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原始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耕作工具包括:石刀、石斧、石犁。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大部分仍以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为主。

(3)农作物:黍、稷、麦、稻、桑、麻。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耕作工具包括:铁犁、牛耕等,唐代出现曲辕犁。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时期,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推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4)水利设施与灌溉技术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西北地区出现坎儿井。

②灌溉工具:曹魏马均改制翻车;唐代出现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二)小农经济

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条件)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铁犁农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3)封建土地私有制。

3.特点

(1)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2)生产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抗灾能力:极端脆弱。在天灾人祸频仍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极易破产。

4.评价

(1)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1)演变:始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瓦解:春秋时期,“公田”被大量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4)废除: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2.封建土地所有制

(1)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指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汉代以来,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现象经常出现,并加剧。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与地主的土地相比,土地规模小,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

(2)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①时间:北魏——唐前期。

②目的: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稳定统治。

③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分为桑田(麻田)与露田,露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不还官,露田、麻田土地不准买卖,桑田限制买卖。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四)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

(1)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2)农业生产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3)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4)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会带来种种问题。

3.历程

(1)战国形成:商鞅变法明确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对商人征收重税,限制其大范围经营。

(2)秦汉发展: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避免了商人因非法牟利而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障碍。

(3)中唐以来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官商分利政策,官营中棘手的环节和单位,承包专卖权给私商,提高了效率,两相获利。

(4)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从商业税中获得很大补充,但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创造新财富,因此对商业发展并不鼓励,经常盘剥商人。

4.影响

(1)积极性:在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五)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过度开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3)北民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4)南方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5)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

2.过程

(1)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乱动荡,造成北民南迁,使南北经济趋向于平衡,

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北方战乱,第二次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迁。

(3)两宋之际,北宋灭亡引起了第三次北民南迁高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特征

(1)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表现的更突出。

(2)北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3)经济重心南移受政治重心南移的影响。

(4)南移是北方到南方;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江南;内地到东南沿海。

4.影响

(1)推动了东南沿海经济、交通运输、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推动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5)也导致了南方某些地区过渡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

A、按性质分类

(一)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之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工商食官: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地位:西周至明前期居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