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

(soil forming factor) 母

质(parent material)

定义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 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 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类型(按成因分)

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 :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2、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 :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在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 中的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母质堆积类型的影响:残积物(粗、薄、瘦)

坡积物(细、厚、肥) 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岩浆岩(magmatic rock) :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组成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 和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总之,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例如分布在我国华南的砖红壤是我国境内风化强度最深、成土时间最长的一类土壤,但母质对砖红壤的性质仍有深刻的影响气候(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湿度( humidity )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

型:

淋溶型(eluviation) 水分状况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土壤表层每年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有多余的水补给地下水。这种土壤常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非淋溶型(non-eluviation) 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降水只能到达一定的深度,蒸发较强,土壤淋溶作用弱。这类土壤常具有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的特点,剖面中常有钙积层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形成这种水分状况的重要条件是地下水接近地表,并能以毛管上升水的形式补给土壤。

停滞型(stagnation) 水分状况地表经常积水,沼泽化(aludification) 土壤即属此类型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温度(temperature)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温度状况(temperature regime) 将影响矿物和有机物质的风化与合成。一般来说,每增加10C 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温度从0 C增长到50C时,化合物的解离度可增加7倍。

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实际上水热两因子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发展。

在热带地区(tropic region), 只有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高温才能促进原生矿物的深度风

化,形成砖红壤,而在缺少水分的条件下,风化强度较弱,土壤向燥红土方向发展

气候变化(climatic variation) 与土壤形成随着气候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中矿物质的迁移状况也有相应的变化自西北向华北逐渐过渡,土壤中盐类的迁移能力也不断加强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 的概念(1 )在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2)在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

黄壤、红壤和砖红壤土壤是气候变化(climatic variation) 的记录者

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朔过去的气候。

生物因素(biotic factor)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the leading effects) 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植物在成土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中的作用

能量转化(conversion of energy) 及有机质形成: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

富集作用(enrichment)及有效化(effectuation):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起来,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

促进土壤形成及结构体的发展:植物根系可分泌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的挤压作用破坏矿

物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并通过根系活动,促进土壤结构的发展。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natural vegetation and hydrothermal condition)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

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叶林(棕色针叶林土)7针阔混交林(暗棕壤)7落叶阔叶林(棕壤)7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尸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赤红壤)7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土壤动物(soil animal)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2、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微生物(microorganism)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如硅酸盐细菌能促进土壤中磷钾溶解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