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双簧信” 王敬轩) 双簧信 刘半农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大规模革命性运动,也是中国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运动之一。

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国家危亡之中。

旧的封建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传统文化形态受到冲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中国人民急需寻求改变现状的出路。

2. 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实事求是”、“民主与科学”,提倡人本主义和民族解放。

这些思潮对新兴的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文艺创作热情。

3. 文艺团体的建立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离不开文艺团体的积极参与。

一批有识之士秉持着“文学革命”、“文艺解放”的思想,纷纷组建文学研究会、文学社团等组织,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1. 文学创新的突破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表现在文学创新的突破上。

革命前的中国文学陷入了保守和僵化的局面,而五四文学革命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现实主义,注重以人为本的表达方式,提倡真实、生活化的创作。

2. 文学理论的革新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革新。

五四文学革命之前,中国文学理论主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文学理论经历了一系列革新与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和表达方式,如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等。

3. 文学思潮的多元化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由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不同文艺团体和作家们开始以不同的理论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如新小说、新诗、新戏剧等,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结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涵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总的清算,就必须同时去 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适宜宣传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 学、白话文。于是,他们在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成了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文学革命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37.7-1949.7年以全民族抗战文学为开 端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 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 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 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 5 月开始启用国立北京大 学。
自1916年蔡元培掌北大以后,风气大为改变。
梁漱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评价蔡元培: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义革命 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 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新青年》是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每号约100页, 6号为1卷。
期号 时间 性质 地点
1卷1号~3卷6号 4卷1号~6卷6号 7卷1号~7卷6号 8卷1号~9卷6号
1915、9、15~ 1917、8、1 1918、1、5~ 1919 1919、12、1~ 1920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在 上海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二卷一号起正 式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胡适(18911962)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 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强 烈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 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 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 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 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 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 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钱、刘二人的“双簧信”
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 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 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 论加以汇集。
钱玄同
刘半农写复信《复王 敬轩书》,逐一辩驳。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 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刘半农
2、后期(1918-1921):
(三)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 《惠的风》。 鲁迅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标志着 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叶 绍钧、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的“问题小说” 以及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的“乡土小 说”;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的“浪 漫抒情小说”。 散文则有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野草》 等。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力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必然,是经历了清末民初20余年的文学现代化 准备期后的爆发。

(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
“肉”与“灵”的统一中 去表现“人”,,主张 “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 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学”;进而在《平 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 文学”口号。
【周作人】 (1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67)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 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 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 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 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 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开 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 1、在语言层面上,白话取代了文言,现代汉语得 以确立,为20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2、在思想内容上,现代意义的人学思想得以确立, 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取代了“文以载道”“代圣贤 立言”的封建文学观。“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五四运动(注:指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功,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 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 人才晓得为自己而存在。(郁达夫《中国新文 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②“言文一致”的变革“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在1897年以后,裘廷梁、陈荣衮等维新人士从“启民”的角度相继提出了白话和文言统一的主张。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并思考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⑴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 文学研究会 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 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 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 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 生而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 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 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 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 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 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 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周作人、傅斯年等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 聋发聩的宣言书。向青年提出“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 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 望。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 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 的文学。
3、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 新月社 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 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 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 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 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 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 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郭沫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的光, 我的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 !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对 法国画家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库尔贝不从时俗,按照 实际生活的面貌作画,被当时巴黎官方评论家们讥之 为“现实主义”作品。库尔贝为表示抗议,索性树起 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以后现实主义一词便作为一种创 作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 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 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 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 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

三是描写的客观性。就是作家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 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 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 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契诃夫曾经劲告自己的哥哥, 写小说时务必做到:不要冗长的高谈阔论,而要采取 “彻底的客观态度”。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早已存在,而且在不断 发展。在欧洲,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 义,就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

周作人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与借鉴主要是在 “人文主义”方面: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 想”。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 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 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 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 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 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 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 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 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 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 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 化的40年代文学;
中国白话文学的运动 当然不完全是我们几 个人闹出来的,因为 这里的因子是很复杂 的。我们至少可以指 出这些最重要的因子: 第一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
第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 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 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 界文化接触了,……此外,还有几十年的政 治原因。
(胡适:《逼上梁山》)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还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 (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提出文改良“八事”主张,此文是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 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主张:“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 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滥调套语。六曰,不用 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表现“人”
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新文学刊物的发展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 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 (鲁迅)等轮流主编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 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 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晌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和标志 五四”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 开始。 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 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给国人带来了民 主、共和的曙光。但不久之后,革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为复辟帝 制做思想文化准备。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并于1915年当上 了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更加黑暗, 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 至“五四”前夕,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晚清历次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 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 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溃尊孔复古逆流, 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根本上要在传统 文化的劣根上动手。声势浩大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启蒙 救国热望中掀起的。
(二)标志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开始, 《青年杂志》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 为开端。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三)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 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政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 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与科学(赛先生SCIENCE)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 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来不及区分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和可供现 代转化运用的部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那是为了 打破封建思想制酷,重新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思想先驱们在勇猛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向青年宣传近代西方的各种思 想学说。卢梭的民约论、弥尔的自由论、叔本华的自我意志学说、尼采的超人学说、易卜 生的个性主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等等,都在《新青年》以及后起的一些刊物上得到 了介绍。当时的思想先驱们在介绍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学说时,虽然还缺乏历史的、系统 的分析和批判,但他们看重的是这些学说中与中国封建伦理相对立的因素,并且将这些学 说作为反对中国封建伦理的思想武器而介绍到中国来,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肯定的。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传统
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

这场文学革命始于1915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持续到1927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试图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和创作形式的丰富性。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多种文学思潮,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写作,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开展了大量的文学实验。

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性的深层次。

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

再次,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
文学迈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它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光辉篇章。

知识框架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知识框架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 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之始,两个发起人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陈激进,胡平和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其是非 甚明,必不容匡正为是。(陈独秀) 胡承认文学革命还可讨论……,态度太和平了, 若按他这个态度做去,文学革命至少还需经过 十年的讨论与尝试。(胡适)


三、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1)胡适的《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以“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 文学革命的宗旨。
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 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 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 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胡适《建 设的文学革命论》)

(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
“肉”与“灵”的统一中 去表现“人”,,主张 “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 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学”;进而在《平 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 文学”口号。
【周作人】 (1885~1967)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 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 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 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 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 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 周作人《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 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 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 汉族,湖南长沙人, 汉族,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 年 月 20日生。高级民主人士、学者、 日生。 日生 高级民主人士、学者、 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 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 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任馆长,第二、 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 任上海《苏报》主笔。 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 年后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 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 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 北议和南方代表。 北议和南方代表。 Nhomakorabea胡适
陈独秀
5、几大刊物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 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二)如何建设新文学 1、1918年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把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2、周作人《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内容 要从“肉”与“灵”统一中表现“人”。 《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提倡白话文 1、产生的背景 2、以陈独秀《新青年》为阵地,兴起 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陈 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二、五四文学革命 1、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2、开端: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3、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 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4、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文学革命。 “双簧信”

现代文学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文学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 的思想解放运动, 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组 成部分, 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 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 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 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 新思想、 新思想、新观念 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上所做的两个 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破)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立)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 主义文学的攻击。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 (二)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五 四新文化运动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 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 (三) 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 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双簧信” 双簧信”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3月,《 年 月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在《新青 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 年》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和《复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 王敬轩”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王敬轩”其实 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 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他把当时 社会上各种反对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这样一个对立面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逐条加以驳斥, 逐条加以驳斥,在驳斥中阐明新文学倡导者 的主张。 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五四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其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中,梁启超等人提出的三界革命指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阵地。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他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3、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分不开,文学革命的参加者如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沈雁冰等人也积极翻译外国文学,《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许多刊物都大量刊载翻译作品。

在创作实践中,他们从中国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出发、对外来的思潮进行选择,将其中国化,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汲取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也受到泰戈尔,歌德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诸如此都证明着外来思潮的影响作用和中国作家的本土化的努力。

4、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用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并激烈的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并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1918年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以此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1915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个方面的革新与解放。

5、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社团,其中代表性的有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其宗
旨是“为人生”,《小说日报》是其会刊;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语丝社与文学研究会相近,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林语堂、周作人等也是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6、五四文学革命以破坏旧文学开道,与守旧的文学思想与势力发生了冲突与斗争。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其中,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尖锐。

二、思考题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文学观念与现代化建立了联系;文学格局的调整;报章杂志的繁荣;语言变革。

2 、文学革命又怎样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就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学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3、五四文学全新的风貌又怎样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于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文学作品多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创作方法的探索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