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动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理论与方法二、提名单位:四川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该项目围绕动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这一国际学术前沿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的基础研究成果:1. 构建了基于粒计算的增量学习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降低了数据快速增长时学习模型及算法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
2. 设计了面向异构信息系统的粒化分析技术与近似计算模型,突破了传统近似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3. 提出了数据体量大限制下的多粒度并行大规模知识获取方法,实现了海量动态数据的多粒度高效知识发现。
该项目研究得到多国院士和AAAI/AAAS/ACM/IEEE等学会Fellow以及多位重要期刊主编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应邀在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二十余次,形成重要国际影响,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我单位严格按照《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的相关规定,对推荐书内容及全部附件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确认该成果符合相关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推荐材料全部属实,且未发现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情形。
综上,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如何从大数据中高效实时地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大数据所呈现的体量巨大、多源异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知识发现理论与方法面临重大挑战,亟待发展新一代大数据知识发现技术,以突破现有成果的局限性。
项目组在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持续资助下,历经十余年协同攻关,以粒计算理论为基础,以典型粗糙集模型为对象,以增量学习技术为手段,以云计算并行框架为支撑平台,在动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的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如下的重要科学发现。
1. 构建了基于粒计算的增量学习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揭示了不确定性知识在多层次粒度空间中的单调性演化规律和动态关联1机理,提出了不依赖于全量数据的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的增量计算理论与方法,降低了数据快速增长时学习模型及算法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 :11项目名称:西南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与应用提名意见由四川农业大学柯永培教授主持的“西南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与应用”项目,根据西南生态特点和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优异自交系匮乏、育种效率低等关键问题,发掘优良种质资源,开展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历时30年,育成高配、高产、多抗、优质自交系156、698-3、成自2142、K169、K236和K305,取得了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的突破,拓宽了西南玉米种质基础;育成审定优良杂交种19个,取得了优质、高产、生物与非生物抗性聚合育种的重大突破及西南耐夏播与宜机品种选育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西南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玉米穿梭系谱育种法”,实现自交系和杂交种同步定向选育,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培育了一批优良特异育种新材料,丰富了玉米基因资源。
获植物新品种权15项、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115篇。
育成品种在西南区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1.5亿余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8亿多元,为西南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达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根据西南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和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玉米优异自交系匮乏、育种效率低等关键问题,发掘优良种质资源,开展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历时30年,取得了以下成果。
1、育成高配、高产、多抗、优质自交系156、698-3、成自2142、K169、K236和K305,取得了优异自交系选育的突破,拓宽了西南玉米的种质基础。
这些自交系产量GCA高,与西南骨干系产量SCA高;新疆制种产量380-450公斤/亩;抗大、小斑病等西南玉米主要病害4-5种;容重725-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1.0-13.6%,粗淀粉71.7-77.8%,赖氨酸0.25-0.35%。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12项目名称: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意见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
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
获得“标准规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成果在四川、贵州、三峡库区(重庆、湖北)、甘肃、广西等地区推广应用,提高了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灾害预警的成功率,准确识别和提前预警数十个大型滑坡,保证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川省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领域。
西部山区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每年因此而造成数百上千人的人员伤亡和数十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巨大。
重大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地质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0%,且绝大部分属于未查明的隐患,其中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就是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
十余年来,本团队一直在开展三峡库区数百个滑坡的监测预警工程和西部山区数十个大型滑坡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基于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的综合预警方法。
近五年来,依托于973计划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课题,通过多单位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将防灾关口前移至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构建了基于致灾因子的地质识别和基于三查体系的技术识别体系,深化了基于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的预警理论方法,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使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逐步走向业务化运行,并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报,推动和引领我国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008]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008]](https://img.taocdn.com/s3/m/0be628dda98271fe900ef9a7.png)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7项目名称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我国是口腔感染性疾病,如龋病、牙周病的高发国家,发病率60~90%,同时口腔也是多种全身性疾病(肝炎、结核、艾滋病等)重要传播途径,经口腔的交叉感染严重危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是口腔科最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防止病人经口腔科治疗而导致的交叉感染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中之重。
口腔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与全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体最大的菌库之一。
研究发现口腔常驻菌、一过性病原菌均可成为口腔科感染的重要源头。
因此,针对口腔微生物特点,阻断经设备器械耗材等引起的感染是确保口腔科医疗安全的关键。
长期以来,口腔科感染防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是:①口腔科感染的核心微生物是什么?②牙科手机是引起口腔科感染的重要源头!如何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所引起的口腔科感染?③缺乏口腔科感染防控的新技术和评价标准。
口腔疾病治疗的特点是多次反复,对设备器械耗材高度依赖。
口腔科器械品类多、体积小、结构复杂、可多次使用、不易清洗、不耐高温等, 给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带来困难。
牙科手机在日常口腔诊疗工作中使用频繁,直接接触患者的牙齿、龈沟液、唾液、血液等组织及患者口腔中的各类微生物,在高速运转后停转可产生负压回吸,导致牙科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污染,如果处理不当,是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安全。
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的防控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是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的关键。
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口腔科感染控制新技术研究,率先开展口腔科感染微生物的系列研究,发现疾病相关“口腔核心微生物”与口腔科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具有一致性,为感染防控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建立了以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为核心的口腔病原微生物阻断技术和标准化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流程,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的口腔科感染;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构建口腔科器械集中消毒灭菌的安全管理模式与诊疗环境卫生消毒方法,切断口腔科感染传播途径。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20项目名称:深地探测中的地球电磁与重磁协同多维探测技术及应用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深部壳幔结构大地电磁与重磁协同解释模式、深层油气和地热勘探重磁电三维面元观测与联合解释技术、中浅层针对目标提的高精度精细探测的四维时移重力和时移电磁勘探方法,开发了重磁电联合反演方法与系统软件;在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塔里木等深层油气勘探和西藏地热,以及川滇构造带矿产勘查等方面勘探实践,在三维重磁电观测与联合解释和四维时移重磁电勘探方法领域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起到引领和开拓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社会效益。
专家鉴定认为,项目开发的基于柱坐标和球坐标的二三维大地电磁正反演、三维大地电磁面元观测与正反演、三维重磁复式采集与物性反演、四维重力电法时移协同油气监测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提出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在大庆、辽河、塔里木、青海、四川等知名油田,以及在川滇成矿带、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等热点地区使用,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效果和基础研究突破。
开发的实用化重磁电联合反演解释软件和大地电磁解释工作站,国内外用户已突破300余家。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德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2项,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情况介绍在国家“深地探测计划”重大发展战略中,成都理工大学、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组成联合研发团队,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石油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了“深地探测中的地球电磁与重磁协同多维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开发了三维大地电磁面元观测与正反演、三维重磁复式采集与物性反演、四维重力电法时移协同油气监测等新技术,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西藏地热勘探和固体矿产勘查等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四川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饲用重组角蛋白酶的创制与应用二、项目简介我国饲料工业和养殖业每年需要蛋白质饲料原料约8000万吨,但缺口超过4000万吨。
而另一方面,每年有超过300万吨高蛋白质含量的羽毛和猪毛等畜禽屠宰加工副产品被丢弃,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是羽毛和猪毛中的主要蛋白质为角蛋白,其含有大量二硫键而几乎不能被动物消化利用。
角蛋白酶(keratinase)可水解角蛋白中的二硫键,既可促进动物对角蛋白的消化利用,又能生成具有提高免疫、促进氨基酸和矿物质吸收、促进肠道发育等保健功能的小肽,因此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国外对角蛋白酶已有部分研究和产品,但饲用角蛋白酶产品及其配套应用技术在国内外尚属空白。
因此,在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高酶活重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等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历时8年,投入经费216万元,针对我国当前饲用角蛋白酶研发的空白,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高效角蛋白酶基因工程菌株;并定向突变角蛋白酶基因,提高重组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和热稳定性;探明重组酶的结构、性质和功效;同时,优化角蛋白酶规模化生产工艺参数;研究饲用角蛋白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建立相关应用技术,为角蛋白酶的工业化生产、废弃角蛋白的循环利用和饲料蛋白资源开发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成功构建了可高水平表达地衣芽孢杆菌kerA的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其中重组菌P.pastoris pPICZA-kerAwt表达的重组酶纯度高,与羽毛粉角蛋白亲和性好。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通过两种不同的密码子优化策略优化亲本kerA基因,提高了饲用重组角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在亲本kerA基因引入两个Cys生成二硫键,提高了饲用重组角蛋白酶的热稳定性。
研究并优化筛选了重组菌P.pastori pPICZaA-kerAoptil在规模化条件下的适宜发酵参数,生产了重组饲用角蛋白酶产品,构建了酶活检测方法。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提名单位及提名意见1、项目提名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由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持的“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名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针对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繁殖规模减小、资源量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构建了以提升放流苗种质量为目标的雅砻江裂腹鱼类生态繁育技术体系,利用雅砻江原生裂腹鱼类通过精准配对技术提高了苗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研究建立的“四级繁育”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育苗及放流;同时建立了裂腹鱼类放流标记及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在大规模放流标记的基础上,回捕分析表明持续增殖放流活动和水库生态调度对雅砻江锦屏段的裂腹鱼种群产生了补充作用。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支撑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3篇。
项目实施期间,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复意见,累计放流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鱼苗1000余万尾,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项目成果还推广到多个鱼类增殖放流站及裂腹鱼养殖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专家鉴定,该成果总体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项目简介裂腹鱼是雅砻江最具代表性的鱼类,是本地优势种群,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在推动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的过程中,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影响。
在共抓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本项目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分层取水、下泄生态流量等鱼类保护专项措施。
为研究裂腹鱼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在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牵头下,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成立了科研组,经过近十年研究构建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的综合保护技术体系,实现了雅砻江裂腹鱼类种群的延续。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提名单位及提名意见1、项目提名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由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持的“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名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针对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繁殖规模减小、资源量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构建了以提升放流苗种质量为目标的雅砻江裂腹鱼类生态繁育技术体系,利用雅砻江原生裂腹鱼类通过精准配对技术提高了苗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研究建立的“四级繁育”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育苗及放流;同时建立了裂腹鱼类放流标记及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在大规模放流标记的基础上,回捕分析表明持续增殖放流活动和水库生态调度对雅砻江锦屏段的裂腹鱼种群产生了补充作用。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支撑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3篇。
项目实施期间,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复意见,累计放流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鱼苗1000余万尾,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项目成果还推广到多个鱼类增殖放流站及裂腹鱼养殖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专家鉴定,该成果总体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项目简介裂腹鱼是雅砻江最具代表性的鱼类,是本地优势种群,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在推动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的过程中,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影响。
在共抓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本项目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分层取水、下泄生态流量等鱼类保护专项措施。
为研究裂腹鱼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在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牵头下,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成立了科研组,经过近十年研究构建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的综合保护技术体系,实现了雅砻江裂腹鱼类种群的延续。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2019年度)项目名称:基于干细胞的牙再生研究提名单位(专家)意见:该项目长期目标是通过牙再生彻底解决牙病治疗目前无法突破生理性修复的瓶颈。
自1991年以来,该团队从牙发育起源的颅神经嵴干细胞出发,系统研究了干细胞在牙发育中关键作用,积极探索了牙发育过程中微环境对干细胞成牙分化的调控机理,成功建立了干细胞成牙分化体系,并基于牙发育原理成功再生出具有生理功能的牙髓、牙周及牙根。
该团队从牙发育角度出发,以干细胞分化为研究主线,探索干细胞分化调控机制,指导临床治疗。
先后发现牙囊干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能力,与牙周干细胞成牙分化差异调控机制;首次揭示上皮根鞘细胞与牙囊细胞相互作用对牙根发育的相关调控机理;形成一整套干细胞成牙分化理论体系,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构建了牙功能组织模块再生新技术,有望开拓牙髓病、牙周病与牙缺失治疗的新策略。
上述成果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47篇,该项目8篇代表作共被他引198次,其中包括Cell Stem Cell(IF 23.29)、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 50.167)、Nature Reviews Cancer(IF 42.784)。
2017年付小兵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对中国再生医学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本团队在牙再生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确定了本项目处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本项目受邀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次,获批发明专利8项。
培养教授15名,副教授10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博士79名,硕士52名,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
项目成果得到国内外口腔医学界的充分肯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口腔医学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
牙病直接危害人类全身健康,牙周病直接引发结直肠癌,而牙缺失则与阿尔兹海默病密切相关。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2019年度)一、项目名称复杂钢结构精准施工控制与信息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针对复杂钢结构精准施工控制与信息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应用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联合研究,研发了大型复杂钢结构时变过程安全分析与性能控制技术;建立了多系统和全流程的企业级BIM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开发了复杂钢结构精准建造成套技术及装备。
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型复杂钢结构时变过程安全分析与性能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已在海内外89个钢结构项目成功应用,实现创收123.57亿元、创利8.23亿元,含钢结构分部工程创收56.73亿元、创利5.08亿元。
获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凉山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成果应用工程获鲁班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2项、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7项和国家优秀焊接工程奖3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授权专利48件,含发明专利27件;获软件著作权6项;获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8项;编制国家标准1部、地方标准1部和地方标准图集2册;发表科技论文46篇,含SCI/EI论文19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获“四川省金属结构行业杰出人才奖”2人、“成都市能工巧匠”称号1人、“成都工匠”称号2人和“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金属结构和施工技术领域。
复杂钢结构建造存在多工种配合、多专业协调和多阶段适配需求,还受到施工长期性、条件多变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差异性等多因素影响,一直存在施工力学理论不完善、结构性能控制目标模糊、过程管理困难、施工安全风险巨大和装备技术集成化应用水平低下等问题。
如何从结构性能控制、协同管理和建造装备集成开发应用等多途径着手,精准高效地控制建造成为共性难题。
项目依托企业自筹经费,历经10余年产学研合作,研究了:复杂结构建造全过程时变力学分析理论及控制方法、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建造技术和精准建造辅助装备成套技术三个主要方面内容。
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项目

14 19KJJB2206 面端头悬顶压裂控
刘生龙、殷绍林、
全监察局安全技术中
制理论与技术
韩波、彭芙、何谷、
基于构效关系的中 川大学、成都大学、
李俊龙、刘丁、张
13
19KJJB2204 药活性物质发现及
成都普思生物科技股
省中医药局
强、谢欣、张运春、
其开发应用
份有限公司、四川协
夏柯、黄维
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华蓥山煤业股
黄炳香、马云成、
份有限公司、中国矿
坚硬顶板采煤工作
吕俊高、赵兴龙、
业大学、四川煤矿安
附件
2019 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项目
序号 编号
一等奖
(一)自然科学类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提名单位
宋永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
研究院)、刘俊勇(四川大学)、
多约束条件下的电网安全分 林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
1 19ZRKX0092 析与运行优化理论
成都市 究院)、胡泽春(清华四川能
源互联网研究院)、向月(四
教育厅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
院、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
刘世荣、刘兴良、
岷江上游森林植被 保护研究所、南京大
孙鹏森、安树青、
恢复与水源涵养功 学、四川大学、电子
11
19KJJB2173 能提升关键技术与
史作民、徐庆、冯 省林草局 科技大学、阿坝藏族
秋红、张远东、蔡
应用
羌族自治州林业科学
蕾、刘千里
四川大学、航空工业
刘怡光、游志胜、
面向高空高速空基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
阳治平、刘营、张
平台的多图像联合 有限责任公司、电子
关于申报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的公示【模板】

关于申报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根据《四川省科技厅关于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川科奖〔2019〕8号)要求,现将我单位参与完成、拟通过**大学提名申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项目名称:灾害环境下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与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简介:针对高风险地质灾害、强地震、高地应力等灾害环境下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与修复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组经深入研究,形成主要成果:构建了复杂地质条件和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的链生结构模型;创建了高地应力隧道非对称大变形和强震区隧道震裂岩体的判识和支护体系;提出了强震后路基震损系列评价方法和挡墙快速修复技术;提出了桥梁震害快速评价方法和梁式桥失效路径;构建了公路隧道震害快速评估、修复和安全监测技术体系。
主要完成单位:1**大学、2四川都汶公路有限责任公司、3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南瑞集团有限公司、5**大学。
主要完成人:1孟陆波、2李天斌、3马洪生、4何雁、5凌骐、6张斌、7任洋、8羊勇、9何成、10赵灿晖、11范刚、12王联。
申报类别:科技进步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复杂环境中趋化模型的数学理论二、提名单位意见项目组聚焦于复杂环境中趋化模型相关问题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原始创新,针对粘性流体等复杂环境中几类具有强烈生物学背景的趋化模型,提出了其适定性理论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些公开问题,取得了若干原创性的成果和重要的科学发现。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解决了数学家M Winkler提出的具有多孔介质扩散的趋化-Stokes模型整体适定性的公开问题。
(2)建立了具有信号产生机制的Keller-Segel-Stokes模型在二维情形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及一致有界性。
(3)在适当条件下建立了具有信号产生机制的Keller-Segel-Stokes模型在三维情形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及一致有界性。
(4)对一类肿瘤血管生成模型建立了大时间渐近行为、一致扩散极限等,为理解肿瘤血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5)对一般有界区域上带logistic源项的趋化系统的齐次Neumann初边值问题建立了适定性理论,去掉了被许多学者所附加的区域凸性假设。
(6)对一类具有两分量的高维Euler-Poincare系统建立了局部适定性理论与爆破准则,并证明了爆破解的存在性及其爆破速率估计。
项目组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一流国际数学期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56次,最高单篇SCI他引51次,单篇他引标准为排除论文全部作者及项目组全体成员。
研究成果得到了著名数学家M Winkler、N Bellomo等在内的偏微分方程领域诸多学者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引用,推动了趋化模型相关问题学术前沿探索和进展。
提名该项目申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
提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
三、项目简介近十多年来,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以及工程学中都提出了大量反应、扩散、趋向性运动相互交叉融合的问题,他们的数学建模可归结为复杂环境中的趋化模型,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但其数学理论是亟待解决的公开问题。
近四五年来,本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合作者一直致力于这类公开问题的研究,特别地,在复杂环境中趋化模型的适定性、大时间行为等数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创新与科学价值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1)为了描述粘性流体等复杂环境中的趋化现象,Tuval等科学家于2005年在PNAS上提出了复杂环境中的趋化-流体耦合模型。
著名数学家Winkler 在2012年针对这一模型提出如下公开问题:是否对所有的多孔介质型扩散,三维趋化-Stokes系统都存在整体弱解?项目第一完成人与合作者合作,给出了问题的肯定证明,彻底解决了这一公开问题。
(2)保体积效应能否阻止流体等复杂环境中的Keller-Segel模型的爆破是一个长期的公开问题。
项目第一完成人与第二完人合作彻底解决了此问题的二维情形,并在适当条件下解决了此问题的三维情形;项目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三完成人合作,对具有非线性扩散的Keller-Segel-Stokes系统在二维情形也建立了弱解的整体存在性。
我们的方法与技巧也为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
(3)著名生物学家Levine等在2000年提出了一类刻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趋化系统。
由于在这一系统中趋化灵敏度函数具有很强的对数奇性,所以它的适定性与大时间渐近行为等是重要的公开问题。
项目第一完成人与合作者合作,建立了这一系统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渐近衰减速率估计、最优扩散极限等。
这一研究成果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发现了一个相互交错的耗散结构,为生物学家理解肿瘤血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如何在一般有界区域中研究趋化系统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问题。
项目第一完成人与第三完成人合作,对一般区域具有非线性扩散的logistic 趋化系统与具有吸引-排斥的多信号logistic趋化系统分别建立了整体弱解与整体经典解的完整适定性理论,改进了已有凸区域上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一般有界区域上趋化系统的理论分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
(5)著名物理学家Falqui于2006年提出了关于浅水波系统新的近似格式,推导出了具有两分量的Euler-Poincare系统。
由于复杂的非线性耦合,这一系统的高维数学理论分析相当困难。
项目第一完成人与合作者对具有两分量的高维Euler-Poincare系统建立了完备的适定性理论,为物理学家理解浅水波系统及相关问题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search Notice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等顶级数学期刊上,已被著名应用数学家Bellomo、Winkler等SCI他引156 次,其中6篇代表性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代表性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
四、客观评价项目组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56次,最高单篇SCI他引51次。
代表论文先后被包括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SIAM Journal on Mathematical Analysis、Annales de l'Institut Henri Poincare -Analyse non lineaire、Mathematical Models &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等在内的顶级数学期刊引用,论文引用者包括著名应用数学家Bellomo、Winkler 等。
许多顶级数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在引用和评价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时都认为本项目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下是代表性论文部分评价:(1)著名数学家N. Bellomo教授(顶级数学期刊Mathematical Models and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主编)等人在其综述文章中将本项目代表论文1所做的研究作为趋化-流体耦合模型研究中开创性工作加以介绍(见Mathematical Models and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2015)。
(2)著名数学家M.Winkler教授(Mathematical Models and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与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等一流数学期刊的副主编)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到:“Beyond a result on global existence of ce rtain small-data solutions ([30]), the apparently first analytical result in this context which addresses large initial data asserts global existence of certain weak solutions in a two-dimensional…. For certain chemotaxis-(Navier-)Stokes modifications of (1.1) involving some inhibition of chemotactic cross-diffusion at large cell or signaldensities, results on global existence and partially also on boundedness in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ettings have recently been established in [59]”(见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2019). (注:文献[59]为本项目中序号为2的代表性论文)。
(3)著名趋化模型理论研究专家E. Espejo教授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到:“In absence of such logistic dampening mechanisms, global bounded solutions emanating from large initial data have only been found in modified variants of (1.2) involving certain saturation effects in the chemotactic sensitivity at large densities [30-32]” (见Nonlinearity, 2018)。
(注:文献[31]、[32]分别为本项目中序号为2和3的代表性论文)。
(4)M.Winkler 在其教授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到:“In the three-dimensional version of (1.6), the seemingly only available result on global existence and boundedness of classical solutions for arbitrarily large initial data relies on the requirement that (1.4) holds for some KS > 0 and α> 1/2 [36]…”(见Journal of Mathematical Fluid Mechanics, 2018)。
(注:文献[36] 为本项目中序号为3的代表性论文)。
(5)对本项目代表论文1,美国数学会数学评论认为(评论号:MR3190352):“In particular, the result fills up the gap between m=1 by M. Winkler [Comm.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37 (2012), no. 2, 319–351; MR2876834] and m∈(4/3,2] by J.-G. Liu and A. Lorz [Ann. Inst. H. Poincare Anal. Non Lineaire 28 (2011), no. 5, 643–652; MR283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