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作者:李灵芝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此对农村环境也造成了巨大压力。
文章以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转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0-01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消费模式向多层次发展,精神追求逐步增加,在此要求农村居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要逐步增强。
一、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为了更加实际的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选择对典型A县进行实地调查。
A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区,国道、省道、高速傍城而过,地势平坦,县域国土面积577平方公里,管辖十镇4乡208个村。
本次调查所覆盖的村庄基本均有河流经过,水源丰富,水质清纯;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
涉及调查的农户共200户,农村居民806人,男女比例基本均等。
1.农村能源资源结构利用调查农村能源利用由生物能向燃煤过渡。
农村燃料使用一般以秸秆和燃煤为主,有的家庭使用煤气,但占总能源使用的比例不高。
由于秸秆自身发热量不足,加上秸秆的收集、贮运方面的原因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秸秆使用量减少。
由于缺乏合理的秸秆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燃烧带来局域空气的污染,严重了影响交通与航空环境。
局部地区具有薪材使用条件,常年的薪材使用导致大量林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农村居民用煤质量较差,时间长、面积大、排放方式简单,对空气造成比较大的污染。
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分析摘要:陕西生态环境状况非常严峻,通过分析陕西水土流失、沙质荒漠化、水资源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降低以及森林生态等生态环境问题,得出陕西的生态环境问题局部得到缓解,总趋势却是日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使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也影响着华北平原等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并提出了改善和保护陕西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陕西省;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防治对策;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Environment in Shaanxi ProvinceAbstract:Shaanxi ecologic enviroment is very severe.Basedon the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desertification,loss of water, degress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forest ecology in Shaanxi,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locally controlled but become serious in the whole, which is threatening the ecological safety both of Shaanxiand peripheral area. In the end, the strategies of establishing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provided.Key words:Shaanxi;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Enviroment protecti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前言: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府谷环境现状分析报告

府谷环境现状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府谷是陕西省渭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处于黄土高原与黄河湿地相交的地带。
府谷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是一个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地方。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府谷的环境状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府谷市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环境问题分析1. 水污染府谷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包括渭河和各类小江小河。
然而,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府谷市的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 大气污染府谷市的工业发展较为迅猛,但很多企业在工艺过程中存在排放污染物的问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尤其是冬季取暖季节,煤炭燃烧释放的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发了雾霾天气。
3. 垃圾处理府谷市的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简单,存在着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大、排放臭气和产生渗滤液等问题。
垃圾填埋场的合理利用和垃圾分类处理亟待推进,以改善府谷市的垃圾处理环境。
4. 生态保护府谷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湿地、森林和草原等。
然而,一些人类活动,如过度伐木、过度放牧和乱捕乱猎,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还造成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加剧。
三、解决方案1. 水污染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府谷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水质排放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化肥的管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2. 大气污染治理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燃煤和工艺排放。
加强大气监测,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引导居民科学防护。
3. 垃圾处理改善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大对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力度,降低填埋场占地面积和环境污染。
鼓励采用现代化垃圾处理技术,如焚烧、厌氧消化等方式。
4. 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对违法乱采乱挖、乱放牧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85关中平原雾霾成因分析及建议措施

关中平原雾霾成因分析及建议措施一、关中平原雾霾成因主要说法1.工业排放说,大量的重工业、轻工业都会排放粉尘,尤其是煤炭、石油等能源相关产业,导致空气颗粒物过多,进而形成了雾霾。
你看,农业社会就没有雾霾。
2.采暖烧煤说,为什么冬季有雾霾,其他季节少有?因为北方冬季城市集中供暖约4个月,要燃烧大量煤炭,会集中排放燃烧颗粒物。
3.机动车尾气说,大城市人口大量集中,一个城市机动车数量动辄上百万,车辆尾气排放严重污染空气。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也多,却没有雾霾,这种说法似乎缺乏说服力。
4.土壤污染说,这是一个小众观点,认为现代工业排放已经严重污染土壤,导致土壤酸性偏高,整体上对空气中的颗粒物产生吸附效应,堆积形成雾霾,除非强风才能吹散。
5.外部输入说,该说认为空气是流动的,关中地区的雾霾是从重工业基地山西,沿着汾、渭河谷地输入的。
问题是,如果山西也认为自己的雾霾是关中平原输入的呢?6.地形限制说,关中平原属于盆地,冬季大气静稳,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形成堆积效应,造成了雾霾。
但是,平原地区也有雾霾,河北、山东、河南也都是雾霾大省,这种说法也有点站不住脚。
二、雾霾成因分析雾霾就是空气里面的颗粒物堆积过多,超出了生态自洁能力,产生的空气污染现象。
主要是两个环节:空气颗粒物和生态自洁能力。
1.空气中颗粒物的产生,应该是多因一果,工业排放、烧煤取暖、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都是组成部分。
农业社会没有雾霾,农村也没有雾霾(外部输入除外),即是明证。
2.污染物堆积速度超过了生态自洁能力,盆地地形+空气静稳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举个例子,在旷野里放个屁,很快就会随风而逝,你甚至都把握不到它的气息,可是,如果在电梯里来一发呢?三、个人建议措施1.工业减排、煤改气采暖、冬防期建筑工地“禁土令”、机动车限行、禁止燃烧秸秆等措施,都是在源头上即污染颗粒物的产生环节下功夫,无疑是正确的。
2.提高生态自洁能力,也是关键环节。
大水、大绿、大风,必然能有效减缓雾霾。
关中地区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关中地区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关中地区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显。
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污染中最为严重和普遍的问题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形势中,关中地区的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1. 污染特征关中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四大平原之一,地势平坦,气候干旱,且位置处于山脉的边缘地带,容易造成空气污染物的累积和困扰。
在秋冬季,关中地区的细颗粒物污染程度普遍较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关中地区的PM2.5浓度较高,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根据监测数据,关中地区的PM2.5浓度在秋冬季节一般高于春夏季节,尤其是在冬季最为严重。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和污染排放物的影响所致。
秋冬季气温低、风速较小,有利于污染物的积聚与扩散不畅,进而导致PM2.5浓度的升高。
其次,关中地区的污染物组成复杂多样。
PM2.5主要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包括碳氢化合物、硫化物、氮化物、颗粒物、有机物等。
其中,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是关中地区主要的污染源。
受到这些污染源的影响,关中地区的PM2.5中常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
最后,关中地区的PM2.5污染具有较长的传输距离。
由于气流的作用,关中地区的PM2.5不仅仅影响本地区,还能在空气传输的作用下扩散到周边地区。
这就意味着关中地区的细颗粒物污染会对其他地区甚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2. 污染来源解析细颗粒物污染的形成,一方面与大气中的自然源有关,如风尘、植物花粉等;另一方面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
关中地区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燃煤是导致关中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能源消耗大户,关中地区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来源。
燃煤排放的废气和烟尘中含有大量的PM2.5颗粒物,特别是含硫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陕西关中平原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

第3期据源提取研究区撂荒耕地图斑,采用耕地撂荒率及其变化、撂荒耕地核密度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①研究区2020年耕地撂荒率为1.06%,旱地撂荒率为2.71%,水浇地撂荒率为0.19%,整体撂荒率不高,但2014—2020年撂荒率持续上升,前3年间增长迅速,后3年间增速有所减缓。
撂荒耕地由旱地和水浇地组成,以较低质量和较低产出效益的旱地为主。
旱地撂荒率的增长趋势与耕地基本一致,整体撂荒率持续上升,前3年间增长较快;水浇地撂荒率较低,增长也比较缓慢。
②从耕地撂荒率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扶风县和蒲城县撂荒耕地较少。
从各县耕地撂荒率增长趋势来看,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耕地撂荒率增长较快,扶风县、蒲城县耕地撂荒率增长较慢,大荔县耕地撂荒率略有降低。
③从撂荒耕地核密度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多数撂荒耕地分布在中高密度区和高密度区,少数分布在中密度区和中低密度区,极少量的撂荒耕地分布在低密度区。
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东北部丘陵和千阳县北部山地区,中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千阳县和凤翔县,中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低密度区在各县均有分布,大荔县全部为低密度区。
④从撂荒耕地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撂荒耕地存在空间集聚性,撂荒耕地冷点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蒲城县和富平县,冷点较低集聚区分布在关中平原中部的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和扶风县,热点较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热点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关中西部的陇县和千阳县。
4.2建议根据前述对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耕地撂荒与区域地貌、耕地类型、地块破碎度、灌溉条件、土壤肥力、产出效益、农民收入、耕地保护力度等因素都有关系,因此,解决研究区耕地撂荒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减小耕地破碎度和区域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改善农业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效益。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X 2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1 0 0 9 — 8 6 3 1 ( 2 0 1 3 ) 0 1 - 0 0 1 0 — 0 1
农 村居 民 良好 的生 活方式 和生 态环 保理 念是创 建全 国生 态文 明 村 的 重要保 障 。随着 社 会经 济水 平 的发展 , 农村 居 民生 活方 式 逐步 由传 统化 向现代 化转 变 , 消费 模式 向多 层次 发 展 . 精 神追 求 逐 步增 加, 在此 要求 农村 居 民对农村 生态 环境 的保护 意识也 要逐 步增 强 。
一
问题 的结 果来 看 , 他 们 的理解 仅停 留在 “ 卫 生意识 ” 层 面 上 。所 渭 的 “ 卫生 意识 ” 就 是保持 周 围生 活环境 干净 整 洁的 意识 , 而不 是减 少对 周 围环 境 污染 和破 坏 的意识 , 冈此 出现 了不 少 为了 卫生 而导致 环 境 污 染和 破坏 的现象 。
1 . 农 村 能 源 资 源 结 构 利 用 调 查
目前 陕西关 巾 A县农 村 家庭 : ( 1 ) 家庭结 构发 生 变化 . 核 心 家庭 比重上 升 , 家庭规模 在缩 小 , 总户数 在增 多 这 使得 能源及 资源 利用
效 率 降低 、 使用 总量 增加 , 相应 产 生 的废 弃 物增 加 。 ( 2 ) 家庭 功 能发
生 变化 , 单个 家庭 的生产 、 消 费能力 增强 。农村 集体权 利 的分散 和弱 化 是 由家 庭生 产和 消费 能 力的增 强引 起 的 . 个体 的行 为 加重 了对 环 境 的污染 , 环境 保护 机制 也就 随之 弱化 。( 3 ) 家庭 关 系发 生 变化 , 老
关中平原土壤问题研究报告

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探究报告摘要:关中平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重要区域之一,土壤问题对农业进步构成恐吓。
本探究以关中平原为探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室分析,系统探究了关中平原土壤质量、污染状况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引言关中平原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中国农业进步中具有重要塞位。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息扩大,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日益突出,严峻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进步。
因此,深度探究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探讨其成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增进农业进步和保卫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中平原土壤质量状况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关中平原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具有较强的保肥性能。
然而,长期过度耕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肥力逐渐降低。
同时,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关中平原南部地区土壤酸化严峻,pH值普遍偏低,对一些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结构也普遍松散,对于作物根系的支撑能力较弱。
三、关中平原土壤污染问题野外调查和试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关中平原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中铜、镉等重金属的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产生恐吓。
同时,关中平原农村地区的大规模养殖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增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四、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成因及影响关中平原土壤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长期过度耕作、不合理施肥和过度使用农药等。
这些因素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速度加快,土壤肥力下降,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质量的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土壤污染也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五、关中平原土壤问题防治对策针对关中平原土壤问题,应实行一系列综合措施来加以防治。
起首,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施肥和合理农药使用,恪守施肥和农药使用的安全标准,缩减对土壤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浅析摘要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指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西关中农村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李灵芝,西安航空学院规划与建设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淮文博,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机械制造。
一、引言
随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深入,以及国家级生态农村建设的稳步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主要表现在农村环境脏乱、废弃物利用率低下、土壤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系数低、城市工业污染的转移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也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
因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逐步加强。
随着陕西关中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当地农村居民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
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面临巨大考验。
二、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脏乱问题突出
一方面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没有专门的垃圾台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由此造成了农村居民将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等的残留物随意地丢弃在道路两旁或是直接排放到
河流沟渠或水池河道中。
以某县产生的生活垃圾为例:全县按照生活垃圾产量0.5kg/天/人计算,每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203吨,年逾7.4万吨。
如此巨大的垃圾源不仅威胁着当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一些与城镇相邻且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城镇和农村的人居居住点与工业区混合交错在一起,致使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这些都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潜在因素。
(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下
近年来,随着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也就大量增加,例如养殖产生的污水和废料、燃烧剩余的秸秆以及农田中残留的农膜等。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某县每年畜禽粪便排放量接近100万吨,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约有30余万吨,农膜的使用量已超过600吨。
调查统计还显示,大约有近50%的农业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每年有超过100吨的农膜被遗留下来,许多畜禽养殖的设施十分简陋,大量的畜禽粪便和养殖的污水废弃物直接排入水渠或河沟,未能得到有效处理,以上各种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下的现象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三)农村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土壤污染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居民为了追求农业产量,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及农膜等,致使农田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量使用的化肥通过挥发、淋溶污染大气、土壤与水体,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功能致使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作物结构发生改变,,最终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农产品质量下降。
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如果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治,不仅威胁到农产品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四)农村饮水安全系数较低
在城乡发展进程中,对城镇的关注往往大于农村。
因此,城市用水质量优先性明显高于农村用水保障,主要表现在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
根据本人对陕西关中地区某县的调查表明,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10%,仅有少数村庄有供水设施,基本没有污水处理系统,部分拥有供水设施的村庄,其供水设备也是十分简陋,供水的效率普遍低下。
大约有30%的农村人口面临着饮用水不安全的危险,饮用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量超标。
饮水安全系数低下会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与饮水相关的疾病,此外农村现有的自发打钻的水井和沟渠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十分严峻。
(五)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农村人口过度增长也是导致陕西关中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
随着陕西关中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违法占地用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被非法占用的土地数目之多,范围之大令人膛目结舌。
在诸多违法占地现象中,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批少占多等现象较为突出。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不容忽视,那就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生活空间相对变小,非法占地建房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相当多一部分党员干部对我国的土地国情缺乏了解,对农村非法建房疏于管理,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六)城市工业污染转移加剧
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不断加快,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飞速前进,人口持续增长、工业企业向低层级的农村地区转移、农村原有的生产布局开始加快调整,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关中地区农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工业企业的悄然兴起,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城镇工业的废水、城镇生活的污水和垃圾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转移,城镇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乡镇工业企业一般都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因此,造成的污染呈点多面广的特点,很难采取有效地监管和治理措施,因为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也是时有发生。
三、改善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对策
(一)保持适度生产,保持适度消费
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所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废弃物排放,适度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应保证人们的基本消费量;二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生产能力。
对此,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以尽可能低的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要尽可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允许的界限内,达到在时空上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在当今我国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过度消费是一种使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的生活方式,势必大量侵占他人限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导致农村生态系统的崩溃。
节约资源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核心,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的原则,即减量化、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
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受益的仍是广大农村居民。
(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种时机向农村居民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宣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农村居民自觉投身于生态村建设;另一方面大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每年聘请农、林、牧、副、渔、沼气、环保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举办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植树、沼气、工业“三废”治理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班。
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加培训,
掌握技术知识更好的保护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
(三)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人既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
有限的资源,无节制的人口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活越来越贫困。
控制人口无计划增长的措施,如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工作计入村规民约,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到药物、工具免费送上门,免费提供节育手术,并给于适当的经济补贴。
对只生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于鼓励,从孩子出生至14岁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婴儿、幼儿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
通过以上措施控制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四)引导农村居民建立民间环保组织
由于农村居民易受其他群体影响的特殊性,仅仅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是不够的。
因此,农村的民间环保组织能够确保农村居民的参与,使农村居民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真正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的基层政府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生态效益的倾向,他们往往与当地的环境污染企业达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民间环保组织有利于将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心声呼吁给社会各界,引起社会舆论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关注,减少因“政
府失灵”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加重。
政府应鼓励农村居民成立自己的团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必要的话,在财政上给予鼓励。
农村居民通过成立自己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先进步的农村居民教育落后的农村居民,互相影响,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是环境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参与的权利与能力的积极主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