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讲课教案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情景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可参考课本p88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互动二:眼球的结构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
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室内空间的分类: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行为的特征:1.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2. 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优秀教案第一章:人体的感知器官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主要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
掌握各个感知器官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分别负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知功能。
眼:通过眼睛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和物体,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等。
耳:耳朵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和音乐,耳朵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分别负责收集、传导和转化声音信号。
鼻:鼻子帮助我们嗅到各种气味,鼻腔内有嗅觉细胞,能够感知不同的气味分子。
舌:舌头使我们能够品尝到食物的味道,舌头上有很多味蕾,能够感受到甜、酸、苦、咸等味道。
皮肤:皮肤是我们最大的感知器官,能够感受到触摸、温度等刺激,皮肤上有很多触觉感受器。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
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体验感知器官的功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知体验。
第二章:视觉感知2.1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视觉器官的结构。
掌握如何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视觉感知。
2.2 教学内容视觉感知是通过眼睛接收光线并转化为大脑可理解的图像信息的过程。
视觉器官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它们共同协作完成视觉感知。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会用语言表达所看到的物体、场景和运动。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物体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视觉感知体验。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视觉感知。
第三章:听觉感知3.1 教学目标了解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掌握如何通过听觉来识别和描述声音。
3.2 教学内容听觉感知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并转化为大脑可理解的声音信息的过程。
听觉器官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它们共同协作完成听觉感知。
学生通过听觉练习,学会识别和描述不同的声音,如乐器声音、动物叫声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优秀教案第一章:人体的感知器官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掌握各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1.2 教学内容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各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知体验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完成感知器官结构图的绘制第二章:视觉感知2.1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2 教学内容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视力测试,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视力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眼睛结构图的绘制第三章:听觉感知3.1 教学目标了解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2 教学内容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听力测试,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听力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耳朵结构图的绘制第四章:嗅觉感知4.1 教学目标了解嗅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鼻子的结构和功能4.2 教学内容嗅觉感知的基本原理鼻子的结构和功能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嗅觉测试,了解自己的嗅觉状况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嗅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鼻子结构图的绘制第五章:味觉感知5.1 教学目标了解味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舌头的结构和功能5.2 教学内容味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舌头的结构和功能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味觉测试,了解自己的味觉状况5.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味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舌头结构图的绘制第六章:触觉感知6.1 教学目标了解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6.2 教学内容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皮肤的结构和功能6.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触觉测试,了解自己的触觉状况6.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触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皮肤结构图的绘制第七章: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7.1 教学目标了解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基本原理掌握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基本原理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作用7.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体验活动7.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情况第八章:感知整合与认知8.1 教学目标了解感知整合的基本原理掌握感知整合与认知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感知整合的基本原理感知整合与认知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感知整合的体验活动8.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和讨论的情况第九章:感知障碍与疾病9.1 教学目标了解感知障碍的基本概念掌握感知障碍与疾病的关系9.2 教学内容感知障碍的基本概念感知障碍与疾病的关系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感知障碍的体验活动9.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和讨论的情况10.1 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10.2 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的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体的感知器官: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是学习的基础。
《人体工程学》---第三章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环境,首先依靠人的感觉系统,由此 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人与自然环境
一、大自然诞生了人类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地球 表面的一部分。地球的表层 是由空气、水、岩石(包括 土壤)构成的大气圈、水圈 和岩石圈,在这三个交汇处 就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 四个圈在太阳的作用下,进 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使 人类和其它生物得以生存和 发展。
不仅人类,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能力。如果不 能适应,他就会必然灭种,如适应的好,就会扩大生存范围。这 就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适应环境。
《人体工程学》---第三章人和环境 的交互作用
如:动物筑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是万物之首,生存能力更强。原始人为躲避等大自然的侵害,就躲进洞穴。不能容身 时,会筑棚子而憩。进入文明社会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则开 始大量的建筑活动,创造新的环境。就是在室内,为了居住的私密性,人们会装上窗帘 。当室内黑暗时,人们会装上照明设备。当室内过冷过热时,人们会装上空调设备。为 了美观,人们会放上各种陈设或绿化。
①主视野、余视野: 主视野位于视野的中心,分辨率较高,余视野位于视野的边缘,分辨率 较低。所以人们总是无意识的不间断的使用眼球运动,对视野内进行搜 巡式的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感觉不到视野的存在是由于眼球和头部运 动的结果。
经过总结研究发现在这三种视野中有这样的规律: ●注视野范围最小,动视野范围最大。 ●动视野最佳值=静视野最佳值+眼球可轻松偏转的角度(头部不动) ●注视野最佳值=动视野最佳值+头部可轻松偏转的角度(躯干不动)
《人体工程学》---第三章人和环境 的交互作用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观察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
教材在编写中注重了前后呼应,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耳聋等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对于外界光线如何调节瞳孔的大小,两人可以依次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眼睛(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其变化,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1、教学重点①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①近视的成因。
②外界光线如何影响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3、课时安排 2课时三、教学准备挂图、模型等教具,flash动画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生活中实际问题与知识结合起来。
对于成像问题可以结合flash动画或者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对于近视的形成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解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案例设计思路(1)眼球的结构和瞳孔的变化①请学生观看一段精彩足球比赛的视频,从中感受观众的兴奋与激动。
然后,教师提问:观众席中的盲人会有如此兴奋与激动吗?这说明我们的哪种感官在发挥作用?引出课题:眼和视觉②人有80%的信息来自眼睛,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③学生对照课本图讨论,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同时教师板书演示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④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对照示意图总结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并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外界环境信息通过感知器官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和皮肤。
2. 感知过程:外界环境信息-> 感知器官接收-> 大脑处理-> 作出反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感知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感知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知器官的结构。
3.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感知器官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介绍感知器官的功能和作用,讲解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
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感知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盲人摸象,让学生体验感知过程。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感知器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实践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感知器官功能的理解、感知过程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的技能。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感知器官的功能,理解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实验操作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展示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实验材料:进行感知过程实验所需的器材。
3. 教材、参考书: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拓展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感知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2. 第2周:讲解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
3. 第3周:分组讨论,分享对感知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过程;2.掌握人体的感觉器官和其功能;3.认识到人体感知对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人体感知的概念2.人体的感觉器官与其功能3.人体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声音等外界刺激,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察觉到这些刺激的。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过程。
2.概念讲解(10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讲解人体感知的概念。
解释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
并强调人体感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感觉器官与功能的介绍(30分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对于每个感觉器官,提供一些有趣的实例或小游戏,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相应的感觉。
例如,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辨别不同的气味;或者让学生分辨不同的声音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感觉器官的认知和记忆。
4.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3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让学生思考盲人如何通过触觉感知周围环境;或者让学生了解听觉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等。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体感知对于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5.实践活动(3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以加深对人体感知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触摸不同材料的表面来区分它们的差异;或者让学生尝试用耳朵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亲身地体验到人体感知的过程。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人体感知对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1.图片、声音等外界刺激的展示;2.有关人体感知的视频或演示材料;3.针对每个感觉器官的实例或小游戏;4.用于实践活动的材料,如不同材料的触摸表面、不同乐器的录音等。
2012《人体工程学》ppt---第三章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吸收,产生光化学反 应并产生神经刺激。在接近视轴中心的 位置是密集的称为锥状体的感光细胞, 它对明亮光线敏感,具有色彩感知的能 力。在这中心区域的周围广泛分布着称 为杆状体的感光细胞,它没有色觉功能, 但对光线很敏感,能够感知较弱的光线。
二、视觉要素
1、视野:视野是指眼睛固定于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若眼睛 平视,主观感觉大约向上能看到眉毛,向下能看到鼻子及唇部, 向上约55度,向下约70度,左右各约94度。
举例分析: 比如:①饥饿的时候, 人的腹部会不自觉的咕 噜咕噜地叫;②人体低 血糖时,会感到头晕目
眩。③心慌时,心跳会
加快。④呼吸困难时, 会长大嘴巴或加速呼吸。
这一切的反应,都 是人体内感官受到 生理因素刺激后, 所做出的生理效应。
⑤大小便时,会自觉的
去解手。如此等等。
三、人的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当人的大脑通过人体内外感官接收到各种信息时,还会做 出相应的心理效应。
四、刺激和效应
以上所说的各种环境刺激(包括人自身)所引起的各种效应, 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范围。当环境刺激量很小时,则不能引 起人体感官的反应;刺激量中等时,人会能动的做出自我调整; 刺激量超出人们接受能力时,人们会主动的反应,会改变或调整 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环境,以适应人们的自我需要。这种刺激效 应是人类的发展基础,也是人类建筑活动的原动力。当然,这也 是室内设计的理论依据。 不仅人类,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能力。如果不 能适应,他就会必然灭种,如适应的好,就会扩大生存范围。这 就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适应环境。
如:动物筑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是万物之首,生存能力更强。原始人为躲避等大自然的侵害,就躲进洞穴。不能容身 时,会筑棚子而憩。进入文明社会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则开 始大量的建筑活动,创造新的环境。就是在室内,为了居住的私密性,人们会装上窗帘。 当室内黑暗时,人们会装上照明设备。当室内过冷过热时,人们会装上空调设备。为了 美观,人们会放上各种陈设或绿化。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设计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人体感官器官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方面尚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感官感知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人类简史》中关于感官发展的部分。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总结阅读心得。
5.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请家长参与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6.调查问卷:设计一份关于感官感知的调查问卷,了解周围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感官体验。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调查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感官器官在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生物学基本技能。
(二)教学难点
1.感官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学生在分析、归纳感官器官的作用时,容易受到已有认知的影响,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3.如何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器官的构成、功能及感知外界环境的原理。
2.重点讲解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原理,通过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眼球和耳朵的微观结构。
3.结合实际生活,讲解感官器官在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作用,如:夜行动物的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猫头鹰的夜间捕猎等。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些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a.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c.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等。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等。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些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案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4.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短文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五、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看看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3.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2 新人教版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校结合照相机与眼球的对比,进一步理解眼球的功能。
学生作小实验观察瞳孔的变化并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导出眼球成像,并指出晶状体的作用、眼球只是感受光线刺激讲解视觉的形成学生先分析再以箭头的形式表示出来讲解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四、小结五、练习通过角膜捐献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课题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描述人体通过眼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眼球的结构各部分功能。
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讨论、表达和交流待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思想,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眼球的各部分结构,主要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教学关键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小手电教学内容备注一、组织教学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会面对不断改变的外界环境:如家中、路上、学校里,我们都会作出恰当的反应?学生发布收集的资料。
通过欣赏祖国秀丽风光导出视觉三、讲授新课学生观察书中插图了解眼球的结构师生一起通过观看课件,描述眼球的结构,并分析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展示课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板书设计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巩膜、角膜眼球脉络膜、虹膜视网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二、视觉的形成三、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 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教学重点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阅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知识点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制作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多媒体课件;2.眼球的结构模型;3.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贴图。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感知外界的器官和机理。
2. 培养学生对人体感知能力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皮肤。
2. 感知机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3. 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传递和信号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感知器官的功能和感知机理。
2. 教学难点: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传递和信号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感知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感知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介绍人体的感知器官和感知机理,讲解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传递和信号处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感知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感知过程中的有趣现象和问题。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研究,探究感知过程中的奥秘。
6.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对人体感知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感知过程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与感知器官和感知过程相关的图片。
2. 视频素材:寻找展示感知过程的视频资料。
3.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感知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邀请神经科学家或生物学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感知过程的研究和发现。
2.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感知实验和科学研究。
九、教学反思1. 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课《 刺激与反应》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播放手碰到烫的水杯缩回来、闻到特别刺激的气味会捂住鼻子、尝到特别好吃的食物会开心等视频。
2.引导: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实例?
3.提问: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当我们过马路听到车辆鸣笛声时,会怎么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呢?
3.提问:感官感知环境的刺激需要哪些条件?受到刺激后,又会做出什么反应?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研究入体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需要的条件。
(1)掌握方法。
讲解:三个人为一组,一人为测试者,两人为被测试者。活动前被测试者都戴上眼罩,其中一人还要戴上耳套。活动开始,测试者从距桌面20厘米高处分别扔下一张纸巾、把钥匙。 要求被测试者听到声音后举手示意。
能认识到护目镜、安全帽等科技产品会对人体感官起到保护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难点: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出反应
教法
实验法
学法
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备课随笔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行人过马路时,有汽车、电动车经过时鸣笛的图片或者视频。
(1)认识预防近视的方法。
播放:预防近视和眼部放松、检测视力的视频。
讲解:眼部放松的方法。
练习:学生独立练习眼部放松的方法。
讲解:检测视力的方法。
检测:学生三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被测、一人记录,轮流测试每个人的视力。
(2)学习清洗鼻腔和擤鼻子的方法。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二、教学重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视觉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
2、近视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眼球的结构、耳的结构、近视的成因等CAI课件;眼球及耳的结构模型。
2、学生准备:调查本年级近视人数及其占全年级总人数的百分比。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植物、动物一样,人也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的变化,通过我们的大脑和激素来调节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那么我们人究竟如何感知环境变化,如何调节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呢?好,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奥妙吧!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大家能不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一些人体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变化时,你是如何作出相应的反应的。
学生甲:如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时,这是我们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学生乙:如我们观看精彩的相声、小品或滑稽的节目时,会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说课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会迅速躲避”等,引出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重要性。
然后分别介绍了人体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最后简要提及了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觉。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经验,如看到物体、听到声音等,但对于这些感知的形成机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眼球和耳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用眼和用耳习惯。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眼球和耳的模型、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
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室内空间的分类: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
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室内空间的分类: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
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室内空间的分类: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
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室内空间的分类: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