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与植物的关系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与植物的关系
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的是蜜蜂采花成蜜的辛苦,来比喻农民辛劳
成果的被剥夺。
该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蜂》。
当蜜蜂从山上辛苦采得百花回来酿成
蜜后,蜂儿自己并未享受到,便全被人们拿走了.蜂儿啊!你们到底是在为谁辛苦,为谁把蜜
酿甜呢!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
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
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
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
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
有人生感喟。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
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
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全诗赏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全诗赏析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注释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采:采摘。
为【wèi】替。
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翻译赏析: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蜂》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蜂体裁:诗题文: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作者:名字:罗隐年代:唐代描述: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翻译:原文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原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作者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二:艺术特色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意思是: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古诗专项训练】《蜂》罗隐
【古诗专项训练】《蜂》罗隐蜂[唐]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蜜蜂都飞了个遍。
辛勤采来的百花花粉酿成了蜂蜜,究竟是为谁辛苦又为谁奉献甘甜呢?“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虽然身材小,但是生存能力强,不管你是平地还是山顶,只要有花朵盛开,一定能见到蜜蜂勤劳的身影。
作者罗隐在这里用了一个“占”字,我们经常说“占据”、“占领”,这个字有主动出击的意思,把小蜜蜂不畏艰难寻找花蜜的霸气给写出来了。
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原名叫罗横,他打小就喜欢读书,是个很有天赋的人,古人讲究“学而优则仕”,罗隐便去参加科考,可结果,罗隐这一考就是半辈子。
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多,罗隐在科举考场里摸爬滚打奋斗了二十年,先后参加了十次考试,全都没考上。
他又灰心又生气,干脆把名字里的“横”改成了“隐”。
生活的磨难让罗隐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看到了朝廷的不公正,他心里充满了对权贵的不满和痛恨,同时又对那些像自己一样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普通人充满了同情。
带着这样的感情,罗隐写下了这首《蜂》。
在作者罗隐眼中,辛勤的蜜蜂就像那些普通百姓,每天忙忙碌碌,努力奋斗,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要上交给国家,被那些不劳而获的权贵抢走。
诗的最后一句,罗隐问“为谁辛苦为谁甜”,其实就是在表达对统治者不满,讽刺他们像强盗一样夺走了劳动人民的财富。
思维导图记忆法1.【小题1】1. 工整地默写《蜂》这首诗。
【小题2】1. 本诗的作者是①代诗人②。
【小题3】1. 给诗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小题4】1. 诗中与“辛苦”相呼应的短语是①,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②。
【小题5】1. 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歌颂了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劳动者。
B. 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C. 抒发了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向往。
【小题6】1. 关于本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前两句诗描写了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嘿,咱今儿就来聊聊“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
这话说得可真有意思呀!你想啊,蜜蜂们忙忙碌碌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辞辛劳地采集着花粉,酿成那香甜的蜂蜜。
它们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谁呢?是为了自己享受那甜蜜吗?好像也不完全是,它们辛辛苦苦酿出的蜜,很多时候都被我们人类给享用啦!这蜜蜂们可真是大公无私呀!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
比如说那些起早贪黑的农民伯伯们,他们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种出了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
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土地里,他们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呢?是为了自己能吃得多好吗?不是呀,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大家都能有饭吃。
还有那些老师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备课、讲课,教导着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他们付出那么多心血,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多少回报吗?也不是呀,他们是希望我们能学到知识,以后能有出息。
再看看那些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医生、警察、消防员等等。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了保障我们的生活和安全。
他们这么做,很多时候甚至都得不到一句感谢,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这不就和蜜蜂一样嘛,辛辛苦苦地付出,却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呀!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像蜜蜂一样呢?有没有为了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去付出呢?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比如给老人让个座,帮别人捡一下东西,都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感动呢。
所以呀,让我们都像那些勤劳的蜜蜂一样,去付出,去奉献。
不要总是计较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多想想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好啦,说了这么多,咱还是回到这句话上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它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呀!让我们都带着这种精神,去好好生活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
荷尽已无粉擎雨骨盖,碎菊身残浑犹有不傲霜怕枝,。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接龙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吟唱古诗,传承经典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布置作业
1.了解民族英雄于谦的故事。 2.尝试创作托物言志诗歌《 吟》 (如小草、落叶、露珠……)
诗歌接龙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千锤万凿出深山,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烈偏爱火菊,焚此烧花开若尽更等无闲花。。。
清白
于谦:明代名臣,民诗族歌英接雄龙,与岳飞、张煌言并
称“西湖采得三百杰花成”蜜。后明, 代为著谁辛名苦政为谁治甜家?、军事家、诗 人。曾不在要皇人帝夸好被颜瓦色剌, (只留là清)气族满俘乾坤(。fú)获的情况 下率军民遥知奋不力是抗雪,击,转为有危暗为香安来。,成为民族英雄。 但仅在不被是俘花的中偏英爱宗菊,皇此帝花平开安尽更南无归花。后重登皇位的第 六天,荷就尽被已诬无擎陷雨而盖,死。菊残犹有傲霜枝。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青松 陈毅 [现代]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诗石歌灰接吟龙
明 于谦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千锤万凿出深山,
采得百花成蜜后的哲理
采得百花成蜜后的哲理
“采得百花成蜜后”,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收获。
它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即通过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最终得到
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个成语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思考和启示:
1. 坚持不懈:采得百花成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无论前面的路途如何坎坷,都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 多元化:成功的路途不应该只关注一方面的能力和技能,而是需要多元化发展,掌握多种技能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挑战
和机会。
3. 自我超越: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挑战
自己的极限,让自己不断提高和成长。
4. 感恩和回报:成功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需要感恩和回报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同时也要为自
己的努力和成就付出相应的代价。
5. 珍惜当下:成功的果实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收获,需要珍惜当下,享受成功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
采得百花成蜜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成语,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多元化发展、自我超越、感恩回报、珍惜当下,就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文章一咱都知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它说的啥意思呢?其实啊,就好比那蜜蜂,辛辛苦苦飞遍百花采集花粉酿成蜜。
可这甜美的蜜,到底是为了谁呢?想想咱们身边的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操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他们就像那蜜蜂一样,付出了那么多,为的不就是让学生们能有个好前程嘛。
所以说,这句话就是在提醒咱们,要懂得感恩那些为咱们默默付出的人。
文章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你细琢磨琢磨,特有意思。
你看那蜜蜂忙忙碌碌,在花丛中穿梭,好不容易酿成了蜜。
那这蜜到谁嘴里去了呢?比如说,建筑工人顶着大太阳干活,盖起了高楼大厦。
咱们住得舒舒服服的,他们却累得不行。
这房子不就像那蜜嘛,他们辛苦盖出来,咱们享受着。
再比如,医生护士没日没夜地照顾病人,自己顾不上休息。
病人病好了,能健康地回家,这不就是他们辛勤付出换来的“甜”嘛,可这“甜”大多让病人和病人家属感受到了。
他们的付出,都是为了别人能过得更好啊。
文章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话一听,是不是心里有点想法?咱就说那农民伯伯,春天播种,夏天除草施肥,秋天忙着收割。
一年到头,风吹日晒的,就为了能有个好收成。
咱们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新鲜的蔬菜,这都是他们的功劳。
他们那么辛苦,不就是为了让咱们不挨饿嘛。
还有那些消防员,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
大火里救人,不怕危险。
他们这么拼命,为的就是保护咱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就跟蜜蜂似的,辛辛苦苦,都是为了别人能甜啊。
文章四“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话说得真在理。
你想想,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扫街道,让咱们出门能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
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自己辛苦,为的是咱们能有个好心情。
还有那些科研人员,埋头搞研究,日夜奋战,为的是能发明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让咱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
这不就像蜜蜂采蜜,付出了那么多,造福了别人。
咱们可得记住这些人的好,懂得珍惜。
关于蜜蜂的诗
蜂罗隐〔唐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鉴赏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唐朝诗人罗隐的《蜂》古诗
唐朝诗人罗隐的《蜂》古诗哎呀,说起唐朝诗人罗隐的,那可真是一首让人感慨万千的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你想想,这蜜蜂到处奔波,不论是平坦的大地还是陡峭的山尖,所有美好的风光好像都被它们占据了。
这像不像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闯荡,努力去追寻梦想?
就像那些为了事业拼命打拼的人们,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在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而努力。
这不就和蜜蜂到处采集花粉一样嘛!
蜜蜂辛辛苦苦采了百花酿成蜜,可最后这蜜到底是为了谁辛苦,又是让谁尝到了甜呢?这多让人深思啊!好比我们辛苦工作,成果却不一定都能为自己所享,是不是很无奈?
在我看来,这首诗既是对蜜蜂勤劳的赞美,又充满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它让我们思考,我们的付出到底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更加珍惜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吗?。
蜂的诗句古诗
蜂的诗句古诗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罗隐《蜂》
释义: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2.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
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
——出自宋代:李纲《蜜蜂》
释义:秋分萧索,桂花飘香,花下的蜜蜂忙着采蜜。
只要酿蜜成功,为了让你尝到蜂蜜,不辞辛苦也甘心。
3.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蝴蝶去还来。
山蜂却是有风味,偏采桧花供蜜材。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见蜂采桧花偶作》
释义:沙果海棠花相继开放,轻狂的蝴蝶飞去又飞回。
可是小小蜜蜂却不一样,偏偏采桧树花把蜜酿。
4.逐风从泛漾,照日乍依微。
知君不留盼,衔花空白飞。
——出自梁诗人简文帝萧纲《咏蜂》释义:蜜蜂随风在空中荡漾,山野洒满明媚的阳光。
我知道你不会长久在一地,带着花粉飞来飞去为他人奔忙。
5.生涯未足怕征科,一日园林几度过。
股倦不嫌花粉重,年年只爱子孙多。
——出自宋代:释云岫《蜜蜂》
释义:蜜蜂一生不怕苛捐纳税,每天都在园林里度过。
它辛勤劳动不怕花粉沉重,每年只喜欢繁衍后代。
《蜂》唐罗隐
实用文档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 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 奔忙。
实用文档
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 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越是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越能吸 引蜜蜂。这两句语气十分肯定,盛赞蜜蜂 尽占美好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 慕与赞美之情。
实用文档
后两句急转直下,由前面盛赞蜜蜂“占 尽风光”转而咏叹它终生徒劳,所获甚少。 采花、酿蜜本是蜜蜂的天职,它辛苦酿成的 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 享用的却很少,而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 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公平。可是诗人 却从这里发现了问题,并替蜜蜂发出了“为 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 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 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 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从另一 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 现实加以嘲讽,表达对唐末宦官专权、民 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实用文档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 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 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 心酿造,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 美味之蜜。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 蜜,到底为谁人罗隐的咏物诗别出心裁,独具寓 意又耐人寻味。罗隐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 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 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 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 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 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罗隐《蜂》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解析、注释意思解释和赏析鉴赏
罗隐《蜂》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解析、注释意思解释和赏析鉴赏古诗《蜂》由唐代诗人罗隐所著,以下是《蜂》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翻译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解释】1.山尖:山峰。
2.尽:都。
3.占:占其所有。
4.甜:醇香的蜂蜜。
【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赏析鉴赏】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蜂》罗隐
《蜂》罗隐〔唐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作者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
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蜂》唐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鉴赏】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各位老师:下午好!受教委教研室高老师、朱老师、王老师之托,今天,我在这里,把十一中08届的语文教学工作的做法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在两次质量预测中,我校语文学科优秀率、平均分均位居郑州市前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研室科学的复习计划,更要感谢高老师、朱老师、王老师对我们教育教学的关心和指导。
我们08届语文组全体老师针对试卷和学生的成绩也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以扬长弃短,兴利除弊,相互切磋交流。
在前两年打下良好基础的情况下,进入高三,我们共同商定出了复习的总思路:组织好复习,精讲精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力冲刺高考。
具体做法如下:一、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
我们贯彻的一条宗旨就是:要想取得语文高考成绩的辉煌,就必须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打群体战,决不孤军奋战。
我们13位教师,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群策群力。
我们周一下午的集体备课雷打不动,大家在一起,把备课和做题中的难点、疑点摆出,讨论研究,切磋琢磨。
如学习高五册诗歌单元,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是高三的学生了,就不能再照一二年级时的做法,逐行逐字去讲解,而应该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对这五首诗分别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拟出符合高考诗歌鉴赏要求的思考题,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鉴赏评价诗歌。
这样,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起,学生们对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也能普遍接受。
我们上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作文统一题目,统一讲评。
有好主张,大家都采纳;有好思路,大家都接受;有好资料,大家都享用。
集体活动如火如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成功的保障。
在开学初,我们都要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做到月有计划,周有任务。
这样,我们做事总能事事走在前面,严格按计划行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中受益无穷。
二、制定周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抓好每个阶段的复习重点。
高三年级,重在复习备考与能力的提升,我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细化知识阶段。
在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前,我们主要以复习课本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形成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与此同时,在高二专题训练的基础上,再化整为零,坚持“三结合”的复习方法:首先,坚持专项知识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专项知识训练能反复强化知识点,使学生能拓宽视野,稳扎稳打;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有全局意识,并可及时查漏补缺,发现优势与薄弱环节。
这样,既有点上的扩开和深入,又有整体的意识和把握。
其次,坚持全面训练和重点突破的结合。
在做题过程中,全面训练是为了保证不遗漏知识点,而一些重点和难点学生总是出错。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症下药,比如针对“歧义句”这个知识点学生老找不着感觉的情况,我们选了几十个歧义句,让学生训练并总结造成歧义的原因;此外,像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图文转换等较难的知识点,我们都如法炮制,各个击破,确保了复习的效果。
再次,坚持应试技巧和语文素质的结合。
在高三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只埋头做题而不补充新知识的话,阅读和写作能力就可能下降。
因此,在复习课本时,我们会定期在某一专题讲座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
比如,孔孟和老庄思想的对比,魏晋与盛唐时期的山水诗对比,唐代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的对比,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对比,陶潜的隐与王维的隐的不同,李白与苏轼的人格追求,杜甫与陆游的爱国情怀,蒲松龄与鲁迅的批判艺术等。
还把某一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其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感悟,然后,异中求同,同中求理,理中求情,情中见美,从而彰显人文。
如讲《阿Q正传》时,我们先给学生放电影,然后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双本”,分学习小组把作品中的所有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组成一个“小人物”序列,找出他们身上的共同之处,归纳出小人物身上共同的悲剧命运,以加深对鲁迅思想的理解,理解作家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从而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作家洞达世情的雍容气度,荡涤庸人世界的博大胸襟和入木三分的思想艺术。
人文精神的导入使学生眼界大开,思维更加活跃。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思想上,学生的作文质量大大提高了。
第二,巩固提高阶段。
“一测”之后,学生对高考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往往会陷入文山题海之中。
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负担无疑是沉重的,从深层次上讲,它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疲惫和对考试的厌烦,事倍而功半;但学生还必须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考题熟悉题型。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的做法是,老师走进题海,在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中,认真甄别,去粗存精,归纳提炼,总结规律,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快快乐乐学习,轻轻松松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做题的规律、技巧和知识点的详解等内容还需老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如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实虚词,我们复习时分别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总结概括,所举例子都是中学课本上的,教师在平时讲课时反复强调,便于学生进行知识储备,还要求学生记背重点篇目的例句。
在做题时一旦遇到这些词,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知识。
第三,查漏补缺、综合提高阶段。
第二次质量预测后至高考前,我们主要训练学生的做题质量和效率。
特别是限时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我们的做法是:第一、二卷除去作文,80分钟必须当堂交卷,全收全改,给出分数,作文训练也是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必须加大作业的批改量,给出分数,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这样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马上进入做题状态。
这一阶段的训练密度宜加大,一周至少训练两套综合卷子,教师的评讲少而精,着重讲解题思路及技巧;还有,强化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帮助他们迅速找到做题的感觉,避免考场上的紧张感。
当然,一味做题而不及时反馈巩固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做过四五套题之后,我们就会抽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理错题集,并逐步筛选似是而非的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三、学习研究考纲,依纲抠本,狠抓有效课堂。
高考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老师就是领兵作战的统帅。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练兵,熟练掌握兵法,摸索高考规律。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高瞻远瞩,恰当地处理和调整教材与考纲的关系。
我们认为:语文不象理科科目,它逻辑性不很强,课与课之间联系不紧密,主要是记忆理解任务大。
可以说,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只有记不住和悟不到的。
因此,教材的讲授和高考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必须双管齐下。
我们的做法是:把课文,包括现代文、文言文和诗歌当作高考阅读和鉴赏的范文。
有意识地在“传道”的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讲解教学,而是根据教材设计思考题,从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诸多方面反复训练,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既有具体记忆的东西,又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受益匪浅。
如讲文言文单元时,我们总是先把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告诉学生,一般一篇文章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去进行:第一,以培养应试能力为主的基础知识学习。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考。
然后以一单元为阶段进行高考题形的模拟测试,通过反馈矫正来强化知识。
第二,文章中人文底蕴的发掘与感悟。
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思想的感悟结合起来,以文化的视角来反观语文知识,提高知识档次。
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强调学以致用,用解读经典的方法去作文,先提高语言层次,再体悟人文气息。
第三,学生个体对文化的吸纳和内化。
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把新思想、新理念逐渐融入教学中去,在课堂上注重以教材为中心,以社会生活为半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审美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渗透。
使语文教学站在传承文化的背景下,既传授了一般的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把文学、艺术、生活、科学等知识融合在了一起,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他们收获了比高考更有价值的东西。
2、狠抓课堂教学,向文本要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
我们从未要求过增加课时,课外也几乎没占用过学生的自习时间,却在市校各类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得益于我们十几位教师在“内功”上的苦苦修炼。
早读的20分钟,我们也认真备课,布置十分具体的识记背诵任务,或是整篇文章,或是诗词,或是名言名句,或是字音字词,有布置,更有检查落实。
我们的早读,教室里总有琅琅的书声;为教好一堂课,更是精益求精,我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由熟而生巧,由巧而生鲜,我们不仅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注重启发诱导,寓教于乐,促使他们去思考,去主动学习,还学生一定要有“以所见知所不见”“以所见悟所不见”的理念。
如学习《屈原列传》,我们让学生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同为遭贬之人的不同心态,学生列举的积极心态有:乐观旷达、锐意进取、审时度势、随遇而安、乐天安命、能屈能伸等;消极心态有:忧心忡忡、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畏首畏尾、百无聊赖、心灰意懒等。
最后让学生作口头想象作文,不同人物来赤壁,观风景或听客言,会有怎样的神态、行为、见解。
又依此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分别模仿林黛玉、毛泽东、孔乙己、别里科夫等人物的口吻发言,这样学生学习气氛热烈,参与意识强,学习效果好,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语文更贴近生活,更彰显其魅力。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除了课堂之外,我们还不断地把语文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运动中撼人心魄的力量美和精神美。
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谈天说地,真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事理、情理、哲理、伦理、公理、法理等在耳边流转,在心中辩正,在文中宣扬……在演讲中,我们不失时机地学生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生理想,巧妙地完成了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
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文化设施,譬如花园里的假山、池沼、喷泉、曲径、花木、回廊、立柱、雕塑、报亭、碑刻等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教学楼与实验楼的整体布局,操场周围运动气氛的营造,高大的乔木与藤萝植物的搭配,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与庄重典雅的古典建筑的和谐搭配,校园里一年四季景物的不断变化……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咫尺之地,尽情领略无限而丰富的大自然风光,进而形诸文字,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与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立足语言表达,重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有人说:“高考成败在语文,语文成败在作文。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
作文的训练,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