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赞美养蜂人的诗句
关于赞美养蜂人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赞美养蜂人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赞美养蜂人的诗句一、《蜂》唐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无限风光都被蜜蜂采一花酿蜜时独占了。
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毕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二、《蜜蜂》宋代:李纲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
但得蜜胜利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
译文:秋分萧索,桂花飘香,花下的蜜蜂忙着采蜜。
只要酿蜜胜利,为了让你尝到蜂蜜,不辞辛苦也甘心。
三、《咏蜂》明代:王锦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译文:纷纷穿插于万花之间,一生都没能有一刻停下来的时间。
世人都赞扬蜂蜜的味道好,我们不停索取却还觉得理所当然,毫无怜悯怜悯之心。
四、《蜜蜂颂四首》其一宋代:饶节不辞倾倒为君甜,只要教君脱旧粘。
眨上眉毛还蹉过,莫令唇齿带廉纤。
译文:蜜蜂不辞辛苦为了你能吃到蜂蜜,只想教你摆脱旧日的羁绊。
它眨刺眼睛,动动眉毛,不负一生,不要辜负了伴侣细小的心血。
五、《蜂儿》宋代:杨万里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
译文:蜜蜂不吃人间的粮食,玉露做酒喝花为粮食。
酿蜜不忙采蜜时非常繁忙碌,蜜做成了还带着花地香味。
二.关于蜂蜜的诗词茉莉花陶弼重译新离越裳国,一枝都掩桂林香。
养成崖谷黄蜂蜜,羞死江湖白藕房。
寒蜂采菊蕊耿湋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凹凸顺过风。
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咏蜂诗王欣采酿春忙小蜜蜂,何消振翅螫邻童。
应愁百卉花时尽,最恨烧烟取蜡翁。
蜂李商隐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
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咏蜂吴承恩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咏蜂葛显庭(当代)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终日酿蜜身心劳,甜美人间世人效咏蜂(王锦)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意思是: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赞美蜜蜂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赞美蜜蜂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出自:唐代罗隐《蜂》
解析: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2、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
出自:宋代李纲《蜜蜂》
解析:秋分萧索,桂花飘香,花下的蜜蜂忙着采蜜。
只要酿蜜成功,为了让你尝到蜂蜜,不辞辛苦也甘心。
3、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
出自:宋代葛显庭《咏蜂》
解析:三百天九州各地跑,南疆北国哪里都是它采花的身影,这首诗是赞美蜜蜂的勤劳而感。
4、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出自:明代王锦《咏蜂》
解析:蜜蜂们不辞辛劳地采蜜、酿蜜,却不知他们纯粹是在做无用功。
千辛万苦采来的蜂蜜成了人类口腹之欲的牺牲品。
但人类却还觉得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怜悯同情之心。
5、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二月二日》
解析: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
“无赖”即“无心”,与“有情”相对。
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
关于蜜蜂的诗
蜂罗隐〔唐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鉴赏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蜜蜂诗句最出名一首诗
蜜蜂诗句最出名一首诗
哎呀呀,说起蜜蜂诗句最出名的一首诗,那肯定得是罗隐的呀!“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你想想看啊,这蜜蜂不管是在平地上,还是在那高高的山尖上,
所有美好的风光可都被它们给占了呢!它们辛辛苦苦地采集百花,酿
成了香甜的蜂蜜,可这最后到底是为了谁辛苦,又是为了谁甜呢?这
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一直在默默地付出,却不知道自己的努
力到底是为了谁。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群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那场景真的是太
震撼了!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战士,为了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奋斗着。
就
像我们身边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一直在拼搏。
还有啊,这诗里说蜜蜂采得百花成蜜,这不就跟我们学习知识一样嘛!我们不断地吸收各种知识,最后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难道不是吗?你看那些学霸们,不就是像蜜蜂一样勤奋努力地采集知
识的花蜜嘛!
而且啊,这蜜蜂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呢!它们那么小,却有着
那么大的毅力和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放弃。
我们在生活中
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跟蜜蜂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惭愧了呢?
总之啊,这首真的是太经典了,它用简单的语言,却道出了深刻的
道理。
我觉得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像蜜蜂一样勤劳、坚韧,为
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要计较付出和回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甜蜜和幸福!。
蜜蜂采蜜的古诗词
蜜蜂采蜜的古诗词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唐代罗隐2.“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寒蜂采菊蕊》唐代耿湋3.“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
”--《题水墨蓼花草虫》--明代刘基4.“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
”--《蜡梅三绝》明代陈棣5.“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咏峰》宋代姚勉1.《蜂》唐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赏析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
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
至矣,尽矣。
蔑以加矣。
”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2.《寒蜂采菊蕊》唐代:耿湋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
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3.《题水墨蓼花草虫》明代:刘基为爱江头红蓼花,秋来独作草虫家。
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
络纬语残凉露滴,蜻蜓立困晚风斜。
画图水墨惊初见,却似扁舟过赤沙。
4.《蜡梅三绝》宋代:陈棣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
化工却取蜂房蜡,剪出寒梢色正黄。
5.《咏蜂》宋代:姚勉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毕业时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结尾引用诗句
毕业时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结尾引用诗句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译文:老师将一个个学生培养长大,恰似蜜蜂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其实老师们什么都不为,不过是望学生出类拔萃罢了。
2、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译文:在钻研知识的道路上,难免遇到疑惑的地方,老师不能代替我们学习,却能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拨开云雾见青天,少走弯路。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译文:春雨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老师正如这春雨一般,对我们进谆谆教诲,于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译文: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老师与春蚕一般辛勤,无私奉献,将自己全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译文:老师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人类如今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老师则是用自己的双手助我们登上巨人的肩膀的人,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我们,我们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负老师期望。
7、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译文: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
老师是一个散发光芒地职业,可贵的是,他不只照耀一个人,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培育大量的人才。
8、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无论他是否亲临你身边教育过你,只要他的精神、言论、思想甚至言谈举止给了你好的指引,他便是你的老师。
赞美蜜蜂品格的诗词
赞美蜜蜂品格的诗词1、《蜂》唐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义蜂行》宋代戴表元山翁爱蜂如爱花,山蜂营密如营家。
蜂营密成蜂自食,翁亦藉密裨生涯。
每当山蜂采花出,翁为守关司徼遮。
朝朝暮暮与蜂狎,颇识蜂群分等差。
3、《蜂儿》宋代杨万里密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花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蜜成万蜂不敢尝,要输蜜国供蜂王。
蜂王未及享,人已割蜜房。
老蜜已成蜡,嫩蜜方成蜜。
蜜房蜡片割无余,老饕更来搜我室。
老蜂无味秪有滓,幼蜂初化未成儿。
老饕火攻不知止,既毁我室取我子。
4、《次僧道规蜜蜂去而复集韵》宋代曾几公如老殊所嗜蜜,种花山中引蜂入。
千门万户芙蕖房,为公谋食如风狂。
朝来蜂臣不趋衙,一心祝蜂早归家。
归来喜舞击铜钵,与人从今莫胡越。
5、《收蜜蜂》宋代苏辙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
分房减口未有处,野老解与蜂语言。
前人传蜜延客住,後人秉艾催客奔。
布囊包里闹如市,坌入竹屋新且完。
6、《余所寓僧舍蜂简忽散去仅留其半僧云分蜂时每》宋代张嵲每逢晴日竞飞翻,忽为群居负责言。
甘美日充辞豢养,蟠藏岁久念腾骞。
趋衙乍觉朋曹少,分邑疑因支庶繁。
莫使无情同燕雀,阶除得食语喧喧。
7、《十月菊上蜂》宋代梅尧臣黄蜂得晴日,不道菊开稀。
向蕊晚寒起,落丛无力飞。
轻轻难自举,怗怗一何微。
莫问巢房处,斜阳奈欲归。
8、《食蜂儿有感》宋代曾几蜂儿虽小物,各自有君臣。
夺食已非义,焚巢兹不仁。
杀身缘底罪,作俑定何人。
不惮高论直,宁辞远送珍。
9、《乍晴观蜂房观占》宋代郑清之蜜蜂家计千头奴,日并花课供蜜租。
粉红黄白各本色,拥腫双脚尻煨。
采花归来不知数,一一到门如合繻。
方春乳房涌金屋,子弟分王遣之国。
10、《寒蜂采菊蕊》唐代耿湋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
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咏蜂思泉语文
咏蜂思泉语文
《咏蜂》
宋·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忙?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白话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属于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在平地山尖各处飞忙,经历各种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制成蜜,为人辛苦,劳动成果供养他人。
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剥削者夺取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和写景,描写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野,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碌采蜜的身影。
越是鲜花盛开、景色优美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
作者使用“不论”、“无限”、“尽”等词,用极其夸张的语气,极言蜜蜂“占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并形成对下文议论的反衬。
后两句是议论,由对蜜蜂的称赞转为咏叹他们的辛劳,感叹蜜蜂辛苦劳作而所获甚少,它辛苦酿成的蜜都被人类剥夺享用,由此诗人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蜂的诗句古诗
蜂的诗句古诗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罗隐《蜂》
释义: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2.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
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
——出自宋代:李纲《蜜蜂》
释义:秋分萧索,桂花飘香,花下的蜜蜂忙着采蜜。
只要酿蜜成功,为了让你尝到蜂蜜,不辞辛苦也甘心。
3.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蝴蝶去还来。
山蜂却是有风味,偏采桧花供蜜材。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见蜂采桧花偶作》
释义:沙果海棠花相继开放,轻狂的蝴蝶飞去又飞回。
可是小小蜜蜂却不一样,偏偏采桧树花把蜜酿。
4.逐风从泛漾,照日乍依微。
知君不留盼,衔花空白飞。
——出自梁诗人简文帝萧纲《咏蜂》释义:蜜蜂随风在空中荡漾,山野洒满明媚的阳光。
我知道你不会长久在一地,带着花粉飞来飞去为他人奔忙。
5.生涯未足怕征科,一日园林几度过。
股倦不嫌花粉重,年年只爱子孙多。
——出自宋代:释云岫《蜜蜂》
释义:蜜蜂一生不怕苛捐纳税,每天都在园林里度过。
它辛勤劳动不怕花粉沉重,每年只喜欢繁衍后代。
写蜜蜂的古诗句
以下是写蜜蜂的古诗句:
1、《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蜂》
李商隐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
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3、《寒蜂采菊蕊》
耿湋
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
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4、《蜜蜂》
李纲
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
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
5、《净智西窗》
陆游
一窗新绿惬幽情,袖手哦诗取次成。
墙外蜜蜂来又去,可怜终日太忙生!。
《蜂》唐罗隐
实用文档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 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 奔忙。
实用文档
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 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越是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越能吸 引蜜蜂。这两句语气十分肯定,盛赞蜜蜂 尽占美好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 慕与赞美之情。
实用文档
后两句急转直下,由前面盛赞蜜蜂“占 尽风光”转而咏叹它终生徒劳,所获甚少。 采花、酿蜜本是蜜蜂的天职,它辛苦酿成的 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 享用的却很少,而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 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公平。可是诗人 却从这里发现了问题,并替蜜蜂发出了“为 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 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 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 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从另一 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 现实加以嘲讽,表达对唐末宦官专权、民 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实用文档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 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 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 心酿造,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 美味之蜜。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 蜜,到底为谁人罗隐的咏物诗别出心裁,独具寓 意又耐人寻味。罗隐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 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 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 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 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 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那天,我在村头的小卖部遇见了老王。
老王是个养蜂人,每年春天,他都会带着他的蜜蜂们去山里采蜜。
我问他:“老王,你这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到底为谁辛苦为谁甜啊?”老王笑了笑,说:“这话问得好,我也在想呢。
”老王告诉我,他年轻时也想过这个问题。
那时候,他觉得蜜蜂采蜜是为了自己,毕竟蜜是它们的食物。
可后来,他发现蜜蜂不仅为自己采蜜,还为整个蜂群。
蜂群里的每一只蜜蜂都有自己的角色,有的采蜜,有的酿蜜,有的守卫蜂巢。
它们虽然辛苦,但都是为了整个蜂群的生存和繁衍。
“那蜜蜂采的蜜,最后都去哪儿了?”我问。
老王指了指小卖部里的一瓶蜂蜜,说:“你看,这瓶蜂蜜就是蜜蜂们辛苦采来的。
它们采的蜜,最后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甜品,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甜蜜。
”我点点头,又问:“那蜜蜂们知道这些吗?它们知道自己采的蜜最后变成了什么吗?”老王摇摇头,说:“蜜蜂们不知道,它们只知道采蜜、酿蜜、守卫蜂巢。
它们的生活很简单,也很辛苦。
但正因为它们的辛苦,我们的生活才有了甜蜜。
”这时,小卖部的老板娘插话了:“你们说这些蜜蜂,真是辛苦啊。
可我们人呢?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老王笑了笑,说:“我们人啊,有时候也像蜜蜂一样。
我们辛苦工作,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梦想。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辛苦最后会变成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老板娘点点头,说:“是啊,我们辛苦工作,最后不也是为了让生活更甜蜜吗?”我看着那瓶蜂蜜,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就像蜜蜂采蜜一样。
我们每天辛苦工作,最后换来了生活的甜蜜。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辛苦最后会变成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老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看,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辛苦,但我们也有甜蜜。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辛苦最后会变成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我点点头,心里突然觉得,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辛苦,但我们也有甜蜜。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辛苦最后会变成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嘿,咱今儿就来聊聊“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
这话说得可真有意思呀!你想啊,蜜蜂们忙忙碌碌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辞辛劳地采集着花粉,酿成那香甜的蜂蜜。
它们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谁呢?是为了自己享受那甜蜜吗?好像也不完全是,它们辛辛苦苦酿出的蜜,很多时候都被我们人类给享用啦!这蜜蜂们可真是大公无私呀!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
比如说那些起早贪黑的农民伯伯们,他们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种出了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
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土地里,他们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呢?是为了自己能吃得多好吗?不是呀,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大家都能有饭吃。
还有那些老师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备课、讲课,教导着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他们付出那么多心血,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多少回报吗?也不是呀,他们是希望我们能学到知识,以后能有出息。
再看看那些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医生、警察、消防员等等。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了保障我们的生活和安全。
他们这么做,很多时候甚至都得不到一句感谢,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这不就和蜜蜂一样嘛,辛辛苦苦地付出,却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呀!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像蜜蜂一样呢?有没有为了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去付出呢?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比如给老人让个座,帮别人捡一下东西,都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感动呢。
所以呀,让我们都像那些勤劳的蜜蜂一样,去付出,去奉献。
不要总是计较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多想想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好啦,说了这么多,咱还是回到这句话上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它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呀!让我们都带着这种精神,去好好生活吧!。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与植物的关系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与植物的关系
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的是蜜蜂采花成蜜的辛苦,来比喻农民辛劳
成果的被剥夺。
该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蜂》。
当蜜蜂从山上辛苦采得百花回来酿成
蜜后,蜂儿自己并未享受到,便全被人们拿走了.蜂儿啊!你们到底是在为谁辛苦,为谁把蜜
酿甜呢!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
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
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
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
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
有人生感喟。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
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
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宜昌二中雷勇军与李明海老师的结缘始于当年高三的一本辅导用书——《高考历史复习指要》。
它由李老师和田萍老师主编的,对我的高三历史复习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且轻松有效。
虽然此时我们互不相识,但还是学生的我已经对李老师有了很深的印象。
多年后,我不仅认识了敬仰已久的李老师,而且在宜昌二中工作期间,幸运地成为李老师的徒弟。
这是我一生的幸事,更是奋斗的起点。
作为知名大家李老师的徒弟,我诚惶诚恐,唯有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不足。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有幸率先拜读了李老师从教以来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别有洞天:中学历史的背后》(样稿),启发颇多,受益匪浅。
一《别有洞天:中学历史的背后》2014年将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约40万字。
该书主要结集了1991年至2014年这23年之间,尤其是近10年以来,李老师公开发表或未刊的教育教学及思想史方面的文章,共52篇。
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佳绩,在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师或教研员中实属少见。
这些文章或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报纸,或发表在中学历史专业杂志,或发表在人教社网站……其中有10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可见其文稿质量之高。
教材教法、课程改革、高考备考、思想史论的文章最能凸显李老师的个人功力。
全书分八个部分,大致是:一为历史知识类,二为教材分析类,三为课堂教学类,四为复习备考类,五为高考改革类,六为历史课程改革类,七为思想史类,八为个人别传类。
每个类别又相互关联,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粒沙子,一个世界,这部书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精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年来高考改革的一些小步子,如试题类型的变革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教育改革的历程,以及历史学科的变革,特别是关于从革命史观或极左史观到多元史观的变革。
同时,这部书真切地再现了李老师个人的“成长”历程,其文章思想深度的变化、谋篇布局的变化、文字功夫的变化等,给年轻的教师以启发和鼓舞。
二本书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教育教学理念。
(一)人文理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今中外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未超出人文主义这一最基本的精神。
李老师则进一步具体提出:“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天性、快乐、幸福看得高于一切”。
人文主义精神贯穿了这部书稿,也是李老师从教以来的执着追求。
20世纪80、90年代,应试教育占据着中学教育的主流。
“这个阶段我们无法超越,只能接受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奈’”,“面对‘无奈’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教育工作者们就‘宿命’,就‘无为’,相反,对于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却是大有可为的”(《戴着镣铐跳舞:中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式样》)。
李老师独树一帜,从改变自身做起,不仅出色的搞好了应试,也尽可能发展了学生个性。
1987年9月19日,《宜昌报》(《三峡日报》前身)专题报道了李老师的秘籍:“全班仅有三名学生未当干部”,“当学生的没做过一次作业”,“学生成群结队找他谈心”。
这样做,学生是快乐的、幸福的,效果当然是明显的。
他讲授的历史课,学生高考均分高达80.15分,80分以上者63.6%,雄居全区文科班之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现国家意志的素质教育迅速推行。
李老师将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六大观念:即教学思想由“知史应试”转变为“励志发展”,教学目的由“高分升学”转变为“学会学习”,教学内容由一“知”独秀转变为“知”、“能”、“德”、“情”、“习”五面并举,教学方法由“教师灌输”转变为“学生体验”,教学评价由“分数至上”转变为“全面衡量”,师生关系由“责生”转变为“怪师”。
“励志”、“学会”、“五面并举”、“学生体验”、“全面衡量”等这些关键词无不深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精神”、“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等口号日益深入人心。
李老师又提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思考,认为“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其基本教学思想仍然是人文主义精神。
无论中国教育如何发展,人文主义始终是李老师所坚持的核心理念。
当人文主义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时,其教学与课改的一些具体理念就会与时俱进、甚至超前于时代,因而也与众不同。
李老师的很多理念就是如此。
(二)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目的”比较死,是某种行为活动的普遍性的、统一性的、终极性的宗旨或方针。
“目标”则比较活,是某种行为活动的特殊性的、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
某一行为活动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许多隶属的具体行为活动目标的实现。
我们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
新课改之前,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大纲时代,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明确教学目的,然而,李老师却将“目的”表述成“目标”,将“思想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分解为“思想教育”与“情感陶冶”两个部分。
“目的”与“目标”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而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更加突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更加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
只有这样,备课也更具可操作性。
早在1997年,李老师试图通过实验修正大纲缺陷,在全市开展了“中学历史‘三年四维’教学目标管理的课题研究与实验”。
他强调在初、高中学段的各三年里,每节历史课都应围绕知识、能力、思想教育、情感陶冶四大教育目标来设计、实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特有功能。
这与2001年、2003年教育部正式制订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十年探索开出教改花——记宜昌市中学历史教研教改》,载于《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8日)。
李老师带领他的历史教师团队进行的这些超前的、大胆的、有益的探索成为我市课改的先声。
进入课改新时代,李老师更加注重“课程目标”的落实,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形式。
(1)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有联系也有区别。
历史学研究追求历史的真实,中学历史教学虽然不违背这一点,但由于教材改革的滞后性,或者国家意志因素的影响等原因,现阶段中学历史教材的某些内容不能全面真实地被反映。
李老师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历史学的研究标准,以教给学生“客观真实的历史”。
1995年,李老师指导齐光环老师《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获得湖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时,在“教学建议”中第2条指出“本教案完全忠实于教材,对20世纪初的康、梁作了基本的否定。
在高二文科班,也可以介绍一些值得肯定的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一些肯定的评价”。
可以看出,即使在革命史观占据主流地位的时代,李老师也在小心谨慎地还原真实的历史。
又如,李老师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一文中指出,造成这一时期如此严重“曲折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经验主义错误;②中共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全。
在《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讲述客观真实的历史是历史教学的“底线”。
为此,他以“冷战爆发的原因”为例,列举出几个版本的新课程教材,仍然坚持美国发动说,而根据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史学家最新研究的成果则是,责任在美苏双方;就朝鲜战争的结果而言,中美两国打了个平手,而不是中胜美败;其影响则是,中、美两败俱伤,而中国所受伤害更为严重。
李老师对现行的历史教科书观点的修正,体现了他一直坚守着历史教学的“底线”——客观真实的历史。
(2)教学资源多元化。
要了解客观真实的历史,可利用的资源必须是多元的。
在应试教育时代,教师把历史教科书当圣经,学生是“抱着书本打滚”。
将中学历史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不仅限制了老师,也束缚了学生,更不利于创新教育。
1999年,李老师就提出了中学历史开放的教学资源观。
他在《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中指出“开放课的教学内容,除了人教版教材外,还有教师搜集的其他方面的资料和学生的专题调研资料等”,这不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用教材教”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资源观吗?2003年8月28日,《中国教育报》对此做了专题报道,“这方面,他们两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探索出了比较成熟的方法。
开放的课程观,开放的教学观,正是本轮新课改的基本特点之一”。
当然,李老师在不同场合也指出,教材仍然是学生当前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
(3)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1999年,李老师指出开放课的教学形式,一是指教学空间,除了课堂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互联网等;二是指教学过程,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外,还有学生讲教师听等方式。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深入探讨,课程、课题和课堂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形式。
2003年,李老师在《“三课”结合搞“研究”——关于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一文中指出,将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内,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以激学生研究之趣,领学生入研究之门;用专门的时间、明确的任务、交流的机制,进行课题式研究,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准备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研究,这就是课堂式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只有将课堂教学过程变为了研究性学习的自然过程,研究性学习才算真正变为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可以看出,“课程”、“课题”和“课堂”这几种教学形式是对李老师1999年提出的“开放课的教学形式”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老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等方面。
鉴于我们教学中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日益受到当前课改的推崇。
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课堂教学”?李老师在《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引用课程论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观点:①“教学目标虚化”的课;②“教学资源泛化”的课;③教师使命“消化”的课;④“探究过程形式化”的课。
这些标准如同一面面镜子,时刻警醒着我们。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2007年,李老师在《课堂的生命:形象•思想──兼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就解爱群老师执教“文艺复兴”一课的讨论》指出:一是价值定位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最科学的世界观、最健全的人生价值观、最根本的思维能力、最强烈的创新精神、最能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综合技能等。
二是内容处理方面,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