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区域基本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
一、区域基本状况
二、关中民俗调查
(春节A、关于春节民俗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前的准备
(二)、娱乐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三)、娱乐民俗--动态民俗
(四)、礼仪民俗
(五)、节日生活民俗--饮食民俗
(六)、春节期间的民间观念民俗
(七)、总结
一、区域基本状况。
区域基本状况
人口
秦渡镇丰盛村属于秦渡镇的一部分,包括西丰盛和东丰盛两个,共有260余户,人口1300左右。
环境
自然环境:此地位于关中腹地,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
社会环境:民风民情朴实,家家和睦相处,人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
民族构成
本地全是汉族。
宗教信仰
佛教。
主要经济作物
冬小麦、玉米、部分有果树和养殖场等。
二、关中民俗调查
陕西关中地区民风朴实,民俗文化丰厚浓郁。
从岁首的春节到年末除夕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
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具有特色,最为显著。
以下内容主要介绍一下陕西关中地区的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了解民风民俗,体味民风民俗,走进生活文化活动大家园。
A、,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关中地区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七】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
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腊月二十八到腊月二十九】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终于来临了。
【大年三十晚】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
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
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
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
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二)、娱乐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1.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2.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3.福字: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
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
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
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三)、娱乐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
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2.放鞭炮: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3.舞狮子。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
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
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四)、礼仪民俗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
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
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
这就是"压岁钱"。
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
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
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
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
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
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
"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五)、节日生活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
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
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
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
不过,好吃不过饺子。
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
它的起源非常古老。
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
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
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
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
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
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
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
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3)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
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各地会有不一样的娱乐活动比如说观众地区的舞龙舞狮大赛、民间锣鼓大赛等等。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春节期间的民间观念民俗(祭祀、俗信、禁忌)
A、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媳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拌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
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B、大年初一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
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
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妇和新生小孩的家里,要把自家蒸的花馍摆出来看。
C、此外,关中还有个风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轻的媳妇穿着老太太的服装,到每一个当年结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个用面粉做的“娃娃”,然后说一些来年生贵子等等的话。
D、正月十六夜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
讲究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请问春节期间关中地区陕西的民俗活动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对部分不是关中本地的因婚嫁而到本地的老乡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通过网上研究资料的研究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
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
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