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文化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关中人的中正气度和天地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还表现在正月十五的社火游演和灯节展示等方面。
那是与三十、初一家族祭祖仪式相应的社区民众的悦神娱人的集体狂欢。
关中的戏剧脸谱社火表演代表着中国传统社火游演的典范程式,将人文始祖炎黄大帝开创的祭祀土地、感恩苍天、缅怀先祖的祭祀仪式,具体化为神话传说、戏剧道情表演,通过脸谱、服饰、把杖及舞台造型,形象表达了民众的心意信仰和生活祈福。
从古到今,各村各寨正月十五闹元宵到二月二古会前,都有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社火演出活动。
从宝鸡地区流传的关于社火的歌谣中大体可以看出社火的种类和内容:“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人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
”社火作为陕西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与原始社会人们的巫术思维和崇拜信仰相关。
土地与火对人类的恩泽,促生了原始人类的大地崇拜和火崇拜。
洪荒蛮野的恶劣生存环境以表达族类的祈愿,傩舞等祈福消灾、驱恶避邪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应运而生。
关中社火的脸谱虽然表面上看直接承续了秦腔等地方戏曲艺术的造型,其实,当我们联想起原始社会巫术思维与祭祀活动的文面、文身,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以及古代社会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就可以推断社火脸谱的纹饰,是原始人类的意象记忆与艺术表达的生活化再现和现代艺术化传承。
虽然在今天,社火表演已经渐渐隐去祭祀祈愿本义,但是,祈吉祝福、避灾免难依然是民众参与社火演艺活动的心愿,戏剧脸谱及其装扮表演依然为传统社火之标志。
可以说,春节期间敬神祭祖、游演社火已经沉淀为陕西关中人的一种信仰性生活观念。
这种文化生活方式与观念看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人文生态特点。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
皮影戏是利用兽皮或纸制成的影子,通过操纵影子来表现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富有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的剧场艺术”。
关中皮影戏的特色在于形象生动、语言幽默、音乐节奏明快,配合丰富的道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
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很多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游记》。
关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在演出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在民俗活动中大量运用。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西西安市便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皮影戏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皮影戏还与其他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庙会、婚礼、祭祀等。
总的来说,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当地民俗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项传统的艺术形式,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1 -。
关中民俗
• •
•
关中的庙会
•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 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 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 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 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 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 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 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 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 计。 • 从全国来看,各地崇祀神灵虽然有别,但其庙 会渊源,超不过关中庙会形成的几种类型。
关中的饮食
•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关中的饮食
•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 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 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 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 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 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 “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 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 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 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 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 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丧葬仪礼地区,其丧葬制度一直以来都令人称道。
关中地区的丧葬仪礼包含了一系列传统的仪式和习俗,使得丧葬过程显得庄重而又富有仪式感。
首先,关中地区丧葬仪礼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
在关中地区,逝者在去世之后,家人会为其举办丧礼,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丧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为逝者的灵魂祈福。
此外,丧礼还包括丧服、鼓乐、烧纸、祭拜等环节,使得整个丧葬仪式更加庄重肃穆。
其次,关中地区丧葬仪礼注重家族传承。
关中地区的丧葬仪式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展现家族血脉的重要方式。
在丧葬仪式中,家族的长辈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和组织整个仪式。
逝者的后代也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例如守孝、为逝者送行等。
这样的传统能够使家族的凝聚力更加强大,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另外,关中地区丧葬仪礼还注重节俭和环保。
尽管在丧礼过程中,会有一些烧纸和焚香的环节,但是关中地区一直强调最大限度地节俭使用纸钱和其他丧葬用品。
此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丧葬仪礼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低碳环保的举措,例如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纸钱、推崇绿化陵园等。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丧葬仪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尊重逝者、注重家族传承以及节俭环保等方面的举措,这一仪式不仅可以给予逝者合适的安息,也能够促进家族凝聚力的增强,同时还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关中地区丧葬仪礼,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民俗文化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
它利用兽皮制成人物和动物的剪影,通过灯光投射在白纸或白布上,再由表演者操纵皮影,配合声音、音乐、歌唱等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
皮影戏的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戏曲折子等,展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传承于民间,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流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但是,皮影戏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包括设计、制作、操纵和表演。
制作皮影需要选用优质的兽皮,进行清洗、晒干、浸泡、软化、剪刻等工序,以制成具有形象和神韵的皮影。
在操纵和表演方面,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操纵皮影,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同时还要掌握音乐、歌唱等技艺,以营造出气氛和情感。
关中皮影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历史、文化、人文、伦理等方面的信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同时,皮影戏也是一种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强对皮影戏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 1 -。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关中秋节的地方民俗服饰
关中秋节的地方民俗服饰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
每逢秋季,关中地区都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中秋节。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关中地区的人们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民俗服饰。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中秋节的地方民俗服饰,以展现这一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风情。
一、关中地区的地方民俗服饰1.男性服饰在关中地区,男性在中秋节期间常常穿着传统的汉服。
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服装,通常由长衫、短褂、马褂等多种衣物组成。
男性常常选择色调素雅的汉服,如黑、灰、蓝等,以突出端庄大气的氛围。
此外,男性还会佩戴一些传统的饰品,如玉带、牛角扣等,以增添整体形象的精致感。
2.女性服饰在关中地区,女性在中秋节期间的服饰同样吸引人眼球。
女性通常会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汉服,如红、绿、黄等,以展现节日的喜庆氛围。
汉服的造型多样,可以是长袖旗袍、对襟襦裙等,每一种都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女性还会搭配一些精美的配饰,如发簪、耳环、手链等,使整个装束更加华丽。
二、关中地区的地方特色1.帽子在关中地区的地方民俗服饰中,帽子是一种常见的配饰。
男性常常戴着一顶宽檐帽,这种帽子可以起到遮阳和装饰作用。
帽子的颜色和材质都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特色。
女性则戴着各式各样的发髻,如单形、花簪、珍珠簪等,使整个造型更加优雅。
2.发饰在关中地区,女性的发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女性会将头发盘起,再插上各式各样的发簪,如木簪、金簪、银簪等。
发簪的样式也各具特色,可以是动物形状、花卉形状等,每一款都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3.绣鞋在关中地区,绣鞋是女性不可或缺的一种饰品。
这些绣鞋通常由红绸、白绸等精美的织物制成,并且在鞋面上绣有各种图案,如花鸟、山水、龙凤等。
绣鞋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双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三、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关中地区的地方民俗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束,更是关中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这些服饰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关中民俗文化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 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 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 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 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 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 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 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 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将 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有机结 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野下焕发新的 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点,可以借助文 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 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 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它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 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统戏剧、 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 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极具特色的木版年 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 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 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 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 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 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 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 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 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 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地理位置及特点2.历史背景3.文化影响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2.关中艺术3.关中民俗三、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现代关中文化的发展3.关中文化对我国的贡献四、关中文化的展望1.未来关中文化的发展趋势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关中文化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我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代表、传承与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南倚秦岭,北濒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独特。
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发展。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孕育而生的。
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关中文化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中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13 个朝代在此建都,关中地区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使得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关中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作品,描绘了当时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后来,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杜牧、王之涣等文学巨匠先后在此创作,为关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关中艺术关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形式。
其中,秦腔、眉户戏、关中道情等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受群众喜爱。
此外,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泥塑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关中民俗关中民俗丰富多彩,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西民间艺术中的“秦俑”,展示了关中地区古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集戏曲表演、美术、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关中皮影的制作材料是用牛、羊、鱼等兽皮制成,经过切割、雕刻、上色等工序,制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皮影。
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表情丰富,能够通过动作和表情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人入胜。
皮影戏的演出有固定的剧目和曲目,如《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其中《三打白骨精》是皮影戏中最经典的剧目之一。
演员们手持皮影,通过技巧娴熟的操控,使皮影展现出生动的画面,配以京剧唱腔、曲艺等表演形式,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关中皮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皮影团队和剧团在坚持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皮影世界。
- 1 -。
关中民俗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各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融合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很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而其中的风俗习惯则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思想形态源远流长的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个民族之间区分的重要特征。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和道德精神,其中表明了,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介易经、道、儒、佛三家易经,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
儒家学说,是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
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展开全文【吃腊八面】陕西关中人常说俗话说:“今儿七明儿八,吃了腊八过年‘恰’”。
所以过年也就是从腊八这一天就基本上开始了。
在北方的关中地带,家乡很少产大米,由于我们村在旱塬地带,所以更是不产大米的。
所以小时候腊八这天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腊月初七的晚上,提前泡好黄豆、绿豆、黑豆、豇豆、花生……凑够八种豆子。
到腊月初八早晨妈妈就擀好一大案子的面,切成旗花面片,用猪肉、豆腐、白萝卜、红萝卜、木耳、黄花菜…做成臊子。
然后烧水把前天晚上泡好的八种豆子煮熟,再把面条下进去,面条煮的差不多了再把做好的蔬菜臊子倒进锅里,调好调料,全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这样就算过了腊八节了。
慢慢地人们生活好了,现在都一般是早上喝腊八粥,中午吃腊八面的。
【逛集市买新衣】过了腊八节,过年的准备工作便一一展开了,我们小孩子便是排队打爆米花,吃爆米花后便期待着过年,大人则是领着我们购置年货。
买年画、新衣、新鞋,小时候,一年到头,基本上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的哦!所以,每当妈妈快过年时领着我和妹妹、弟弟去集市上买新衣服,那时农村的集市一过腊月初八以后基本上每逢集市都是人山人海的很热闹的。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大多都是在市里赶到大商场里购置年货的。
【祭灶灶爷饦】转眼又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在我们那里又叫“祭灶节”,也叫做“小年”。
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过年就要来临了。
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祭灶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二就买一些祭灶贴纸,二十三的晚上便面粉打一些浆糊贴好,再做一些“灶爷饦”。
“灶夜饦”分两种,一种是里面包上红糖,这种就叫“糖饦”;还有一种就是用葱花、油、调料调和好,然后和面做一起起就像大家说的葱花饼那样,这种叫“调和饦”,据老人们说这“蔡灶”这一天烙了饦饦馍,然后就不能烧干锅了,只有到了2月2日才可以开始烧干锅烙饼的。
所以这一天晚上奶奶和妈妈会烙好多的饦饦馍,还要留一部分,留给远在外地的女儿、儿子、孙子、孙女,到时候给他们捎去或者是待过年来了再给他们吃呢。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关中民俗文化的描绘和研究,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本文将从关中民俗的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的生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民俗文化。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婚俗、祭祀、节庆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关中地区的婚俗文化。
在小说中,陈忠实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婚礼场景,从媒婆“撮合”到游街喜嫁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传统婚姻的执着追求。
关中的婚俗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
这种婚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亲情的依恋和尊重。
其次是关中地区的祭祀文化。
陈忠实通过小说中的祭祀描写,展示了关中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传统祭祀礼仪的重视。
比如,在《白鹿原》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祖坟的供奉与守护。
这种祭祀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族血脉的认同和尊重。
最后是关中地区的节庆文化。
陈忠实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传承。
通过这些节庆活动,人们能够减轻生活的艰辛,感受到团结、喜悦和希望,增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总而言之,关中民俗文化是《白鹿原》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和研究,陈忠实不仅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也向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当代社会,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中秋节的地方特色
关中秋节的地方特色关中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地,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关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关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传统节目和美食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关中秋节的地方特色。
一、关中秋节的起源关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关中地区对农耕生活的崇尚和对丰收的喜悦。
据史书记载,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人们在秋天丰收之际,为了感谢大地的恩赐,便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丰收的庆贺之情。
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关中秋节。
二、关中秋节的传统习俗1.月饼赏月:关中人民将制作精美的月饼作为传统的食品,在赏月的时候品尝月饼,寓意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2.猜灯谜:在关中秋节期间,关中各地会举办盛大的灯谜比赛,人们猜灯谜不仅锻炼智力,也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3.舞狮表演:狮子舞是关中地区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人们身穿狮子装扮,在舞台上表演灵动的狮子舞蹈,受到观众的欢迎。
三、关中秋节的传统节目1.秧歌表演:秧歌是关中地区的传统舞蹈,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元素,舞姿矫健、欢快活泼,展现了关中人民的豪爽和活力。
2.鼓乐队: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鼓乐传统,关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组织鼓乐队在街头表演,敲击出欢快的节奏,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
四、关中秋节的美食关中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关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其中包括:1.汤圆:作为关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汤圆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的象征。
2.葡萄:关中地区盛产葡萄,关中秋节时正是葡萄丰收季节,人们在品尝美味葡萄的同时,也传递着丰收的祝福。
五、结语关中秋节作为关中地区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秋月当空下品尝月饼,还是猜灯谜、舞狮表演等传统习俗和节目,以及各种美食的享用,都体现了关中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正是这些特色,赋予了关中秋节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人们心中重要的节庆活动。
关中民俗院观后感
关中民俗院观后感在华夏大地的深处,隐藏着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关中民俗文化。
它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广泛流传于民间,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我有幸参观了位于陕西西安的关中民俗博物院,深深地被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
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
博物院采用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村子里听老人们讲述的那些关于古建筑的故事,仿佛在这里,那些故事都变得触手可及。
在博物院的陈列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艺术品。
这些文物包括了农耕时代的农具、手工艺品、民间信仰的祭祀用品等,每一件都充满了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印记。
而那些艺术品则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辛勤的劳作之余,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了春节贴春联、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故事。
我深深被这些习俗所体现出的关中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勇敢所打动。
比如,在春节时贴春联,就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在端午赛龙舟,则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在中秋赏月,则是寄托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习俗都是关中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的体现。
参观完关中民俗博物院,我深感关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它以其真实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关中民俗文化不仅是陕西乃至整个中国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份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关中民俗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也看到了关中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关中皮影,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皮影戏。
关中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瑰宝。
关中皮影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寓意深刻,是一种集艺术、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民俗表演形式。
关中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形成于明代,开始流传于清代。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关中皮影已经成为关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
关中皮影戏的演员通常使用马鬃毛制作的人偶,通过手法巧妙地操纵皮影人偶,表达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皮影演员巧妙地运用手法,使人偶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非常逼真的艺术享受。
关中皮影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戏曲演出等等。
关中皮影中常见的角色有历史人物、神仙、鬼怪等等。
其中,历史人物是关中皮影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神仙和鬼怪则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给观众带来神秘和趣味的体验。
除了剧目外,关中皮影的音乐和唱腔也是其独特之处。
关中皮影常以曲调悠扬的民歌为伴奏,其中融入了一些琴、笛、鼓等乐器的演奏,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而唱腔则是关中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演员可以将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
关中皮影除了在戏台上的表演外,也常以民间传承的形式存在于关中地区的村庄和乡间。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结合皮影表演,以乐曲、歌唱等方式来娱乐和享受生活。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方式,使关中皮影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中皮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的培养和支持。
在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关中皮影的保护和传承给与了重要的支持。
各种关中皮影的培训、演出和研究活动相继开展,使关中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一些专门的机构也成立了,对关中皮影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中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关中秋节与民俗信仰
关中秋节与民俗信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而对于中国的关中地区来说,秋天更是一个富有浓厚民俗信仰的季节。
关中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区,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秋季民俗活动与信仰。
本文将探讨关中地区与秋季的民俗信仰,并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 中秋节。
一、关中地区的民俗信仰关中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市、宝鸡市等地,这里的民俗信仰受到了多个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在这个地区,人们对于天地、神灵、祖先和自然界的崇拜与追求是他们的信仰核心。
作为农耕社会的代表,关中的人们对于丰收与庄稼生长的信仰尤为显著。
因此,秋天的民俗信仰与丰收庆祝活动在关中地区尤其盛行。
二、中秋节的起源与庆祝活动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关中地区也是其中庆祝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好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团圆、感恩和祈福的节日。
关中地区的中秋节十分盛大,主要有以下庆祝活动:1. 月饼赏月: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关中地区人们会在中秋之夜,一起出门观赏皎洁的明月。
此外,人们通常会准备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团聚,品尝着美味的月饼。
2. 烟花表演:关中地区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烟花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人们会在夜晚放烟火,燃放烟花,以祈求平安和祥好。
3. 舞狮、舞龙:中秋节期间,关中地区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舞狮和舞龙的表演。
这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艺术形式,人们认为舞狮和舞龙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4. 汉绣展览: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绣艺传统,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办汉绣展览。
这是一个展示关中汉绣技艺的盛大活动,以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
三、关中秋节的意义与影响关中地区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传统,更是一种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种庆祝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促进了亲人之间的团圆和交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根源性的特点。陕西既是农耕文 化之根,也是农耕文明之源。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是“如果把中 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北京是这棵大树的冠,而西安就是这棵大 树的根。” 陕西是由农耕四时生成节庆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播地。我们先民在 关中地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日月星辰一年四季天气变化 导致不同的气候,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是非常科学的总结,并 且影响整个东南亚。民间的岁时节庆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联。如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庆文化活动都是紧扣二十四 节气。古代的上巳节(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清明前后,寒 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步将 便将上巳、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陕西方言是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人民传承着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存。关中方言被称为“雅 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 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 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 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 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 解蔽》记载:“好书 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仓颉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 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 比较成熟了。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 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 楷书和行书。
炎帝文化功绩
陕西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我国以秦岭划出北方和南方, 我国唯独陕西兼有北方黄河流域的麦黍文化与南方汉江 流域的稻米文化。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 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 国之称”。 从民俗学角度讲,自然生态是文化基因。陕西独特的自 然生态使其形成了三大文化生态区:陕北、陕南、关中。 从炎黄二帝的部落联盟,到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以后 宋元时期,这里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其形态表现 各异,艺术表现尤为丰富。
其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呈现出 多元性的特点。陕西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 这些形态不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多民族 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既是民族 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具体体现,又是多民族劳 动和智慧的结晶。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性 的这一特点,在我国区域文化中表现得最为突 出。
第四,陕西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其非物质文 化遗产具有多层次性特点。皇家文化即帝王文化、精 英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等互为影响,体现出更 丰富的价值。陕西有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长期占据 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正如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 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 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关中民俗文化概览
傅功振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 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 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 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 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 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陕北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坡,是古代西北多民族点文 化的交流融合地。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 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宋 元时期范仲淹带兵长期驻守在这里,留下了我国古代 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陕北又是革命圣地, 新中国的发祥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 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红 色文化。
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亦称瑶琴、 玉琴、七弦琴。古琴在周朝就已盛行,到现在 有3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琴有“昔伏羲作 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 风”等作为追记的传说,《诗经•关雎》有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 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汉代通过 西域与国外的交流频繁,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文 化,尤其是唐代胡人的音乐歌舞成为主流乐舞, 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乐器逐渐替 代了汉族的本土乐器。这些多元性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成为现今最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遗存。
பைடு நூலகம்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 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将 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有机结 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野下焕发新的 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点,可以借助文 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 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 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国人类起源地
(1)类人猿时代: 蓝田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 (距今120万年左右),1963年夏,首先在陈家窝 村发现了蓝田猿人下颌骨,陈家窝村位于陕西 省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附近。 (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人、山西垣曲、河南 南召、湖北郧县、陕西大荔等80万年、山西广 东贵州等30万年。)
礼乐即为礼节和音乐。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 周公旦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 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奠定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调。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 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 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周 代礼乐来维护宗法统治,形成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 和礼乐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仪礼· 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纳采、 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至今民间还深受此 影响。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 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着它的规定,因此中 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高陵杨官寨史前遗址出土文物600余件
罕 见 的 蜥 蜴 纹 彩 陶 盆 。
环陶 状制 饰的 物猪 嘴
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在今 高陵县泾渭河北畔营建他们理想的家园, 他们的生活区竟是如此幅员广阔而住所 稠密。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 附近,地处泾、渭两河交汇之处,遗址 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仰韶时期一处 特大型聚落遗址。
(2)半坡遗址:位于西 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 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 址,属于仰韶文化(距 今七千年左右)。这类 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 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 处。因此,黄河流域素 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 之美称。
(3)姜寨遗址: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 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 的姜寨村(距今六千年 左右)。是迄今发掘的 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 大的一个遗址,面积5 万平方。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两山夹一川”,号称“巴山楚水、鱼米之乡”,陕 南的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陕南中、 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从自然生态角度 看,秦岭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水岭,从文化生态角度 看,秦岭应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确切说这里的文 化应该是同脉、同源、同根的。
陕西不仅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着更为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 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 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 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 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历史 发展进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和“活化石”,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 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最能够体现 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关中即关中平原。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 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除了房屋建筑、织 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这 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 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氏、 神农氏,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大秦定 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 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关中平 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 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它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 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统戏剧、 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 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极具特色的木版年 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 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 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 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 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 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 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 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 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 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 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 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一、炎黄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 和心理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 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 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 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 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