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学案(教学设计)
2024年《安塞腰鼓》教案(通用
2024年《安塞腰鼓》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塞腰鼓》,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文化内涵;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相关语法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表演形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表演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视频、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表演者的动作、表情和鼓声。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表演形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讲解相关语法知识。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5.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
6. 情感体验(1)再次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表演者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安塞腰鼓》2. 内容:历史背景:陕北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鼓舞、舞蹈、演唱文化内涵:勇敢、热情、豪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安塞腰鼓的短文。
2. 答案:(1)安塞腰鼓的特点:鼓舞、舞蹈、演唱相结合;表演热情、豪放、激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学生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
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
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
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
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二、解题(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篇一【导言】《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
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从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理解课文中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深入探究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思想和精神品质,还原作品的深刻意蕴;学习课文如何根据内容的表达需要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体会语言的恰当贴切,加强朗读,训练语感,让学生深切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文本的多样性特点,让学生见识多元的民俗现象,开阔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但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是着眼于人,立足于人。
此单元教学,可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设计理念来组织教学,通过对多个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感知文中所描写的传统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
此单元的四篇课文题材都与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习俗有关,与生活的关联性相对密切,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此单元时也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联系必要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四、单元学习目标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语句,提高写作过程中对语言的锤炼能力。
4.关注家乡及各地的文化习俗,并开展相关文化学习活动。
设计说明《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气势恢宏的文章,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
教学此文重在文本诵读,重在熏陶感染与情感体验。
《安塞腰鼓》教案(15篇)
《安塞腰鼓》教案(15篇)《安塞腰鼓》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2、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__的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__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__的语言美,感受__的阳刚之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目标要求:朗读课文,理清__结构,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片段,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2、由广西民歌引出其他民族的文化;欣赏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让学生回答:你对安塞腰鼓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热烈、热情、火暴、奔放、豪放)3、简介安塞腰鼓,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注意一些字的读音。
(出示注音卡片)2、鼓励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原因。
3、理清__的结构,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和段序号:鼓声响前安()宏伟的场面()塞鼓声响起雄壮的响声()腰()击鼓的后生()鼓鼓声落下奇丽的舞姿()()(参考:1—4、5—27、28—30;5—13、14—17、18—22、23—27)4、讨论: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分别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情感来读?讨论后明确:鼓声响前(安静):中速、有力;(亢奋):激越、高昂;鼓声落下(寂静):稍慢、悠远。
学生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互相点评,感受文中的语言美。
6、练习:联系课文内容,补充句子:的安塞腰鼓。
(安静、激昂、寂静)三、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以及__语言的铿锵激越,理清了__的结构。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__语言的特点,感受__的阳刚之美,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修辞在__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目标要求: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__的阳刚之美;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修辞在__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快速浏览全文,重点阅读第7、18、19段,讨论__的主题。
《安塞腰鼓》的教案4篇
《安塞腰鼓》的教案4篇《安塞腰鼓》的教案篇1[教学设计]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同学从不同层面去理解、观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
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气美。
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同学感受文章之美,把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一、齐读、正音。
〔读音准〕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同学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订正同学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同学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舒适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磅礴亢奋二、读出音乐美1、同学自我评议:刚刚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让同学自由地说,老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
要求同学带着刚刚评议的问题去听,并依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觉他人特长。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要读准节奏,必需留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
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
本文以短句为主,因此节奏较快。
读准节奏以后还要留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留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同学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进展,必需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查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忱、布满力气〕、腰鼓〔灵动而强烈的陕北打击乐器〕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夫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美文——1、教师范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一、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明代作家·文学家·杨凌等人以安塞腰鼓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民间艺术作品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安塞腰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集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个题材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可以将相关图片设置为PPT 幻灯片,每张图片停留5秒钟,教师可就图示内容与学生互动。
2.新课呈现(15分钟)(1)呈现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安塞腰鼓》讲的是什么?(2)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重要人物和关键词,然后回答问题:a. 《安塞腰鼓》的主人公是谁?b. 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乐器?c. 安塞腰鼓是怎样成为民间艺术的?(可以准备一个小奖品,对回答正确并清晰的学生进行奖励)3.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
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故事情节时,要注意节奏控制,使学生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4.课堂讨论(15分钟)(1)学生就课文中的主要情节进行小组讨论,主要提问:a. 安塞腰鼓是怎样发明的?b. 安塞腰鼓对民间艺术有何贡献?c. 文学家·杨凌是怎样发掘安塞腰鼓的?(2)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同时教师提供相关的解释和补充材料。
安塞腰鼓教案4篇
安塞腰鼓教案4篇课文《安塞腰鼓》教案1、知识和能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一课时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
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
(师板书这一填空题)生1:狂野奔放!生2:豪放!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生4:火烈的、没命的!生5:粗犷的、壮阔的!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安塞腰鼓》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安塞腰鼓教案最新6篇
安塞腰鼓教案最新6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一《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1、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一、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2、课文朗读录音。
二、学生1、掌握生字词;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
2023年《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15篇)
2023年《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1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__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__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__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__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淋漓(lín lì):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二、导入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分成4层: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师: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
(看视频)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二、整体感知1、(看课文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三、理清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第一段(1—4)第二段(5—17)第三段(18—20)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一片高粱地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五、初学第二段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听读,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
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
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效果。
体会文章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的高度的统一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体会文章的形式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磅礴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2、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导入师:在黄土高原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有一种充满着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音频,感受其雄浑壮阔、豪放热烈的艺术魅力(播放音频)。
师:感觉怎么样?请你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有气势生2:气势磅礴生3:震撼人心生4:热烈奔放生5:太带劲了(笑)……师:安塞腰鼓如此震撼人心,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陕北作家刘成章有没有把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描绘出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
2、体会课文多种排比形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排比)的作用。
3、品味课文含蓄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体会作者对生命与力量的赞颂。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内容:本文表现了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舞蹈艺术,赞颂了安塞腰鼓所体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2、重点:体会文章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3、难点:品读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
此外,本文诗一样的语言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策略及教法】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遵循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安塞腰鼓》一文所在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教学中充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安塞腰鼓》是诗一样的散文,是文字化的舞蹈。
文章气势恢弘、感情激越,因此,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品的节奏、气势,体悟语言的技巧和效果。
同时,借助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安塞腰鼓》不仅让人体会到安塞腰鼓的思想精华和艺术价值,还让人懂得怎样去欣赏舞蹈艺术。
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格式优秀3篇
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格式优秀3篇更多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格式资料,在搜索框搜索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格式(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概。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化体会所歌颂的生命力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
(见光盘)刚刚观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齐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气。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
(1)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经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明确:本段描述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所以,“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动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终,“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明确:写腰鼓表演到达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到达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气。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当激越、昂扬。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安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举代表,比赛朗读。
2.知资料。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资料。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0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安塞腰鼓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安塞腰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先扫清生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刘成章。
3、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和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安塞腰鼓》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的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学生能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安塞腰鼓的特定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视觉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介绍安塞腰鼓:教师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舞蹈表演,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总结。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粗犷、豪放之美。
2.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韵味,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等。
2.引导学生关注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安塞腰鼓的韵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腰鼓”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第二段,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粗犷、豪放之美。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安塞腰鼓的特点。
2.提问: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二、学习课文写作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仿写一段描写安塞腰鼓的段落。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2.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安塞腰鼓表演,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安塞腰鼓的特点和课文写作手法。
2.提问: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二、写作指导1.教师以课文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创作一篇以安塞腰鼓为主题的作文。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学案
(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学案(教学设计)
17、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力量,体现节奏感。
3.简析场景描写,体会文章主题。
4.理解排比、比喻、反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黄土高原的相关文化、地理和风俗人情知识,掌握生字、词语,查找音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节目都登上大雅之堂。
“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
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
一学生领读全文,感受文中
融入的情感,并简要概括。
(明确: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实与宣泄)。
3、师正字音:亢kàng奋晦huì暗羁 jī绊bàn蓦mò然颤zhàn栗lì冗rŏng杂戛jiá然烧灼zhuó大彻大悟wù4、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宣泄、朴实,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探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1)安静的腰鼓(1——4)
2)宏伟的腰鼓(5——27)
3)寂静的腰鼓(28——30)
四、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
1、学生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场面。
明确:“宏伟的腰鼓”这部分集中写了四个场景:由“面到点”依次写了“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
2、口头描绘感受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注意:用重音来表现力量,用连贯的语气去读排比句,要求语音轻重能表现出抑扬顿挫。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场景描写,合作讨论探究: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讨论后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二个“静”是安静。
2、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
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讨论后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3、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讨论后明确: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得那么强大的力量?
讨论后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后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
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二、学生针对文章疑惑处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三、理解排比、反复修辞的运用与作用。
1、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体会分析。
(提示:排比段,排比句,排比句群)
2、明确:排比作用: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
反复作用: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情调。
四、拓展延伸:
1、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写一段文字描摹家乡扭秧歌的场面及鼓乐喧天的场面。
2、你的家乡肯定会有一些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请试着描写一段,表现其生动的场面。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