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腕足类化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五房贝
• 古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的一属。壳瓣长卵 形或近于五状,腹壳有强烈弯曲的壳喙。 壳面平滑,无饰纹。
• 壳体呈长卵形或五边形。铰合线微弯曲, 主端圆。近等双凸形。中槽与中隆均不显。 壳面光滑或仅前部有微弱的同心线。
• 产于志留纪
• 寒武纪叫做“三叶虫时代”其次为腕足类 动物,发现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地方必有 “三叶虫”化石。
•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海产底栖无 脊椎动物。外形似双壳类软体动物,但腕 足类的壳分背壳和腹壳,双壳类是左右两 片壳。下壳通常较大,在后端背侧有一喙 状突及一圆形开孔,其形状使人联想起古 罗马的灯,故英文原名意为「灯贝」。内 部结构与贝类的区别更显著。分布于海洋。 现存种类不多,约80属,300种。以前曾很 繁盛,化石约有30,000种,约从5亿7千万 年前的寒武纪演化至今
一、腕足类化石
(一)、概述
•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 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 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 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 在地表,几乎遍地皆是,因许多化石其外 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所以老乡常称该 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 类数量极少、且罕见,所以1806年法国人 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即希腊文的 brachi(腕)加pod(足),即Brachiopod也就不 足为奇了。
• 4、到了泥盆纪,腕足类达到了顶峰,据过去统 计它的属高达480个,现已远不止这些,这时的 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和石燕贝类得到空前的大发 展。
巅石燕
1、特点
• [巅石燕]拉丁文学名:Acrospirifer.生存年代: 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早期.生存地点:各地海 洋.壳体亚半圆形,主端翼状,但不十分横 长。双凸形。铰合面微凹,不高。中隆、 中槽显著,光滑。侧区壳褶粗强,脊顶浑 圆,数目不多。同心层显著,并饰以梳齿 状的细放射纹。主要产于广西,次为颠东 及东北地区。属于腕足动物门,石燕目的 一属。
2、弓石燕
• Cyrtospirifer Nalivkin(弓石燕贝)壳棱形, 主端尖凸。近等的双凸式。铰合面低矮, 略凹曲。中槽、中隆纵贯全壳,其上壳线 细密,分枝或插入式增多。侧区壳线较粗, 简单不分叉。微细壳饰为壳线上的微细壳 纹。齿板长。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 繁盛于晚泥盆世。主要产于湖南
• 壳舌形或长卵形,后缘尖缩,前缘平直。 两壳凸度相似,大小近等,但腹壳略长。 壳壁脆薄,几丁质和磷灰质交互成层。壳 面具油脂光泽,饰以同心纹。肉茎特长, 自两壳间伸出,深埋于潜穴中,并在腹壳 假铰合面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凹沟,称为 肉茎沟(pedicle groove)。外套膜边缘具 刚毛,促使水由前方两侧进入腕腔,再由 前方中央排出
• 因它确与双壳类(蚌壳)一样具有二个壳 瓣.以保护其身体的软体部分。现生的双 壳类很多,它们体内均有一大的斧形肉足, 井靠其行走、摄食,故也曾称其为斧足类。 腕足类化石中,其内部的一大半只保存有 腕螺和纤毛环构造,所以被认为这类生物 可能也是靠腕来移动身体和摄食、故称其 为腕足类,其实这是一大误会,腕足类是 固着为生的。
二、腕足类生物发展
• 1、腕足类从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时就出 现了,但当时它只有较原始的无铰纲腕足 类,而且它们个体很小,数量极少、也不 易于和软舌螺等区分
• 2、奥陶纪是腕足类首次繁盛期,据统计共 有393个属,现已远不止这些了。在化石数 量上超过了三叶虫,成为底栖动物的第一 “大户”
• 3、在奥陶纪末全球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 件,腕足类也难逃厄运,盛极一时的正形贝类, 共凸贝类和扭月贝类绝大部分灭绝了并分别被更 能适应环境的德姆贝类(正形贝类具壳疹头壳更 坚)、五房贝类(共凸贝类齿板联合成匙形台、腕 板更发育)和齿扭月贝类(扭月贝类的铰合线也具 小齿和齿窝)所代替;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和石 燕贝类由于具有进化上的优势,因此在大灭绝中 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数量上有增加。
二、头足类
一、概述
• 头足类是高等的海生软体动物,现在的代 表有(章鱼)(鹦鹉螺)等,头足类的身 体两侧对称,以甲壳类、鱼类为食。雌雄 异体,两性通常明显异形,体内受精,直 接发生,头足纲的壳体成分为钙质,壳体 大小不一,一般几十厘米,小者仅长几厘 米。
• 头足动物自寒武世出现,至今还有一些代 表在海洋中繁衍。早期古生代阶段,全为 鹦鹉螺类,到奥陶纪时迅速发展,达到了 全盛时期,以菊石亚纲和箭石目为主,随 着中生代的结束,繁荣一时的菊石类也随 之灭绝。
• 穿孔贝母一属,体巨大,横卵形,至卵 形。腹壳凸度更大,铰合线短,壳面光滑, 仅具同心纹。为腕足类个体最大者。主要 产滇东及桂中一带中泥盘统泥灰岩、灰岩 及白云岩中。
4、舌形贝
• 俗称“海豆芽“,为腕足动物门,无铰纲, 舌形贝目的一属。壳为几丁质,两壳大小 近等,轮廓长方形。壳面平滑,或具同心 纹。始见于寒武纪,延续至现代。主要产于 辽宁复州湾中寒武纪泥灰岩中。
3、鹗头贝
• 鹗 头贝(Stringocephalus)属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腕足动物是具两枚壳瓣的 海生底栖固着动物,两枚壳瓣大小不等, 每枚壳瓣左右对称,大的壳瓣叫腹壳,小 的叫背壳。腹壳的后端有一个孔洞,称肉 茎孔,由此伸出肉质的柄,叫肉茎,用以 固着底质或挖掘潜穴,呈壳横卵形或卵形, 腹壳壳喙高耸,弯曲。腹、背壳近等双凸, 最大厚度位于壳后方,中泥盆世。因其形 状像鹗,一种凶猛的鹰,的头故名鹗头贝。
• 现生头足动物全是海生的,化石头足动 物都保存在海相地层。
1、震旦角石
• 震旦角石旧称中华角石,我国古代称 “宝塔石”或误称“竹笋化石”。 震旦角 石是一种头足类动物的外壳, 隶属于头足纲 塔飞角石目喇叭角石科震旦角石属.(头足类 动物生存的历史很久远,现在海洋中我们熟 悉的就有乌贼,鱿鱼.鹦鹉螺等.还有已灭绝的 大名鼎鼎的菊石)生存于距今4.48-4.68亿年 前的奥陶纪中期,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 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