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复旦大学演讲 找回真实的自我
复旦大学陈果的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思考。
我演讲的主题是《青春梦想,照亮前行之路》。
首先,请允许我以一句名言开头:“青春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正如复旦大学校训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拥有无限可能的青春梦想者。
一、梦想的力量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是前行的动力。
有了梦想,人生才有了方向;有了梦想,生命才有了意义。
在我国,无数青年人怀揣着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1. 梦想激发潜能梦想,是激发潜能的源泉。
当我们拥有梦想时,内心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动力,促使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同学们,请珍惜青春,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让梦想激发出你无限的潜能。
2. 梦想凝聚力量梦想,是凝聚力量的纽带。
当我们拥有共同的梦想时,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我国无数青年人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正是这种梦想凝聚力量的体现。
3. 梦想照亮前行之路梦想,是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梦想,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二、如何实现梦想1. 坚定信念信念是梦想的基石。
同学们,请坚信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追求。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梦想。
2. 努力奋斗梦想不是空想,而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同学们,请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
3. 勇于创新创新是梦想实现的动力。
同学们,请勇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
在创新中寻找机遇,在创新中实现梦想。
4. 团结协作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同学们,请学会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我思故我在存疑
解放日报/2011年/12月/24日/第006版观点·社会新闻“我思故我在”存疑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众所周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既是他的全部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石,即所谓“第一真理”,也是他论证知识确定性的前提。
毋庸讳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命题在思想解放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正如黑格尔所说:“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了主观性的领域。
”由于这个命题在表达上的醒目和简洁,更增加了它的影响力。
然而,当我们单纯从语言上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立即发现,它并不是笛卡尔认定的、其他的一切命题均在它的基础上才能推论出来的所谓“第一真理”。
实际上,当笛卡尔对他人说出或写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时,他已经不自觉地认可并引入了这个命题得以成立的种种前提。
与其说“我思故我在”是“第一真理”,不如说它是笛卡尔在一系列前提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某个结论。
何以见得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首先,“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是笛卡尔在讨论中说出来供他人倾听,或在文本中写出来供他人阅读的。
而这一言语行为的本身已经不自觉地默认了以下两个前提:一是笛卡尔能够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显然,假如他不认可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把“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说出来或书写出来;二是笛卡尔认定,当他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熟悉同一种语言的他人有可能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同样明显的是,假如他不认可这一前提,他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或书写出来,供他人倾听或阅读。
这就表明,单是笛卡尔对他人说出或书写出这个命题,已经包含着两个前提:第一,他能够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熟悉同一种语言的他人有可能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
其次,从这个命题本身来看,它也不是没有前提的。
当笛卡尔使用“我”这个概念时,实际上是以承认“你”、“他”、“我们”、“你们”和“他们”的存在为前提的。
俞吾金 社会转型 自我调适
俞吾金社会转型自我调适
俞吾金在著作《探索与争鸣》中写道: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包括学术研究活动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嬗变。
在转型前的中国社会中,学术研究活动基本上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封闭状态中,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术研究的场景、观念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学术上的“自说自话”到“平等对话”,从思想上的“定于一尊”到“多元状态”,从方法上的“简单还原”到“复杂考量”,正是这种重大变化的具体体现。
俞吾金先生《要善于限制自己》一文中写道:人们精力的使用也与此相似,如果处在“散射”的状态,就很难达到一定的“热量”;只有把精力集中起来,在宽厚扎实的基础上,锲而不舍地钻研一个方面的学间,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自我调适,集中精力,也就是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严格地限制自己的学习范围和兴趣,决不心猿意马,见异思迁。
当今,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每日每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书刊都在“诱惑”着你。
在这样的环境中,限制自己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暨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作者: 沪哲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519-51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博士生学术论坛;大学哲学;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市;社会转型;创新;党委副书记
摘要:11月23~24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承办。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强进主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玉刚教授、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沙宗平教授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教授应邀出席并致辞。
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专家学者及上海市各院校研究生共计90余人参加论坛。
陈玉刚教授代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首先发言,俞吾金教授、沙宗平教授分别就“学术研究及创新”、学术研究的比较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发展问题的哲学思考
作者: 俞吾金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哲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9-11页
主题词: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哲学思考;观念文化;原始伦理;黑格尔;法的精神;孤独感;独立的人格;非连续性
摘要: <正> 记得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曾把哲学喻为从傍晚时候才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意思是说,哲学只能对已发生的事件作事后的总结,却不能同步地思考现在,更不能超前地探索将来。
在黑格尔已经逝世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哲学再也不能以黑格尔的方式仅仅沉湎在对历史的回忆和返观中了,哲学不应该把自己的轴心安置在过去,而应该安置在现在,安置在未来,它的视域应该有一个哥白尼式的转折。
2023年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找回人类的天真
2023年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找回人类的天真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成为复旦大学的校长,并且能够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找回人类的天真。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和挑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方便和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了我们的焦虑和迷失。
当我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的内心渐渐失去了一种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天真。
天真,不是指幼稚和愚蠢,而是指那种纯真无邪、看待世界的纯粹和真实。
天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的宝贵财富。
因为社会的现实和各种压力,我们渐渐远离了天真,沉浸在功利主义和利益至上的境地中。
然而,天真是我们快乐生活的基石,是我们人性的源泉。
在童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有着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热情和兴趣。
这种天真带给我们的是纯粹和享受,它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那么,如何找回人类的天真呢?首先,我们要转变我们的心态。
我们要放下功利主义和功利心,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不再仅仅看重金钱和物质的价值,而是关注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满足。
我们要学会用一种纯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我们要重拾对知识的热爱。
知识是我们开启心智的钥匙,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保持天真的心态。
我们要不断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追求知识的充实和深度。
知识是一种无限的财富,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不断开拓自我,拥有真正的智慧。
最后,我们要关注他人和社会。
天真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主义,而是一种关心和关爱他人的心态。
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从自我中走向他人和社会,从而找到人类天真的真正价值。
只有在对他人的关注和帮助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亲爱的同学们,找回人类的天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复旦大学的一员,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应该如何思维 (下)俞吾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我们应该如何思维俞吾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下)2011-01-02 08:55:00 来源:解放日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腾讯微博开心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QQ空间人人豆瓣白社会和讯微博Digg MySpace Y ahoo! Buzz Linkedin Mixx[提要] 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思想者小传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2011年1月将出版的个人新著有《生活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俞吾金讲演录》(长春出版社)。
既要学习好问也要批判辩证相关新闻:名师预测2011年考研英语作文题据说,在弗洛伊德的书房里,悬挂着奥古斯丁的名言:“如果怀疑,立即去求证。
”其实,中国人所崇尚的“学问”,既包含“学”字,也包含“问”字。
假如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思维的概率很高,已经很不错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达到创造思维的境界。
创造思维蕴含着有效思维,但又不能归结为有效思维,因为要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还需要更高的智慧。
在我看来,创造思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如果人们自觉地确立以下四种意识,不但能接近,甚至完全有可能进入这种思维方式。
1993年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纪实
开篇子夜凯旋归1993年8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新华社于8月29日发自新加坡的一条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今天下午在此荣获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冠军。
台湾大学队获亚军。
复旦大学蒋昌建同学被评为本届辩论会“最佳辩论员”。
子夜。
虹桥机场。
喧闹了一天的国际航空港渐渐平静下来了。
大厅里,灯光依然是那么明亮,上书“热烈欢迎复旦大学辩论队胜利归来”一行大字的横幅分外醒目,横幅下站着5位手持鲜花的女大学生,一派喜气洋洋。
此时此刻,当晚最后一架班机——从香港飞来的MU536Y已缓缓着陆。
来了,夺冠归来的将士们走过来了:那走向欢迎人群的步履掩饰不住连日来唇枪舌剑的疲惫,而胜利的微笑依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顷刻间,凯旋归来的教练和辩手们被鲜花、掌声、摄像机、话筒、闪光灯所包围。
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轻轻地推开了上海电视台记者伸过来的话筒:“你们还是多采访我们的队员吧。
”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了迎上前来的校党委副书记宗有恒、秦绍德、程天权的手,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细心的严嘉从箱子里取出了一束特别包装的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了辩论队负责人张霭珠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张老师,这束鲜花是我们特意在新加坡为您选的。
”张霭珠接过鲜花,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蒋昌建、姜丰,一个是“最佳辩论员”,一个是唯一的女选手,此时此刻,纵然是“雄辩滔滔”、“词锋锐利”,也杀不出记者们轮番进攻的重围。
在凯旋的队伍里,细心的人们注意到,顾问王沪宁教授、辩论队联络员、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没有露面。
悉知内情的人告诉笔者,他们已于10个小时前返沪:他们把鲜花和荣誉留给了队员们。
在横幅前,队员们合影留念。
秦绍德宣读了杨福家校长访美返沪途中在香港给参赛队发来的传真:“热烈祝贺你们取得的胜利,盼继续努力,为振兴复旦共献智慧。
”“复旦人太棒了!”作为一个老复旦人,并曾率领复旦代表团出征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的上海市高教局常务副局长伍贻康教授显得异常激动,“复旦再次夺冠决非偶然。
最新我们应该如何思维42490
我们应该如何思维42490我们应该如何思维俞吾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思想者小传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2011年1月将出版的个人新著有《生活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俞吾金讲演录》(长春出版社)。
作为理性存在物,思维构成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
只要一个人理智健全而又没有处于熟睡、梦游、酒醉、昏迷、极度惊吓等特殊状态下,他总是在思维。
中国人说:“三思而后行”,表明在行动之前反复思考的重要性。
而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则认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管如何,人们都把思维理解为对具体事情的思考。
实际上,这也是普通人对思维的理解。
我今天在这里讲“思维”,指的并不是这类思维,而是指思维对自身的思维。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人们很容易把“我思考某事”与“我思考我自己是如何思考某事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区分开来。
前者把“某事”作为“我”思考的对象,后者把“我自己是如何思考某事的”这一思维方式作为“我”思考的对象。
我今天讲的是后一种思维,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尽管人们天天都在思维,但他们却很少去反思,他们是如何进行思维的,而如何进行思维涉及的正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犹如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万物,但对自己眼睛的生理结构却茫然无知一样,人们天天都在思考具体事物,但对自己如何思考具体事物的方式却一无所知。
今天讲座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思维”就是批判地反思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的结果,它将按照以下三个方面,以递进的方式展开。
1、有效思维从常理讲,人人追求的都是有效思维,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无效思维。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复旦VS台湾大学——人性本善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复旦VS台湾大学-人性本善辩题正方:台湾大学队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队人性本恶主席:黎学平时间:1993年8月29日下午主席:观众朋友,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个国际大专辩论会是由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
过去的一个星期,辩论会的八支队伍经过四场初赛,二场半决赛之后,其中的六支队伍淘了。
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说是辩论经验丰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展辩才,给大家带来场“劲”的(比赛),让大家大饱耳福。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准将出席我们的大决赛(掌声)。
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队将获得一万元的现金奖,亚军队可获得五千元。
另外,我们也将在过去几场和今天的辩论群英会中选出一位最佳辩论员,他可以获得二千元的现金奖励。
现在向您介绍参加今天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台湾大学和复旦大学。
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台湾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吴淑燕,政治系二年级;第二位是蔡仲达,会计系二年级;第三位是许金龙,政治系二年级;第四位是王信国,哲学系二年级(掌声)。
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二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建,国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
今天我们的评判团阵容也特别强大。
五人评判团是由本地和海外专业人士组成的。
他们是:郭振羽教授,他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掌声);第二位是吴德耀教授,他是前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掌声);第三位是查良镛先生,他是香港《明报》创办人,也是著名武侠小说家,笔名金庸(掌声);第四位是杜维明教授,他是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及文明学系教授(掌声);第五位是许廷芳律师,他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
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决定的。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式开始。
首先将由正方一辩吴淑燕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为三分钟(掌声)。
走向历史与现实的纵深处──俞吾金教授访谈录
作者: 薛晓源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87-96页
主题词: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释义学;价值体系;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板块
摘要: 走向历史与现实的纵深处──俞吾金教授访谈录薛晓源本刊记者俞吾金教授94年10月上旬,在无锡召开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上,李刊记者采访了国内知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俞吾金教授,俞教授就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及发展等学术问题回答了本刊...。
重建思想的维度
重建思想的维度主讲人: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的思想,本身是应该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对外部世界的认同,接受外部世界感官呈现出来的景象,一个是采取批判、怀疑、否认的维度。
在高度统一化的生活背景中,西方人只剩下了一个维度,展现出来了什么东西,就认同什么东西,是缺乏一种怀疑、批判、反省、反思、检讨的精神。
也就是说,人的思想上失去了第二个维度,就是批判的维度,成了一个单向的只对外部认同的维度。
这里说重建思想的维度,也是激活我们思想上的独立性。
强调这种独立性,也是对当前的思想文化中存在的缺乏创意、独立性、矫揉造作的一种批判。
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的领域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每一个有识之士也都看到了,在世界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产生暴露出来大量的问题,在这个进程中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
在经济生活上可能有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恐怕还是相对滞后。
我们在生产上、经济上发展了,但是我们在精神文化生活,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上面存在的问题。
有大量的问题,还有贫富差异,社会公正,引申出来的制度方面的问题。
这都有待于我们的有识之士共同的思考和推进我们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如果我们今天像医生一样,谈现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通过对这些病症的发现、诊断、治疗,使我们的社会沿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向前发展。
所以我希望这样的出发点,能够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同。
浮躁的心态浮躁的心态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间,正像我们的小说家贾平凹的《浮躁》写的那样,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怎样形成的呢?我的理解,我们的市场经济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我们从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搞起来到现在,还可以回忆起过去的很多问题,还有整个文化大革命,是反对任何自由的“所谓资本主义”的方向,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的上层认识到我们非搞市场经济不可了,否则就要被世界开除了。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一般人心目中,哲学是高高在上、非常抽象的学问。
复旦高校哲学教授俞吾金却说:哲学不但不在高处,而是在最低处。
这是因为( )①哲学源自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于世界的不断追问和思索②哲学总干脆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③哲学学问可以自发地形成,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④哲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详细领域的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复旦高校哲学教授俞吾金说:哲学不但不在高处,而是在最低处。
这是因为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于世界的不断追问和思索,哲学总干脆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①②符合题意。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是哲学家探讨的结果,不是自觉形成的,③错误。
详细科学学问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详细领域的规律,④错误。
2.一层口罩,隔开两种文化。
为什么欧洲不把戴口罩当作是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必要措施呢?在欧洲人的卫生观念中,戴口罩就等于生病了,在许多欧洲人看来,上街戴口罩就像穿病号服逛街。
这表明( )A.世界观确定方法论B.方法论确定世界观C.世界观体现方法论D.方法论概括世界观【解析】选A。
欧洲人的戴口罩就等于生病了的卫生观念确定了他们不把戴口罩当作是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必要措施的行为,这体现了世界观确定方法论,A符合题意。
世界观确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B、C、D说法有误。
3.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解析】选C。
依据课本基础学问可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治学、哲学、美学、学科建设导论——俞吾金就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系列学术讲座概述
作者: 谭群玉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123-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学术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现代化
摘要: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主任刘森林教授主持了聘任仪式,并简要介绍了俞教授的学术成就。
哲学:刨根究底的思索
哲学:刨根究底的思索俞吾金【摘要】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述了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刨根究底,并展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五个方面:对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的检讨;对研究对象自身融贯性的探索;对以往研究者视角的转换;对研究对象的范围和研究者的有限性的考察;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媒介物的思索.【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03)003【总页数】5页(P3-7)【关键词】理论预设;融贯性;视角;有限性;媒介物【作者】俞吾金【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49我们十分遗憾地发现,在哲学研究这个最倡导思索和怀疑的领域里,迷信和盲从丝毫不亚于其他学科领域。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名言——哲学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就常常是其他第一流的哲学家所乐于加以引证的警句。
其实,这句名言不但没有说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反而还磨平了哲学思维不同于其他学科思维的那种特异性。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又有哪门学科不是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呢?然而,哲学与其他实证科学不同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不仅在观察自然万物中直接地产生惊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反思中对自己和其他实证科学之所以惊异于自然万物的原因感到惊异。
也就是说,它不是停留在“惊异”中,而是停留在“对惊异的惊异”中,这正是哲学思维的特异性之所在,即就其本质的含义而言,哲学思维主要不是在感性观察中展开的,而是在理性的反思中进行的。
假如古代人对各种天文现象普遍地感到惊异,那么哲学研究者的使命并不是重复地说出这种惊异感,他们真正的惊异对象应该是:为什么古代人会普遍地对各种天文现象发生兴趣?在反思中,他们意识到,古代人的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而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又与各种天文现象有关。
这种反思表明,古代人之所以对各种天文现象普遍地感到惊异,主要是他们的生存关切所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吾金复旦大学演讲找回真实的自我日期:2009-10-04 作者:来源:解放日报———俞吾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今天,很荣幸能来与我们刚刚迈入复旦园的新同学们对话。
首先,我要向大家表示祝贺。
因为,经过寒窗苦读和奋力拼搏,你们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复旦大学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可能至今还沉浸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
其实,在开始大学生活之际,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加以思索,而在思索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找回真实的自我,因为真实的自我乃是全部新生活的基础和起点。
乍看起来,“自我”或“我”这个术语,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
据说,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曾对纽约500次电话的通话记录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在通话中出现得最多的概念是“我”字。
人们通常会在电话中说“我要”、“我想”、“我打算”、“我希望”等等。
事实上,全部通话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正在打电话的两个不同的“我”而展开的。
然而,这个看起来如此熟悉的“我”或“自我”,对于我们来说,又是最陌生、最疏远的。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熟知非真知。
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对“我”或“自我”的无知状态。
众所周知,古希腊特尔斐神庙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
假如这句话由每个人自己说出来,就是:“认识我自己。
”无独有偶,中国人的谚语“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这句谚语的基本精神源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关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教诲。
由此可见,即使认识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也没有理由选择逃避。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并找回真实的自我呢?这将是我接下来想与大家交流的核心议题。
自我的迷失也许,在很久以后,当他们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时,他们才会喟然长叹:我当时怎么会考这个专业?怎么会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怎么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正如“善”是相对于“恶”来说的,“美”是相对于“丑”来说的,“真实的自我”也是相对于“虚假的自我”来说的。
所谓“真实的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所谓“虚假的自我”,则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显然,当一个人把“虚假的自我”误认为是“真实的自我”时,自我必定会处于迷失的状态中。
在我看来,在考进大学,特别是考进重点大学的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中。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还把这种状态误认为是正常的,并在这个虚假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追求的理想。
也许,在很久以后,当他们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时,他们才会喟然长叹:我当时怎么会考这个专业?怎么会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怎么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生命也不可能再给同一个人另一次机会,让他退回到自己曾经有过的青春年华,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学术道路。
为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会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因为他们是在应试教育、学校教师和自己家长的“共谋”中逐步确立起自我意识的。
而在这样的自我意识中,作为意识对象的自我往往并不怎么“真实”。
就像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难逃“假宝玉”的宿命,宛如“青梗峰下的顽石”。
新生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幻觉,即以为自己作为“人”,一撇一捺,牢牢地站在地上,对自我的认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实际上,在应试教育制度、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我,基本上处于虚假的状态中。
所谓应试教育,顾名思义,也就是以考试、升学率,尤其是以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为核心确立起来的教育制度。
在这种状态下,有相当一批学校、从教者既不关心高中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也不关心他们如何获得真才实学,激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很大程度上,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他们的奋斗目标是使自己的中学升格为“区重点”(或“县重点”)、“市重点”(或“省重点”),甚至“全国重点”。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提高自己所教年级的学生在各种考试中的排名,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而未必是使同学们最大限度地把自己身上的潜能发挥出来。
对于家长来说,能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几乎成为他们培养子女的最高目标。
于是,考不进重点大学的学生和家长十分沮丧,而考进的则欣喜若狂。
然而,这对于那些考进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又极可能会面对另一个困境,即虚假的自我。
摆脱虚假的自我要从虚假的自我中摆脱出来,先得破除“考得好=学得好”的迷信,破除自己心中过高的期望值,弄清楚自我真正的兴趣和需要。
只有冷静的反思,才能克服自我迷失的状态,摆脱虚假的自我,找回真实的自我。
要从虚假的自我摆脱出来,先得认清以下三点:其一,考得好并不等于学得好。
我想,大家的高考分数都比较高。
一般说来,从高考分数的高低大致能够看出一个考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但请大家注意,一门课考得好并不等于考生对这门课的掌握也一定是好的。
据说,在最初的TOFEL考试中,全部题目都是有A、B、C、D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有个考生不懂英文,干脆就把所有的A、B、C、D都涂黑了,结果得了满分。
按照我的经验,在一个班里,成绩好的学生未必就是今后最有出息的学生,而有出息的学生一般不会把分数看得很重,花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他们总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努力掌握活的知识。
简言之,要从“虚假的自我”中摆脱出来,先得破除“考得好=学得好”的迷信。
其二,不要对自我有过高的期望值。
作为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大家都是在夸奖声中成长起来的。
这样的声音听多了,不免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就像罗马统帅恺撒所说的:“我来,我看见,我征服”。
也像拿破仑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时所说的:“我比阿尔卑斯山高”。
其实,虽然恺撒是战无不胜的军事统帅,却看不清身边发生的事情。
最后被勃罗多斯等人刺死在庞培的塑像前。
而拿破仑的加冕则表明,他对历史的理解又是多么肤浅。
当然,恺撒和拿破仑都不失为伟大的历史人物。
现在大家进了重点大学,马上会发现,周围强手如云。
但即使如此,在重点大学中,任何一个学生要脱颖而出,也是十分困难的。
命运注定全国重点大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生也只能像社会上的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能够崭露头角的只是极少数人。
人们通常说“天才出于勤奋”。
其实,这句话应该改为“天才大于勤奋”。
“大于”部分就是一个人的天赋。
光有勤奋,没有天赋,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
即使你每天拉20个小时的小提琴,你的水平能超过帕格尼尼吗?即使你每天做20个小时的实验,你能达到居里夫人的成就吗?可见,不动脑筋的“勤奋”就好比把许多“零”加在一起,结果仍然是“零”。
在大学里,大家决不要犯高估自己的错误,应该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
简言之,要从“虚假的自我”中摆脱出来,先得破除自己心中过高的期望值。
即使你不愿意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生活本身也会纠正你。
其三,弄清楚自我真正的兴趣和需要。
尽管大家都已达到成人的年龄,但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在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填什么志愿等问题上,真正做主的常常是高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
如果说,教师注重的是升学率,那么,家长注重的则是子女在读了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后,能否找到一份轻松而高薪的工作。
总之,教师和家长很少会考虑到考生本人的兴趣和需要。
表面上,他们也倾听考生的意见,但实际上他们常常借口“高中生可塑性大”而贯彻自己的意志。
因而,在大学里,转学校、转专业的事情时有发生。
简言之,要从虚假的自我摆脱出来,先得从盲目的兴奋状态中觉醒过来。
大家至少得花半天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一下:我究竟适宜于学习什么专业?我今后究竟想做什么?我究竟如何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之,只有冷静的反思,才能克服自我迷失的状态,摆脱虚假的自我,找回真实的自我。
认识真实的自我无论如何,人生苦短。
毋庸讳言,在这段有限而短暂的时间里,大学生活的四年时间是异常宝贵的。
只有找回并认识真实的自我,才能以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方式度过这四年的生活。
要找回真实的自我,我们还得诉诸理论思维。
大家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每每拿起一张集体照时,我们首先寻找的往往是自己的形象,并且会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形象的好坏来评价整张集体照的好坏?为什么人们到自助餐厅就餐时,只要迟到一些时间,就会发现,盘子里留下来的都是最差的食品?为什么在新楼盘的热卖中,晚到的人们只能买到那些层次、朝向较差的房子?尽管在意识的层面上,我们到处听到的都是“公而忘私”、“先公后私”这类美丽的辞藻,但实际行动总会显现出另一个不同的自我。
我们不禁要问:我究竟是谁?或扩而言之:人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是由一组器官构成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需要,因而人的欲望就像没有底的水桶,永远是装不满的。
然而,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资源总是匮乏的。
这一供求关系的失衡决定了人生的三个状态:痛苦、幸福和无聊。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欲望时,他就处于痛苦的状态中。
当他的第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会处于短暂的幸福状态中,但第二个欲望的产生又会立即把他抛回到痛苦的状态中。
而当他对第一个欲望的满足感已经消失、第二个欲望尚未产生时,他就会处于无聊的状态中。
叔本华甚至把整个人生诠释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钟摆。
总之,他认为,人生在总体上是痛苦的、悲剧性的,只有在细节上才具有喜剧性的味道。
无疑地,叔本华的哲学具有某种悲观主义的倾向,但他打破了关于“理性第一性,意志第二性”的传统哲学观念,肯定了意志或者说欲望在人的生活中是第一性的,而理性只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深受叔本华影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进一步探讨了人格的三重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他的语境中,本我是指人身上种种非理性的本能和欲望,其中最突出的是性欲,而性欲所蕴含的能量被称为“里比多”。
自我是指人的理智。
超我则是指内化为心中权威的宗教、道德、法律、政治等规范。
这三者的关系是:本我是一匹野马,自我是骑手,而自我手中的缰绳则是控制野马的超我。
弗氏认为,里比多的活动是服从能量守恒定律的。
一个人若想在科学、宗教、艺术或哲学等领域里取得成就,就必须把里比多成功地升华到这些领域里。
否则,里比多就会在日常状态(梦、爱情、婚姻和谋生的劳动等)或变异状态(变态、自杀、疯狂等)中被消耗殆尽。
尽管弗氏的理论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它深刻地揭示出自我内在的动力机制。
再后来,深受弗氏影响,却又在理论上另辟蹊径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则论述了个人在心理上五个不同的需要层次:第一层是吃东西,以便能够活着;第二层是安全,即生命不受威胁;第三层是爱情和婚姻,使种族得以延续;第四层是人格受到尊重;第五层是自己身上的潜能得以实现。
马斯洛的心理学揭示出个人自我实现的种种条件和可能性。
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叔本华、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理论,都为我们认识真实的自我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无论如何,人生苦短。
如果一个人18岁前被父母抚养,60岁后得到子女的赡养,那么中间只有42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