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纹面纹身

合集下载

最后的黎族秀面文身

最后的黎族秀面文身

最后的黎族秀面文身高峰岭的早晨清新透明,沉甸甸的稻穗金灿灿,随风摇曳。

我们走在弯弯的田埂上,迎面一个黎族阿婆踽踽独行。

霎时间,我被强烈地震撼了,她的美,如同一道闪电划过高峰岭上空,又坠入古南溪河谷。

她,远离尘世,又近在眼前,我看到1932年史图博在《海南民族志》里记录的秀面文身,刻在黎族人肌肤上的敦煌壁画。

可壁画是绘在墙壁上,它却绣在一张曾经娇嫩的少女的脸庞。

面纹变化多姿,虚实相掩,让人分不清所见是她虚幻的面具、还是真实的容颜。

她身穿蓝布碎花长袖衫,背着旧草帽,右手拄着一截树枝做成的手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

昨晚她的儿子回来说,今天有省城的朋友来给她拍照。

她听到了,又像没有听到,大清早仍然下地干活。

南开河畔的高峰村只有巴掌大,谁都认识她,一问准能找到——八十一岁的老人,村里还能有几个?她早已看遍世间百态,日子平淡如喃喃的南开溪水。

丝丝银发在晨曦辉映下熠熠发光,古铜色的脸庞,细密的皱纹深深地嵌入,与暗青色的面纹交错起伏。

从她深陷的眼眶,折射出柔和而深邃的目光,乌黑的眼珠像龙眼核,因历经悲欢离合而干涩。

她的身影,就像山坡上的百年龙眼树,平凡而固执。

我们默默地跟随阿婆的脚步,目光追寻她的脸庞。

五条黛青色纤细的纹线,轻盈如飞蛾,从她的耳旁,等距地划向面前,在突起的颧骨处,划出一个漂亮的圆弧,向下游走,划过面颊,又划过嘴角,收拢于从下颌横过来的一根纹线,把左右脸颊的面纹相连。

肌肤下的线条是那么轻盈优美,犹如密林水边飞舞的蜻蜓的翅膀,被最高明的工笔画家捕捉;又像云端的游龙忽隐忽现,被神仙驾驭翱翔。

下巴中间有一条竖纹,从嘴唇向下延伸到脖颈。

脸颊上那五根纹线又向后在耳朵边弯曲,向下游走,其中三根延伸到脖子,消失在无领的碎花衣衫下。

她的文面图案简洁而富于变化,面颊上这五根纹线,从两耳向面前、向脸庞中线收拢,产生收窄面庞的美学视觉效果:正面看犹如原始密林中警觉的花豹的脸,在树叶后忽隐忽现,将你的目光吸引。

不自觉中,让你凝眸聚焦于她的眼睛、鼻子和嘴唇。

黎族妇女纹身_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

黎族妇女纹身_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

黎族妇女纹身_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少数民族纹身符号中,图腾符号的产生是较早的。

而所谓图腾,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说法,是“意指表示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①,亦即是象征血缘关系的氏族标志。

黎族各支系的纹身图案是他们远古祖先流传下来的原始图腾符号,并保持着相同的内涵。

1、他们以图腾形象作为纹身符号刻画在身体上,相信其具有巫术的功能。

黎族为农业民族,以水稻种植为主,他们崇拜青蛙并以之为图腾②,青蛙能保护稻作获得丰收,把它刻在身体上可以消灾辟邪。

2、将纹身的图腾符号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

蛙是黎族远古的图腾,在氏族社会中强调血缘关系把人们联系起来,氏族的统一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同源,正是这种假设构成了图腾崇拜观念的核心,它的外化形式也就成了氏族、部落的标志。

3、由纹身符号体现出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演进。

在黎族的传说中,有一老妇因吞食神果而生下一只青蛙,后来青蛙长大了很有本领,它通过非凡的考验,得以同一位漂亮姑娘成亲,他们的后代便是黎族人。

这个故事分明在强调“蛙是始祖”。

人们由一种对崇拜物的朦胧认识演进为理智的认识。

二、审美心理“当我们问起村里的男人‘女人为什么要纹面’时,他们说那样好看。

”③这种所谓的好看即是审美立场。

但是审美立场是有前提的,在于该女子通过纹身,获得了社交权利,而且这种纹身形式具有了图腾崇拜、巫术功能、氏族标志等诸多内涵,得到了社会群体的肯定,成为一个完美的社会意义的人。

这是一种特定社会内容的审美立场,纹身作为装饰美容的意义亦得到肯定。

三、婚姻禁忌婚姻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对于黎族人更是意义深远。

因为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对于本民族的兴旺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纹身图案”成为了识别男女双方有无血缘关系最直接的工具。

1、最初是血缘关系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强调血缘婚,要求在纹样相同的氏族内部通婚,以保证氏族的统一强大。

2、发展到氏族时期的后期,规定纹有相同纹样的人不得通婚,以保证族外婚,限制血缘婚。

海南的神话故事

海南的神话故事

海南的神话故事海南黎族传说故事——黎族最后的纹面女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

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群的文化习俗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惯慢慢消失..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

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

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 加茂黎) 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润黎( 本地黎) 、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

在我们看来分别不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 甚至非本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

解密海南黎族神秘纹身!

解密海南黎族神秘纹身!

解密海南黎族神秘纹身!作为一个汉族人,发现君第一次看到纹身的黎族老人完全被震撼到了,老人身上未被衣服覆盖的地方全都文有青色的纹身,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对海南黎族女人纹身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今天发现君就带大家解密海南黎族纹身习俗。

当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期间,就和黎族人打过交道,所以有“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的诗句。

这里的“雕题”,指的就是黎族的文身习俗。

黎族的文身习俗自古有之,要说有多古老就有多古老。

记载黎族文身习俗的最早的书籍,可追朔到先秦古籍《山海经》。

其文曰: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

郁水出湘陵南海。

”文中的“雕题国”,指的是有文身习俗的部落,据考证就位于海南岛,书中所记就是今黎族先民的文身习俗。

黎族人认为文身可以避邪护身,同时又具有审美和身份的内涵,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

也有男子文身的,但是并不多见。

对于崇尚文身的黎族部落来说,不文身的妇女会被视为男女不分,容貌不美,缺乏教养,违逆宗族。

这样她们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很难嫁出去,即使出嫁了也当不了主妇,要受到歧视。

未文身的女性死去时,必须在丧礼上用墨按传统文身图式为死者绘身划脸,等同于给死者补办文身,这样处理后才入葬于本家族所属的墓山。

只有文身的妇女,死后才能被自己死去的祖先辨识和接纳。

黎族文身反映了图腾崇拜的遗制。

各峒有各峒的图式,世代相传,沿袭不变,这样文身的图式自然就成为该族的标识。

黎家女孩长到十二至十六岁,就得接受文身了。

母亲或者文师先对受文少女进行一番说教,让她明白文身的意义从而主动配合文师的工作。

有时候少女不想受文,家人也会采取强制措施使其就范。

文身图案多种多样,绘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含义。

划于脸部两颊的纹图代表“福魂”,划于上唇的纹图代表“吉利”,划于下唇的纹图代表“多福”,划于手臂上的纹图代表“平安”,划于胸上的纹图,代表“财富、多子多福”,大腿上划纹图等代表“避邪护身”。

文身工具为带一根刺的文针。

上山选取带刺的白藤或红藤,在藤的一端留下一根锐利的刺,其它的刺都要剥去,制成文针。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海南岛,30年代黎族人的生活影像记录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海南岛,30年代黎族人的生活影像记录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海南岛,30年代黎族人的生活影像记录海南岛是位于南海北部的一座岛屿,又称琼州。

而黎族人是最早的海南岛原住民,源自古百越
族。

明朝大名鼎鼎的“海青天”海瑞就是海南琼山人,图为生活在海南的黎族男子。

秦汉时期的今海南地区属于南越国范围,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
和儋耳郡管理。

图为生活在海南的黎族人。

自汉元帝时期至南朝的一段时间内,海南地区未设郡县管理。

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始设崖
州,治所在今海南儋州市三都镇。

图为黎族人的茅草屋,其建筑材料多为木材、茅草、竹子和
红白藤,屋子外形似圆拱。

唐朝贞观年间,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等5个州共22个县。

有宋一代,在今海南地
区设琼州和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

图为正在织布的黎族妇女。

明清时期的海南岛属琼州府,1858年《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琼州(今海口)被辟为通商口
岸。

图为正在田间劳作的黎族妇女。

图为一对黎族母女,黎族妇女有纹面、纹身的习俗,女子到了12岁必须要纹面、纹身。

而纹面
图案的不同式样代表了所属部落的不同。

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占海口,当时驻守在海南岛的守军约有3900人。

1940年7月日军侵占
了海南岛的大部分领土。

图为当时日军进入海口的场景。

图中建筑是海口钟楼,建于1928年,钟楼高五层,墙体是用红砖砌筑的。

如今亦是去往海口得
必去景点之一。

黎族的神秘文身

黎族的神秘文身

黎族的神秘文身作者:王宇燕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22期文身,黎语叫“打登”或“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是黎族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文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黎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产物。

这样一种罕见的原始文化现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黎族文身也已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身习俗的源起黎族人的文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文身看成民族的标志。

如果生时不文身或不文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文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亦有所规定。

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文身,不同支系的黎族有不同的纹法,绝不能假借紊乱。

黎族女子只要长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文身。

倘若违背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文身,即便不幸与世长辞,亦不可避免地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遗留下的特殊标志,在文身的位置画上图案,才能将尸体置于棺柩之中,不然,逝者就没有资格埋葬在黎族集体的墓地之中。

关于黎族文身的文献记载很多,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最早记载黎族人文身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到明清时期,记载越多也越详细,有的文献里还绘有文身的图像,关于文身的起因也有说明。

文身的起因在民间传说中众说纷纭,在文献及诗文中所记述的4种说法中,比较普遍并被认同的说法是明代顾岕说的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其他文献也作出了概括性的叙述:文身“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

这点明了文身是祖先传下的遗规。

还有另外3种说法,一为防止被掳掠,“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

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

二为表示爱情的忠贞不二,“凡黎女将欲字人,各谅己妍媸而择配,心各悦服,男始为女文面。

【传统文化】黎族人纹身时有何习俗黎族纹身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黎族人纹身时有何习俗黎族纹身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黎族人纹身时有何习俗?黎族纹身发展现状
文身古老习俗正逐渐消失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介绍,按照黎族的传统习俗,文身是黎
族妇女结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个程序,黎族妇女文身的历史,至今已延续
了3000多年。

但是,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黎族妇
女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

2021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国家文化部门申请将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文化宣传处处长王建成告诉记者,今天,黎族妇女文身的文化
价值已经得到重新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正在采取行动保护黎族文身文化。

海南
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用了多年时间,拍摄了2000多张黎族妇女文身照片,对黎族文身图案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研究。

3000多年来,黎族文身的方式和图案基本没有变化。

因此,黎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文身图案记录了黎族远古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人类
史和民族史上较为罕见的文化遗传现象。

最年轻文身女约有70岁
黎族目前总人口约为124万,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有5个支系,各
个支系妇女文身按照祖先遗传的图案,互不相同,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
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
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
历史
也将划上句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黎族纹身与现代纹身的差异

黎族纹身与现代纹身的差异

黎族发展史《黎族纹身与现代纹身的差异》黎族纹身与现代纹身的差异摘要:黎族文身,在世界的民族族群中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

本文从纹身的工具和方法、图案和部位、时间差异和纹身的禁忌几个方面分析黎族纹身与现代纹身的差异。

关键字:黎族纹身现代纹身发展一、黎族纹身简介黎族,源于中国骆越人。

中国早期典籍所记载的骆越族习俗,涵盖了黎族;或者说,这些记载,至今还能看到残留历史印痕的,也只有黎族。

黎族文身,历史悠久。

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

在世界的民族族群中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

纹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

今天,黎族少数老年妇女身上还保留着文身的历史印痕,这些用血肉彩绘出的斑斓图画,为黎族的历史增添了璀璨的色彩。

纹身对于黎族来说,是一项神圣的人生生活内容,所以,纹身的仪式与过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视。

可以说,纹身过去是每一个黎族妇女生命礼俗中的成年礼,因此,文身的礼俗、仪式与禁忌也十分复杂。

黎族妇女文身是从6~20岁开始的,多数是由10~15岁开始的。

据不完全统计,40%的妇女是从13或14岁开始文身的,近20%的妇女是16~18岁开始文身。

20岁以后开始文身的比例很小。

但无论是哪个年龄开始文身的妇女,几乎是结婚之前文完。

文身在黎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其内容的丰富多采,历史的悠久漫长,使古老的民族文化意蕴更加深厚。

二、现代纹身简介现代纹身这一文化现象融合了时尚和流行,随着身体展现的文化兴起,让大家逐渐能接受身体的表现型式,纹身图案已经成为社会艺术品,而闻名的纹身师傅也被视为艺术家,社会学或人类学者也会以流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

现代人对纹身的理解又是包罗万象,极具个性化的。

这种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图案将伴随着人的一生。

这种身体语言的纪念性,激励性,解脱性,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

简析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 “被禁止” 与 “被终止”

简析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 “被禁止” 与 “被终止”

简析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被禁止” 与“被终止”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当两个民族产生接触和交流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往往既可能会相互接纳和融合,也可能会相互冲撞和冲突。

当两个民族的文化成分能够找到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的共同点时,它们就会相互接纳和融合; 当两个民族的文化成分一旦出现尖锐对立而且不可调和时,冲撞和冲突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而冲撞和冲突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在文化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获胜,另一方则被迫接受对方的文化,改变自己的原有文化成分———这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汉民族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形成的,它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北方农耕文化的特征; 黎族则是在中国南海的岛屿上形成的,它的文化具有热带岛屿文化的特征。

公元前110年,随着西汉王朝正式在海南岛设置郡县,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从此展开。

在黎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有一种文化成分的冲撞始终伴随着,时间竟然长达两千年之久———这就是两个民族对“ 文身” 现象的不同认识:汉族人认为文身是一种野蛮、丑恶的陋习,需要废除; 而黎族人则认为文身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是美的,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于是以历朝统治者为代表的汉文化势力,一直企图禁止黎族文身,而黎族人则在传统习惯风俗的作用下,一直在抗拒着文身的禁止政策,直到20世纪50年代。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长达两千年的黎汉文化交流过程中,在文身问题上,二者之间是尖锐对立且不可调和的,企图禁止和废除文身的势力始终来自于外部的汉族统治者而不是黎族内部,黎族在这一问题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黎族文身的最后终止。

一、冲撞的原因:两种文化对文身的不同认识( 一) 黎族人对文身的认识黎族人究竟是什么时候踏上海南岛的? 现在还是个谜。

浅谈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

浅谈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

浅谈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作者:段俊如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黎族的绣面文身具有浓厚的地方与民族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绣面文身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黎族姑娘已经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见的只有仅剩的年老的黎族女子身上了。

不仅是黎族的绣面文身,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保护传统刻不容缓。

关键词:传统文化;绣面文身;黎族女子0 引言“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传统文化的衰亡负责!”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协分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大声呼吁。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中国民间美术更是种类繁多,民间美术是一片埋藏着无数瑰宝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产成的特殊的积淀。

黎族在海南岛的西部地区聚居,其历史已有数千年,由于受海南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影响,黎族各个村寨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具有浓厚的地方与民族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绣面文身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黎族姑娘已经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见的只有仅剩的年老的黎族妇女身上了。

1 绣面文身的起源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从古至今记载有关于黎族女子绣面文身的内容从未间断,在许多文献和史书如:《山海经》、晋代王范的《文广春秋》、东汉杨孚的《异物志》等很多地方都有记载。

其后很多文人名士甚至于外国艺术家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描述过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

由此可见,绣面文身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

各种版本的绣面文身的传说故事在黎族村寨中也时有流传,其中一个讲的是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淹没大地,人类即将灭绝。

天神兄妹俩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上岛后他们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并约定好每年三月三相会一次。

时间越来越久,他们没有找到任何人烟,眼看自己在慢慢衰老,人类快要灭种却无能为力。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决定牺牲自己,文身纹脸,让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在这年的三月三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

子孙后代为了纪念先祖,便学习天神妹妹一样纹面,并成了习俗。

略论黎族妇女文身的起源

略论黎族妇女文身的起源
丰富的。虽 然我国也有一些 民族 尚存有此 风俗 , 只有 女性 但 文面的风俗 除黎族 外 , 只有独 龙族 如此 。 关于黎族 妇女 文 身 的起 源 , 目前 通 俗 的说 法 是 “ 印 烙 说” 也就是如 果妇 女不文身 的话 , 者死后 回不 了本氏族 , , 或 变成 孤魂野 鬼 , 或者容易被其 他氏族掠去当作奴隶 。 据刘咸 13 94年所做 的黎族 调查 , 于黎 族妇女 文 身 的 关 起 源一共有三种说 法 : 其一 , 文身是祖先遗 留下来 的规矩 , 后 代 必须按 照即有 的 图案纹 形进 行 文身 , 如果 生前 不进 行 文 身, 则死后祖先 因为子孙众多 , 无法辨 识 , 回不 了本家 或本 就 氏族 , 这样就会变成野 鬼 ; 二 , 其 由于上古 的时候 , 氏族 之 各 间互 相战争 , 而战争 的危 害是互 相结论 对方的妇女作为 战利 品 , 以, 所 为了避免 混淆本氏族与外 氏族妇女 , 氏族 内部就 各 流行对本 氏族 妇女 进行 墨面文身 ; 其三 , 上古之 时 , 人类遭 遇 大灾难 , 仅剩下姐弟 两人 , 碍 于天伦禁 忌 , 但 二人 无法 婚配 , 于是 雷公 在姐姐脸 上画上 线纹 , 弟弟 认不 出姐姐 , 弟俩 通 姐
意识形态 。
但是这种说法有 许多明显的漏洞 , 因为无论 是从 历史记
载, 还是从 实地 调查 的结 果来 看 , 证 明在黎 族社 会 对女性 都 歧视 的认识基本 上是站不住脚 的。 首先 , 黎族社会历史发展 角度来 看 , 烙 印说 ” 从 “ 是得不 到 证明的。一般说来 , 规模劫 掠其 他 氏族 的财产 、 员 的 大 人 现象是 出现在 原始社会后 期 向奴隶 社会转 变 的时期 。对于 黎族来说 , 从解 放 前 还 在大 多 数 黎 族地 区 的盛 行 的 “ 亩 合 制” 来看 , 其社会形态还远 未发展到这一 时期 。 而从黎族地 区广 泛流传的传说 、 故事 、 谣来 看 , 歌 黎族在 汉人进入黎族地 区以前 基本上处于相对分散 的状态 , 以发 所 生大规模互相攻击 、 相抢夺 的可 能性 也不 大 。所 以 , 互 即便 个别 氏族为 防止妇 女遭 到掠夺而进行文 身 , 也不会扩 展到全

中国少数名族的纹身历史和纹身代表的象征

中国少数名族的纹身历史和纹身代表的象征

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黎
家少女十二、三岁都要纹脸纹身,一是表示身体已发育成熟,二是可以避邪保平安
• “关于黎女纹身的记载和传说各有不同,据说黎族先人越人是崇拜蛙、蛇图腾的,所以他们就喜欢 在自己的衣服与身上绣上与蛇虫一样的图案”。长安刺青师傅说。

独龙江上游地区即所谓上江,满脸都纹刺,称大纹面,也就是鼻梁、两颊、上下后周围都刺上
菱形图案及线条;独龙江下游即下江一带,则只刺下额二、三路,象男子下垂的胡须,称小纹面。
• 独龙族妇女为什么纹面,东莞纹身师了解得知社会上流传 着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妇女纹面是为了装饰,是一种美的象征;

第二,纹面是原始崇拜和某种巫术活动的产物,纹面
们认为没有成人,要遭耻笑。

他们在胸部、腰部、脊背、手臂、大腿等处刺满了黑
色或蓝色的花纹图案。花纹图案中有龙、虎、象、八卦、
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等,也有刺上老傣文佛经文句的。
有的花纹还有一定的结构,十分复杂,在世界纹身民族中
也属罕见。
可以避邪;

第三,纹面是不同民族或家族集团的标志;

第四,独龙族妇女纹面是为了防止察瓦龙藏族土司抢
逼为奴。

这些少数民族的纹身传统在50年代后,就相继不再继
续传承了。
• 5、傣族纹身的盛行与信奉佛教有关。东莞纹身师说: 傣族男孩一到八、九岁就要进缅寺当和尚,学习佛理和传 统文化,接受宗教的熏陶洗礼,同时也就开始纹身,又叫 “夏墨”即刺墨。有进佛寺不纹身的人叫“生人”,被人
中国少数名族的纹身历史和纹身代表的象征
• 1、高山族都在身上刺上各种花纹是美的装饰。东莞纹身师介绍:“北部族群的男子通常在额前中 央刺一条短栅形纹,但不同社群还略有差异。这一习俗在台湾北部族群中较为盛行。尤其以泰雅人 和赛夏人则以黥面为美。因此,泰雅人有被称为“黥面番”之说”。

海南文脸女

海南文脸女

海南文脸女在中国的海南省,有个神秘的部族,女子到十三四岁,都要在身体上刻各种神秘的图案,这个习俗绵延千年。

这个神秘的部族为什么要以奇怪的文面示人?这个奇怪的习俗为什么能够延续千年之久?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是黎族在中国仅有的聚居地区,文面女就住在这片海岛上(图2)。

关于“三月三”的起源,黎族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一个故事与文面有密切的联系。

传说上古时期发洪水,一对兄妹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

为了重建家园,他们决定分头去寻找爱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一年过去了,兄妹两人都没找到心上人。

妹妹忍痛在自己的脸上刺上花纹,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然后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种族因此得以延续。

* 寻找文面女在节日狂欢的人群中摄制组没有找到一位脸上有纹饰的女子。

那些黎族阿婆甚至声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文面女。

“文面女”是否曾经存在过?从事海南地方文化研究的学者周伟民教授告诉摄制组,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远在秦汉以前,这支部族就从中国大陆的两广地区迁徙到海南岛,还带来了自己的民族习惯,其中就包括文身。

在先秦的一个很重要的典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黎族文面文身的文字记载,这种风俗已经延续了4000多年。

1931年,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做完民族调查后,著述《海南岛民族志》,其中就记录了他亲眼所见的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

1956年,中南民族学院学生也在黎族社会调查中找到了很多文身的黎族妇女。

按照黎族女子十三四岁方能文身的习俗来推算,那些曾经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文面的少女如今应是花甲老人了,能否找到她们?摄制组按照当年的调查路线,也将寻访的第一站锁定在五指山地区(图3)。

五指山地区的远古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好,但是摄制组却得知五指山周围众多黎族寨子里最后的一位文面女,已经在两年前过世了。

随行专家告诉摄制组,新中国成立后,黎家女子文面文身的观念逐渐淡化,年轻女子几乎不再文身,传统的文身技艺也慢慢失传,要找到她们绝非易事。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

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

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

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

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

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海南黎族纹身黎族纹面女(这些你听说过吗)

海南黎族纹身黎族纹面女(这些你听说过吗)

海南黎族纹身黎族纹面女(这些你听说过吗)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趣闻,而在其他民族的人来看是非常的有意思的,并且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相当于我国的瑰宝,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他们不用的魅力,那关于黎族的民族趣谈你都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跟着专业人士一起来了解一下黎族有哪些民俗趣谈吧!黎族人,他们原来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有些地方始终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通常是女性负责外出劳作,男性负责涉交,黎族人一般都非常的长寿,在黎族,五十到六十岁的人算中年人,八九十岁的人算老年人,并且他们的头发还是非常的黑亮,根本看不出有八九十了,而一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很多。

在黎族,小孩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需要从家里搬出去,离开父母生活,但是不会离家太远,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自己搭建歌屋子,男孩子一般需要自己动手,女孩子父母会帮忙搭建,这个房子有一个名字叫“隆闺”,男生住的叫“兄弟隆闺”,并且门上会有枪的标识,意为男子汉,女孩子住的叫“姐妹隆闺”,门上没有标识,一般大一点的房子可以住三五个人,小一点的就只能住一个人。

隆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它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能弯腰而入。

在黎族,妇女们都非常的勤劳且聪慧,有着高潮的织黎锦的技艺,但是现在基本上年轻的一杯都不怎么会了,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才会这些技艺。

而这些技艺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非常的资深,据说需要30年才能学好。

大家都知道黎族的女性是需要纹身纹面的,其实纹身纹面是有说法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区别不同的家族,为了避免近亲结婚,因为纹的图案不一样,但是随着解放后,这个习俗也被摈弃了,所以现在我们如果看到有纹身纹面的黎族人,都是最后一批纹身的黎族妇女。

关于黎族的一些民俗趣谈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有机会去到当地跟当地人坐下来聊一聊,了解一下当时的文化民俗,感受一下当地人口中的黎族趣谈,也不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黎族纹面文化

黎族纹面文化
海南房产
•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 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 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 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 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海南房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黎族纹面文化
• 黎族的纹面京身是黎族人主要的标记,据 说黎族先人崇拜蛇图腾,他们喜欢在自己 身上纹上与蛇虫一样的图案,而且黎族女 子的纹面也体现了贫贱富贵的等级关系, 纹面是有身份妇女的一种装饰。
海南房产
海南房产
•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 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闻 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 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 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 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 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 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黎族没有本 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 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论黎族女性文身背后的民族心理

论黎族女性文身背后的民族心理

论黎族女性文身背后的民族心理作者:王歆瑶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黎族女性的文身,是这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习惯,它由来已久,迄今为止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黎族女性文身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有所隐喻的民族心理,它是黎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黎族女性文身民族心理黎族是海南岛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占海南岛总人口的1/6。

在黎族的民族文化特征当中,最受人关注与研究的便是黎族女性的文身风俗,这是黎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殊民俗现象,许多研究人员都为此惊叹不已,现在海南岛一些偏僻的黎族村落里,还能发现这些女性文身的遗迹。

一、文身的由来关于黎族文身的由来,有很多种不同的传说,笔者从查阅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具有考证性的是《黎族支系的来源》里记录的传说:“在一次洪水之后,黎族仅存下一男一女,他们结成夫妻后生下兄妹二人,名为阿伐和娜黑。

阿伐和娜黑长大了,双亲就叫他们分头去找对象。

阿伐向东走,娜黑向西走,他们走遍天涯海角,结果找不到人,最后绕了一圈,兄妹重逢。

后来父亲暗中叫阿伐结鬃在前。

母亲也暗暗地给娜黑的脸上刺了又刺,绣上花纹,文面后一看,认不出来了,便告诉她:如果遇到结鬃在前的男子汉便可与他结婚。

同时父亲也暗暗告诉儿子,如果撞见文面的女子便娶她为妻。

于是,阿伐与娜黑又分头去找对象。

他与她走遍七七四十九个山岭,越过许多条大大小小的江河。

最后在一棵古树下相遇,由于娜黑文面,并且告诉阿伐她叫娜茵,所以阿伐不知道她原是自己的妹妹,后来他们结为夫妇,在海南岛繁衍后代。

”①文身的神话传说,一方面带着远古时期的神话色彩,另一方面也为研究人员研究文身的起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的,在时间的流逝中,这样的传说是否准确是无法进行考证的。

不过它也从侧面说明了黎族人对于文身传说的延续,传说的目的是让本族人相信,文身是祖先为了后代的延续而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必须传承下去。

海南黎族纹身

海南黎族纹身

海南黎族纹身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最早记载海南黎族纹身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文中说汉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时,在海南岛设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既指当时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这种习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

《水经注》转引晋王范所写《交广春秋》中就提到当时海南黎族“披发雕身”,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提到“妇及笄即黥面颊”,明清时期文献中有关黎族文身的记载就更多,更为详细,有的文献中还绘有文身的图像。

郭沫若生前来海南时,曾对这种习俗有感而发:“花门梨面传闻有,今到保亭始见之。

黎族积缁成习尚,妇容黥墨足惊奇。

虽云古道存民俗,想是奴徽剩子遗。

幸喜小姑逢解放,素颜不复类当时。

” 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

纹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黎族黥身纹脸的传统渐渐淡化,九十年代后这种习俗已经根绝。

目前只能在偏僻的黎寨中老年妇女中看到这种习俗的遗风。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国家文化部门申请将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名录。

黎族纹身的起因,民间有许多说法。

在黎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老先与荷发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荷发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

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

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明代顾坤所撰《海搓余录》记“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纹面、纹身
黎族妇女有纹面、纹身的习俗。

自汉代开始,已有3000多年历史,为什么纹面纹身,说法不一。

其中有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海南岛昌化江下游的江岸东寨,有一对恋人,男的叫亚贵,女的叫亚贝。

亚贝生得标致,能歌善舞,和亚贵相亲相爱。

对岸西村恶霸老夹家,看见亚贝非常美丽,起了歹心,强抢亚贝为妻,她被关进老夹家,啼哭了三年,终无笑声。

三月三那天,亚贵骑飞鹿搭救亚贝逃走,逃到昌化江源头,悬崖峭壁断了去路,而后面老夹家丁又紧追过来,就在这危急关头,亚贝用红藤刺往自己脸上乱刺,毁了自己美丽容貌。

当家丁抓回亚贝时,老夹一看已是一个全身疤痕的女人,就把她放走了。

从此,亚贝和亚贵住在五指山下,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过着幸福生活。

后来,黎族妇女为了
长期的纹面、纹身习俗,使黎家妇女形成了一种思想观念,传统文化。

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树的产物,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芳结晶。

认为妇女在世不纹面、纹身,死后就得不到祖宗的相认,成为无家可归的鬼妇。

她们普遍认为,纹面、纹身既是女人的美容,也是宗族的美德。

妇女不纹面、纹身,会被视为男女不
分,容貌不全,叛逆祖宗。

不纹身的女人,终身受歧视,甚至迫害致死。

尚未纹面、纹身的女性死后,必须在尸体上用木炭划出纹身的图案,才能入棺送葬。

否则,不得葬于本家族的墓山。

女子长到12—16岁时,必须进行纹面、纹身。

纹面、纹身对于被施纹者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

没有进行皮肤消毒,没有止痛剂,局部的发炎红肿,甚至溃烂,刺伤的痛苦,还有精神的压力,这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在纹面、纹身前,由母亲或纹婆对少女进行纹面、纹身风俗的传统说教,使其心甘情愿接受。

有不愿接受者,就将实行强制手段,使其纹面、纹身。

新中国成立后,黎族妇女不再治袭文身习俗了。

由于黎族不同支系,所以纹面、纹身的部位图案各有区别。

有在面部、手腕上端和小腿下端的,以点线纹构成平行形纹或其它几何图的。

有的除脸或上下肢的点线纹和铜线纹外,颈部上有垂直的双线条纹。

纹身的部位及身躯,包括脸上、脖子、胸脯、腹部、脊背、臀部、小腿等部位,且纹图复杂。

虽然各支系不同,所以图案及部位也各不相同。

各种纹面、纹身图案都有象征意义。

划于面部两颊的称为“福魂”图案,划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划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划于臀上的铜线纹图案称为“财富”,躯干部位多为“招财富,多正义”,下肢的为“护身”图像、图案等等。

纹面、纹身工具是用坚韧锋利的白藤或红藤梗叶棘刺制成,剥去不适当的棘,留下一根棘的梗上,制成“丁”字形的文针、纹面、纹身染料,是家种的两种染料草(黎语叫“干香”、“干拜”),把染料草放在陶盒里浸泡7天以上,经一番加工制成青蓝色的染料水。

使用时,用碗盛染料水,再加进适量的炭末。

开始纹身时,纹师用灯芯草蘸上染料水,象绘画一样先在受纹部位轻轻画出一预纹图样,然后用纹针沿图样一针一针地把染料水钉进受纹者体内。

一年四季中,秋季最适合纹身,因为春季女子上山种“山兰”稻,要下田种水稻,农活繁忙没空闲。

夏季天气炎热,流汗多,易感染。

冬天寒冷,皮肤干燥,创口易裂开。

纹身还要选择吉日良辰,牛日、猪日、龙日等日子才是纹身的吉日。

一天之中,上午和中午是纹身的佳时,如等下午纹身,施术时间长了光线不足,不易看清拟画的图案。

纹身的场地,不选在家居及村中公开场所,所以,纹身通常是到女子(布隆阁)为女青年专建的小屋内,或在山上草房里进行。

纹身是妇女的内事,男人不得参与,更不许偷看。

纹身之前要由纹师奉行仪式,杀鸡摆酒席设祭品,向祖先鬼神报告受纹者的名字,以求保佑平安。

然后,用树叶象征性地扫一扫施术场地,赶走“凶魂”,并把树叶挂在房门上,表示这里有人正在纹身,外人不许进入。

施术时,除纹师和受纹者的母亲外,还得邀请两三个纹过身的妇女参加,
主要是协助纹师完成各个施术工序。

所以,在施术过程中,受纹者往往疼痛得惨叫不绝,翻滚在地。

参与人员就对她采取强制手段,直至用绳子捆绑手脚以保证纹身的顺利进行。

如果受纹者难以忍受痛苦而不能一次完成的,还可分为二次或三次进行,故有的要用三、五天时间才能结束。

施术后,由于创口肿痛,受纹者往往数天内吃睡不好,在此期间,不得洁身、不得外出,禁同外人讲话,在创口结痂和脱落后,要煮龙眼树叶洗身。

纹身者的母亲要为其杀鸡或猪,摆请酒席,庆贺祖宗赐于受纹者美丽的面貌。

对纹师和参与施术妇女,主人应付一定数量的酬金,如光洋、大米等。

有的地区还向纹师送牛一头酬谢。

要是纹身失败,则归于鬼神作乱,受纹者之家要敲锣打鼓,杀牲口祭祖先鬼神,祈求祖先鬼神赐于受纹者美丽的面貌。

黎族妇女的纹面纹身能代代相传,遗存今天是世界罕见的一个奇迹。

不管出自何种原因,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有自己的审美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文明昌盛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