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基本特征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满族人的生理特征,包括他们的外貌、身体特征和健康状况。
首先,满族人的外貌特征是非常显著的。
一般来说,满族人的面部轮廓比较立体,鼻梁较高,眼睛稍微微斜,眉毛稀疏而浓密。
这些外貌特征是满族人与其他民族的明显区别之一。
此外,满族人的头发一般比较黑且直,卷曲的情况较少。
在体型上,满族人一般较高大,体态匀称,肌肉发达。
这些外观特征使得满族人在人群中更易于被识别出来。
除了外貌特征,满族人的身体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据研究发现,满族人的体温一般比较高,身体略微微暖。
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寒冷地区有关,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身体的温暖。
此外,满族人的呼吸系统发育较好,肺活量较大,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有关。
另外,在遗传方面,满族人普遍具有黑色素较多的特点,皮肤较为白皙,不易晒黑。
这也是满族人在外貌上更具有光滑细腻的皮肤的原因之一。
此外,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会对其身体特征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满族人偏爱食用肉类和鱼类,这使得他们的体质偏向阳刚,肌肉发达。
此外,满族人一般喜欢饮食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油脂等,这也会对其体形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健康方面,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也值得关注。
满族人一般具有较好的体魄和抗病能力。
由于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满族人的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对抵抗寒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满族人的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好,较少患有传染性疾病。
总的来说,满族人的生理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遗传以及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
通过深入研究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群体,也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为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满族介绍

满 汉 全 席
3.服饰冠履 满族的“旗袍马褂”是颇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可 以说旗袍马褂的故乡在满族生活的长白山下, “旗袍”因八旗制度而名,而马褂则是短旗袍的 俗称。逐渐形成了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两侧开叉、腰中束带, 便于骑马,大拇指带扳指;妇女多穿旗袍,梳京 头或盘盘辔pei,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天足, 蹬花盆底鞋。 满族入关后,服饰渐趋一致,而旗袍则以独特的 魅力流传下来,显女性的高雅大方。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 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 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 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 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 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 锅灶或火塘里。
一、概况。 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分布在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 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 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地图)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在17世纪40年代开始普遍习用汉语汉文。目前, 只有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镇还有人使用满语。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有关。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 的宴会上跳。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成就。如:《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具 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清代创立的“唐 窑”,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 满族在文化艺术上同样是人才辈出,如: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红楼 梦》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和端木蕻(hong)良、京剧创始人程 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主要盛产大豆、高粱、玉米、粟米、烟草、苹果和柞(zha)蚕。 偏远地区盛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对其生活也有影响。
满族人手部特征(一)

满族人手部特征(一)
满族人手部特征
引言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满族人的手部特征是其独特的身体特征之一,本文将介绍满族人手部特征
的一些主要特点。
指甲形状
•满族人的手指一般较为纤长修长,指甲呈现自然优美的半月形状,整体非常匀称。
•指甲床的颜色一般呈现淡粉色或微微透明,指甲板也比较薄而坚韧。
纹路纹理
•满族人手掌和手背上的皮肤纹路明显,纹理清晰可见。
•手掌上的主纹以横纹和长纹居多,整体线条比较直而均匀。
手背上的主纹多是纵向的,有时还有交错排列的纹理。
手指关节
•满族人的手指关节通常较为细小,关节精细而灵活。
•手指关节的骨骼结构明显,指节分明,使得手部线条更加流畅。
皮肤色泽
•满族人的手部皮肤一般呈现白皙、细腻的特点,肤色较浅。
•手背上有些许细小的血管可以透过皮肤看到,整体给人一种健康而有生气的感觉。
手掌温度
•满族人的手掌温度一般较为温暖,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情的感觉。
•这可能与满族人生活在寒冷气候下形成的独特适应能力有关。
结论
满族人的手部特征集合了纤长修长的手指、半月形的指甲、清晰的纹路纹理、细小的手指关节、白皙而细腻的皮肤色泽以及温暖的手掌温度。
这一系列特点展现了满族人的优雅和健康,也是满族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
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特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满族文化的魅力。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情况下的满族人手部特征,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其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满族Word 文档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
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
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满族人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满族人
特征一、鼻梁直廷。
如有人说自己是满族人,但没有这一特征,最起码他、她不是纯满族人。
特征二、不同于汉族人乌黑乌黑的小眼睛。
特征三、颧骨。
腮骨突出,但有别于韩国人。
特征四、耳朵。
从相片看清朝的各皇帝到东北纯满族人都是大耳朵。
特征五、脚的小指指甲几乎没有。
特征六、直率,北方民族的共同特征。
特征七、坏脾气(满族女人更突出,并是关内满族人)。
特征八、上进要强心极重。
特征九、讲义气,重感情。
特征十、重礼节(从前礼节之多,之繁,令人称叹)。
特征十一、饶勇好战(汉人对此体会应最深.同三百年前比,退化太多,简直判若二人)。
特征十二、同汉人比,不会作生意(是历史造成的)。
特征十三、爱吃肉食。
特征十四、好动。
特征十五、气质。
满族介绍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族介绍100到200字

满族介绍100到200字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满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左右。
满族的文化和传统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满族人口众多,人口约为1000多万人。
他们的主要语言是满语,同时也使用汉语。
满族人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他们还以养殖牲畜为生,特别是养马和养牛。
满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和头饰。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满族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满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满清王朝的建立。
满族统治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了近300年。
满族的文化和习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满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满族人民勤劳善良,他们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一、双城县满族简介1、风俗习惯,"挖地为穴以居之,喜欢养猪";"食其肉,衣其皮、涂其脂",据说可以御寒;男女善骑射。
满族的住所一般人家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家中长辈多住北炕。
小辈的姑娘媳妇住南炕。
房屋多开南窗、西窗、北窗、冬暖夏凉。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饭和黄米饭、黄面饽饽(即粘豆包),每逢过节吃饺子,除夕晚间要吃手扒肉,白肉血肠是满族人的适口菜肴。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过去,男女青年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3次。
每次都要带酒,俗话说"成不成,酒3瓶"。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索要彩礼。
有猪,酒、衣服、首饰和钱等。
男方给的彩礼全都作为新娘的财产。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把酒壹和两个酒盅,新郎和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并点燃一对蜡烛通霄不熄。
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拉空";热闹一会儿自散。
3日后新郎随新娘去娘家,名曰"回门"。
满族的丧礼也很有特色。
人死后,在院子里两侧树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9尺,用红布与里布做成,幡的头尾用黑布,中间四条红布。
尸体不准停在西炕和北炕上,而要停在西屋。
头朝西,脚朝东,向外抬时不走门,而走窗户。
出殡时,亲友争抢幡上的布给小孩做衣服,相传可以避邪和不作恶梦。
一般进行土葬。
满族人特别重视礼节。
过去小辈对长辈是3天一小礼,5天一大礼,小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长辈得"打千"。
"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滕,女人双手扶膝微蹲,幅度大小,由对其尊敬程度而定。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

1.头型:满族人的头型分为长头型和圆头型两种。
吉林以南的满族人多为长头
型,而黑龙江以及远东地区(俄罗斯的通古斯族群)的满族人则多为圆头型,即宽面,颞叶(眼睛两侧)部位发达。
2.鼻子:满族人的鼻梁挺直,从眉弓到鼻梁骨(山根部位)连贯,没有明显的
塌陷。
鼻尖并不像白人那么高,所以从侧面观看的话,鼻梁的侧轮廓不会有太大的倾斜角度。
3.眼睛:大多数的满族人眼睛颜色偏黄或褐色,还有更加珍贵的灰色的眼睛,
即瞳孔的颜色偏蓝灰色,在夜晚用灯光照耀会更加明显。
现今在部分锡伯族人中能发现此种特征。
4.上眼皮内眦现象:满族人中存在上眼皮内眦现象。
5.颧骨结构明显:满族人的颧骨结构明显。
6.少数满族人头发或者胡须的颜色发黄:少数满族人头发或者胡须的颜色发黄。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满族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等,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治县,还有若⼲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数为1,068万。
基本信息中⽂名称满洲族外⽂名称Manju简称满洲亦称为满民、满⼈⽬录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1 满族⽂化展开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0.1 服饰10.2 男⼦旗装10.3 ⼥⼦旗装10.4 发饰10.5 旗头10.6 马蹄底鞋10.7 服装特点10.8 传统节⽇11 满族⽂化11.1 《满⽂⽼档》11.2 《⼋旗通志》11.3 《御制五体清⽂鉴》11.4 《尼⼭萨满》11.5 剪纸11.6 满族补绣1 基本介绍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2 详细介绍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旗⼈等,满族旧称⼥真,后改名满洲族。
⽬前满族⼈⼝超过⼀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河北省(2,118,711⼈),其他分布在吉林、⿊龙江、内蒙古、新疆、⼭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州、乌鲁⽊齐等⼤、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满族人长相特征

满族人长相特征
满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为1000万。
他们的长相特征有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满族人面部轮廓饱满,眼睛大而圆,眉毛浓密,鼻梁高挺。
他们的肤色较白,但不苍白,通常呈粉红色。
此外,满族人的头发一般较黑且较硬,常常呈现出卷曲的状态。
其次,满族人的身材较高且匀称,肩宽胸阔,四肢发达。
这可能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有关,满族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之一,有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因此身材强健或是历史因素造成的。
最后,满族人的面部特征也与他们的服饰有很大关系。
满族传统服饰包括长袍、马褂、褶裙等,这些服饰采用了流畅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满族人的长相特征是多方面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烙印。
- 1 -。
满族的基本特征

满族的基本特点和习俗预科114班战美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形容满族人的长相的句子

形容满族人的长相的句子
摘要:
1.满族人的长相特点
2.满族人面部特征的具体描述
3.满族人长相与历史和地理背景的关系
4.满族人长相的传承与演变
正文:
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其独特的长相特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满族人的长相以面部轮廓分明、五官立体著称。
他们的眼睛大而深邃,双眼皮明显,鼻梁挺直,嘴唇略显丰满。
此外,满族人的皮肤较为白皙,毛发浓密。
这些长相特点与满族人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密切相关。
满族人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阿尔泰语系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满族人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与迁徙,这也使得他们的长相特点更加丰富多样。
满族人长相的传承与演变也反映了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随着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满族人的长相特点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如今,满族人的长相已经与其他民族产生了更多的相似之处,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独特性。
总的来说,满族人的长相特点鲜明,与他们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紧密相连。
满族人长相特点

满族人长相特点一、满族人长相特点1、满族人是由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构成的一个统一民族族群,他们的物种归属于汉族。
2、满族人额头较高,多呈圆形;双眼黑亮亮的,宽阔着容;鼻子小而通,声音有力而圆润;他们的脸蛋型十分漂亮;特别是牙齿白里透红,一个个正端正直的字形,就像珠穆朗玛峰。
3、满族人的面色较淡,有的偏黄,有的偏红,有的偏白,但都有一股淡然的爱国热情;更有几分浪漫的神色,激发出不少的民族文化元素;这也是满族人非凡的气质和魅力所在。
4、满族人的肤色淨白,头髮星空般繁多,常常自然弯曲;和衣衫搭配精致合理,健壮苗条,整个人看起来显得精致而文雅;而且由于满族人自古以来常年生活在冷冽的寒境下,身上也着满一身厚重、柔软的衣衫,从外表来区分早已风格化了。
二、满族人气质特点1、满族人历史上随水承渡,家中务农。
心性恭顺温和,有着带着磊落的精神;满族人有一条永恒的信仰——倡导以和平为主要学说,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扬睦邻友好的传统圣人教诲,并坚遵主宰国家家国的宪法。
2、满族人有勤劳奋进、勇于担当、胸怀天下责任感的文明素质,知止性正勤孝爱护的聪明能干;在行为上满足于分文不取的敬意,对待他人冷淡以待的高洁态度,还有倡导公正、敬老爱幼的心绪;而遵守睦邻友善的宗族传统,也是满族人永恒不变的典范。
3、满族人的思想活动大多朴实淳朴,古韵洋溢;他们清醒而保守;认真而敦厚;从容而诚恳;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语言使用上多闪烁其辉;而民族创作上,也有着满族人的淳朴精神,涌动着时而婉约优雅的民族印记,助长着满族艺术的根基。
4、满洲族的努力不仅是今天的壮举,更是未来不变的信念:教化自然、创造艺术、追求美好、传承系谱,这大概是满洲族执着追求千年乡情的保护、繁衍生息的动机。
满族人手部特征

满族人手部特征满族人手部特征引言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人手部特征也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列点的方式介绍一些满族人手部特征。
手掌形状•满族人手掌一般呈长方形或横长方形状,整体感觉较为方正。
•手掌肌肉丰满,富有力量感。
手指外形•满族人的指骨相对较长,手指显得修长。
•手指关节分明,灵活性较高。
手指纹路•满族人手指纹路清晰,纹路较深。
•手指纹路呈现出独特的曲线和形状,整体美观。
指甲形状•满族人指甲常呈现自然修长的形状。
•甲面光滑,一般无明显的瑕疵或凹凸。
手部肌肤颜色•满族人手部肌肤一般呈现出健康的红润色泽。
•皮肤质地柔软细腻,有一定的弹性。
手部动作特征•满族人手势大方得体,注重礼仪。
•手部动作流畅,协调性较高。
结论满族人手部特征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通过手掌形状、手指外形、手指纹路、指甲形状、手部肌肤颜色以及手部动作特征等方面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满族文化。
(本文仅为描述满族人手部特征,不涉及任何个人隐私)补充内容手部节日习俗•在满族文化中,手部的节日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满族人喜欢在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等时,进行手部彩绘或刺绣等装饰。
•手部彩绘通常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幸福。
手部艺术表演•满族人手部艺术表演是他们重要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手指的舞蹈、手心的变化以及手指间的默契配合,展示了满族人的优雅和技巧。
手部保养•满族人注重手部保养,保持手部的柔软和光滑。
•定期使用护手霜,修剪指甲,保持手指和指甲的健康。
手部祈福•在满族宗教仪式中,手部起着重要的象征作用。
•满族人相信手部具有祈福的力量,通过手势和手部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总结满族人的手部特征不仅是他们的身体特征,更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手掌形状、手指外形、手指纹路、指甲形状、手部肌肤颜色以及手部动作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满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此外,满族人在手部节日习俗、手部艺术表演、手部保养以及手部祈福等方面也有着丰富而古老的传统。
满族人相貌的特点

满族人相貌的特点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现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他们也保持着地域上的独特作风。
满族人的相貌也反映出他们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介绍满族人的外貌特征。
一般来说,满族人以黑发、瘦高、高鼻、淡白、极大的眼睛等特点具有一致性。
他们的头发普遍厚重浓密,额头较宽,头骨较高,眼睛圆而宽大,而眉毛普遍细长。
另外,满族人的鼻梁通常高而长,下巴较尖,脸型通常较圆。
他们的皮肤普遍白皙清澈,整体看起来比较有神韵。
此外,满族人还有一种“炎日血性”的特点,即天气变冷了他们的面色会变得红润,而且皮肤非常的耐寒。
这种能力是满族人古老文化的体现,也说明他们的体质很强壮、充满活力。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他们的外貌特征也显示出这一点。
很多历史上的满族人有着不同的外貌,有的面孔横框,有的面孔圆圆的,有的宽大,有的纤细,但整体上他们都具有满族特有的特征,包括黑发、瘦高、高鼻、淡白等特点,这种外貌特征也被认为是满族人可贵的文化记忆。
最后,满族人的外表特征实际上是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民族外表特征这方面,满族人的外表特征是相当独特的,他们的姿态和神态也是由此而来。
他们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外表特征也是这一身份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满族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他们在外貌方面也具有
一致性,包括黑发、瘦高、高鼻、淡白等特点,他们有一种“炎日血性”的特点。
他们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的外表特征也是这一身份的一部分。
满族人的相貌是一个有关他们文化记忆的可贵的部分。
一个满族人天生就这个样!

一个满族人天生就这个样!
您看看,一个满族人是不是天生就有这些!
满族人的头型一般分长头型和圆头型两种,鼻梁挺直,大多数的满族人眼睛颜色偏黄或褐色;还有更加珍贵的灰色的眼睛。
或许在最近的朝代是满族人做统治民族,统治者影响社会的审美观,所以按现在的审美观,满族人漂亮的多,这可能就是较多的影视明星是满族人的原因之一吧。
满族人吃的肉比较多,这点可能有遗传性,还有就是爱吃乳制品,这或许是长期与蒙古族通婚,受到蒙古的饮食影响。
展开剩余88%
满族人好爽、好客,喜欢请客人一起豪饮,认为吃的多,喝的多,交朋友的感情就越深。
满族人性格直爽,讲义气。
这或许就是满族人比汉族人还重视关公,清朝把关公的地位抬的跟孔子一样,认为一个文圣、一个武圣。
满族人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就是外族人说的好管闲事。
满族人讨厌阿谀奉承,讨厌说谎,讨厌那些小人作风。
满族人有爱心,喜欢小动物,爱养狗、猫、鸟、鱼、蛐蛐等。
喜欢大自然,喜欢养花。
满族人平时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办起事来,热情奔放,想到做到。
满族人不自私自利,有好事愿意与朋友共享。
满族人好学习,爱好广泛。
满族热爱骑马、射箭、健身等各种体育锻炼,再加上满族好吃肉的饮食,身材大多比较健壮。
可能是因为大多满族人喜欢历史,所以满族人喜欢古玩,喜欢文玩。
满族女人性格泼辣,有才能,各各都是姑奶奶作风。
满族人好礼儿,注重礼节。
当然,还有很多说的不对的,说的不到的地方,欢迎大家在留言处,提出批评指正。
作者富察春兵。
形容满族人的长相的句子

形容满族人的长相的句子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满族及其特征
2.满族人的长相特征
3.满族人长相特征的来源
4.满族人在我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贡献
5.结论:对满族人的尊重与认可
正文
【引言】
满族,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曾在清朝时期建立统治,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满族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的长相。
【满族人的长相特征】
满族人的长相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肤色:满族人一般肤色较白,且具有很高的颧骨。
2.眼睛:满族人的眼睛多为细长且深邃,给人以炯炯有神的感觉。
3.头发:满族人的头发一般比较直,且颜色偏黑。
4.脸型:满族人的脸型多以长脸和方脸为主,显得庄重大方。
【满族人长相特征的来源】
满族人的长相特征主要与他们的民族起源和地域环境有关。
满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这里的气候寒冷干燥,紫外线辐射相对较弱,因此满族人肤色较白。
而他们的细长眼睛和直黑头发,则与他们的祖先有着密切关
系。
【满族人在我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贡献】
满族人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朝时期,满族人建立了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的进程。
在文化方面,满族人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京剧等。
【结论】
满族人以其独特的长相特征,丰富了我国民族的多样性。
满族的民族特征

满族的民族特征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了。
那么今天的满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呢?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
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B 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40%左右,而汉族人中B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20%多一点。
其次,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
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
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
殊不知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
我们看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象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汉族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
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
满族

民居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
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
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
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
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
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传统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满族文化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
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
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
《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
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
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
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
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
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基本特点和习俗
预科114班战美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
顶帽,下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
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
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
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
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
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
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
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
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
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
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
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
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
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
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
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
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
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
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牋?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
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