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区域基本状况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其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民俗风情,探究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保护和传承陕西的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我们先选择了陕西的几个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西安、华山、延安等。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陕西的博物馆和其他相关展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
三、陕西民俗的独特之处1. 历史悠久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陕西的民俗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陕西的婚礼习俗中,有许多与唐朝、宋朝相关的仪式和习惯。
这些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了陕西民众的传统文化。
2. 地域差异陕西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也有所不同。
比如,陕北地区的民俗更加朴实,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而陕南地区则以手工业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闻名,如华县的皮影戏、户县的刺绣等。
3. 艺术表达陕西的民俗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比如,陕西的“秧歌”是一种富有历史内涵的舞蹈形式,常被用于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美好愿望。
4. 传统节日陕西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陕西民众十分重视。
人们会在这些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狮、放鞭炮等。
四、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陕西的民俗文化面临许多挑战,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城乡发展差异等。
为了保护陕西的民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 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与发展;3. 建立相关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陕西民俗的内涵与价值;4. 加强文化交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陕西体验和了解其民俗文化。
西安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西安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西安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西安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习俗,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西安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
二、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针对西安居民的调查问卷,包括多个方面的问题,如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传统节日庆祝形式等。
2. 实地观察:通过走访西安的街区、历史遗迹和传统村落,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街头巷尾的文化氛围等。
三、调查结果1. 日常行为习惯:大多数居民在进餐时候都会坐在地上,这体现了西安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
西安市民喜欢早起锻炼身体,晨跑和太极拳的呈现率相对较高。
2. 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居民对于西安的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如古代长安城的历史、唐代的文化盛世等。
对于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坡”文化也有不少了解。
3. 传统节日庆祝形式:西安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居民会在节日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狮子、观赏花灯等,这些活动体现了西安地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4. 建筑风格:西安地区的建筑风格以古代长安城为基础,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
特别是古城墙、大雁塔和古代宫殿等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探索。
5. 文化氛围:走在西安的街区和古街巷尾,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氛围。
不论是古老的手工艺品店铺,还是传统乐器的声音,都显示了西安地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四、调查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西安地区的居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西安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
2. 传统节日在西安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居民通过庆祝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3. 西安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4. 西安地区的文化氛围浓厚,传统手工艺和音乐等元素得以保留和发扬。
,西安地区的地域文化独特而鲜活,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喜爱,对促进西安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
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调查地点:某某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调查人:某某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某某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
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
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
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
《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
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
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
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
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
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
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
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
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
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
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
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报告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报告辛苦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这段经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做一个实践报告。
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漂亮的实践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报告1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
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
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云中石屋)、太白书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十分闻名。
这里曾经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时期,群众的革命热情都非常高昂,游击队活动都曾十分活跃,狠狠的打击日伪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
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变得更宽了,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
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
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乡风民俗民俗,顾名思义,民间的习俗。
乡村的人民比较乐意保留传统,他们把先人们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继承下来,甚至还有美丽的传说。
1.佛祖豆粑是我镇传统营养食品,也是农家最便捷的饭食之一。
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招待宾客的佳肴。
宝鸡民俗调研报告
宝鸡民俗调研报告宝鸡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宝鸡是陕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研究宝鸡的民俗文化,探索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究,该报告将重点围绕宝鸡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民俗活动等方面展开。
二、宝鸡的传统节日宝鸡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宝鸡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热闹的庙会,燃放烟花爆竹,舞龙灯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宝鸡人民祭祖、扫墓的重要时间,此时人们会合家团聚,祭拜先祖,传承家族文化。
中秋节则是人们共度团圆的时刻,家人会一起吃月饼、赏月,并进行各种文艺表演活动。
三、宝鸡的民俗习惯在宝鸡的民俗习惯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嫁娶时,会进行一系列的迎亲仪式,比如迎新娘、过门等。
还有一种叫做关门仪式的婚俗,新娘离开家乡时,会在门口放下一把独具象征意义的大钥匙,表示新娘离家后,家 doors are closed,嫁早成悲剧。
还有一种叫做拜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期间,长辈都会给晚辈拜年,送红包和祝福。
此外,宝鸡还有传统的发箭活动,据说这是古代部落争斗时遗留下来的习俗,代表着祈求丰收和驱邪,现已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民俗活动。
四、宝鸡的民俗活动除了传统节日和习俗,宝鸡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例如,宝鸡民间有着非常具有特色的秧歌舞,也叫做“彩旦”,是宝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节目之一。
通常在春节和宗教节日期间,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安排和表演。
此外,宝鸡还有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叫做“抢杆子”。
抢杆子是宝鸡乡村地区深受欢迎的节庆民间活动,表演者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戏剧化地展示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宝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宝鸡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民俗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民俗文化是宝鸡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宝鸡人民传承历史,弘扬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平台,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带来了机遇。
关中民俗体验地-----袁家村”经济建设发展调查报告(白苹利--郑宵--刘艳--王传奇-王晓飞)
思政调查报告一.调研主题:“关中民俗体验地-----袁家村”经济建设发展调查报告二.调研内容:(一)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1.主导产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基地2.管理制度3.产业链及其规模(二)专业化合作项目组织调查1.合作项目2.组织形式3.运行机制和规模效益(三)经济现状调查1.人均收入现状及主要收入来源2.创意创新产业3.经济发展辐射(周边景区、村民生活、交通状况)三.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调查2.调研问卷3.随机抽样调查四.调研过程1.袁家村概况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文娱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袁家村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袁家村座落在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唐昭陵旅游专线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度假体验胜地。
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过袁家村。
被誉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
2.袁家村发展历程3.产业构成1)农业:小麦等基本农作物2)林、果业:有大规模的苹果园、梨园,及特色采摘园(包括樱桃和草莓)3)工业、水泥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4)旅游业-------支柱产业4.主导产业:旅游业“关中印象体验地”在明清古村落旧址上恢复重建,再现了古代民居、传统手工作坊和民间演艺小吃等关中民俗的历史原貌。
集中展示了关中农村从明清至今的农村生活文化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5.特色旅游1)特色美食:袁家村自制酸奶、豆腐、辣子。
以及关中地区的各种小吃。
2)艺术长廊:全手工作品,葫芦雕刻及石刻画3)酒吧一条街:将现代化产业与仿古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各家店都极具特色,个性的标语也反映现代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农家乐:以村民原住地四合院为主的农家风味饮食5)万人麻将馆、王家茶楼6)当地特色的蝎子酒、中医药馆6.产业规模及接待游客量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及其下辖的12个子公司。
7.游客分析游客来源:主要来源为西安周边地区,还有少部分省内其他地区及省外游客。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民俗文化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陕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一. 调查时间2013年2月10日—2013年2月16日二.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西市春节会场三.调查对象部分民间文艺家、参观市民四.调查方法随机采访五.调查结论参加这次庙会活动的有陕西各地民间艺术品。
民间艺术品有:剪纸、布艺、布贴花、香包、刺绣、青铜工艺品、泥塑、黑陶、皮影、农民画、马勺脸谱、茶叶、古钱币、蛋壳工艺、土织布、乾州四宝、奇石、根雕、景泰蓝画、石刻、拓片、树脂工艺等40多个种类。
在此次会场里,我就民间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未来结局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有关问题,随机对部分参观的市民和参展的民间文艺家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1.大部分市民在参观前并不了解晓各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艺特产也知之甚少,只有个别特别喜爱传统文艺,平时关注和收集有关信息的市民(都为中老年),对展出的相关以内容很了解。
2.90%的被采访者认为民间传统文艺的现状堪忧,应受到重视和扶持,同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认为传统文艺的产业化前景良好。
3.从事该传统文艺人员的年龄阶层75%为中老年,25%为青少年。
4.大多数文化艺术制品已经是不仅仅只具有其传统的作用和意义,更多的是作为被人们收藏欣赏工艺品或是馈赠的纪念礼品。
还有的如华州皮影,则是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奇的表演形式生存于世。
5.大部分的民间演艺人对其所从事的传统文艺并不抱悲观态度,而且认为该民间文化艺术所象征或代表的传统习俗仍然被人们认可和履行着。
通过以上现象,我发觉传统文艺的现状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首先,社会关注度很高。
其次,人们对传统文艺仍然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其能够流传下去。
庙会期间,每天从各地前来参观的人员是络绎不绝,人挨人、人挤人的程度,很多家长还专门带着孩子前来,让孩子接受传统文艺的熏陶。
最后,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规模化、产业化。
产业化的现状及前景都被人们所看好。
并且,在民间艺人的队伍中,已开始出现部分刚毕业的青年学生,这说明了产业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得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接受、认可并乐于从事有关传统文艺方面的工作。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关于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对初中生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便评估教育工作的效果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6份。
调查结果: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统计,以下是主要的调查结果:1.了解陕西历史文化的渠道:- 电视和电影:85.3%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电视和电影了解陕西乡土历史文化。
- 学校课堂:62.2%的受访者通过学校的历史和地理课程了解陕西乡土历史文化。
- 家庭教育:42.3%的受访者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知识。
- 书籍和杂志:28.7%的受访者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杂志学习陕西乡土历史文化。
2.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76.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陕西的历史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 17.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陕西的历史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
- 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陕西的历史文化了解很少或不了解。
3.了解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内容:- 受访者对陕西的历史建筑和遗址了解较多,占比达到74.8%。
- 48.3%的受访者熟悉陕西的传统食物和特色菜肴。
- 26.2%的受访者了解陕西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 22.7%的受访者对陕西的历史人物有所了解。
结论与建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了解较少。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学校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增加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内容。
- 组织学生参观陕西的历史遗址和建筑,提供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 鼓励学生多参加与陕西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相关的活动,增加他们的体验和参与度。
- 推广与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相信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水平,促进他们对陕西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陕西关中地区过年前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陕西关中地区过年前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关中过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算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小年。
有个旧时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烂廋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白馍;除夕上坟请先人,贴完对联放鞭炮,晚上不睡熬一宿,初一大早去拜年。
现在关中一带基本还保留以上的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每天的习俗不同。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要把以前的旧灶神撕下来,俗称“揭爷”,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人间一年的情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
所以灶王爷旁边的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开始大扫除,俗称扫舍,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几乎要把里里外外打扫一遍,把玻璃擦干净。
腊月二十五开始,关中就开始准备过年吃的,会做豆腐的就自己做,不会做的就要换点豆腐回来。
一般要切成薄片,在油锅炸熟捞出,切丝准备炖臊子。
腊月二十六,大家开始炖肉,西府一带叫烂肉。
也是炖臊子的必备品。
腊月二十七,开始杀鸡,鸡谐音就是吉,有的大户还会买些鱼,总称就是吉庆有余。
由于过年要走亲戚,不再蒸馍,所以年前就要蒸好馍,一般要能吃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发面。
二十九要蒸一整天的馍。
有蒸馍,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还有一些油面包子。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西府一带一大早会吃臊子面,意思就是拉钱串子。
到中午人们就要请人写对联,贴对联。
然后要去祖先的坟墓去烧纸磕头,俗称“请先人”。
意思是请先人灵魂回家过年。
先人请回来后,可以放炮。
一家人坐在一起,大人包饺子,小孩可以要压岁钱。
关中的习俗是除夕要熬通宵,大家会谝闲传,后来有了电视就看春晚。
等到12点了再放炮。
初一一大早,大家都吃饺子,完了就去长辈家串门拜年,一般大致坐几分钟,寒暄一下就去下一家。
现在这些习俗有的还保留,有的已经消失了。
馍都是买的不蒸了;对联都是印制好的不用写了;春晚也没意思不看了,也很少去串门拜年了,都围在一起打麻将。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传统节日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xx年春节及其前后调查地点:我家附近城镇调查目的:通过查阅资料、走亲友、观察周围人的过节方式,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调查过程:一、查阅资料:春节的来历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就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
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帝论理。
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法子。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
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
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
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二、我的见闻:家人过春节的过程我的家乡处在南方地区,春节的习俗数不胜数,这其中,较著名的还不少,如蒸年糕、做腊肉、吃圆子、贴对联、放烟花、拜年等等。
我们一家子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寒那天就热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扫除。
擦窗户、洗床单、扫地,只要能打扫的,就绝对不留一点灰尘。
一家人虽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脸上都喜洋洋的,充满了对过年的期待。
邻居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只要一打开窗户,随时可以看见对面楼房晒台上那些小小、花花绿绿的床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鲜美味的腊肠腊肉,真热闹!此外,春节期间的卖场也是万分火爆,此时人们的购物热情异常地,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烟花爆竹……有钱的买好的,没钱的也得里里外外换新的,仿佛不花钱就不叫春节。
西安袁家村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交流关于陕西古镇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6年3月15日调研地点: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调研目的:学习设计案例,实际体会设计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调研地点的整体情况、街道规划、标识导向等,搜集资料,为毕业设计积累相关的专业性知识。
调研内容:1.总体简介 咸阳礼泉县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
袁家村周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袁家村现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袁家村现在是陕西地区发展较快的旅游村,主要针对城市里面高消费的人群,家家主营的就是家常便饭,野菜,粗粮,保留着陕西原始村镇的生活气息。
2.交通区位分析:精品文档交流袁家村附近机场高速、武银高速、312国道、107省道、关中环线等道路密布,交通发达,西安至礼泉、西安至袁家村、咸阳至袁家村的客运大巴发车频率高,游客无论是成大巴还是自驾游,都很便利。
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距离咸阳国际机场较近,空运便利,有利于吸引国际旅客前来观光。
3.建筑特色袁家的建筑属于传统的关中民居建筑,蕴含独有的民俗文化气息。
民居建筑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服务设施,它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占很大的比例,并具有很高的地域特色,作为供旅游的一种特色文化休闲区域,建筑本身是一种主要体现人文景观的载体。
袁家村的民居建筑景观集中分布在关中印象体验区、正街农家乐区和正在建设的关中四合院区。
其中关中印象体验区为了复原明清时期兴盛的民间作坊和贸易文化的原始街市及建筑形态,大部分民居建筑都是收购了关中地区自明清时期遗留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利用古民居的建筑原材料和建筑构件重新复原修造,整合关中民居聚落形制,营造关中民居聚落氛围及民俗文化氛围。
4.导视符号系统精品文档交流导识系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但有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也是营造风格、塑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本次民俗调查旨在探究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和风俗文化,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调查范围包括各种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习惯、服饰习俗等方面。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当地居民、传统手工艺人、民间艺人等,以及一些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群体和个人。
三、调查内容
1. 节庆文化:调查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活动内容和特色文化;
2. 婚丧嫁娶:调查当地的婚礼习俗、葬礼习俗以及其他生活仪式;
3. 饮食文化:调查当地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特色以及传统饮食活动;
4. 服饰文化:调查当地的传统服饰、服饰习俗和服饰文化传承情况。
四、调查结果
1. 节庆文化:各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如春节的舞狮、元宵灯会等,清明节的扫墓祭祀等;
2. 婚丧嫁娶:当地的婚礼习俗讲究礼仪和传统,葬礼习俗注重祭祀和纪念,其他生活仪式也很有特色;
3. 饮食文化:当地的饮食习惯以米饭和面食为主,注重季节和天然食材的利用,传统的饮食活动也很丰富;
4. 服饰文化:当地的传统服饰以旗袍、长衫为主,注重面料和色彩的选择,传统服饰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民俗调查,不仅深入了解了当地居民传统习俗和风俗文化,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让更多的居民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安康习俗调查报告
安康习俗调查报告一、安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就有安康民俗文化的元素。
安康不仅有史前神话传说:女祸补天、大禹治水且有历史遗迹,如平利女娲女(史称中皇山),人民敬仰崇拜励精图治的女娲,早在夏代于此山建灵宝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有现存于平利县文化馆的《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为证。
乾隆《平利县志》列入“艺文”收录。
《安康碑版钩沉》又将此安康碑文作为首篇录入。
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清代又重修,房屋达百余间的宏伟规模,成为邑县当时最大的庙宇。
香火鼎盛,誉为“名胜之方”并有诗文赞美。
今不仅沿承女娲山名,以女神之名起了乡镇名叫“女娲山乡”为全国罕见,还有以女娲为茶起名“女娲银针”,同时也是旅游、祭祀圣地。
大禹同其父亲鲧相继治理洪水以利万民的神话传说,在安康也是家喻户晓,世代颂之。
今旬阳县城东60公里汉江北岸关口镇江北村,相传为大禹疏浚汉江时的憩身之所,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歌功颂德之诗文,多有文献记载。
再有汉滨区江北办事处的中渡台是“虞舜陶渔河滨处”传说的发祥地。
还有汉水神女传说等等。
上述几位最早的神话传说及其遗迹、祭祀活动都是安康史前文明的佐证。
(参见郭华正《安康旅游揽胜》)。
二、安康崇火尚红古到今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安康地域初民自古就有崇拜火的习俗。
第一,取火方法原始,相当一部分山民使用敲石取火。
选用青火石或白火石, .猛烈相击取火,有的专门用钢火镰敲火石,进出火星,点燃艾卷或纸媒,即可使用。
这种人工取火方式一直延用到改革开放之后,一些贫困户亦然照旧。
.第二,耕种原始方式,呈现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特点。
他们在陡坡山地上多采取火烧轮耕加撒播的粗放生产方式。
肥料来源除了一点家肥外,主要是烧荒和煨(烧)火粪草,用其草木以及烟薰过的土渣。
由此常常引起森林火灾,且每遇暴雨常有泥石流发生,故有“上游开荒,下游遭殃”民谣流传。
第三,用火命名各种事物,有火神庙、火官庙,有人名地名,如火礞砭、火石岩:有物产,火颈柿子、火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一、区域根本状况二、关中民俗调查〔春节A、关于春节民俗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一〕、春节前的预备〔二〕、消遣民俗活动--静态民俗〔三〕、消遣民俗--动态民俗〔四〕、礼仪民俗〔五〕、节日生活民俗--饮食民俗〔六〕、春节期间的民间观念民俗〔七〕、总结一、区域根本状况。
区域根本状况人口秦渡镇丰富村属于秦渡镇的一局部,包括西丰富和东丰富两个,共有260 余户,人口1300 左右。
环境自然环境:此地位于关中腹地,气候四季清楚,土地肥沃。
社会环境:民风民情朴实,家家和谐相处,人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
民族构成本地全是汉族。
宗教信仰佛教。
主要经济作物冬小麦、玉米、局部有果树和养殖场等。
二、关中民俗调查陕西关中地区民风朴实,民俗文化丰厚浓郁。
从岁首的春节到年末除夕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
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具有特色,最为显著。
以下内容主要介绍一下陕西关中地区的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了解民风民俗,体会民风民俗,走进生活文化活动大家园。
A、,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关中地区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七】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预备了。
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置蔬菜,吊挂粉条,预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
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置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腊月二十八到腊月二十九】大年前两天,陕西不管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清扫卫生。
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清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最终降落了。
【大年三十晚】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
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
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刚结婚的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探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
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展文艺和体育竞赛,吵闹非凡。
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一〕、春节前的预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渐渐开放〕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状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
人们担忧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展祭祀活动,期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预备活动:写春联,预备肉食,预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清扫卫生。
〔二〕、消遣民俗活动--静态民俗1.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惊奇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2.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实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他们对将来的期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收》、《六畜兴盛》、《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惊奇愿望。
我国消灭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3.福字: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惊奇将来的祝福。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4.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年的剪纸作品。
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
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很多把戏。
其次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给市场。
在民间人们还宠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宠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大手法将吉事祥物、惊奇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饰得红火华美。
〔三〕、消遣民俗--动态民俗1.除夕守岁: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年的关键时刻。
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急躁的等待。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2.放鞭炮: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马上鞭炮齐鸣,迎接年到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
3.舞狮子。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
家庭都设有特地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敬重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
格外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四〕、礼仪民俗拜年: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秀丽的衣服,装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着假设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进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头向长辈亲人拜年。
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
一边行礼,一边祝福长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长辈端坐,承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
这就是“压岁钱“。
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
其他亲戚之间则相互拜年,陆间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
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
拜年活动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祥关心。
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格外重视拜年活动。
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
“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相互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照旧盛行。
〔五〕、节日生活民俗--饮食民俗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
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
年糕承受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
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
不过,好吃不过饺子。
北方人更宠爱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
它的起源格外古老。
考古工作者曾经觉察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
北方人过年,确定要吃饺子。
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需在除夕12 点以前包好。
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把戏无穷,口味可异。
可以依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宠爱吃饺子。
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
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抱负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3)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
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聚圆。
各地会有不一样的消遣活动比方说观众地区的舞龙舞狮大赛、民间锣鼓大赛等等。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春节期间的民间观念民俗〔祭祀、俗信、禁忌〕A、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预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媳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拌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利动物的外形,在馍顶部外表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
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B、大年初一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
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
正月十四晚上,有媳妇和生小孩的家里,要把自家蒸的花馍摆出来看。
C、此外,关中还有个风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轻的媳妇穿着老太太的服装,到每一个当年结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个用面粉做的“娃娃”,然后说一些来年生贵子等等的话。
D、正月十六夜是小孩的节日,全部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
讲究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需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请问春节期间关中地区陕西的民俗活动〔七〕、总结在争辩过程中,我对局部不是关中本地的因婚嫁而到本地的老乡进展了采访和争辩,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通过网上争辩资料的争辩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进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全都,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富强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