幼儿需要发展独立性和自信心,但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3. 学龄前儿童期(3岁至6岁):主动探索与罪恶感的阶段。
儿童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学会承担责任,但也可能感到内疚。
4. 基础学习阶段(6岁至12岁):勤奋与努力的阶段。
儿童需要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来建立自信和自主性。
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角色认同与困惑的阶段。
青少年需要探索自己的身份,并与同龄人相互比较以获得自我认同。
6. 年轻成年期(18岁至40岁):爱与孤独的阶段。
成年人需要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并找到自己的伴侣和朋友圈。
7. 中年期(40岁至65岁):关怀与中年危机的阶段。
中年人需要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8. 老年期(65岁及以上):满足与绝望的阶段。
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感到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或感到绝望和不满。
这些阶段的目标和冲突可以在不同个体上有所变化,但埃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都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了个体今后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冲突与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信任与怀疑的冲突,培养“希望”品质。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羞耻的冲突,培养“坚持”品质。
第三阶段,游戏期/学龄初期(3-6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培养“目的”品质。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备的冲突,培养“能力”品质。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角色统一与混乱的冲突,培养“忠诚”品质。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培养“爱”的品质。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生产感与无用感的冲突,培养“满足”品质。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直至死亡):繁殖与停滞的冲突,培养“关心”品质。
二、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教育面对的儿童主要处于学龄初期(低年级学生)与学龄期(中高年级学生)。
正因为小学教育横跨两个人格发展阶段,历时较长,对于儿童人格健全的培养才更具意义。
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正在经历人生第一个发展自主意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阶段。
而学校又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岁的处于学龄初期的孩子,正在构建对于环境的自信,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信任,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探索能力与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孩子,正在面对自卑与勤奋感的冲突,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自我信心同样非常重要。
这就说明,作为小学教育者的我们,除了要教会孩子小学阶段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探索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儿童建立对于环境,对于自己的信心最重要的阶段,能否顺利建立信心观念,将对孩子的未来人格是否能够健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5岁学龄初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危机是哪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5岁学龄初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八个阶段分别是:一、婴儿前期 0~1.5岁信任~怀疑此阶段婴儿特点:婴儿孤独且弱小,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婴儿需求:护理人给足慈爱和满足婴儿的依赖性需求需求得到满足会形成信任感,得不到满足会形成怀疑。
如果形成的信任感多于怀疑,那么婴儿就会产生希望,更容易具备勇敢的品质。
反之,婴儿则会充满担忧,胆小惧怕。
二、婴儿后期 1.5~3岁自主~羞耻此阶段婴儿特点:婴儿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婴儿需求:父母允许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鼓励。
需求得到满足,婴儿会获得自主感,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需求得不到满足,婴儿会产生羞耻感与自我怀疑。
三、幼儿期 3~6、7岁主动~内疚此阶段儿童特点:1. 儿童独创行为和想象力的发展阶段 2.儿童检验各种限制,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儿童需求:护理人对幼儿的主动性行为进行鼓励。
得到鼓励的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为儿童发展成为具备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如果儿童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讥笑,儿童会逐渐失去信心,缺乏创造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四、童年期 6、7岁~12岁勤奋~自卑特点:此阶段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儿童需求:家长和老师必须以充满爱的关注,鼓励儿童顺利完成课程,同时儿童要知道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儿童顺利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充满动力和信心,反之就会形成自卑感。
五、青少年期 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这个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就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就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她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就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与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与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就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她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她们的活动与建议,就可发展她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她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就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与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她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与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就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表格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表格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梅瑞·艾里克森提出的一种比较面向未来的人格发展理论,它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分别称为性别自我发现、早期自我发展、标志物阶段、分界阶段、青春期反应、关系阶段、适应阶段和积极生活价值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提出,人从出生到成年,在这八个阶段中变老,从而形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格。
下表概括了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阶段 | 年龄段 | 特点--|--|--性别自我发现 | 婴儿期(出生-2岁) | 对性别的自我认识发展早期自我发展 | 小孩期(2-6岁) | 具有自我、认知和情绪能力的初步发展标志物阶段 | 学龄期(6-12岁) | 进一步发展出一种独立性,从标志性表现中发展出一种独特性分界到青春期 | 少年期(12-18) | 青少年的分界阶段,发展出更多的叛逆性和独立性青春期反应 | 青少年期(18-25)| 理想主义、认同感、叛逆欲和自尊心表现关系阶段 | 年轻人期(25-30)| 生理发育完全,重视友情和工作,寻求认同和独立性适应阶段 | 成人期(30-45) | 开始重视个人责任,追求财富和家庭关系积极生活价值 | 中年期(45-60) | 重视“现实”,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平等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和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也有自己的特殊体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提出,个体在每一阶段都可以出现早期解决和避免,一个人可以在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生长点、目标和发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探索,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中的自身价值,从而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该理论尤其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1、12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2~17、18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学习的态度,引导他们体验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对于学习落后和不足的,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进步后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等。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 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 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7. 成年中期
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
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 是,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 看好吗?
【孩子行为启示 】:
避重就轻,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轻易放弃; 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很熟 悉的东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3、发展特点——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1)生理特点:学会了爬、走、推、拉、说话等,开 始独立行走,支配自己身体,能控制大小便;是婴儿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满足停留在狭窄空间之内。 (2)心理特点:感到有能力,渴望探索周围世界,表 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凡事想 亲历亲为,如自己穿衣、吃饭、尿尿、走路、拿玩具
6、危机解决与否的影响
(1)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危机得到 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 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 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2)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 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 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意义:儿童的这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对于个人 今后处理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社 会化及未来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就是这个意义
第三阶段:4—6岁主动对羞怯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出人:美国著名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家 埃里克森 2.时间:1940—1950年之间 3.主要内容: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
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 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 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心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 起的紧张和冲突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 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主要内容 是: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经历不同的人格阶段来实现。
他提出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目标和挑战。
在儿童健康人格培养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给出了以下启示:
1 对儿童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
需求,应该在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引导儿童成长。
2 提供经验的多样性:为了帮助儿童在不同阶段实现其发展目标,
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尝试不同的活动和任
务。
3 支持儿童在每个阶段中实现发展目标: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
展目标,应该支持儿童在这些目标上取得进展。
4 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为了帮助儿童在不同阶段实现其发展目
标,应该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感到舒适和安全。
5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需要有适当的指导
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实现目标。
6 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需要培养自
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帮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决策。
7 为儿童提供机会去学习和尝试新事物,并认识新的人。
8 支持儿童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健康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与应用ppt课件
危机积极解决:方向和目的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 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危机消极解决:被动与保守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无计划、没有目标,优柔寡断;害 怕犯错、回避风险;感到无助和内疚;不 断地去讨好别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 一步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5、家庭教育的重点—父母的表扬是孩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子良好自我和自信的秘诀
第一,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 务,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或者 不成功,形成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成 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一 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 机” 。
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 避免消极的品质。
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 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失 调所致。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6、危机解决与否的影响
(1)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危机得到 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 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 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
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x一、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里程碑,它提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分成八段,从出生至成年,从发育至消逝,从自我中心至社会关系,从心理发育至建构技能,一步步构建人的发展体系,揭示发展过程与理论。
1. 出生至两岁的婴儿期:婴儿期是人类生活的始发阶段,是构建自我旅程的重要的开端,也是人类早期的感受、观察、结构世界的基础。
此阶段特点是建立安全基础,感受动机的稳定强度,且宝宝会学会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感官反应等。
2. 两至三岁的幼儿期:此期也叫做幼儿分离阶段,在此期宝宝可以独立地走路,学习独自行动。
宝宝会试着用口头表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可以开始了解自我的存在,了解自己的渴望,以及家庭作用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3. 三至六岁的学前期:此期宝宝学会学校的习惯,可以参加社会游戏,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有一定自我理解,可以自我调控,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形成自我价值观,了解性别角色,发展社会关系技巧,以及形成安全感与家庭氛围。
4. 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期:此期的孩子会特别聪明,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技能和社会关系来获取信息、知识,可以掌握,理解更多的信息,包括身体和情绪信息,也可以更好地处理家庭环境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独立,并体验自己独立的感受。
5. 十二至十四岁的青少年期:此期的孩子会体验到性化的改变,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并开始合理地想象未来,并有能力自我实现,他们会与朋友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此时开始提供他们的独立性,并想要在社会上有贡献,并能更好苟且,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观。
6. 十四至十八岁的青春期:此期主要特点是性化的成熟,开始关注更多关于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可以建立一种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朋友圈,甚至职业等等。
7. 十八至二十五岁的探索期:此期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可以确定自己的宗教信仰,还可以调整自己的成长性、分析性、表达性和洞察性等,此期是发展社会道德责任感的重中之重。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这八个阶段包括:
1. 婴儿期(0-18 个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婴儿需要得到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
2. 幼儿期(18 个月-3 岁):儿童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发展自主感,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行为并面对控制和自主性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 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主动感,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游戏和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4. 学龄期(6-12 岁):儿童在这个阶段面临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需要面对学习和社交方面的挑战。
5. 青少年期(12-18 岁):青少年经历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6. 成年早期(18-40 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和家庭,同时追求职业和个人目标。
7. 成年中期(40-65 岁):中年人可能会面临自我整合与绝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自己的成就和不足。
8. 老年期(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可能面临自我完善感与失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挑战和发展任务。
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发展。
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过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每个人从婴儿到童年,都会经历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每个人天生具有社会属性,并在社会生存中挑战一个又一个危机。
本质上是由于人自身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求是不同的。
成功完成每个阶段的人可以获得健康的人格和基本的美德。
而美德是解决后续其它社会后续问题的关键力量。
如果未完成某一个社会阶段,会导致完成下一个社会阶段的能力不足,继而导致不健康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但是,这些问题在以后是可以解决的。
信任与不信任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从出生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个月大。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所处的世界一直处于十分不确定的状态,非常希望照顾者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如果对婴儿的照顾是稳定的、一致的、可靠的、可预测的,婴儿就会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在孩子发展与别人的关系时陪伴其中。
即使受到了威胁,孩子仍然是有安全感的。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无法始终如一地被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猜疑和焦虑。
这时,孩子对周围世界和他自己的影响力没有信心、没有希望感。
第一阶段的成功与失败这个阶段的成功会带来希望感的美德,通过培养这种信任感,婴儿遇到危机的时候,会有希望感出现,婴儿会感到社会其他人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如果未能得到希望感的美德,则会导致恐惧感的发展。
婴儿会把这种基本的不信任感带到其他关系中,这可能会导致焦虑、高度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过度不信任。
埃里克森与后来的鲍尔比等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个人早期的依恋质量贯穿人的一生,甚至对晚年与他人的关系都产生重要影响。
自主与羞耻/怀疑是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18个月到3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发展对身体技能的控制感和独立性。
这个阶段的成功会带来意志力的美德,如果一个孩子在越来越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能力就更有信心和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幼儿园阶段:
(1)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1.5岁):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儿童期,自主对羞怯(1.5-3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2.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3.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顺序性和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学前教育的原则:
(1)独立自主原则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保教结合原则
(4)综合性原则
(5)启蒙性原则
(6)活动性原则
5.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般原则:
(1)安全卫生原则
(2)幼儿参与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环境与教育目的一致性原则
(5)发展适宜性原则
(6)经济性原则
6.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7.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1)学习环境的改变
(2)生活制度上的不同
(3)师生关系的变化
(4)儿童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不同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要求不同
8.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儿童是发展的人
(2)儿童是独特的人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9.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1.幼儿思维的类型
(1)直观行动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又叫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小白兔”、猪总是“大肥猪”,奶奶总是白头发的,儿子总是小孩。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
12.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2)丰富生活经验;
(3)培养有意记忆;
(4)教授记忆策略。
13.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1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对象,其余的成为背景,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部分。
为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教师应注意:
(1)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语言与直观材料相结合的方式。
15.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
情绪的自我调节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
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減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6.气质的类型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路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