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指水中动物和天上飞禽的活动,向人们报告着某个季节的来临。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竺可桢先生的生平及其对自然科学的贡献;2. 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地方;3. 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导学内容:第一部分:竺可桢先生的生平介绍竺可桢(1899年-1974年),中国闻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竺可桢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钻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规律和奥秘等待我们去揭开。
竺可桢先生曾说:“大自然是用语言表达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就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这句话告诉我们,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就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的地方。
第三部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里,每一处都储藏着许多未知的奥秘。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大自然,了解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诞生等等。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科学钻研中,不息地钻研自然规律,探索自然之谜,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第四部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爱自然。
只有尊重自然、适应自然,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竺可桢先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值得我们进修和传承,让我们从小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导学活动:1. 通过观看竺可桢先生的相关视频或阅读他的著作,了解他的生平及科学成就;2. 到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3.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索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4.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珍爱环境,呵护大自然。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应该对竺可桢先生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大自然的伟大的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课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积累1.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匿,隐藏。
4.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5.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禾,这里指稻秧。
6.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7.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8.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9.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10.萌发:开始发芽。
比喻事物的开端。
11.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12.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13.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的意思。
1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15.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16.簌簌(sù):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美学追求
大自然的语言启示我们要追求美 学。我们应该欣赏自然的美丽和 神奇,感受大自然的韵味和魅力
,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图
文章结构图应包含开头、主体和结尾 三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过渡。
主体部分应详细阐述文章的主题和观 点,包括对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的解读和分析。
第四段
总结全文,强调文章的 主题和观点,并给出自
己的看法和启示。
写作手法分析
语言风格
竺可桢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表达准确,没有过多的修饰 和冗长的句子。这种风格使得文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符 合科学论文的特点。
论证方法
竺可桢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 例、对比、归纳等。这些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有说服 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动物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的一种 表现形式。例如,蚂蚁搬家预示着天 快要下雨了,蜜蜂的舞蹈则传递着花 粉和蜜源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的内涵
自然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内涵之一是自然规 律。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语言,我 们可以了解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如季节更替、生态平衡等。
生命智慧பைடு நூலகம்
大自然的语言还蕴含着生命的智慧 。通过研究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 以领悟到生命的奥秘和智慧,从而 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
天气变化中的指示作用。
02
拟人
在文章中,竺可桢也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和性
格,使得描述更加富有情感色彩。例如,“太阳打了个哈欠”,这样的
描述使得太阳仿佛有了生命。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文章写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篇以物候为说明对象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用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物候的概念、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最后发出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丰收的呼吁。
《大自然的语言》对帮助中学生科学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中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篇章地位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已经编排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和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事物说明文,因此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和学习基础。
但从事物说明文过渡到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知识更加抽象化,学习难度也随之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四学段“学生应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八年级下册教材中事理说明文的学习被安排到了第2单元,体现了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构建的重视。
这一单元全部由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事理说明文组成,在说明时往往引用较多的数据和现实中的例子,更容易使中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文内在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同时写作语言比较浅近、生动,篇幅较短,在整个单元中学习难度较小,所以被放到了单元第1课的位置。
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再推广到其他同类课文,体现了难度梯度。
在本单元最后还有以“说明的顺序”为主题的写作训练,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说明顺序和文章内在逻辑的分析。
二、写作特色(一)写景式导入-抓住物候的季节特征与一般的说明文相比,《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直接提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而是先给我们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哇塞!读完竺可桢爷爷写的《大自然的语言》,我这心里就像开了锅一样,翻腾得厉害!一开始,我就好奇,大自然还会有语言?它又不会说话,能跟咱们说啥呀?结果一读才知道,原来大自然的语言可多啦!比如杏花开放啦,桃花绽放啦,这都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啦!竺可桢爷爷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就像天上的云,它的变化可不简单,有时候像棉花糖一样白白胖胖的,有时候又黑沉沉地压下来,好像要把世界吞掉。
竺可桢爷爷说,这就是大自然在跟我们说话呢,告诉我们天气要变啦!这难道不神奇吗?还有啊,那南飞的大雁,不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吗?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难道只是为了好玩?才不是呢!它们是在告诉我们秋天到了,该准备过冬啦!我就在想,我们平时咋就没注意到这些呢?难道我们的眼睛都被手机、电视给迷住了,看不到大自然的美啦?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
那天的风特别大,把树叶吹得哗哗响。
我当时还觉得烦,这风咋这么大,吹得我头发都乱了。
现在想想,这风不也是大自然在说话吗?它可能是在说:“小朋友们,要变天啦,快回家吧!”可我当时愣是没听懂。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跟我同桌说:“你知道不,大自然会说话!”他居然白了我一眼,说:“别瞎说,大自然咋说话?”我就急了,说:“你咋不信呢?你没看竺可桢爷爷写的文章吗?”然后我就给他讲啊讲,讲得我口水都干了。
最后他说:“行啦行啦,好像有点道理。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多去观察大自然,听听它到底在跟我们说啥。
要不然,大自然该多伤心啊,它天天跟我们说话,我们却不理它。
我们可不能总是待在屋子里,只知道玩游戏、看电视。
得多出去走走,看看花开,听听鸟鸣,感受感受大自然的温暖怀抱。
不然,我们不就成了“聋子”和“瞎子”,错过了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吗?总之,读完这篇文章,我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做个能听懂大自然语言的聪明孩子!。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10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10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
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处理教材(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学生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
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情景教学法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带入情境读全诗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2、合理处理教材: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竺可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意义。
文章开头,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自然景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引出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
作者指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比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接着,作者解释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注意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五篇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五篇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一)《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文章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说起大自然,人人都会神往.是啊,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有谁不想去放松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里空气清新,有柔和的轻风,幽静的草地,绿色的森林让人有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感觉.在这能让你感到无拘无束的地方,也有着自己的语言,也像中国的汉字那样博大精深,就像诗中写的:你看那天上的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你看到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大自然也有语言.〞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会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诗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兰克林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向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二)石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要仔细观察.〞落叶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落叶终究要归根的自然规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水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大千世界,万物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花.草.树.木,无一不例外.人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一块石头是何等的坚硬啊!可谁能想到,一滴水就这样成年累月的滴着.流淌着,一把斧子都锤不开.砸不开的石头,一滴水竟然办到了!硬是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洞〞,可不就是要坚持不懈吗?水都能这样坚持,何况人呢!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只教我们一个知识,就像老师,那么水呢,它就可能只教我们一种品质吗?看过流水吧,你们可能没有注意过,水在往前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石头.水草冒出水面,而水却没有因为这些东西挡住自己的去处,而是分开自己,越过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流淌.是啊,这些石头和水草不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吗?克服它们,踩着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可不就是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吗?万千世界,总有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任何奥妙之处,全部为你而展现!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三)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神奇,如一个新新世界,无处不在诉说它的语言,只要你细细聆听,就会听见大自然亲切的语言.夜晚,月亮婆婆挂上了树梢.突然,一下繁星满天,一定是这些调度的小星星耐不住寂寞,给银河〝牢房〞划了道口子,逃了出来.准备在天上逛街呢!小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提着灯笼大街小巷地穿梭.这下可好了,牢里的小星星看了羡慕不已,把〝玉皇大帝〞的警告抛向了九霄云外,也逃了出来.这会儿真是众星云集,星光灿烂了!瞧!有几个小星星正围着月亮婆婆的故事呢!真好比众星拱月呀!这时,一个上女孩在阳台观看这美丽的夜景,发出惊叹:〝呀!好美的夜空啊!我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么美的星空!〞一个大人听见这惊叹声后走了过来,是女的,一定是小女孩的妈妈,她看着这满天的繁星,自言自语道:〝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旁边的小女孩听了,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你怎么会知道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呢?〞妈妈笑了笑,说:〝宝贝,你瞧,天空上这么多星星预示着明天是个晴天呀!〞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天上的星星听见了她们俩的对话,高兴得跳起了舞蹈果然,第二天早上,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喳喳地叫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转眼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读四年级了.有一天,科学老师让他们去校园里观察蚂蚁.小女孩在一棵大树下蹲了下来,只见她的眼睛直钩钩地盯着一群蚂蚁(liu_).哦,原来它们在搬家呀,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看,一只大蚂蚁要头阵,扛着沙发带领抱着食物的的搬运工向新家奔去,几只强壮的大蚂蚁合力抬起一只螳螂,走几步,歇一歇,再走几步,放下休息休息,快到新家时,它们竭尽全力,喊着:〝嗨哟,嗨哟〞的口号,向前奔去.忽然,女孩的脑子里有一个谚语呼之欲出,〝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第二天,女孩带上了雨伞,果然不出女孩所料,下起了倾盆大雨!大自是一本神秘而令人捉摸不透的书,又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仔细观察,宝藏离你不远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四)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侯学.这篇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五)文章主要写了大自然会说话,天上的白云,蚂蚁,蝌蚪,大鹰,大树,鱼,化石都代表着大自然不同的语言.读了《大自然的语言》,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奇妙的,大自然中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能告诉我们知识,可最重要的还是细心观察,如果你不爱学习,粗心大意,就算非常有用的知识从你身边走过,也是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做每一件事的时候要细心观察,寻找奥妙.我的烦恼初中作文范文烦恼,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水浒传读后感初二作文600字说到《水浒传》,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它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_六一诗歌范文模板_六一儿童节的小诗歌六一儿童节是世界性的节日,在那天大家可以开开心心地一起玩耍.那么关于六一儿童节的_童年趣事作文素材模板范文童年的事情就像一枚枚贝壳,也像一颗颗星星,数不胜数,但是总有那么一件有趣的事是值。
初二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

初二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张坊中学古兆军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
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
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
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
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
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
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
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
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
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曾经说过:“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
”这句话意味深长,反映了竺可桢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视和热爱。
在竺可桢看来,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语言。
首先,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规律和规则,而这些规律和规则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同样,在生物学中,遗传密码、蛋白质折叠等现象也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释。
因此,竺可桢认为数学是一种能够精确描述大自然现象的语言。
其次,竺可桢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语言,更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
在他看来,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人们可以发现许多以前未知或难以理解的现象。
例如,在天文领域中,人们利用天文观测数据和复杂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许多宇宙现象,如黑洞、暗物质等等。
这些发现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和方法的运用。
最后,竺可桢认为数学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在他看来,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精确性和逻辑性上,更体现在它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上。
例如,在几何学中,人们通过构造各种形状和图形来探索其内在的美感和规律性。
而在代数学中,则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和公式来描绘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数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竺可桢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并且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语言,更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和一种美妙的艺术。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重视数学这门学科,并且努力掌握其中精髓所在。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的影响。
作者从生命、运动、色彩、形态和声音五个方面出发,对自然界的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竺可桢先生认为,生命中蕴含着许多信息,生物的运动语言也是一种自然的语言。
他以草原上的群鹿、河流中的鲤鱼为例,探讨了它们的运动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色彩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在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色彩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例如,毒蛇的蛇斑颜色、昆虫的身体颜色,都能传递它们的生存信息。
形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各种形态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
作者通过解析世界各地不同的山峰、河流、岩石和兽类形态,阐述了它们的语言。
此外,声音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鸟儿的鸣叫、昆虫的声音、风和水的音乐,都传递着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先生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意义和价值。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重点难点疑点解析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重点难点疑点解析1.为什么称物候现象为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调节各项活动的重要工具。
它本来是人类所独有的。
但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发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等,也能向人们传递某种消息,预报各种农事。
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应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
这就好像是大自然也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与人交流思想一样,因此,本文的作者,就用了大自然的语言来做这篇介绍物候学常识的文章标题。
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起其他的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来,新颖别致,更富有吸引力。
2.《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
除了前边说到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
沉睡、苏醒对比使用,把大地人格化。
花的次第开放,让人眼前展现出一幅从一枝红杏到春色满园的融融春光。
以翩然状写燕子归来,燕子轻捷、洒脱、优美的体态跃然纸上。
以籁籁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3.举例说明《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拟人手法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拟人手法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为了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农事的意义,把物候说成大自然的语言。
所举的三个例子都用了拟人手法。
植物举两个例子,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前句说传语,后句说暗示显得生动活泼,极有情趣。
布谷鸟的例子,说法更有变化。
如果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改写成:布谷鸟来了,又好像大自然在唱道要赶快割麦插禾,那就嫌呆板无味,传情达意差远了。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5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的多样性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的多样性与农业
生产的重要性
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竺可桢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描述了物候现象。
他通过描绘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反应、天气的变化等,展示了物候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他也强调了物候现象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物候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具体来说,竺可桢在文中提到了许多物候现象,如燕子的迁徙、布谷鸟的鸣叫、植物的开花结果等。
这些现象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大自然的语言,传递着关于气候和环境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
此外,竺可桢还通过对比试验、观测记录等方法,详细描述了物候观测的过程和方法。
他强调了物候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
总之,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科学的分析,展示了物候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了物候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 和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 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 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 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 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 响
古代三月的长
现代三月的长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 •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6、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 人比喻的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 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7、第7—10段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 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纬度的差异
主要
空间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5、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 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 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 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找一找
文章其它地方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分析它们的作用。
【拓展提升】 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 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 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 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 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 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 的气候状况。 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 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俗易懂诉阅者——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张坊中学古兆军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
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
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
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
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
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
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
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
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
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解释为“这”。
“周而复始”中的“周”解释为“绕一圈”,“始”解释为“开始”。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即年年像这样,绕一圈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像这样”当然是承上而言,这里的“这”不就是我眼中作者描述的四季图吗?看来,这句话是为前面的描述做了一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是带有规律性的景象。
我们知道,说明就是介绍,这第九句的介绍实际告诉我,科学家竺可桢不是在写散文,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弄清这一点以后,再来看前八句话,我们会明白,作者在前面几句的描述是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
如此“科普”,真是用心颇深!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科普文章通俗易懂的需要,基于更明白说明事理的需要。
于是,再来看四季图,这就不是普通的景象了,而是关于科学领域方面的自然界的现象了。
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再读这段,来搞清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是”应该指向的是自然界的现象。
在前八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样一些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布谷鸟也来了。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的景象,(它们)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将这些现象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界里生物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休眠,候鸟的迁徙、昆虫休眠等,以及自然界非生物变化:解冻、始雪、结冻等。
在第九句中作者进一步总结强调,这些生物现象与非生物变化是年年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的,所以,作者所描述的这些现象应是具有周期性的现象。
这个周期是以年为单位的。
如果将“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作为具有周期性的现象的结果的话,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换个问法就是“这与什么有关呢?”)在这一段,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发现:作者在描述这些现象时,不是机械的将这些现象罗列出来,而是将这些现象全都放在了一定的环境中。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是在“立春过后”……看来,这不是作者随意创设的画面氛围,而是时刻在提示读者这些现象是有依托的。
那么,发芽、开花等现象依托什么呢?为求保妥,我们先把这些现象罗列出来:“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在秋风中,寒冬”。
乍一看,多数词语反映的是季节(如:立春、夏季、秋天、冬)与气候(如:夏季的“炎热”、冬季的严“寒”)【气候: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冷热、干湿、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雨等。
】至于“再过两个月,不久,在秋风中”也可以稍加思考作出判断:“再过两个月”是承“立春过后”而言的,按照二十四节气来推算,应是清明时节。
“不久”大概就是谷雨左右吧。
至于“在秋风中”,让我一时想起了气象谚语——“一场秋风一场凉”。
秋风是指北风或西北风,一场秋风一场凉是说吹一场秋风天气将变得更冷一些。
这就折射出秋天气候“寒冷”的特点。
看来,上述罗列的词语指向的是季节与气候。
而且,这些罗列的词语反映出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的次序与暖→热→冷→寒的气候变化的次序。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气候”一词中的“候”本是季节、节气之意,所以上述罗列的词语反映出的两个变化次序本是从属关系,可以合并为一个“气候”变化的次序。
于是,我明白了:春天才发芽,秋后就落叶等等的现象是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的。
也就是说,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以及非生物变化与气候是有紧密关系的。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气候”,这些现象的早晚,取决于气候的冷暖。
同时,在这一段第九句中的“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应是为所述自然现象的变化给予了严格的地域性限制的必要的交代——因为只有温带、亚热带区域内才有气候的更迭与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花草鸟虫等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
结合刚才的收获,我们也就进一步体悟出大科学家竺可桢在描述自然界中的周期性现象以及它与气候内在关系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了。
下面来看第二段: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这是一句连谓式(连动式)的单句。
前半句,紧承一段把花草鸟虫等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
当看到这样的信息,也就印证了我们上段的解读是明白了作者的用意。
下面,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主语是“劳动人民”,这是后面谓语所描述的行为的发出者。
谓语动词“注意”解释为“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对这一解释中“意志”不是很清楚,再查词典得知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结合语境来看,前半句在说劳动人民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花草鸟虫等的规律性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的关注与探究。
再结合后半句,进而我们看出,这种“注意”是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即“安排农事”。
“安排”是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事物)之意,“农事”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
结合语境,“安排农事”也就可以理解为(劳动人民)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
当然,这“安排农事是“据(之)以”的,也就是“(劳动人民)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是“依据‘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做的。
据此,让我们认识到:周期性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与农事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以及这种关系对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之大。
那么,这种关系下的自然现象对(劳动人民)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有什么影响呢?本段的第二、三句做了举例:“杏花开了”(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在暗示)→“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歌”(在提示)→“割麦插禾”。
很显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除了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之外,更让我们感到:仿佛花鸟树木等构成的自然界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
从而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即影响)。
从这一点上说,这些与气候有关系的自然现象仿佛不就是大自然(自然界)向我们人类表达、交流意思的特殊工具——语言吗?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读至此,我们终于懂得大自然的确有“语言”。
既然,这语言是用以,与从事农业生产有关系的劳动人民来沟通的工具,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给“这些自然现象”起了个新名字——“称它为物候”了。
于是,作者行为到第三段开头,就顺势点明了题旨——“物候”(或亦可称为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而后,作者交代“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透过前句,使我们了解到它的起源早,结合后句中“许多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可以反映出它在农业方面应用广的特点。
以上这些实际是承第一句提出物候之后,对物候知识的起源与物候知识的应用做了拓展概述。
由于有几千年以来的物候知识较早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这个背景,所以在此基础上,以至于“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这“就是物候学”。
这时,我们发现,作者自然引出了“物候学”。
如此“自然引出”,当然是作者对物候及物候知识的起源与物候知识的应用做了概述的缘故。
并且,我们若把眼光放远一点,再联系“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我们还发现文章到这里时还概述了物候学的形成:即由古代劳动人民凭经验将物候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直发展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转变。
作者说明的严谨可见一斑。
既然提出了与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事有关的“物候学”这一科学术语,那么,到底什么是“物候学”呢?作者顺理成章以“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为“物候学”作了诠释。
纵观课文前三段,我们可以理出如下的逻辑关系:首先,描述了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内的自然界中与气候有同步关系,且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第1段)。
然后,承上指出这样的自然现象是与农事有关系的,使人们对物候现象有了准确、直观形象的认识(第2段)。
最后,正式提出“物候”,从而引出“物候学”的科学术语(第3段)。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也指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接着往下读第四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是说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是承上一句而言,说明“生物仪器”很复杂,很灵敏。
从对物候观测中的十分形象地“活的仪器”描述也暗示了生物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