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合集下载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真实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贯穿在人与人的交往、学习和工作中。

在语文学习中,真实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真实性”练笔,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需要明确“真实性”在语文学习中的含义。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而“真实性”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真实、真诚、真心实意,不做作、不虚伪、不浮夸。

这意味着学生要在语文表达中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不做刻意的伪装和包装,不迎合他人的口味和期待,实现内心与外在的真诚统一,做到言行一致。

我们需要关注“真实性”在练笔中的体现。

练笔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锐和文字功底。

而“真实性”在练笔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练笔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不刻意夸大或淡化,让文字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真实的生活体验。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练笔创作,在文字中展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三是真实的思想表达。

学生在练笔中应该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见解,不迎合他人的观点,不随波逐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我们需要认识到“真实性”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等。

而“真实性”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品质和能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真实的情感表达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情感体验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真实的思想表达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思维和独立的见解,通过练笔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和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初中语文《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谈谈写作的真实性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

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

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

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

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

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

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

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

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

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

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

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

这就如同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

文学不等于真实作文

文学不等于真实作文

文学不等于真实作文
《文学不等于真实》
文学,是一个充满魅力与奇幻的领域,它以各种形式展现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想象。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文学不等于真实。

文学常常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加工和升华。

作家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才华,构建出一个个虚构的世界、情节和人物。

这些可能会借鉴现实中的元素,但绝不是对现实的完全照搬。

在文学作品中,情节可以被夸张、扭曲,人物可以被赋予超乎常人的特质或经历极端的命运起伏。

比如奇幻小说中的魔法世界,科幻作品中的未来景象,它们显然不是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的模样。

文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真实,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思考和情感共鸣。

它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探讨深刻的哲学问题、人性的复杂,或者表达对美好与理想的追求。

即使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会加入作者的主观解读和艺术创造,使其与纯粹的事实有所不同。

再者,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而灵活的。

它可以运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这些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多义性,但也进一步说明了它与真实的距离。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实的标准去衡量文学,而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

当然,文学与真实也并非毫无关联。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它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时代和人性的一个窗口。

但我们要始终记住,这只是一种反映,而不是完全的等同。

文学是一片广阔而充满魔力的天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我们在沉浸其中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白文学不等于真实,从而更好地领略文学的美妙与价值。

优秀作文的真实性与感人力

优秀作文的真实性与感人力

优秀作文的真实性与感人力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作文一直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之一。

无论是在学校课堂上,还是在各类考试中,作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作文能够展现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同时给人以真实性与感人力的触动。

本文将探讨优秀作文的真实性与感人力。

一、真实性:作文的生动描绘1. 感受与体验:优秀作文往往能够直接传递作者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自己对于某个事件或感受的深刻体验。

例如,写一篇记叙文描述自己在暑假里参观了一个古老的城市,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的语言,细致的描绘,传递出作者对于古老城市的敬畏之情和内心的震撼。

2. 事实与真相:优秀作文应该坚持事实真相,避免虚构和夸张。

通过准确的描述和详实的论证,让读者感受到作文真实可信。

在议论文中,通过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证据,使读者相信作者的观点是有根据、有根据的。

只有保持真实性,作文才能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感人力:作文的情感共鸣1. 切入点:优秀作文往往能够抓住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触动读者的情感。

作者通过恰到好处的切入点,将自己的感情与读者的情感相连接。

如写一篇议论文探讨环保问题,可以以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开篇,让读者从情感上得到触动,从而更加关注和重视环保问题。

2. 细节描写:优秀作文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描述和细腻的语言,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

描写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的细致刻画。

例如,描写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可以描写花朵的颜色、鸟儿的歌声等,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美好。

3. 言语感染:优秀作文往往能够通过言语的力量感染读者,让他们对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恰到好处的抒情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作文可以触动读者的心灵深处。

例如,写一篇叙述自己与母亲之间感人故事的作文,可以通过温暖的语言和深情的叙述,使读者在情感上被作文所打动。

总结:优秀作文不仅要具备真实性,还要有感人力。

真实性通过描绘细节和准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增加作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感人力通过切入点抓住读者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文产生共鸣。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王先霈访谈录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王先霈访谈录
美国现在 处境 的艰危 ,里 面直接 提
笔。曹雪芹不光能写葬花词,还能 替薛蟠写诗 : “ 女儿愁 ,绣房里钻
出个大 马猴 。 用在 薛 蟠这 样 的一 ”
争议。岳飞的孙子 岳珂 编岳飞文 集 ,他用了三 十年 时间来搜 集整 理 ,但 里面没 有 “ 怒发冲 冠”这 首 词。这样一首代表岳飞思想精华的
主编 晓苏事 先拟定 的。我 一向赞成
・ t
的借鉴作用。但有一个问题 ,那是 就不应该说人话 ,要说乌语啊f它 就应该叽叽咕咕的,那样它是得不 了第一名的,倒数第一才有可能。 编出来的一句话 ,可是我觉得 ,在
恶性循环,呼吁学生说真话,说自 : 八哥 的真 话 吗? 如 果八 哥 说真 话 ,
离; 谈 端 访。 -
慨。 “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 郭。 ”这首词在史料上有记载,文
献可证 ,是 岳飞所 写的 。倒是 第一 首是 不是岳 飞所 写 ,却 存在很 大的

j 一

定能 够 达到 ” ,这 就 是典 型 的 毛

个 文学 家 ,不 光 可 以写 出好 人 、
答者 :提倡 真实 当然是 必要
的 ,但 写真实 是否一 定要说作 者 自 己的心里 话呢? 首 先我们要 清楚什 么是真 ,什么是假 。 并不是说 写 的
话题,是 《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 可见这句 话是八 哥的 主人训 练它时
我们中学生作文说心里话 ,说中学

文章发自内心,就一定是真文章 、 好文章i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也
宋史研 究泰 斗邓广 明先生 就肯定 说
出现 ,不但如 此 ,在后 来 的几百年 里 ,都 没 有 听 说 过 岳 飞 有 这 个 作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写作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而一个作品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是否真实。

真实的写作能够触及读者的心灵,让人真切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涵。

写作贵在“真实”,是指作品要表现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而非虚构和假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写作贵在“真实”的重要性。

真实的写作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有句话说得好:“真实比虚构更离奇”,这句话反映了真实故事的力量。

因为真实故事是经历过的,是有血有肉的,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经历,因此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一篇真实的写作可能会描绘作者亲身经历的痛苦和挣扎,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鸣,进而从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而一篇虚构的写作,虽然可能会有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但读者很难从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内涵,因此难以触动读者的心灵。

真实的写作能够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题材,真实的写作能够展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读者看到作者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真实的写作,读者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烦恼和快乐,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从而引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真实的写作不仅可以展现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还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和思考,达到共鸣和共同成长。

相反,虚构的写作虽然可能会有独特的想象和奇幻的世界,但读者很难在其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因此难以引起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真实的写作能够树立作者的形象。

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真实。

真实的作品可以展现作者真实的风采和才华,让读者对作者产生信任和尊重,从而树立作者的品牌形象。

当读者看到一篇真实的写作,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真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便会对作者产生认同和尊重,从而对作者的其他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而虚构的作品可能会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读者很难从中看到作者真实的风采,因此难以产生信任和尊重。

真实的写作能够推动文学的发展。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语 文 热 点 大 讨 论
任何笔调都不 可能打动人心 ” “ ; 一
作 者的心灵 歌 唱出来的” ;文 章不是 无情物 ,情动于哀撰华章 ,真情实感 足写好 文章的基础 , 情真则文活 , 情
虚则文败 。

纵 观古今 中外 的许多优秀篇什 ,
从反面说 明 r 文学真实性 的重要啊 ! 究赶如何抓住这 一根本命脉 呢?
2 1. 01 01
 ̄ 0
语 文 热 点 大 讨 论 《 通高 中 语文 课程 标 准 ( 验) 普 实 》 “ 达交流” 中写道 : “ 表 在写作教学 中,老师应鼓 励学牛积极参 与生活 , 体验 人生 ,关 注社会 ,激 发写 作欲 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 实感 ,不说似 话 、空话 、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指 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可以 采用走访 、考察 、座谈 、问卷等方式 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 、 报刊 、 文 什 、网络 、音像 等途 径获 得有 用信 息。 ”这就给我 f的写作教学指 明 . 『 J r
侄法 中学没有这一课 ,
观海则 意溢于海” “ 人心者莫先 ; 感 乎情” “ ; 情者,文之本也” “ ; 慢哭
者 虽 哀 而小 悲 ,强 怒 者 虽 严 而 不 威” “ ; 能写真景物 ,真感 情并 ,谓 之 有境界 ” “ ; 没有感 情这个 品质 ,
至 许多法阔人也小知都德是何人 ,就 因为这篇小说的故事与现实不符 。这
生的感慨及对祖母 、 亲和妻子 的深 母 切怀 念 .汁我 们如 临其境 ,如 见其 人 ,催人}下 。再如司马迁的 《 【 j 报任 安书》 、诸葛亮 的 《 出师表》 李密的 、 《 表》 袁 枚的 《 陈情 、 祭妹文》 ,方苞 的 《 中杂记》、姚 鼐的 《 狱 登泰 山 记 林觉 民的 《 妻书》 等等 ,无 》、 与 是以一个 “ 一 真”——真人真事真景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作文写“真”之法,涉及到多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描绘和表达真实的事物和情感。

以下是几条可以帮助我们写出真实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第一,“真实性”是写作的核心要写出真实的作文,首先必须理解“真实性”是什么。

所谓“真实性”,就是指作品表现出一种真实、生动和细致的情感和描述。

需要注重细节的描绘,强化感官的刻画,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来展现态度感受和情感,形成一种细致的情感叙事。

例如,当我们写一篇游记时,不仅要介绍景点和风景,还要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描述,如“当你眺望远山、深海时,无尽的自我陶醉在眼前”,让读者感受到我们身临其中的真实心情。

第二,细节塑造情感真实的情感和描述,需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细节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事情的真实性。

描绘细节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说明身边具体的事情,更需要展现出作者个人的认知和观感,从而让文章产生一种更加真实的感受。

例如,当我们写一篇纪实文学时,可以注意到身边的小细节,并加以描绘,如“夕阳的胶质阴影从悬崖上滑落,正撞上框在海洋上的小岛,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落寞与无奈”。

第三,立足于生活中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针对不同的主题和意图,选择生活中的例子和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真正引人入胜,并且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受到启发。

例如,当我们针对生活中的事件,写一篇心情随笔时,可以主动寻找珍贵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小确幸,如“我孤独地走在小巷里,发现了一朵清香扑鼻的野花,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精彩”。

第四,多角度出发对于一个主题或者议题的写作,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和表达。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切入点,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复杂、真实,同时也更加含义深刻。

多角度出发,在叙事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和表达。

例如,在写一篇小说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并进行叙事,如从人物的心理状态、周遭环境、交际关系、家庭经历等等不同维度上来考虑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作者:孟庆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我们又该如何加强作文的真实性,兼顾作文的文学性?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不可忽视也绝不能回避的问题。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是做诗,作文亦应如此。

真实乃作文的命脉,这是常识,这个“真”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人真事真景之“真”,二是艺术真实之“真”。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艺术之真,离不开生活之真,是本质的真,来源于生活,高于现实生活。

至于作文的文学性,笔者认为应该是首先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进而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思维、文学的想象性进人文学的状态,并进而让学生以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而绝非在中学阶段为培养作家打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天赋异禀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写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实感,算是抓住了作文的根本。

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对学生提出“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作文要求,并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文任务,提高作文水平,惟其如此,才算是真正地抓住了作文的根本与命脉。

关于真实性问题,前人的论述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清·王夫之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

”桐城派大家刘大櫆则说:“譬如大匠运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两位古人都从题材的角度强调生活真实于写作的重要意义,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是这样说的:“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也是把真实性放在写作的首位。

法国大作家雨果明确指出:“诗人只应该有一个模范,那就是自然。

”此处的“诗人”指的是文学艺术家,“自然”即现实生活。

古今中外艺术大家在谈到写作的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一个“真实”的问题,充分说明了“真实”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信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在语文教育中,“真实性”作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真实性”练笔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和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真实性”练笔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真实性”练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表达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真实性”练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真实性”练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整理清楚,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真实性”练笔,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由于“真实性”练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会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体验,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真实性”练笔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进行“真实性”练笔的具体方法。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在“真实性”练笔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对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个性化,不要盲目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技巧,而是注重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的真实表达。

要注重写作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真实性”练笔要求学生写出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对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力求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要注重对学生写作的引导和指导。

在进行“真实性”练笔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辅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1要研究作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首先要对作文的概念进行界定。

20世纪以来,我们一般把学校中学生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作文”,而把社会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写作”。

一般说来,作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用来练习言语书面表达的文章制作行为的“作文”,本质上是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语文“作业”,因此,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习性,是对某种教学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征的学习与练习;第二,模拟性,它可以对某些语文课文文体进行模仿;第三,个体性,它表达的情感、所经历的事情、所写的景物都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不具有典型的本质的意义。

作为社会性行为的“写作”,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创造活动。

其基本特点也有三个:第一,指令性或灵感性,前者是指实用写作、应用写作,后者是指文学写作。

第二,创造性,其写作主题、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技巧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原创性。

第三,典型性,作家所写的事件、情感、性格、景物、环境等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即典型性、人类性。

同样用记叙、描写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中小学校里学生写的叫做“记叙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小说”、“散文”、“剧本”,同样用“说明”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说明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科普小品文”;同样是用“议论”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议论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杂文”、新闻记者写的叫做“社论”、“评论”,学者写的则叫做“学术论文”。

其原因何在,因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一种“教学性文体”,而“小说”、“散文”、“剧本”、“科普小品文”、学术论文则是作家和学者的一种原创性的精神生产的文化创造行为。

由此,我们想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曾经出现一股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真实性的强调,对学生作文价值性导向强调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潮。

我曾在80年代中期写过一篇《走向主体、走向过程、走向价值――学生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的长文,论述过这种主张。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部分,也是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质量。

而对于一篇好的作文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真实性”。

“真实性”不仅是指作文所描述的内容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是作文所传递的情感真实、思想真实,是体现作者真实内心和情感的最终表现。

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写出真实感,这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文的真实性需要从内容上体现。

作文所描述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要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和经历的投影。

如果作文内容过于空泛,缺乏个性化和真实感,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个好的作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作文中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描述一个事件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深入真实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有代入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作文的真实性需要明显体现在语言上。

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展现作文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语言应该简洁、生动、贴近生活,能够真实地展现事物的本质和作者的情感。

而且,要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堆砌华丽的修辞,使作文看起来过于虚假。

一个好的作文应该是自然流畅的,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作文的真实性还需要在情感上得到体现。

一个作文如果缺乏情感真挚的表达,就很难打动人,也就很难展现出真正的魅力。

在作文中应该尽量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作文的过程中感同身受,获得共鸣。

情感真实的作文往往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因此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作文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作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文的真实性应该从内容、语言和情感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给读者带来更真实的阅读体验,也让作文更加有魅力。

希望广大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注重作文的真实性,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浅论电视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浅论电视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浅论电视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摘要】电视新闻写作既要保持真实性也要具有文学性,是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真实性是保证观众信任的基础,而文学性则能够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何在电视新闻写作中平衡真实性和文学性,以及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提升新闻质量是关键问题。

影响电视新闻写作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因素包括新闻价值观、社会环境、传播技术等。

在未来发展中,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共存将更加重要,需要不断强调两者的重要性,以保持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电视新闻写作需要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注重文学性的运用,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真实性,文学性,平衡,叙事技巧,影响因素,共存,未来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电视新闻写作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与传统的文字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新闻写作有其独特的特点。

电视新闻具有影像和声音的表现形式,能够更直观地向观众传递信息,使新闻更加生动、感染力强。

电视新闻具有即时性和报道的迅速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将重要事件推送给观众,满足他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

电视新闻还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受众群体,能够触及到更多的人群,让信息传播更加全面和及时。

电视新闻写作具有图像化、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在当今传媒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重要性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要素。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事实相符合,不虚构、不歪曲,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传递真实的信息给观众。

而文学性则是指通过各种文学手法,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真实性和文学性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准则,是媒体信任的基础,是新闻行业的生命线。

如果新闻报道缺乏真实性,就会失去报道的意义和权威性,观众也会因此失去对新闻的信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

“真实性”是指学习语文过程中应该追求真实、客观的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真实性”能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真实性”是指在表达中追求真实、客观的态度和方法。

在写作中,应该遵循客观事实,不夸大和歪曲事实,不虚构事实和情节。

我们要尊重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写作时,要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

培养“真实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

只有真实地观察事物,才能真实地将事物呈现出来。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同时也要深入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

通过实地走访、阅读文献、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

这样才能基于真实的数据和事实,进行准确的表达。

三是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逻辑性和辩证思维能力。

只有经过理性思考,才能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

在提高“真实性”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尊重事实,坚守真实的原则。

在社会化的信息传递中,有时会存在一些夸大、虚构和歪曲事实的现象。

我们要教育学生辨别真伪,提高其辨别能力,使其树立正确认识真实的观点。

在语文教学中也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文学作品是一种真实的表达方式,通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将真善美的事物呈现给读者。

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品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真实性”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素质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真实性”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正确对待事物,树立真实的观点和价值观。

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实性”练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让人费解的事情,也有许多信息让人难以分辨真伪。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怎样才能做到真实性?怎样才能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将从“真实性”这一主题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练笔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要想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注重“真实性”。

什么是“真实性”?换句话说,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和表现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符合事实。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信息,有的真实可靠,有的则是伪造虚假的。

我们要懂得分辨信息的真伪,学会辨别虚假与真实的信息。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不轻易相信一些流言蜚语,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调查得出真相。

练笔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练笔,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在练笔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思考一个问题,通过文字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加深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练笔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和记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也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练笔和阅读,可以更好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

要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时事动态。

社会热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通过关注社会热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事件和动态,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而通过练笔和阅读,我们也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热点,更好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文字来呈现对社会热点的看法,表达对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建议。

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

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

业务研究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王小晴内容提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新闻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具备真实性的新闻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了。

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相关工作者必须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所以,详细研究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分析新闻写作的核心原则,概述新闻写作的优化方式,并具体阐述新闻写作的路径,以供人们参考。

关键词:新闻写作;真实性;文学化;研究新闻写作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必须具备真实性。

而新闻写作又是对新闻价值的体现,所以还必须具备文学化。

新闻写作中将真实性与文学化相互结合,己逐渐成为当前新闻的发展趋势。

所以,对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进行详细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真实性:新闻写作的核心原则(一)真实性对新闻写作的意义。

真实性是新闻写作的生命,相关工作者要想向人们客观报道事实的真相,就必须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从目前来看,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必须真实准确;第二,对事件的评价必须客观。

所谓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就是相关工作者如实报道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不管是现象的真实还是本质的真实,都属于新闻写作真实性的范畴。

真实性对于新闻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要想如实报道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新闻写作就必须具备真实性,若没有真实性,新闻就毫无价值可言;第二,要想充分发挥新闻的社会作用,新闻写作就必须具备真实性,对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进行如实报道。

若没有如实报道,那么又何谈社会作用;第三,新闻写作所报道的现实会载入史册,若没有真实性,历史记载就是欺骗之言;第四,人们对新闻产生信赖,新闻才会广泛传播,若没有真实性,人们绝不会信赖新闻,那么新闻也就不会广泛传播出去,这不利于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真实性的主要途径。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摘要】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真实是记叙文的灵魂所在。

在写作过程中,真实情感的表达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真实人物的塑造让故事更具有生命力,真实事件的描写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真实细节的呈现让故事更加生动感人,真实场景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真实让记叙文更具说服力,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只有真实的描写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要想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记叙文,必须注重真实性,让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真实情感、人物、事件、细节和场景的描写,才能使记叙文更加生动、贴近读者的心灵。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因为真实是最能让人感动、共鸣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关键词:真实情感,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细节,真实场景,说服力,共鸣,记叙文,灵魂1. 引言1.1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记叙文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它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来展现人物、事件或场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写作记叙文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贵在“真实”。

真实是记叙文的灵魂,是写作的基础和核心。

只有真实的情感、人物、事件、细节和场景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让记叙文更具说服力。

在记叙文中,真实情感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应该通过真挚的情感去感受和描绘故事中的情节,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含义。

真实人物的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物是记叙文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他们的性格、言行举止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故事产生共鸣。

真实事件的描写、真实细节的呈现以及真实场景的描绘也是记叙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真实的事件和细节,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发展,通过真实的场景描绘,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发生的一切。

2. 正文2.1 真实情感的表达真实情感的表达在记叙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努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不刻意隐藏或夸大,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真实情感力量。

现代传记文学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现代传记文学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现代传记文学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近年来,传记文学在读者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传记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旨在通过真实的事实和感人的故事展现被塑造人物的一生或某个时期。

然而,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真实性与文学性成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传记文学中的真实性。

在过去,人们倾向于认为传记应该准确地还原历史事实,以尽可能地还原主人公的一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我们开始明白真实并非那么简单。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取决于作者对事实的记载和处理方式。

事实可以选择性地呈现,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或塑造人物形象。

有些作者甚至以“虚构事实”来丰富故事的叙述效果。

因此,在传记文学中,真实性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因作者而异。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传记文学也是文学作品。

传记作为一个文学形式,不仅需要展现真实的历史,还需要运用文学手法和技巧来吸引读者。

传记作家需要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修辞、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手法,使得故事更为引人入胜。

这就是传记文学的文学性所在。

对于读者来说,这种文学性是传记文学魅力的一部分。

然而,真实性和文学性之间并非没有冲突。

在传记文学中,为了追求文艺效果,某些作者可能会夸大事实、隐瞒真相或采用主观观点。

这样做可能会损害传记的真实性,引发争议。

然而,也有人认为传记文学中的文学性有助于增加读者的兴趣和理解力,并且在审美上带来一种独特的享受。

在现代传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举足轻重的作品。

例如《茶花女》的作者亚历山大·杜玛,通过对法国艳舞女郎玛格丽特一生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深受社会舆论压力影响、身陷爱情困扰的女性形象。

这部作品不仅充满了戏剧性的叙述和情感冲突,还透露出对法国上层社会的揭露和抨击。

虽然亚历山大·杜玛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夸大了事实和人物形象,但他的作品却创造了一个让读者奋起真实情感的艺术空间。

另一个例子是《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在爱尔兰拜恩特里民众中生活的男人,是一部有关日常生活和个体经验的传记文学。

作文要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作文要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作文要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学生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一个比较复杂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对这个话题,我想说三点意思:一是学生虚假作文的产生往往是被“逼”的;二是中学生作文不应排斥“文学性”;三是作文的理想追求应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一.学生虚假作文的产生往往是被“逼”的关于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问题,常常会出现几个认识的误区:一是认为学生作文不写自身的生活,就不真实。

其实,在我们看来,不管学生是否写自身的生活,只要作文中的内容能反映生活的本真,符合客观实际和生活逻辑,哪怕是虚构,搞文学创作,写别人,写他人,就应看作是真实的。

真与假的分辨,是以能否反映生活的本质为试金石的。

二是学生作文只要讲“真话”、说“心里话”就符合“真实性”的标准和要求,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由于认识的局限,有时学生作文中的“真话”、“心里话”,也许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非本质,并不符合客观真理,未必正确。

具体而言,它既不能反映事物的本真和生活逻辑,又不符合主流意识,或格调不高,或情趣不雅,或是非不明,或言辞偏激,所以,这“真话”、“心里话”并不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因为,它“真”中有“假”。

三是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等同起来。

比如在考察真实性的时候,我们常常将艺术真实视为生活真实。

看待学生作文是这样,分析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不说将《葬花吟》的作者归于林黛玉名下,单说有人像历史考古一样发表文章探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赶出家门、休回娘家的原因,这无疑是把刘兰芝当真实的历史人物来看待了。

其实这故事原本是虚构的,历史上未必真有刘兰芝其人。

当然如果从文本出发,探究刘兰芝被休的原因,也未尝不可,只是不要把刘兰芝当作真有其人来考证便是。

回归正题,学生作文说谎造假,责任往往不在学生。

这是为何?先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提倡学生讲真话,可有时又并没有真正地给学生讲真话的自由。

指导写作,常常要求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首先做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于是学生作文的话语开始由率真、朴素,变得崇高、神圣甚至“伪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王先霈,著名文学教育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奖等。

问者:王老师您好,今年在四川乐山举办的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颁奖大会上,许多与会者对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说谎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认为中学作文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呼吁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对此争论您是怎么看的?答者:我参加了乐山会议,会上集中讨论的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话题,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事先拟定的。

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在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活动中我都讲过类似的话。

去年在遵义,我从已故的散文家秦牧先生的文艺随笔《艺海拾贝》中引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说是有一个万国八哥大赛,聚集了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八哥,得第一名的不是那些会背诗的,不是那些会唱歌的,它只说了一句:“天啊,怎么这么多的八哥啊!”它意外地得了头奖,为什么呢?是因为这话符合当时的情境。

老师们觉得这个例子很好,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有一个问题,那是八哥的真话吗?如果八哥说真话,就不应该说人话,要说鸟语啊!它就应该叽叽咕咕的,那样它是得不了第一名的,倒数第一才有可能。

可见这句话是八哥的主人训练它时编出来的一句话,可是我觉得,在大赛中八哥说这句话很合当时的情境,如果我有资格投票的话,我也可能会投这只八哥一票。

所以,什么叫做说真话,说心里话,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问者: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编过作文。

《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中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

”针对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王老师您怎么看呢?答者:提倡真实当然是必要的,但写真实是否一定要说作者自己的心里话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并不是说写的文章发自内心,就一定是真文章、好文章;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也不见得就是虚假的、不好的文章。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文学史上来考察,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反而是颠倒过来的。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岳飞的两首《满江红》,一首是大家很熟悉的“怒发冲冠”,还有一首《登黄鹤楼有感》。

他在武昌的黄鹤楼,向北遥望汴京,已经陷落在金人的铁骑之下,心底十分感慨。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这首词在史料上有记载,文献可证,是岳飞所写的。

倒是第一首是不是岳飞所写,却存在很大的争议。

岳飞的孙子岳珂编岳飞文集,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来搜集整理,但里面没有“怒发冲冠”这首词。

这样一首代表岳飞思想精华的词,竟然在其孙子编的文集里没有出现,不但如此,在后来的几百年里,都没有听说过岳飞有这个作品。

直到明朝孝宗弘治年间,突然出来这么一首词,说是岳飞写的。

权威的文献学家余家菊先生就明确指出这是明朝文人的一篇伪作。

当然也有不认同的,北京大学已故的宋史研究泰斗邓广明先生就肯定说是岳飞写的,他说了很多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论据就是,“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只有岳飞才说得出来,别人没这本事。

邓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史学家,但是这番话大可商榷。

这首词非常好地反映了岳飞的思想,但是否只有岳飞本人才写得出来呢?文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说明,我们自己心里所想的,我们真实强烈的情感,自己的表达不一定是最好的,而另外的一个有文采的人帮我们表达,效果也许会更好。

问者:您的意思是说,自己或许不是自己情感的最佳代言人,而别人却或许能淋漓尽致地把这份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答者:是的。

我再举几个现代的例子,不需要考证的。

比如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是一篇非常典范的演说词,只有600多字,写得非常之好。

毛主席讲得更好,很鼓舞人心。

但稿子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秘书田家英根据毛泽东的思维特点、身份和一贯的文风写的。

这篇开幕词里面讲,“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无敌的”,“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就是典型的毛泽东的口吻,而不是田家英的语气。

还有更近的例子,现在美国白宫有一个撰稿组,给总统奥巴马写各种各样的讲话稿,演说词。

组长叫费夫洛,他非常年轻,是一个80后小伙子。

奥巴马竞选的时候,他就是主要的撰稿人。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非常动人,他用很长的篇幅讲美国现在处境的艰危,里面直接提到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经济危机,失业等等,最后希望大家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讲得非常全面。

这篇演说词,也不是奥巴马亲手写的。

奥巴马对费夫洛有一个评价,就是:“用他笔写我心。

”奥巴马也是一个雄辩家,费夫洛用奥巴马的风格来写,听众就不怀疑是别人写的。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在文学创作中间是大量存在的。

用我的笔写他的心,用他的笔来写我的心,这才是更高的本事。

当然我们作文首先应该有这个本事,把我的思想,我的经历,我的感情很好地叙述出来,让别人听得明白,受感动。

“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是第一层次的。

如果用我的笔写他的心,而且写得非常之好,这才是真本事。

比如说《红楼梦》里的葬花词,是林黛玉的,但那是曹雪芹写的。

按邓广明先生的观点来说,葬花词只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多情而苦命的女孩子写得出来的,而实际上,作者却是一个四十来岁,很喜欢喝酒的豪爽男子。

问者:通过您举的例子,我想,具体到中学生作文里,就是说不一定要完全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关键是要符合文题的要求,写出契合情景的文章,这样理解对吗?答者: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作文不能仅限于讲我本人的真心话,还要能够写出各种人的真心话。

比如说你是个君子,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不光可以写出好人、你敬佩的人的心里话,还要写得出坏人、小人的心里话,这才是大手笔。

曹雪芹不光能写葬花词,还能替薛蟠写诗:“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

”用在薛蟠这样的一个浪荡公子身上就很贴切。

他也替王熙凤写诗,虽然她写不出一首整诗来,就只一句“一夜北风紧”,却显现了人物的性格。

假设学生们毕业了,将来就业,很可能到公司或机关去做文员,就要给领导写稿子。

那个时候,你不能光写自己的心里话,更要符合特定场景的需要,这里面也有真实性的标准,绝对不能够胡编。

说到标准,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邓广明先生说:“这是只有岳飞才说得出来的话。

”他的本意是批评,在这里反而成了最好的佐证。

我觉得还可以稍微修正一点:“岳飞本人还未必能说得这么好。

”毛泽东也是文章圣手,胡适都赞赏有加。

如果那时候毛泽东自己有时间来写这个开幕词,他是不是就一定比田家英写得好呢?这是个疑问。

所以说“以他笔写我心”,“以我笔写他心”,也应该有个标准,你代写的文章,让别人一看,只有他才能说得出来,而不是别人,有其独特性,这就是水平。

作文不能够只是“以我手写我心”,还要“以我笔写你心”“以我笔写他心”,以我笔写各种各样人的心,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比较好,将来学生走入社会,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问者:中学生作文更多地强调应试,强调真情实感,就处理好“我手写我心”与“我手写他心”之间的关系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呢?答者:作文的文学性和应试性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复杂,但我们却无法回避。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作文除了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之外,还要应付考试。

你的作文写得非常好,但是考试分数上不去,那也不行,这是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一般来讲,应试对文学创作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古代的科举考试,那些状元的试卷是很难成为文学名篇的。

科举考试是不是应该一概否定呢?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苏轼如果没有中进士,老呆在眉山,能够成就很大的事业吗?他通过科举考试,走到了汴京,然后走过了全国的很多地方,最终才成为一代大家。

在一个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里面,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而应试和文学创造又常是矛盾的。

现在的高考有很多弊病,但是不能取消。

就算今后我们的设想非常理想的话,高考也只可以改良,可以改革,但是考试必须要一个统一的,哪怕是一个机械化的标准,你才能够阅卷,不然怎么评判呢?你说这篇文章不错,别人说不好,最后怎么录取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限定。

两者是肯定有矛盾有冲突的,我们要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两者的调和。

作文训练不止是一种创造性,写心里话,追求一种文学性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模式,或者说得极端一点,也是一种八股。

任何写作都要讲究一个起承转合,古代写诗写词,还要讲究格律。

现代新诗也有一些起码的规矩,修辞手法,造句,各种句式,这些东西也是必须的。

作文里基本的技能技巧训练,我认为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这种规程规范和条条框框很反感,这是自然的。

但是在学生阶段,在训练的时候,我觉得讲作文规矩对学生没有坏处。

考试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所以作文的第一件事是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揣摩出题的人和将来评卷人的喜好标准。

过去八股文就是揣摩考官是怎么评价作文的,我就怎么写。

现在呢,我们写作文也必须要揣摩。

文人是不喜欢揣摩的,明代历史讲到海瑞的时候,说他“这一生不知揣摩是何物”,性格刚直,结果考试时考官不喜欢他,考了很多次,最后只中了一个举人。

任何考试都需要揣摩,问题是揣摩谁,怎样揣摩。

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训练中间,很多学生的取向是错误的,他揣摩的可能是陈旧的但是还相当流行的一种模式,比如说主旋律、爱国、红旗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

我们如果把揣摩让绝大多数读者来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人情人性的常理,如果揣摩这个,你的作文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

有时候我们把揣摩的对象往往搞错了。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几个月之前,江西发生大洪灾,六月二十九号,中央电视台同步直播,采访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时,记者问江西省数万群众被洪灾围困的即时情况,那个主任开口就大谈省委书记的重要指示。

记者很着急,说:我问的是群众转移的具体情况。

他第二次回答,说水利部的部长又做了什么重要指示……结果网上一片哗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十几万人生命受威胁,你怎么一直说领导指示呢?结果被人肉搜索,让那个主任很长时间茶饭不思,不敢回家。

他的上司出来解释,说当时情况不明,任何一个人去回答都只能那样。

我对这个说法很怀疑,在中国这个政治风气里面,也不是只能这么回答。

你不要光是揣摩省委书记的意思,你更要揣摩全国观众的心理,然后在不违背中国现在的国情的前提下,你还是可以讲出一段很漂亮的话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