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自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典文学》学习笔记整理(期末复习用11)
《古典文学》学习笔记整理一、先秦文学(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1、“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内容:风—15国风(15个地区的民歌),共160篇(文学成就最高)雅—(大雅31、小雅74)105篇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40篇3、形式: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即譬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二)楚辞《楚辞》,楚地民歌。
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是其代表人物。
1、屈原作品25篇:《离骚》、《九歌》《九章》等。
2、宋玉的作品:《九辩》;“赋”5篇。
(三)先秦散文(1)先秦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2)先秦诸子散文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3)体例《论语》——“语录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通史;《汉书》——“纪传体”的断代史。
二、秦汉文学(前206-公元220)(一)汉赋(1)汉赋发展的三阶段1、“骚体赋”(汉初——汉武帝初年的七、八十年间)贾谊的《吊屈原赋》;小赋向大赋过渡时期枚乘的《七发》2、“大赋”(汉武帝——东汉和帝、安帝的200多年间)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3、“小赋”(东汉顺帝——汉末近百年间)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二)汉乐府1、汉乐府汉武帝时的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以及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诗”。
2、“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3、《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文人“五言诗之冠冕”(三)散文1、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2、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3、司马迁的《史记》4、东汉班固的《汉书》5、王充的《论衡》三、魏晋南北朝文学(220-589)(一)建安诗歌1、建安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孔融)。
古代文学自己整理的考试笔记
古代文学自己整理的考试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1)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
(2)从文体的辨析到总集的编纂1.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将诗和赋分为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的特点3.刘勰《文心雕龙》将文体分为33大类。
4.萧统所编《文选》更为将文体分为37类。
总集的编纂是文学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文学体系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4)新的文学思潮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5)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题1、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2、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的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祈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6)寒士文学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士族与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古代文学(二)笔记整理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一.历史背景年限:196-589公元前。
四百年朝代:汉——魏——西晋、东晋——北朝、南朝背景:社会的动荡、混乱、分裂、黑暗二、思想:活跃1、玄学的兴起,老庄+易经2、魏晋风度:消极、避世、全身远祸、放荡不羁。
名士风流三、文学的时代特征1、魏晋时期,文学成为独立的事业,作家作品空前增多。
2、以五言诗为主,个性化,抒情化,达到新水平。
3、声律说的提出,为近体诗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沈约。
四声八病。
4、文学体裁逐渐完备,文学理论发达,为唐代文学提供了准备条件。
诗、骈文、赋、小说(志怪:《搜神记》志人:《世说新语》)《诗品》(钟嵘)、《典论•论文》(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四、发展阶段1、建安: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2、正始:代表人物:阮籍、嵇康3、西晋:代表人物,左思、陆机4、东晋:代表人物:陶渊明5、南朝:代表人物,二谢(谢灵运,谢脁)6、北朝:代表人物,庾信民歌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建安风骨风:外在的精神气质骨:内在的语言力量(劲健峻直)慷慨激昂二、曹操和曹丕注:“卞氏三子(曹丕,曹植,曹彰)”1、曹操1)简介: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樵人。
建立了曹魏,2)作品:《观沧海》:胸襟的开阔,气魄的雄浑龟虽寿老当益壮,奋发有为。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篇完整的山水诗。
3)特点:悲凉古直4)优点:易于传诵,朗朗上口。
5)缺点:过于直白2、曹丕1)简介:19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操时为太子,后来代汉称帝,国号魏。
2)作品:《燕歌行》现在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七言诗成熟的标志3)特点:便娟婉约。
3、曹植1)简介:字子建才高八斗,建安之杰,前期诗风豪迈,后期悲凉。
2)作品:《白马篇》《白马篇》作品分析:一、思想内容:此诗塑造了一个忠勇爱国的青年游侠形象,歌颂其为国忘家的昂扬斗志,和战斗豪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自学考试题型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一、基础知识(选择、填空)1、现存最早的可信的原始诗歌中最能体现原始宗教特色的是《伊蓍氏蜡词》。
2、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诗作305篇。
4、《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三类:风即十五国风,是各地民间乐歌,160篇;雅是王畿乐歌,105篇;颂指宗庙祭祀乐歌,40篇。
5、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总集是《尚书》。
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7、《战国策》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8、《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
9、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倡导民本思想。
10、先秦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庄子。
11、“人定胜天”体现了荀子的唯物思想。
12、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
13、《天问》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是一篇体制奇特的长诗。
14、宋玉的代表作是《九辩》。
15、汉赋分三类:骚体赋、大赋、小赋。
16、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主要作品是《鵩鸟赋》、《吊屈原赋》。
17、枚乘《七发》标志着大赋的形成。
18、大赋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天子游猎赋》,由《子虚赋》、《上林赋》组成。
19、汉初政论文的主要代表作家是贾谊与晁错。
20、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是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
2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22、《汉书》中部分未完成的《表》、《志》由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23、曹操是建安时期的精神领袖,他的四言乐府梗慨多气、质朴警策。
24、曹丕的二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25、曹植字子建,钟嵘《诗品》誉之为“建安之杰”。
26、《孔雀东南飞》是汉魏乐府中成就最高的叙事长诗。
27、阮籍的代表作为《咏怀》82首,深于比兴,喜用典故,诗风隐晦曲折。
28、最能代表太康体诗风的诗人是人称“陆海”的陆机与人称“潘江”的潘岳。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字体大小:小三哦)一,先秦文学1.先秦文学形态的特点:①文、史、哲不分②诗、乐、舞合一。
2.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的发展演进关系:①原始文化(万物有灵等)与上古文学(神话)②巫卜文化(神鬼崇拜)和史官记事。
③史官文化(敬鬼神而远之、先民后神、先民后君敬德保民)与历史散文④士人文化(重土保民、理性精神与感性自觉)与诸子散文。
⑤楚文化(信巫鬼)与《楚辞》3.先秦文学贡献及其影响:①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②《诗》、《骚》诗歌典范③亦史亦文的撰史传统④深于比兴、取象的艺术传统。
O(∩_∩)O具体文本大类:一古代歌谣:1.分类:祭祀、劳动、爱情、战争、图腾。
2.特征:①诗、乐、舞三位一体②再现生活的直接性③语言简朴、节奏流畅④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直接铺陈)O(∩_∩)O神话1.概念: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保存:《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3.神话内容分类:①创世神话②始祖神话③洪水神话④战争神话⑤英雄神话⑥发明创造神话4.神话演变方向:历史化、文学化、宗教化。
O(∩_∩)O《诗经》1.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列入儒家“六经”被称为《诗经》。
2.诗经按音乐性质分:①风:带地方色彩的民歌。
160篇②雅: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
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③颂:宗庙祭祀之乐。
共40。
3.《诗经》按情感和思想内容划分类型: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周族史诗大雅5篇,《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②农事诗:《七月》是全面反映农业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
农事诗大都真实反映周初生产方式、规模等。
③燕飨诗:(内容以君臣、亲朋聚宴为主要内容。
代表《小雅·鹿鸣》)④战争傜役诗(★战争诗多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不直具体描写战斗场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2、原始歌谣特色:口头文学诗歌文学舞蹈三位一体;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3、神话的含义:①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话故事(形式)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应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内容)。
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文化内涵)。
是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艺术表现)②历代文学作者模拟神话或假借神以讽喻现象。
4、记载神话的主要作品:《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5、神话类型及代表作: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①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②对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
《盘古开天辟地》③对生产成绩的概括《鲧禹治水》④在生产中能够产生的征服自然的幻想。
《夸父逐日》⑤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也是神话产生的根源之一。
《黄帝擒蚩尤》二、《诗经》1、名称:原名《诗》或《诗三百》,列为儒家“六经”之一。
(先秦时期)汉武帝崇《诗》为“经”,称《诗经》,《诗经》的采编方法是采诗和献诗两种。
2、产生时代:西周初到春秋中(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
地域:《周南》《召南》——江汉汝水,其他十三《国风》都产生于黄河流域,“二雅”——二京都(西周都金高,东周都洛邑)“三颂”——镐京•《周颂》(西安)、曲阜•《睿颂》(山东)、商丘•《商颂》(河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至江汉流域。
3、若干名词解释:(1)笙诗:有目无诗,共六篇,《南郂(hɑì)》《白华》《华黍》《由康》《崇五》《曲仪》(2)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有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韩(燕人韩缨)毛(大毛公鲁人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
(毛苌——“三家诗”其后失传,后惟有《毛诗》、今之《诗经》地方音乐、王羲之音乐)齐、鲁、韩属今文学派,毛属古文学派。
(3)风:带有地方色彩,即十五个国家的歌谣。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部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部分)初唐部分唐诗繁荣的原因:内因(文学自身的因素):1、诗歌传统到汉魏古诗、乐府直到南北朝新体诗的萌芽,中国诗歌已经走过一千多年的历程,各种题材、风格、体式基本都已经出现,有的已经接近成熟;2、南北朝文学的成就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的作用,即唐诗对南北朝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外部:1、社会经济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十分繁荣;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三家并存而且兼取其长,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3、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唐朝以诗取仕;4、其他因素,党争,贬谪等。
杨炯诗歌成就及其特点:杨炯诗才出众,擅长五律,尤以写边塞战争诗作最为上乘,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风格豪壮。
其他唱和、纪游之作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四杰的价值与地位:1、具有改革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有明确的审美追求;2、开拓了诗歌视野和题材;3、昂扬的诗歌感情基调;4、对歌行与五律两种体式的探索,也为唐诗在体制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中四士:初唐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
律诗体制的发展过程:1、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
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诗又名“新体诗”。
2、初唐:唐太宗、唐中宗及武后时期的宫廷文人多身居高位,亲近皇帝。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内容有谏规、应致、颂美、娱乐等。
内容多为台阁文学,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如上官仪总结六对、八对,虽较繁琐,但对于规范律诗对仗探索其内在规律有一定贡献。
3、文章四友及四杰:四友以杜审言为代表,五、七律诗及排律、绝句创作杰出。
四杰分别在五律和歌行两方面有建树。
4、沈宋:沈宋完善了诗歌音律法则:即“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要求诗歌创作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并得到时人认可。
盛唐部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色彩美、布局美、意境美。
古代文学笔记完整版(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与文学1、战乱与分裂文人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复杂化生死游仙及隐逸等文学主题相对集中文学基调及风貌的多样化2、门阀士族制度士族的文化特权—寒(庶)士不平的文学主题文学的士俗化倾向创作队伍: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创作内容:炫耀门第、美化王权、咏吟风月审美情趣:奇巧骈艳、佃腻仟弱、注重声律、宫廷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这一时期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1、佛教衰微—观念的解放、异端的流行、人格精神的自觉2、玄学兴起—玄学诗与山水诗的兴盛、自然贵真的审美理想3、佛道盛行佛教影响:文学想象丰富、故事性的加强、音韵学的产生及格律诗的形成: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道教影响:游仙及生命意识主题的呈现:文学想象力及浪漫主义艺术的加强。
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潮与文学1、涌现了大量文学批评著作魏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综合性的文学专论西晋陆机《文赋》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较系统而完整的创作专论梁钟嵘《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论梁刘勰《文心雕龙》总结自先秦两汉至宋梁以来的创作经验,建立起完整、严谨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部文学批评巨著梁萧统《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选录了从先秦到齐梁130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共700多篇2、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些特定范畴,把它们内涵与相互关系的探讨丰富了文学理论的内容,标志着对文学内部规律探讨的加强。
3、体现出文学创作思潮的活跃与新变。
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历程以诗歌为主要体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安、正始文学,西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年,主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曹琰忧伤时世,多慷慨悲凉之气正始文学:正始元年至魏末,主要作家为“竹林七贤”,多遗世独立与忧生之嗟西晋文学: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为主,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主的作家群,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一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背诵: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赋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
著有《礼》、《知》、《云》、《蚕》、《箴》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
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张衡《归田赋》、《两京赋》杨雄《甘泉》、《河东》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背诵:归田赋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
交颈颉颃,关关嘤嘤。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
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三魏晋南北朝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大学语文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古代文学1.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诗主要反映民间生活,雅诗多用于宫廷,颂诗则用于祭祀。
2.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以抒情为主,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忧虑。
3.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历史。
4. 《汉书》-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 《汉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5.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争霸过程。
- 《三国演义》以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而著称。
6.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二、现代文学1. 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 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 郭沫若-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 郭沫若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女神》、《屈原》等。
3. 茅盾- 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 茅盾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4. 巴金-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
- 巴金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5. 丁玲- 丁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 丁玲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②始祖神话:《女娲补天》③洪水神话:《大禹治水》④战争神话:《蚩尤之战》⑤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神话的特点——①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神话的影响——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①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如庄子《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
②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屈原《离骚》纯洁高大抒情主人公的出现,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地糅合,发展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外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2、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3、《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
二南:周南、召南。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105雅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74篇除少数为东周作品,其余都是西周作品;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4、三家诗——用今文(隶书)写的,鲁(申培)、齐(袁固)、韩(韩婴)。
四家诗——鲁(申培)、齐(袁固)、韩(韩婴)、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前言一、秦世不文——既是秦的政治特征,又是秦的文学特征二、秦世不文的原因1、秦朝时间短暂(前221——205)2、极端的文化专制政治——焚书坑儒事件(1)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2)非博士官所职,天下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
(3)偶语《诗》《书》者弃市(4)以古非今者族(5)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6)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7)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李斯提出的具体焚书办法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1)控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的国策(2)焚毁了大量古代文献,并导致秦王朝的短命(3)使秦始皇本人蒙受恶名。
2 秦朝时间短暂(前221-前206)主要作品:1 吕不韦《吕氏春秋》 2 李斯《谏逐客书》鲁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第一节汉代社会概况两汉王朝:汉朝(前202——220)是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光武帝刘秀所建立没实行文化专制,因此文学繁荣昌盛,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政治方面1、两汉王朝都是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政论文繁荣。
2、西汉前期、东汉初年,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出现了“润色鸿业”的新文体——汉赋。
3、武帝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专政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之一。
《后汉书•宦者列传》:桓、灵之世,宦者“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汉之纲纪大乱矣。
”“党人”一词最早来自与屈原的《离骚》,贬义。
《后汉书•党锢列传》第一次党锢之争(李膺、张成、陈蕃、窦武)三君:窦武、刘淑、陈蕃;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或是张俭﹑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干八人。
八顾: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八人为八顾或是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祗﹑宣靖﹑公绪恭;八及:陈翔、翟超、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第二次党锢之争1、桓灵死,陈蕃与窦武密谋剪灭宦官,事败遇难。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一、《诗经》(作品收集到周初至春秋中叶、编订成书为公元前六世纪)1、《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共305篇,另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3、风、雅、颂(名词解释)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①风即音乐曲调②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③国是地区、方域之意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大雅:即西周,作者多为上层贵族)(小雅:即东周,作者比较杂,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平民)⑤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为舞曲,音乐比较舒缓。
颂,分为商颂、鲁颂、周颂。
4、《诗经》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5、《诗经》的内容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代表作: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分别是《公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②农事诗,代表作:《七月》③宴飨诗,代表作:《小雅·鹿鸣》、《鄘风·相鼠》④怨刺诗,代表作:《魏风·硕鼠》即“变风”、“变雅”⑤战争徭役诗,代表作:《采芑》、《六月》、《无衣》、《卫风·伯兮》⑥婚恋诗,代表作:《关雎》、《静女》、《桃夭》⑦弃妇诗,代表作:《名风》、《氓》6、《诗经》的艺术特点①赋、比、兴的艺术特点(名词解释)赋:铺陈直叙,“直书其事,体物写志”即诗人把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是有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以此来表达自己。
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的前端出现。
②诗经的句式和章法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押韵方式: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7、《诗经》的地位(课本65页敏仪笔记)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而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笔记
1、汤显祖“至情”的表现:第一,从宏观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他认为“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万物之情,各有其志”。
第二,从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第三,从途径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临川四梦》的前两戏,是标举真情、至情的可歌可泣;后两戏是揭露矫情、无情的可鄙可憎,他的创作都围绕一个“情”字。
2、科举的社会意义: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3、科举的危害: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科举制的本质是公务员考试,由于其回报高,在国人心中形成了官本位思想。
科举制过于单一,对自然科学极不重视,这不利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
科举考试最大的坏处,在于它越来越以一个单一的硬性的标准来选拔人,进而束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左传》:1)《左传》是一部擅于叙事且与《春秋》有关的历史散文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2)非常擅于描写战争,如长勺之战、邲之战、鞌之战。
3)叙事技巧多样,注意细节,照应伏笔,因果交代,还有对比、类比、比拟等手法运用。
4)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候、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2.《庄子》:1)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2)想象奇特,瑰丽异常。
主要以寓言说理,大多带有神话色彩,且人物形象性强。
3)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
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致统一的写作风格。
3. 汉赋:1)汉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源于楚辞。
2)写法上大多以丰富辞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
3)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4)按内容题材类型分有:①游猎赋②京都赋③咏物赋④述行赋⑤说理赋4.抒情小赋:1)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社会黑暗动荡以及政治环境恶劣,文人的忧惧与愤懑使得抒情文学开始复苏,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2)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5.汉乐府:1)乐府在汉代是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
音乐官府初设于秦,到汉武帝时扩充规模正式设立。
2)乐府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文人创制朝廷所用的歌诗,二是到民间采集歌谣。
3)魏晋时,“乐府”转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4)乐府采集的民歌,有部分保存下来且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后人将这些民歌叫汉乐府诗,或简称汉乐府。
其特点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6.《古诗十九首》:1)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2)梁朝太子萧统编统的《文选》之中收录并命名“古诗十九首”3)共有19首诗,《行行重行行》为首篇。
这些诗抒写了社会中下层文人穷困生活的遭遇和感受。
4)标志东汉文人五言诗完全成熟,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7. 建安风骨:1)建安是东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是三国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2)代表有“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3)8. 陶渊明:1)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字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逝世后《陶靖节集》流传于世,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陶侃。
陶渊明出身微寒,年幼丧父。
2)曾在官场任职,最后一次初仕彭泽县令,80多天便辞去,从此归隐田园。
3)诗、文、词俱佳,诗以田园诗扬名,代表《归园田居》;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辞有《归去来兮》。
二、文学特点1.《诗经》的文学特点十五国风、二雅、三颂1)风是乡土之音,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多为民歌。
2)雅是朝廷之音,指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多作朝歌。
3)颂是宗庙之音,指宗庙祭祀时的乐歌,称赞歌。
2.《楚辞》的文学特点1)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2)象征手法和比兴手法的拓展运用3)瑰丽神奇的想象《楚辞》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源头3.古诗十九首的文学特点1)常用叠词2)以抒情为主,有男女之情、离别之情、生死之情等3)文采斐然,典雅端庄,从诗中的比兴、押韵、对仗等体现出来。
4.陶渊明诗歌的文学特点1)诗如其人,文风和人品的高尚2)回归自然,厌恶社会污浊本性流露3)诗风淳朴自然,简洁清新三、简答之类1.《史记》叙事有何特点?1)一部通史,从古至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①以人为主,以事、文为辅②写人以地位编排,按时间先后编排2)使用多种叙事手法①顺叙②插叙③补叙④倒叙⑤前后照应3)人物“互见法”4)叙事中评判,夹叙夹议2.《史记》的体例有何特点?共130卷,分为5部分,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表、书1)本纪:12卷,记帝王,《五帝本纪》始,《孝武本纪》终2)世家:30卷,记诸侯,《吴太伯世家》始3)列传:70卷,记名人将相,各地历史,《伯夷列传》始4)表:10卷,记历史大事,《三代世表》始5)书:8卷,记历史文献,《封禅书》3.汉赋的发展阶段:1)西汉初年:骚体赋,代表贾谊2)西汉中期-东汉中期:汉大赋,包含散体赋,代表杨马班张3)东汉后期:抒情小赋,张衡4.建安文学有何时代特征:1)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动乱,曹操《蒿里行》2)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短歌行》3)建安文学的风格是慷慨悲凉的,曹操《观沧海》《龟虽寿》4)以乐府古诗写时代内容,曹操《短歌行》曹植《从军行》四、古诗1.《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鸧鹒。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翻译: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2.《公子宋尝鼋构衅》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日:“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日:“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
夏,弑灵公。
翻译: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偏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
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怕杀,何况国君?”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
子家害怕,只好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3.《任公子钓鱼》任公子为大钩巨缁(zī),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嵇,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xiàn没而下,骛扬而奋鳍(qí),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已而后世辁(quán)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庄子通过这篇寓言中告诉我们:有远志的人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大成,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胸怀大志,朝着既定的目标一直走下去,持之以恒,狠下工夫,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翻译: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他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
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牵动巨大的鱼钩,它将巨大的鱼钩拖入水下,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鬐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似乎整个)海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
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这条大鱼切小然后腌制成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这样后来的浅薄说客之流,都惊叹这件事并互相告知。
他们拿了鱼竿和钓线,赶到沟渠旁边,钓些鲇、鲫这样的小鱼,那样想钓到大鱼就难了啊;(他们)凭借浅薄荒诞的言论获得崇高的声誉,那距离高妙的大道理也差得很远呢。
所以不曾听说任公子的作风,他们要治理政事那还差得很远啊。
4.《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