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五四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其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中,梁启超等人提出的三界革命指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阵地。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他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3、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分不开,文学革命的参加者如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沈雁冰等人也积极翻译外国文学,《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许多刊物都大量刊载翻译作品。在创作实践中,他们从中国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出发、对外来的思潮进行选择,将其中国化,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汲取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也受到泰戈尔,歌德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诸如此都证明着外来思潮的影响作用和中国作家的本土化的努力。

4、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用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并激烈的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并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1918年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此为文学革命的宗旨。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1915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个方面的革新与解放。

5、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社团,其中代表性的有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其宗

旨是“为人生”,《小说日报》是其会刊;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语丝社与文学研究会相近,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林语堂、周作人等也是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6、五四文学革命以破坏旧文学开道,与守旧的文学思想与势力发生了冲突与斗争。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其中,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尖锐。

二、思考题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文学观念与现代化建立了联系;文学格局的调整;报章杂志的繁荣;语言变革。

2 、文学革命又怎样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就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学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3、五四文学全新的风貌又怎样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于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文学作品多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创作方法的探索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