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好酿蜜

合集下载

采百花酿成蜜,作文题

采百花酿成蜜,作文题

采百花酿成蜜,作文题
听说了吗?那蜜蜂可是真忙啊,春天一来,它们就忙得不亦乐乎,跟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

采这朵,采那朵,仿佛花儿就是它们的游乐场。

你知道吗?夏天那些荷花池边,蜜蜂们可是最勤快的。

就算太阳再大,也阻挡不了它们采蜜的热情。

瞧它们,一边采,一边还嗡嗡地唱着歌儿,真是乐在其中。

说到秋天,哎呀,那时候的蜜蜂啊,真是忙到飞起。

叶子都红了,它们还在采个不停。

不过啊,看着那一滴滴的蜜,它们心里肯定美滋滋的,想想都甜。

冬天呢?嘿嘿,这时候蜜蜂们可就不那么勤快了。

它们躲在蜂巢里,睡个懒觉,等着春天的到来。

不过啊,它们心里可是满怀希望的,毕竟春天一来,它们又可以出去撒欢了。

就这样,蜜蜂们一年四季都在忙活着,采花酿蜜,生活得可有滋有味了。

它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可真是让人羡慕啊!。

小学古诗赏析之蜂

小学古诗赏析之蜂

蜂唐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作者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采得百花成蜜后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意思1. 采得百花成蜜后,那得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呀!就像咱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收获那甜蜜的成果嘛!比如说那些起早贪黑的小商贩,他们不就是在采集着生活中的“百花”,然后酿成属于自己的“蜜”嘛!2.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过程得多不容易啊!想想那些追求梦想的人,一路披荆斩棘,这不正是在辛苦地采花酿蜜嘛!像那个执着学画画的朋友,不断努力,最终画出美丽的画作,不就是收获了属于他的“蜜”嘛!3.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意味着坚持和付出啊!好比运动员们日复一日地训练,不就是为了赛场上那甘甜的胜利之“蜜”嘛!你看那些在赛场上拼搏的健儿们,他们的汗水就是采集百花的证明呀!4.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里面蕴含着多少智慧呀!就如同农民伯伯精心照料庄稼,用智慧和汗水换来丰收的甜蜜,这不就是在演绎采花成蜜嘛!你想想他们丰收时的笑脸,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5. 采得百花成蜜后,是多么让人感慨啊!像老师们辛勤培育学生,不就是期待着学生们成长后的甜蜜回馈嘛!看看那些优秀的学生们,不就是老师采得百花酿成的蜜嘛!6.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啊!恰似工匠们精心雕琢作品,一点点积累,才得到那完美的成果之“蜜”。

就像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不就是耐心采花的杰作嘛!7. 采得百花成蜜后,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呀!如同创业者们历经磨难,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之“蜜”。

那些创业成功的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嘛!8.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得经历多少艰辛啊!好比登山者一步步攀登高峰,为的就是那山顶的绝美风景之“蜜”。

你瞧瞧那些登上山顶欢呼的人,他们就是采到了属于自己的蜜呀!9.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真的太让人钦佩了!就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为人类带来进步的甘甜之“蜜”。

看看那些伟大的发明,不都是他们努力采花的成果嘛!10. 采得百花成蜜后,那绝对是值得骄傲的呀!如同音乐家们用心演奏出动人的乐章,这就是他们收获的艺术之“蜜”。

想想那些震撼人心的音乐,不就是百花酿成的蜜嘛!我的观点结论:采得百花成蜜后,代表着努力、坚持、智慧、耐心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和付出才能换来的美好成果,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需要我们去积极地采集百花,才能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二年级读写联动初探永宁中心小学胡贤英 2012.5【摘要】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更怕教作文。

蜂采百花酿蜜香,生采百花作文好。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使学生采得百花字词、句、段,就必定能酿出作文的甜美蜜糖。

【关键词】词句段酿蜜【正文】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更怕教作文。

二年级下学期是学生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度的时期。

从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中低年级的作文(低年级称作写话,中年级称作习作)要求可以看出,低年级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度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但一到三年级,习作的要求就成了“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从低年级到中年级,作文的要求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

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写话有兴趣,能在喜欢写话的同时能够写出有质量,初见文采的话呢?我想:二年级的小朋友就像小蜜蜂一样,只要老师去引导他们采集到作文素材的百花花粉,就会酿出甜美的作文蜜。

一、采得百花词,为了酿好蜜忙。

字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字词也是作文的最小构成单位。

一段好话总是离不开精确的用字用词。

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每一堂的字词教学课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累好词,并在每一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词的精确的重要性。

这些要求,看起来很难,但是我们只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我们就可以很轻易的做到,如在进行教学时,如果教授的是动词,我们可以用做一做、演一演的方法,通过肢体的动作,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习一些名词时,可以借助图片学习……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就要通过自身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用词的重要性。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翻译赏析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翻译赏析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翻译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2.不管是平地里还是山尖上,群群蜜蜂占尽了无限风光。

终日不停飞采花酿成蜂蜜,到头来辛辛苦苦为他们忙。

【解释】山尖:山峰。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的诗,或咏史,寄寓自己的深沉慨叹;或讽刺现实,语言精练警辟。

这首咏物之作《蜂》也与诗人的总的诗风相一致。

蕴含了自己的深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诗一开篇,诗人就说了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蜜蜂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山尖与平地,每一处有花的地方,都被他们占据了,此时此刻,它们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光,甚至令人嫉妒。

采得百花成蜜后没想到,诗人至此笔锋一转,道出了一个人所不能言而又十分常见的话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的意思急转:原来蜜蜂看似风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多么无奈!它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结果是酿成了甘甜的蜂蜜,最终自己却所得甚少。

诗人的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蜂》这首诗,语言浅显,然而意味却深长。

通过蜜蜂采花酿蜜这种极其自然的现象,隐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读后,很令人深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形容蜜蜂采蜜贡献的诗句

形容蜜蜂采蜜贡献的诗句

形容蜜蜂采蜜贡献的诗句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罗隐《蜂》
白话文释义: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2、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

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

——出自宋代:李纲《蜜蜂》
白话文释义:秋分萧索,桂花飘香,花下的蜜蜂忙着采蜜。

只要酿蜜成功,为了让你尝到蜂蜜,不辞辛苦也甘心。

3、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蝴蝶去还来。

山蜂却是有风味,偏采桧花供蜜材。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见蜂采桧花偶作》白话文释义:沙果海棠花相继开放,轻狂的蝴蝶飞去又飞回。

可是小小蜜蜂却不一样,偏偏采桧树花把蜜酿。

4、逐风从泛漾,照日乍依微。

知君不留盼,衔花空白飞。

——出自梁诗人简文帝萧纲《咏蜂》
白话文释义:蜜蜂随风在空中荡漾,山野洒满明媚的阳光。

我知道你不会长久在一地,带着花粉飞来飞去为他人奔忙。

5、生涯未足怕征科,一日园林几度过。

股倦不嫌花粉重,年年只爱子孙多。

——出自宋代:释云岫《蜜蜂》
白话文释义:蜜蜂一生不怕苛捐纳税,每天都在园林里度过。


辛勤劳动不怕花粉沉重,每年只喜欢繁衍后代。

读《采得百花好酿蜜》有感

读《采得百花好酿蜜》有感

读《采得百花好酿蜜》有感五中:黄清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改变学生的利器在攻心,并非在诛心。

因“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从头再来。

”攻心之法,非压制、训斥、体罚。

因压制、训斥、体罚之后,他们表面服从,事后他们依然“外甥打灯笼——照旧”。

反思书、悔过书、保证书,统统没用。

那么对学生如何实行攻心之战呢?1、用音乐感化音乐寓教于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音乐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如武术体操、广播操等,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形体来表现出来,促使学生头脑变的灵活,身体协调。

如唱歌曲《一分钱》,学生体会到拾金不昧的美德,唱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斗志,唤起学生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唱励志歌曲如《壮志在我胸》、《超越梦想》等,能激励自己树立志向、追求梦想;《阳光总在风雨后》、《从头再来》等歌曲能鼓励自己不怕困难、遇到挫折重新振作、奋勇向前。

2、用诗来启发《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的《劝学诗》让学生真正体会“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朝的文嘉用《今日歌》让学生明白珍惜当今时光,不虚度青春年华,今日事,今日毕;“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大声朗读可以体会到毛泽东主席少年时期的志向和决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通过一遍遍诵读,学生体会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尊老孝亲。

广采百花好酿蜜

广采百花好酿蜜

广采百花好酿蜜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每逢习作课,总有一些学生口咬笔杆,双手托腮,木然而坐。

老师问其为何不写,学生总会面有难色地回答:没啥可写。

勉强写出,也是材料千篇一律,形象千人一面:补课、喝墨、忘吃饭,让座、捡钱、送雨伞……看来,学生遇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引导学生掘水找源呢?鲁迅先生说:“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可见,学会观察、善于积累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

下面我就从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积累能力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学会观察是解决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基础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发现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

观察的基础是热爱生活。

不热爱生活的人,绝没有心思去观察社会;不爱自然的人,也绝没有兴趣去观察自然。

梁启超说:“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兴味,用全副精神注在他上头。

”在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的同时,我着重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克服观察的随意性,有顺序地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观察事物时,注意力容易分散,易犯东一眼、西一眼、没有头绪的毛病。

比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南阳市人民公园游玩,同学们的兴致可高了,他们一会儿赏花草,一会儿看金鱼,一会儿又对游乐玩具感兴趣,有的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从哪里看起,遇到什么就看什么,没一个方向。

结果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没有重点,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在活动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要求、内容,明确观察任务,以克服观察的随意性,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学生克服了观察的随意性,学会了有“序”观察,写出的文章也就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了。

如一名学生写道:“远远望去,蘑菇喷泉真像是一个大蘑菇。

淡绿色的蘑菇顶上布满白色的圆点,加上周围翠绿色的树,嫩绿色的草,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给人以清爽、典雅的感觉,让人仿佛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的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的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的意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古诗作品《蜂》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翻译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赏析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作者:江俐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11期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多读书、读好书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我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尝试优化课外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徜徉在书籍的百花园里汲取营养。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学校氛围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独特的传递信息的交往形式,它充满无穷魅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1.校园我们的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小桥流水,树木葱茏,人文环境催人奋进,书香味浓,我带着一年级小朋友走出教室,坐在清清小池塘边,捧一本心爱的图书,紫藤花香阵阵袭来,多美呀!也有的小朋友竟喜欢在教室旁的过道里席地而坐,读个不亦乐乎,真是可爱!2.图书角我们学校有图书馆,我建议分低、中、高年级开辟藏书室和阅览室,进行全天候开发。

但目前没有这个条件,我就在教室里开辟了图书角,爱书的小朋友管理书,书的来源为小朋友自己的藏书和我女儿的少儿读物。

有了这个开放的图书角,孩子们可以随时看书,班级之间也可交流书籍,给学生图书室就在身边的感觉。

作为班主任,我还讲鲁迅爱书的故事给孩子听,告诉他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书籍,不能随意毁坏,更要及时归还。

3.阅读课孩子们有了爱看的书,就要保证阅读时间。

每天中午12:20~13:00,是我班阅读课时间。

由孩子们向大家推荐好书,讲故事,或者小朋友自己看书。

桌上只有自己喜欢的图书,每个人都坐在位子上安静地读书,那轻轻的翻书声,伴着情不自禁的感叹声,令我感受到孩子读书的乐趣是校园最美的乐章。

4.开放式图书馆学校自筹资金,在二楼大厅开设了开放式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令孩子们流连忘返,他们或自主选择图书,或坐在长凳上静静地看,或三三两两互相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自得其乐,一下课,一放学,开放式图书馆人来人往,都是小书虫,为爱看书的小朋友开辟了书的乐园。

罗隐《蜂》赏析:借蜂蜜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表现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罗隐《蜂》赏析:借蜂蜜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表现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罗隐《蜂》赏析:借蜂蜜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表现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

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一、作品原文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尽被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2、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三、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859)底,罗隐至京师考进士,考了许多年,都没中第,史称“十上不第”。

诗人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很失望,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愤懑。

这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1)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作者:房佳静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7期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抓住孩子的黄金阶段,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自由地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去汲取书本的无尽养分,老师应该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指导一、课外阅读的迫切性有人说,没有阅读的童年是苍白的,就如春天失去了桃花的芬芳,夏天没了知了的鸣叫,秋天少了桂子的飘香,冬天不见了雪花的飞舞……小学是学习的黄金阶段,就如初生的春笋,欣欣然张开了眼,迫不及待地要汲取雨露的滋养。

又如大海里的小舟,随海浪拍打,不明方向。

那谁能为这些春笋提供雨露,谁又能为这些漂泊的小舟指引方向呢?俗话说“开卷有益”,我想除了家长的悉心培养和老师的谆谆教诲,唯有从书本采得雨露,从阅读中扬起自我成长的风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抓住孩子的黄金阶段,不遗余力地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自由地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去汲取书本的无尽养分,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去做呢?二、课外阅读策略的指导1.营造氛围,鼓励阅读“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知识。

”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趣味所在,那他自然而然就会爱上阅读。

首先,我在班级里精心营造阅读的氛围,利用班会课、晨会课时间表扬一些爱读书的孩子,评选班级“阅读之星”,讲讲他们的事例,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奖励,这样其他孩子就会受到鼓舞,纷纷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

其次,利用班级的QQ群,我经常会把一些微信上推荐的中小学生阅读书目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哪些书适合给孩子看,或者经过家长之间的讨论、沟通,他们会互相学习,选择好书给孩子阅读。

这样久而久之,一些家长也会受到影响,主动分享一些值得孩子阅读的好书在我们QQ群里,使得我们班里除了孩子,连家长们也有浓浓的阅读兴趣了。

最后,每天语文课前的5分钟,我们班除了诵读我校自编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外,还会齐诵《日有所诵》,这些小诗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读来朗朗上口,趣味盎然,让他们悄悄地爱上阅读。

采得百花成蜜后的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的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什么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哪首诗?
此句出自唐代罗隐的《蜂》。

全诗如下: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

唐代文学家。

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光启三年(887年),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人称罗给事。

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时年七十八。

罗隐主要著作有《谗书》及《两同书》,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

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在民间流传颇广。

《蜂》唐罗隐

《蜂》唐罗隐
诗人罗隐生于公元833年,公元 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 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 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 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 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 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 的原因。
实用文档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 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 奔忙。
实用文档
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 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越是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越能吸 引蜜蜂。这两句语气十分肯定,盛赞蜜蜂 尽占美好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 慕与赞美之情。
实用文档
后两句急转直下,由前面盛赞蜜蜂“占 尽风光”转而咏叹它终生徒劳,所获甚少。 采花、酿蜜本是蜜蜂的天职,它辛苦酿成的 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 享用的却很少,而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 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公平。可是诗人 却从这里发现了问题,并替蜜蜂发出了“为 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 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 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 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从另一 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 现实加以嘲讽,表达对唐末宦官专权、民 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实用文档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 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 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 心酿造,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 美味之蜜。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 蜜,到底为谁人罗隐的咏物诗别出心裁,独具寓 意又耐人寻味。罗隐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 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 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 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 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 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播音主持即兴评述范文:采得花开方成蜜

播音主持即兴评述范文:采得花开方成蜜

播音主持即兴评述范文:采得花开方成蜜采得百花方成蜜,日积月累方成文。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也就是说,酿蜜需采百花,方得甘甜如怡。

其实世人读书做文,也是如此。

世人读百家书,正如蜜蜂采百花蜜,这个过程虽然漫长艰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博学多才。

积淀思想,才可厚积薄右:笺耕不辍,方能文思泉涌。

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

他向当时的着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

”王安石答:“杜甫写诗的诀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郡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呢?”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

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读书人最后学有所成。

虽然数年寒窗苦读,饱受寂寞,但是畅谈做文,终能洋洋洒洒。

马克思为写《咨本论》曾艰苦奋斗40年,他阅谴了斟吾惊人饷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的笔记就有1500种以上;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才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古今中外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者大家,正是由于他们的笃志好学,锲而不舍,方在人类历史的精神世界中留下颗颗铭记思想的璀璨明珠。

宋代画家文同是画墨竹的能手,他画的墨竹曾得到苏轼、黄庭坚等名家的称赞。

为了对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他不仅系统地研究各种类型的竹,更是坚持不懈地观察竹在春夏秋冬的变化。

一年四季,不分寒暑,他每天都要跑进竹林,废寝忘食地观看、思考、揣摩。

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使得文同一说起竹,无伶竹叶、竹节、竹根、竹笋,总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因此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称赞他,正是由于这样的“胸有成竹”,我们才能在数百年后欣赏到这样的传世佳画。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

采得百花好酿蜜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则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教学,并视之为教学重点,呕心沥血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冥思苦索,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写作。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怕麻烦——他们说:作文难、作文难,讲到作文心就烦;(2)没词写——没有留心生活,不注意积累素材,没东西写;(3)没法写——有些同学虽然有积累生活素材,但不懂得如何写,从何写。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言积累薄弱是导致这些原因产生的关键所在。

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必备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

因此解决语言积累薄弱这一问题也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正如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

”“蜜蜂采蜜”好比学生主动积累语言,“蜜蜂酿蜜”如同学生内化与运用语言积累的过程。

只有广泛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积极地运用,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采蜜、酿蜜” 的好习惯。

一、激发“采蜜”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采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老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老师创设积累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尤为重要。

对此,我深有体会。

每节语文课前我都会抽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用来交流摘抄积累的成果,开始时采取的是学生自己举手发言,但一段时间后发现总是几个学生唱主角,很多学生还是积极性不高,后来我尝试采取“自荐”和“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又加入了同学间的评价,偶尔我也会参与其中,渐渐地更多的学生活跃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得百花好酿蜜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
浙江省平阳县山门东屿小学潘蓉蓉
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往往会出现“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笔竿头”的现象。

究其原因,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们常用朱熹“谓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中的“源头”来比喻写作材料,用“活水”来比喻文章。

是啊,没有“源头”,哪来“活水”?没有材料,哪来文章?
试问“源头”在何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将作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更多更好地从生活中吸取习作的营养,为习作提供丰富的源泉。

一、生活感受——在生活中获取习作题材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社会中去开展活动。

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叶圣淘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

学生交际面窄、接受完全统一的文化,是造成其生活经验不足、作文内蕴浅薄的根因,故要着力推动写作主体由狭小自我向广大社会的开放,使校园生活与社会有机接轨。

如向学生提出“读好社会这部大著作”的响亮口号,将单纯自我表白式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这样教师就必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渠道来打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知识面。

如带孩子们去参观街心花园,孩子们在用心地描绘街心花园优美景色的同时,又感受到家乡的可喜变化。

再如,组织学生参加“春天的发现”大队主题活动,组织商品交易会推销商品等等。

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亲身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与酸甜苦辣,他们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观察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要学生参与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
验,就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只要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就有可能写出闪耀着他们个性光彩的作文。

二、阅读积累——从书本中汲取习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诗句充分说明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多读书是获取习作材料的有效方法。

不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含蓄隽永的诗歌,还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寓理于事的寓言,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

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领略范文的谋篇,获取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

《我和闰土交朋友》、《比童年》、《请你留下来,闰土》,一篇篇习作都洋溢着童趣,流露着真情。

又如学习了《台湾蝴蝶》一文后,在一个学生的提议下,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来了一回“梦游蝴蝶谷”。

“蝴蝶谷的优美环境”、“蝴蝶热情招待我们”、“蝴蝶的自我介绍”、“蝴蝶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都出现在学生的梦境中。

经过教师的引导,这些有趣、美好的梦,又在学生的生花妙笔下跃出纸面。

同时,教师还要广开门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作文素材。

如学生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后,要求他们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学生的习作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可爱的袋鼠妈妈》、《小豆子旅行记》、《九大行星比美》、《未来的交通工具》、《奇妙的因特网》等。

正是因为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有了深厚的语言积淀,下笔时才能文思泉涌,妙笔连珠,辞直义畅,才能达到郭沫若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

三、活动体验——在活动中激发习作欲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举行一些如捏泥人、作沙画、组装飞机模型等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办手抄报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丰富了生活,又激发了写作兴趣。

出手抄报,要写文章,查找资料,设计版画,画插图,最后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

这是一项既有趣又艰苦,既能扩展知识又能培养多种能力的创造性活动。

小制作、小发明则要经历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等过程。

期间要了解一些材料的性能,要学会使用一些工具,甚至要经历多次失败的考验。

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还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要思索,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既有失
败的烦恼,又有成功的喜悦。

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如果让他们把自己最感兴趣、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让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讲完后再指导他们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写出的文章也就富有真情实感。

又如放风筝比赛、掰手腕比赛、踢毽子比赛、“六一”文娱会演、卡拉OK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等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活动也一定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观察作文。

由于他们以自己的生活去作,当他们下笔作文时,那种情感的倾泻,开放的思维、大胆的创新,使文章妙笔生花。

如在学校四年级段雏鹰风筝比赛中,同学们到野外去笑啊、跳啊,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色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上追逐白云,学生们放飞风筝,也放飞理想,他们触景生情,浮想连翩,激起了写作欲望。

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你看,那只“小天鹅”,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飞过去,好像在骄傲地说:“瞧我,多么纯洁美丽,没有谁能比过我!”那边“小熊”穿着棕黑色的小背心,好像在向所有的人宣布:“我飞得多高啊!”“热带鱼”飞到高空,几只“小燕子”飞过来围着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议论:“哪儿来的鱼儿,不好好呆在水里,却飞到天上来……”
四、调查提炼——从调查中感悟习作真情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因此,教学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调查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作文,长才干,学做人。

在镇政府办公室里,我班的学生正在采访政府官员,了解镇政府的功能。

同学们俨然是一个个小记者,提出了不少话题。

通过这一个个的实地调查、直观访问、摄像、摄影、查阅资料,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知道了家乡近几年来的巨大变化,激发起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想感到震撼,心灵得到纯洁,情操得到陶冶,往往能用稚嫩的小手写出一篇篇声情并茂的作文。

在开展《幸福是什么》活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人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我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和了解社会上人们所做的贡献。

再重点选取福利院工作人员这个特殊的职业,让学生了解这些平凡人的生活。

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福利院,进行现场采访,通过互动的情感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福利院工作人员
的崇敬之情及对幸福的理解。

然后,把工作人员请进教室,谈他们一天的辛勤劳动。

听着他们讲述和孤寡老人们的感人的故事,孩子们激动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选材,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写作实践。

而且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充实,富有真情实感。

最后,每一个学生自己设计一张精美的感谢卡,分别送给一位带给她幸福的人。

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本次作文寓说写训练于实际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作文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习作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生活中无限的资源,给儿童创造广阔的、发展的习作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