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答案】A2.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重大影响。

A.凯洛夫B.加里宁C.马卡连柯D.赞科夫【答案】A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答案】C4.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答案】C5.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诗》D.《学记》【答案】B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B.正规C.普通D.制度化【答案】D7.我国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答案】B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对这个新学制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B.新学制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C.新学制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D.1951年的学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停办了【答案】D9.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B.教育哲学C.教育心理学D.教育经济学【答案】A10.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教育论》【答案】A1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福禄培尔【答案】B12.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答案】B13.系统阐述“结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怎样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答: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开始了。

但是,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却是从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的。

(1)教育评价的兴起和概念的无统一性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由于教育评价的领域十分广泛,各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评价需要来界定评价概念,到目前为止,教育评价尚无统一的定义。

(2)西方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西方学者大多是根据评价目的来对教育评价定义的。

这些定义主要有: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评价是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斯克里文);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克龙巴赫、斯塔弗比姆等);评价是对某些对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等。

(3)我国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我国学者也对教育评价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界定。

一般认为,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评价的具体定义,不仅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而且还考虑了构成评价活动的基本要素方面,即评价的要素结构。

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总之,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更科学的概念最终会形成。

2.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请进一步分析实现各种评价功能需要哪些条件?答:教育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考研《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考研《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我国古代《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二)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904《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该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1911,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轨迹(一)古代教育(1)中国:夏——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明——清(2)印度:婆罗门+佛教——寺院学府(3)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4)希腊、罗马:家庭教师——僧侣人才(神学+七艺)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第6章当代学习理论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答:在教育情境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方面。

(2)学习的形式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

大量的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

(3)学习的全过程性。

从时间来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

(4)学习的全方位性。

从空间上来看,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还包括家庭学习、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学校学习。

(5)学习的创新性。

学习不仅在于模仿和继承,而且更注重创新。

(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共同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据此,他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等。

虽然不能直接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纳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

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他的著名学习实验。

在试验中,饿猫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建立了打开门闩(踏到开门机关)与开门取得食物的联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教育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答:80年代以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世界教育逐渐向民主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目标迈进。

具体而言,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如下:(1)政治变革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

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各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其基本特点如下:(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

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圣才出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圣才出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答: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决定的。

(1)教育的概念和目的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可见,教育是通过施加一些活动和影响使教育对象有所变化和发展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对象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人的发展特征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教育学视野中,人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的特征,如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等,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必须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

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系统的向学生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正是由于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请用教育人本论来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答: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

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但并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

教育人本论与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

从教育人本论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当代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网授精讲班【共23课时】电子书(题库)•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C.教育口号D.教育隐喻【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16章教育与文化1.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基本关系。

答: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总体而言,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交融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制约着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同样,它也制约着人类的教育活动。

与经济、政治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明显的不同。

①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必然是对一定社会文化的选择。

学校教育中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渗入其中的价值观都是社会文化本身。

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②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

文化差异往往反映在观念的差异上。

文化观念是抽象的东西,但它是人类的思考在心理上的沉淀,一旦形成就会对思想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教育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就是一个明证。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每个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的看法。

它表现为具体的人才观、育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方法观等。

它的形成直接受到文化观念的制约。

文化观念对人的教育观念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③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文化模式是由若干彼此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的。

一个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风俗或一种习惯。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

一种文化的历史愈是悠久,时间持续愈长,其模式愈是稳定,个性也愈突出,对教育的直接制约力也愈大。

从不同文化的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是与这个国家文化模式相一致的。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

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权利接受学校教育,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第一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一、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一)文化概念的演变所有的文化定义都注意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都承认文化是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的,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等。

(二)文化的构成1.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每种文化体中一般都有一个主流文化和若干个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3.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如婚礼仪式等。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如崇古、豪放。

4.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单纯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只有凝聚了人类智慧结晶,表达了人类价值取向或知识以及审美情趣的物体,才具有文化意蕴。

(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渐变性的影响。

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含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环境与教育——“三因素论”遗传素质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的实践的结果。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第一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反映,国家政权则是政治的核心。

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直接或间接地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更主要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

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基本制度,便直接受制于政治的制约,因此形成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教育从属于政治”到“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近代以来,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以“民主、自由、平等”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统治的口号,这就使得资本主义教育有可能不再是专制统治的附庸。

另一方面,近代教育思想的先驱极力主张“教育自由化”、“教育中立化”、“教育世俗化”、“学校与宗教分离”等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错综复杂。

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但同时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特权阶级利益与专制统治的产物。

等级性、专制性、道统性及刻板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以民主代议制、法治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

社会主义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特权,它把政治的民主、教育的平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第二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后者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保障。

一、教育平等的概念(一)教育不平等的历史渊源1.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

2.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

斯巴达社会分层非常清楚严格。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1)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指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

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

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

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同时,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课题_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课题_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 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 国最重要的特征。
2 / 26
圣才电子书

初等教育义务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教育世俗化
法制化
(三)20 世纪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
加强了学年教育
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满,畏难。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观
师严道尊 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5 / 26
圣才电子书

4.墨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教育目的:“兼爱”“非攻”
(2)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地位: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晚年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形 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一)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育与智育的关系: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但不等同。

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除了进行智育,还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反过来,智育的实现除了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

教学只是它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几个环节、教学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突破时间空间及个人经验局限,扩大个体认知范围;系统性组织性强——科学的身心发展;学习活动是实践活动——掌握人类经验。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主体部分、基本途径。

学校的其他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理论概念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答: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决定的。

(1)教育的概念和目的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可见,教育是通过施加一些活动和影响使教育对象有所变化和发展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对象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人的发展特征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教育学视野中,人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的特征,如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等,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必须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

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系统的向学生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正是由于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请用教育人本论来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答: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

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但并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

教育人本论与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

从教育人本论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当代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

教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思想、制度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思想、制度来奴役人。

(2)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通过个体的受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以来,随着人的地位的提升和“以人为本”的呼声的日益高涨,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是毋庸讳言,发掘潜能的这一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进入21世纪后,我们必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全面地发掘人的潜能。

(3)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在教育“以人为本”亦即教育人本论的呼声中,人的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也由于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获得。

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更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即人的体力与心力,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而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也
必然有助于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3.何谓素质?它与个性有何关系?
答: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亦即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

(1)素质的含义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素质与个性的关系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前者体现为个体的信念、理想、人生观,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①素质与个性相互统一。

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统一在一起的。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成就。

个性则是人的独特性,包括意识倾向性和个体差异性。

素质与个性并不相抵触,在人的素质的养成中,可以促进个性的发展,两者统一于人的成长过程中。

②素质是形成个性的基础。

学生素质的养成是培养个性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得到长远的发展,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飞跃,促进个性层次的提高和形成。

③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互促进。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

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

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更注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

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