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
心理学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这里
心理学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这里01.路西法效应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1971年,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将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则扮演典狱长。
刚开始双方都没有进入角色,在典狱长津巴多的介入之下,狱警开始学着镇压囚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强迫囚犯做着羞辱性的工作,并以不允许洗澡相威胁。
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的惩罚方式开始加重,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由原先同样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狱警折磨得濒临崩溃。
实验证明,在“斯坦福监狱”中,人性中的“路西法”被彻底释放了出来,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
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
02.墨菲定律越担心什么越发生什么“墨菲定律”诞生在20世纪中叶,是指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项旨在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极限的实验。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需要将16个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座椅的支架上。
传感器需要安装两根接线,一旦接反的话,就无法正常读取数据。
而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些传感器安装完毕后,墨菲上尉发现,这16个传感器的接线居然无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会有人把线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
”而这句自嘲,也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03.蝴蝶效应微小的事物之下潜藏着的未来蝴蝶效应是指一件表面上毫无关系的、相当微小的事情,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改变。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该小说中涉及了一种被称为"路西法效应"的现象,本文将对该效应进行研究。
"路西法效应"是指人们在对待美丽和丑陋的事物时,倾向于更加重视美丽的一面,而忽视丑陋的一面。
这种效应通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外貌美与丑的认知偏差。
在《砂女》中,安部公房通过这种效应揭示了人们对于外貌的执着,及其对个体自我价值和社交关系的影响。
在《砂女》中,主人公岛田浩介与砂女交往后,逐渐陷入了对砂女的迷恋中。
砂女的美丽和神秘的气质吸引了岛田浩介,并完成了他心中对于完美女性的想象。
与此砂女也暗藏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她会吞噬岛田的感情和生命。
在岛田面对真实世界的种种挑战时,他仍然选择了遮蔽自己眼睛的方法,选择忽视砂女的丑陋一面,只看到她美丽的一面。
这种选择导致了岛田最终的悲剧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因为美丽而忽视丑陋。
社会上有很多例子表明这种现象。
一些人会因为他人外貌美丽而对其产生好感,而忽视了其人品和品格;一些产品宣传广告也往往以美貌的形象来吸引顾客,而隐藏了产品的缺陷;一些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表面的美,并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美丽。
"路西法效应"也与社会的审美标准和身体形象观念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追求美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人们常常受到媒体、广告和社交网络上的美丽形象的影响,过度关注外表,使得身体形象观念偏向过度美化,忽视了个体的其他方面,比如个性、价值观和能力等。
在面对"路西法效应"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
美丑只是外在的一种表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在的品质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审美观念保持客观的评价,不要盲目追逐外表的美丽,而忽视了我们的内心需求和真实的自我。
路西法效应 英语
路西法效应英语The Lucifer Effect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ere individuals exhibit extreme and harmful behavior when plac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This term was coined by social psychologist Philip Zimbardo, who conducted the famous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in 1971. The study involved college students role-playing as guards and prisoners in a simulated prison environment. The experiment was meant to last for two weeks but had to be terminated after only six days due to the extreme and abusive behavior displayed by the "guards" towards the "prisoners."The findings from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hed light on the power of situational and systemic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behavior. Zimbardo argued that the dynamics of the prison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power differentials, dehumanization, and lack of oversight, led the participants to engage in acts of cruelty and aggression that they wouldn't have exhibited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is demonstrated how ordinary people can betransformed into perpetrators of evil given the right setof circumstances.The implications of the Lucifer Effect extend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experiment and have been used to explain various real-world events and phenomena. For example, ithas been invoked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soldiers in war,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in positions of authority, and the dynamics of abusive relationships. The concep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en trying to comprehend and address harmful behavior.In addition to its applicability in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behavior, the Lucifer Effect also has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By recognizing the power of situational forces in shaping behavior, it becomes crucial to desig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s that minimize the potential for abuse and harm. This could involve implementing oversight mechanisms, promoting a culture of empathy and respect, and fostering conditions that empower individuals to resist negative influences.路西法效应是指当个体置身于特定情境时表现出极端和有害行为的心理现象。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概述斯坦福监狱实验,也称为斯坦福监狱行为实验,是一项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洛姆巴多于1971年所主持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旨在分析人们在被赋予权力的情况下对权利的滥用程度。
然而,实验在进行了6天后被迫中途终止,因为实验人员对狱警的暴力行为失去控制,所以该实验成为了有争议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引起了公众对独裁的关注,并在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多讨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心理学,以及权力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路西法效应”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实验设计实验者招募了24个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了“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中。
实验采用了一个模拟监狱的环境,并在监狱中设置了镜头和录音设备,以监视参与者的行为。
实验开始后,实验者宣布了严格的规则和制度,然后立即给予狱警完全的控制地位。
在这种环境下,实验者意识到了监狱环境对参与者的影响,并对实验的道德性产生了质疑。
最后,实验为期6天,在第6天结束时被迫中止。
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处于高权力地位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不道德和残忍的行为。
这种效应的名称来自于《圣经》中路西法的角色,他被描绘为天使,但最终背叛上帝并沦为魔鬼。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对该效应的一次验证。
在实验中,狱警在接到完全控制权之后,表现出了非常残忍的行为,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实验人员也被吓到了,并为参与者的行为感到惊讶。
启示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并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道德和道德导向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身处权力地位,因此理解“路西法效应”对于如何在权力地位下保持尊严和良好的行为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认识到,权力和权威并不总是正确的,人们不应该使用他们的权力来剥夺他人的权力或伤害别人。
而且,在一个拥有良好管理的组织中,我们应该尝试营造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环境。
此外,我们也应该更好地理解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异同,理解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并思考正确的组织行为模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制道德退化和滥权行为。
菲利普津巴多 .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
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为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实验不仅被写成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死亡实验》、无数的电视节目争相报道、也有很多类似的实验产生。
“斯坦福监狱实验”(又名“津巴多监狱实验”):是当局研究犯人在监狱里圈养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目的是调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狱警和囚犯之间的军事冲突的起因及人类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该实验在1971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实验。
专家是海军上将詹姆斯·B·斯托克代尔。
津巴多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理解虐囚行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囚犯和看守的内在性格。
津巴多和他的团队津巴多实验开始研究小组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相当于今天的75美元)。
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
这70个人都是美国的大学生。
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
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
志愿者们都说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部分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像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但他们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并以为可以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
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
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个周日等在家里。
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并以抢劫罪起诉。
心理书籍推荐词
心理书籍推荐词1、《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是指好人被环境影响,也会体现出极恶的一面!而这个结论,就出自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而这本书就事无巨细地还原了实验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两拨普通大学生被放进“模拟监狱”,分别被要求扮演“狱卒”和“囚犯”。
结果仅仅6天时间,“狱卒”真的变成了残暴恶毒的狱卒,“囚犯”真的变成了顺从窝囊的囚犯!不少读者读完之后,都觉得毛骨悚然!直呼环境的力量太可怕,人性也太过脆弱!如果你也怕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改变,这本书心理学领域的神作,你可一定不能错过!《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它是心理学领域的巅峰之作,出版29年,一直雄踞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Top1,而这本书能这么火,就在于它用40个改变了心理学历史的研究,来彻底给你讲透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极其实用!更可贵的是,书里不仅有理论,也还原了这些研究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当你跟着这本书真正弄清了人性的运作规律,自然就能做到读懂人心、洞察人心!3、《房间里的大象》什么是“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生活中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却没有人敢说出来。
这本由美国社会学领域的大佬所写,被卖到数次断货的神作,就大胆探讨了这种极其可怕的“沉默效应”!世界上大多数恶行并不是由施恶者一手造成的,每一个选择沉默的人都是它的帮凶!虽然这本书薄薄一册,读起来很快,但它阐述的人性问题,是每个你我都应该共同警惕、共同面对的!4.《对权威的服从》金钱和权力,你觉得哪个更能腐蚀人性?大部分人会回答金钱,这本评分高达9.1的心理学神作,就用史上最轰动的真人实验,点出了人性的致命弱点!一群普通人被分成3组,分别担任象征“权威”的实验者、老师和学生。
一旦学生犯错误,老师就会被实验者命令,给予逐渐升级的电击惩罚。
只有当老师对权威提出质疑,实验才会终止。
但不管学生怎么哭喊、求饶,65%的老师仍旧坚持到了最后。
尽管全书叙述很平静,却读得人心惊肉跳!金钱不一定能腐蚀人性,可权力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路西法效应》名句摘抄
《路西法效应》
1.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和有道德的,只要他始终不违背他的信念。
2.我们的世界是冰冷的,只有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寻找真理,才能温暖
我们自己。
3.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这种善良并不是没有限制的。
4.人需要用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变成
一个没有人性的怪物。
5.人性是复杂的,但也是可以被理解和预测的。
6.人需要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7.人需要有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8.人需要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
9.人需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10.人需要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11.人需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12.人需要有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真理。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路西法效应是指一个人在接受了他人的期望后,表现得与这些期望相一致的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莱昂·贝雅在1968年提出。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发现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他们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他们是智商高的学生,另一组被告知他们是智商低的学生。
结果发现,那些被认为是智商高的学生在学业上表现更好,而被认为是智商低的学生则表现更差。
这就是路西法效应的典型案例。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
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他人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不自觉地被这些期望所左右。
这就像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我们被告知我们有能力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去做,最终实现成功;而当我们被告知我们没有能力时,我们就会失去信心,最终失败。
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教育领域,路西法效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学生就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而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低期望,学生就会失去动力,表现不佳。
因此,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期望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除了教育领域,路西法效应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领导者对员工的期望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对他人的影响,尽量给予他人正面的期望和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路西法效应的存在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他人的期望和评价,不要轻易给予负面的评价,更不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期望强加给他人。
相反,我们应该给予他人正面的期望和鼓励,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为什么有些人一穿上制服,就易陷入制度性愚昧?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纯朴的农民,在灾荒之年转眼之间就能变成打家劫舍的强盗?卡夫卡曾经说,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
只要你被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与此相对应,一旦你穿上制服并被赋予一个角色,你就会变了个人。
你就得照着剧本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路西法效应”。
提起“路西法效应”,就不得不提验证它的那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试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
1971年夏天,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
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以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树立在囚犯志愿者心中。
他们惩罚囚犯的时候会命令囚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开始抗议,他们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人若处在某种强大社会情景中,本性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2、角色分隔(compartmentalization)的自我防卫机制,允许我们在心智上接受互相冲突的信念与期待,让它们成为彼此分隔的密室,以避免争执。
邪恶那令人丧胆的、蔑视一切语言和思想的平庸性。
3、不为的邪恶实际上是邪恶的基石,因为它让加害者相信,那些明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的人的沉默正表示他们接受并允许这些恶行。
4、任何让人感觉拥有匿名性的事物或情景,都会削弱他们个人的行为辨识度,并因此创造出为恶的潜在条件。
5、邪恶最具关键性、同时也最不为人知的促成因素并不是明目张胆鼓吹暴力伤害的人,而是在他们背后沉默的大多数,目睹一切发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
6、一个群体的入会仪式越严格,人们对它的忠诚度就会越高。
7、有助于解释造成寻常人出现虐待行为的心理学概念,包括:去个人化,去人性化,敌意形象,群体迷思,道德脱钩,社会助长及其他环境因素。
路西法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斯坦福实验”: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用来模拟环境对人的影响。
本来实验计划是15天,但进行了6天就停止了,因为局面已无法控制。
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对几天前还是自己同学的“犯人”进行殴打;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得顺从和屈服,也产生了相应的心理应激障碍。
这就是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是神话中的叛徒,因此,路西法效应往往指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强烈的情境力量经常会强力驱使人行动,因此,环境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大影响。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要避免路西法效应的出现,就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营造人人自觉、人人安全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建立适合每个个体的安全责任制。
人的行为会受到设定角色的影响,因此,应该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角色身上,提升个体的使命感。
其次,要注重安全宣传教育,外在环境中设置各种警示标语、宣传画等,提醒员工时刻注意安全;内在要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以此进行互相监督。
第三,要做好日常工作管理,如进行安全阶段性计划、资料规范化管理、编写应急预案等。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久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员工的共同努力,拒绝“路西法”的出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编辑:纪婧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精品】
路西法效应【精品】
1.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2.西法效应在网站中的体现: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隐蔽性和传播速度的便捷性,有观点认为:“网络本身不存在暴力,网络后面的人和人性是网络暴力的真正来源。
”互联网上的意见形成过程摆脱了性别、民族、文化的障碍,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相似的思想,相同的兴趣爱好,就可以自发集中组成团体,形成心理趋同的群体。
从这些看来,人性路西法效应的群体心理特征,在网络这个与以往不同的传播媒介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击实验中的十堂课
6、极端的恶性是由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开启。 7、小步伐循序渐进。 8、逐渐改变权威人士的形象性质。开始受试者先愿意服从,然后 变得困惑,最后糊理糊涂地服从一切指挥。 9、让“离开”代价变得高昂。借允许表达不同意见但同时不断坚持 服从,从而提高离开过程的困难度。 10、用意识形态或美好的空话捏造一个看似令人憧憬的根本性目 标,以正当化达成目标所必须运用的手段。
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从众的条件
四、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 2、文化:
群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文化的作用在 个人身上是逐步加强的。
依从行为的原因
一、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 相应的行为。 二、互惠心理
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旗。经过 三天的天界剧战,路西法的叛军被基督击溃,在浑 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神创造了 新天地和人类,路西法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 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断的知识之 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违抗神令的 罪。于是路西法如愿使神的新造物一同堕落,而且 为诸魔神开启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病、 死终于遍布地面。
角色与规范: 如果社会让我们成为恶魔,我们就是恶魔!
角色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 为者的一组规范,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 的是角色。 (Ralph Linton,1936) 角色包括 了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等要素。
角色规范:指社会根据需要而期待角色应该达到 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标准。
– 大学生: 135v – 精神病学家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 450v
学习者的反应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中度电击) – 在120v时喊叫“痛啊!”(中度) – 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再
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强烈) –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非常强烈) –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极度强烈) –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极度强烈)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 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 范去活动时。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 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 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 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
2、让受试者扮演有意义的角色。这些角色有正面价值,并自动 以符合角色内涵的方式回应。
3、要求受试者遵守在此前看似有道理、实际缺乏人性的基本规 则,以此来正当化愚弄顺从行为。坚持“规则就是规则”。
4、改变行为、行动者的语义内涵。用漂亮的修饰来包装严厉的现 实,替真实情景化装。比如把伤害说成帮实验者一个忙。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 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三、喜爱和熟悉 安排顾客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公司产品,购买率明显 增加。由业主熟悉的管理员出面处理事情,熟悉带来了“ 自家人效应”。 四、情感 处于积极情感唤起状态下的个体,依从于外在请求的 可能性会显著提高。
对模拟紧急事件的反应
旁观者效应
当人们认为只有他 一个人时,他们常 常会提供帮助,但 是当他们认为还有 其他4个人时,只 有少于1/3的人会 采取行动。
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
在提供帮助前,个体必须首先注意到紧急事件,然后 对其进行正确地解释,并感到有提供帮助的责任。
从众的条件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2、群体的凝聚力: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的尽量 达成一致意见。 3、群体规模: 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 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 请继续 –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 继续,这很重要 –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Milgram,1963) 实验记录
电击实验中的十堂课
1、预先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约定性的义务,创造一种拟法律的 情景,借以控制个人的行为。
依从诱导策略
1、 “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2、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 加代价。 3、“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4、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效 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 ,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
猜想一下, 在听到其他5个 人都说是“第3 条”的情况下, 多数人会怎样回 答?
在左边的两 幅图,被试由于 无法同意其他人 的答案而表现出 严重的不适。
Asch(阿希)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人数 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韩国地铁火灾
2003年2
月18日,韩国大 邱市地铁发生特大 火灾。火灾导致1 98人死亡,14 7人受伤。
特质取向 ? 情景取向?
卢旺达种族屠杀
斯坦福监狱实验
该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开的。 目的: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 参与者: 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 一天15美元。 地点: 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 过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 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 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 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来防 止目光接触。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狱警可随 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结论: 后天原因,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 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 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
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
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
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直 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eorge Zimbardo, 1933.03.23—),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毕业于耶鲁大学, 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 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 教授、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 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路西法Lucifer是拉丁文,由lux(光)和 ferre(带来) 所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拥有 “天使之王”,“万物的创造者”等一系列称号 。因位高权 重,挑战上帝的权威。
路西法的雕像,位于比利 时列日的圣保罗大教堂
善与恶
艺术家,埃舍尔创作
三个心理事实
1、这个世界充满善与恶,从前如此, 现在如此,以后也一定如此。
2、善与恶的分界是可以相互渗透且 模糊不清。
3、天使可以变成恶魔,令人难以相 信的是,恶魔也可能变成天使。
邪恶是建立于涉及伤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 毁灭无辜他者的刻意行为,或者使用权威、系统的力量 鼓励且允许他人这么做,并从中获得利益。简而言之, 是“明知故犯”。
人际适应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
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 数人的一致。
丛众实验_旁观者效应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凌晨 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返回她的公寓, 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 之处在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 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 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 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 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 的惨剧成为现实。
“残忍”的人性:服从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Milgram,1963)
该实验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测试对于权威的服从
实验设计:
–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助手 – 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从15伏到
450伏不断加大
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
从众的条件
二、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 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从众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