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课文归纳表格重点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大动干戈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1.是: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2.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3.止:例句出处释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4.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现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5.过:例句出处释义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难点100点

《大学语文》一、《寡人之于国也》★★★1.孟轲,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方法,以比喻说理,运用排偶句。
4.《孟子》共7篇,认为是孟子与学生共同编著【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凶:发生灾难。
加:更。
曳:拖着。
兵: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仅,只。
是:此,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数(cù):细密。
罟(gǔ):网。
胜: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衣:yì穿彘(zhì):猪谨:谨慎从事庠(xíang)序:乡学名称申:重复悌:友爱兄弟颁:通“斑”然:这样不王者:不以仁政统治天下检:约束涂:通“途”莩(pǐao):饿死的人罪:归罪于岁:一年的农事收成斯:这样中心论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思想主题: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自考04729大学语文第三部分笔记(自己整理)

蒹葭《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瞻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所谓:所念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世人所思念追寻的人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他之:指伊人溯游:顺流而下宛:宛然好像凄凄:茂盛的样子曦:干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跻:登上升指道路险峻难以登上坻:水中小洲小岛未已:未止指露水没有全干涘:水边右:迂回曲折沚:水中的沙漠蒹葭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历来备受赞赏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蒹葭猫咪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shuo)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遇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神话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盛但心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从思想上说指境界深远意在言外湘夫人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辟令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倡导举贤授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屡遭保守派势力诽谤打击表现出誓死抗争以身殉国的精神屈原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留存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和《九章》《九篇》等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污浊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高尚的人格情操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的作品往往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丽韵律铿锵(keng qiang) 地方色彩浓郁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我国文学有深远影响本诗选自屈原《九歌》帝子:公主娥皇女英相传是帝尧的女儿即诗中的湘夫人降:降临北渚:指洞庭湖北岸的小洲目眇眇:望眼欲穿的样子愁予:使我(指湘君)愁苦不已嫋溺:微风不断吹拂的样子洞庭:洞庭湖白薠:一种草骋望:极目远眺与:一说义同“数”计算着佳期:一作佳人夕张:傍晚摆好陈设为湘夫人道来做好准备萃:聚集罾:一种鱼网公子:公主指湘夫人荒忽:与“恍惚”通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一说指神情心态潺湲(chanyua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糜:麋鹿食:吃庭:庭院蛟:蛟龙水裔:水边江皋(gao):江边皋是水边高地济:渡过西澨:西岸澨:水涯水边佳人:美人指湘夫人騰驾:驾车飞驰偕逝:同往斊:修建修补荷盖:荷叶做的房顶荪壁:用香草荪饰壁紫坛:以名贵的贝壳紫贝砌坛播:散发散布苏椒:花椒一种香料成:涂饰桂栋:以桂木做栋梁兰橑:以木兰做屋檐辛夷楣:将香花辛夷楣插在门楣上药房:讲=将香草白芷摆在房间罔薜荔句:用罔薜荔编织成网作帷帐擗(pǐ):分,剖开。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寡人之于国也》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旳作者?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旳民本思想。
2.本人旳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文章体现了孟子旳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旳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愈加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③直步百步耳直:只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旳收成斯:这样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旳教育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4.本文所体现旳孟子王道政治旳重要内容是什么?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旳?答:以“民不加多”、“民怎样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旳内容构造?答:⑴提出“民不加多”旳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旳原因——梁惠王旳治国措施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⑶论述使“民加多”旳初步措施、主线措施和应持旳对旳态度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旳措施有哪些?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主线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旳比方来阐明什么问题?答:阐明梁惠王旳治国措施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旳比方“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阐明了什么?答:阐明了不顾百姓旳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旳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旳说理措施表目前什么地方?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旳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旳详细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旳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自考《大学语文》知识点笔记(一)

自考《大学语文》知识点笔记(一)
2014年自考《大学语文》知识点笔记(一),更多2014年10月自考资讯,复习指导,经验技巧等信息,敬请关注一、知识要点总括
基本知识要点
1、《秋夜》,作者鲁迅,现当代最着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2、《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着名女作家。
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
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3、《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4、《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着名作家。
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
文章写母爱,却落笔。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自考核心考点笔记 自考重点资料

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秋水(节选)…………………………庄周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论毅力………………………………梁启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容忍与自由…………………………胡适咬文嚼字…………………………朱光潜吃饭…………………………钱钟书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冯谩客孟尝君……………………《战国策》垓下之围…………………………司马迁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前赤壁赋…………………………苏轼先蚍事略…………………归有光马伶传……………侯方域西湖七月半………………………张岱秋夜………………………………鲁迅香市………………………………茅盾爱尔克的灯光……………………巴金纪念傅雷…………………………施蛰存苎小弟……………………………宗璞都江堰……………………………余秋雨我与地坛……………………………史铁生蚂蚁大战…………………………亨利•梭罗诗歌蒹葭………………………………《诗经》湘夫人……………………………屈原陌上桑………………………………汉乐府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长恨歌………………………………白居易早雁………………………………杜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一句话……………………………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小说婴宁………………………………蒲松龄宝黛吵架………………………曹雪芹断魂枪……………………………老舍哦,香雪……………………………铁凝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苦恼…………………………………契诃夫中期邹国人。
自考 大学语文过关笔记(好用)

听课要求:一、要求:圈、点、划、做笔录二、方法:多读多记多思多写三、借教材提升:1、熟悉教材体例2、教材编排前后内容3、熟悉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掌握考核重点(同步练习每篇课文前都有考纲要点)4、借配套练习消化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文本一、基本知识点1、语文——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1)语文知识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的考核: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文言虚词的考核: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文言句式的考核: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文体基础知识: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记叙文文体知识: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诗歌文体知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2、记住语文中的“二”(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论证。
篇目
作者作品
中心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写作特点
事实论据。胡适用自己的、高尔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分 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 文和陈独秀的三个实例来说明没 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演绎法(由一般 6.容 论点:1.年纪愈大,愈觉得 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率先从事白话新诗 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三个分论点 到个别),提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 言之有物,明 忍与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2.人类的 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 。理论论据。胡适引用布尔“我 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容忍的 白清楚 自由 习惯是喜同而恶异3.以吾辈 要代表人物。《尝试集》 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 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所主张者绝对之是 还更重要”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分 理论论据。朱光潜用西方心理学 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演绎法(由一般 7.咬 论点:1.更动了文字就更动 朱光潜,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悲剧心 中的“套板反应”和韩愈的“惟 到个别),引进套板反应的普遍原理,就是 文艺专论。承 文嚼 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 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陈言之务去”来反对陈词滥调, 通过演绎法来论说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 上启下 字 相随而变的。2.无论阅读或 提倡创新。 。 修辞:比喻 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 定与控制。 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 钱钟书,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8.吃 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分 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 饭 论点:现实生活里名与实常 人生边上》 常错位、悖谬的观点。 类比法:吃饭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直乐 曲,整个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修辞: 比喻
10.如 何避 免愚 蠢的 见识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20年 曾来中国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他命 名的“罗素悖论”。主张自由教育,培养“活力 、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政治上,反对侵 略战争,倡导和平主义。
如何少犯错误
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
逻辑层次清 晰,行文要言 不烦,论述周 密严谨。
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
围绕人口展开 事实论据。“狗彘食人食”和涂 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类比法,五十步 论述。抑扬兼 有饿殍“来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 笑百步之喻。 修辞:排比 施、循循善诱 悬殊、阶级对立。 的特色。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 的主要代表,“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2.秋 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 分论点:认的认识总是要受 水 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文章 到时间、空间、后天教育限 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 制的观点。 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3.五 代史 伶官 传序
广பைடு நூலகம்博引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9.我 奖。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反对法西斯专制统 的世 治,离开德国赴美国。他的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 界观 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使为别人而生存的。
思想深远而言 演绎法,引用叔本华”人虽然能够做他像做 语朴实,见解 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名言,通过演绎 独到而态度谦 法说明对人对己都要宽容的人生道理。 逊,坦率自然 而真情涌动。
议 论 文
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三句以上)对偶(两句话字数一样,结构相似)、反诘、夸张、借代、拟人 写作手法:是文章结构,布局谋篇;象征;欲扬先抑;心里描写等
篇目
作者作品
中心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修辞手法(一段一句话) 写作特点(整
片概括)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继承并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 1.寡 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 人之 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 于国 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也 。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比喻增强论辩的形象性 和说服力。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
事实论据。梁启超用五种不同毅 梁启超,别署饮冰室主人。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分 4.论 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来说明只有毅 提倡小说创作的人。他是变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 论点: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 毅力 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的学生,两人主张一致,号称“康梁” 得事业最终成功的观点。 。
5.就 蔡元培跟学生说明应该怎样 任北 蔡元培,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 读大学,大学的理念是什么 京大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 。体现在他说的三句话,演 学校 张“兼容并包”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由与宋 说的核心。分论点:上大学 长之 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时为了研究学问而不是为了 演说 升官发财。
类比论证。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大前提 由小到大、再 在无限的宇宙中忍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 由大到小的逐 是孔子是人,所以孔孟之道少由轻、认识也 层推进。援譬 是十分有限的。运用了对比有限的积水,无 设喻 限的大海。修辞:排比和反诘。
雄健而由气 欧阳修,背诵诗文革新的领袖。晚年自称六一居 理论论据。欧阳修引用《尚书》 演绎法,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 势,行文跌宕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士。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主张文章应明 “满招损,谦得益”的话来揭示 名言,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唐庄宗是因骄 顿挫,表达情 人事哉。分论点:忧劳可以 道(道理讲明)、致用(文章要有用处,有社会 后唐庄宗的亡国原因。事实论据 傲而亡国的道理。比较法,盛与衰、兴与亡 见乎辞,一篇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公道)、事信(真实)、言文(言词要文雅)。 。 、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 博兔而用全力 之作。 比较法:对比论证,有毅力与无毅力,成功 与失败;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 、更稍强者、志强之人;行舟一日而返、二 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与坚持到底等对比。 类比论证,行舟、为山、平地、掘井之喻。 驳论,殆幸运儿„ 比喻论证 层递和比喻等 修辞手法运 用,增强了说 理的逻辑力 量,使道理显 得深入浅出 说理简要透 彻,清理并 重,既以理服 人,又以情动 人。善于运用 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