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绪论
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
一.关于出版
1.出版一词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容
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
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
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是
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一.书籍制度
定义: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
1.定义:简册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
5.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
6.帛书: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7.册叶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来新的制度,史称“册叶制度”,这里主要介绍版式和装帧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中国图书的分类
一.六部四略
汉成帝河平三年,学者向、歆父子经过19年不懈努力将其所抄清的图书编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
二.1896年,康有为刊布《日本书目志》
第四节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
一.秘书监
东汉政府创置了战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的一个主修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
秘书监既是机构名称,又是该机构最高长官的名称。
二.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三.史馆制度滥觞于东汉,确立于唐代。
第一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
第一节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
一.汉字的产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话述及汉字产生之前先民们曾使用过三种记事方式,即八卦、结绳、书契。
二.仓颉创字与现代结论
1.关于汉字的发明者,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有多种的说法。
2.文献记载更多的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造字之说。
3.比较可信的解释是,仓颉作为朝廷主管文字的史官,较留意文字的使用功能问题,因而曾经对当时已流行的文字进行过一番开创性的整理工作。
4.迄今为止,仓颉作为皇帝的史官、汉字的创始者,仍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第二节夏商文明及图书起源
一.图书起源
1.图书文献产生于夏代
2.归纳起来,《河图》、《洛书》传说的容,与夏代文明的认识水平相当。
可以
说,《河图》、《洛书》的传说是夏代先民灵物崇拜意识与使用早期文字实践的综合产物,从而显示出终夏一代可能已经完成由文字使用到积累成图书文献的历史性进程。
第三节图书的早期形态
一.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有四大辉煌的史料发现: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遗书、阁大库档案
二.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主要是指20世纪初在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殷商甲骨。
商朝统治者将占卜的结果及其应验情况书刻在甲骨之上。
由于文字大多是占卜情况的记录,故称为“卜辞”。
注:甲是指龟的腹甲与背甲,骨是指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
三.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
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
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
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
四.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考古学、文字学、古代科学技术及考古文献整理等方面也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系统的成熟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和编辑的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的意义。
五.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主要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具有历史容的篇章
第四节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
一.史官职守
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负责王室朝廷与文字书写有关的一切要事,书写皇帝的诰示号令,记录国家的军政大事、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使其中的三大要务。
这些活动中自然已经包括了对文字记录材料,即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等工作,所以,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应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二.早期的编辑活动程序
1.材料加工
2.编次成册
3.集中典藏
4.分类管理
5.反复使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
导读: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其间历时295年。
这一历史时期因周王室东迁史称东周。
第一节学术下移与私家著述的兴起
一.史官制度的演变与学术下移
1.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
(1)我国上古时代,书籍和著作权都集中掌握在朝廷任命的史官手中,只有极少数的上层贵族子弟能够接受教育。
春秋末年,随着奴隶制宗族制度的不断衰落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步强盛,上层贵族和御用史官把持书籍、垄断知识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2)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说明周王朝的史官制度已遭到破坏,史官地位被削弱。
2.简述学术下移
春秋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周王朝的衰落,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兴起,中国的学术开始打破贵族阶级的垄断,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学术下移。
二.百家争鸣与私家著述的勃兴
1.简述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事称之为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兴新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孔子的编辑活动及其历史意义
一.私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1)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①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没落,以垄断为标志的官学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
②在王室诸侯无暇顾及官学之时,私人讲学之风开始慢慢涌动,以
③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纷纷设学授徒,私学遂由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二.编订六经
三.编订六经的思想原则
1.去除重复
2.述而不作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4.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校准家是周宣王时的宋国大夫正考父,《商颂》是正考父的代表作。
5.孔子编订六经的出版学地位
孔子编订六经,通过对上古,尤其是周代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他在这一编辑实践中所确立的原则与方法,则对后世的编辑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编辑学家,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第三节先秦著述的编辑与传播
一.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1.《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
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辑的最高水平
2.编辑体制
(1)编年体(《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国别体(《国语》,国别史,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之作,故亦称《春
秋外传》)
(3)纪事本末体
二.先秦古籍的抄录与传播
1.先秦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发展缓慢,书写材料笨重,加之各国文字存在差异,图书需求的市场一直未能形成,其图书文献的传播是在一定围通过抄录的方式进行的。
2.余嘉锡先生证实,首先,当时的著述文字大多单篇或数篇抄录传世。
先秦古
籍原本大多毁于秦火,今传本大部份经汉儒整理编辑,但是从有关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简策实物中,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先秦古书大多以单篇散章抄录传世的情况。
第四节竹帛与简策制度
第三章秦汉时期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图书编校机构
一.秦王朝的统一与文化政策
1.书同文
秦统一以后,原六国文字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文字使用情况较为混乱,直接影响到政令的畅达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于是,迅速统一文字就成为新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此,秦相斯奏以秦文字为规,“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开始了“书同文的进程。
2.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
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以前的列国史记和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
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秦代和汉初的文化传播及图书编辑活动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破坏。
三.两汉政府的图书编校机构及其编校活动
(一)政府图书编校机构
1.汉高祖邦定都长安后,丞相萧何在未央宫中督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编校场所。
2.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
(二)重大的编校活动
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今字石经,是刻于东汉熹平四年的石经,它是官方校订的儒家“七经”的刻石,由蔡邕、光禄大夫赐,谏议大夫马日*等人书写,光和六年告成,立于城南太学门外,并列相接,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种儒家经典。
第二节两汉时期辉煌的编撰成就
一.字书编纂活动的开创与发展
1.在我国传统学术领域,素有“读经要自识字始”的观点。
2.《尔雅》首创按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3.(1)《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全书将收录的9353个汉字,按部首、形体分为540部。
(2)说文解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
首创部首分类法
集中系统地阐述,并应用了六书理论,为后来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钥匙。
反映了许多古代社会历史方面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4.《方言》,全称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词典。
第三节《史记》与《汉书》
一.《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二.《汉书》
1.四体结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采用《史记》,又略有改动,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纪(12)、表(18)、志(10)、传(70)四部分组成。
2.对于《史记》和《汉书》的评价
1.班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干预,故《汉书》对于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2.司马迁创作《史记》,寄慨遥深,史识亦高于《汉书》于人于事。
第四节向、歆的编校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一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向、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
其成果,以目录学上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从编撰学上讲,从此先秦以来流传无序的古书以新貌问世,并在编纂体例上给后世的编辑出版活动以极大的启示,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二.编校整理活动的规模和程序
1.取本参校
2.编次定名
3.撰写叙录
4.杀青缮写
5.分类编目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