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之美

合集下载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关键词:魏晋风度;精神内涵;时代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最另类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追求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及生命价值的时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漢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魏晋名士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一种异于流俗的、超群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并重新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构筑了文学史上一道绚烂夺目的风景。

一、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魏晋时代是美的自觉的时代,《世说新语》中晋人发现了人物的美,包括人物的自然美,行为美,更重要的人格美。

如果说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则求美,他们赋予美特殊的内涵。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魏晋时期品评人物即是从人物外貌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一种艺术审美的眼光对人物精神风韵进行关注。

对于自然美,魏晋士人特别追慕姿容行止的洒脱俊逸,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

《世说新语》专门有《容止》篇来表现时人的仪容之美。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当时以白皙、瘦弱、清俊为美,魏晋士人这种瘦削俊逸的形貌也恰增添了一些仙风道骨的清逸之气。

对于人格美,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魏晋人常喜爱用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这是人格美的一种整体表现,这种描述方式使自然美与人格美相互映衬。

从《世说新语》窥探魏晋审美观

从《世说新语》窥探魏晋审美观
,
、 、 、

时 的 时代 气 息 的 同 时 动 荡 的 年代 的 美
关 键词
:

,
深 入 体 会 专属 于 魏 晋风 流 士 人及 那 个
;
从 《 世 说 新 语 》 的主 要 呈现 的 内容可 以看 出 魏晋 士 人 极 其 重 视 感 情 亲情 友情 夫 妻 之 情 男女爱情 无 不 让
, ,
,



这种 生 存 形 态
友 兰先 生 论


魏晋风流


提 出了 四点
,
:

必 有 玄心

’ , 、

须有
摆 脱 了儒家 文化 的思 想 及 礼 制 栓桔
逐渐 向道 家 的非 功 利性
” ” 必 有深 情 须 有 妙赏 这种带 有 审美 性质 的人 物 品评 恰 是 那 时 美 学 新风 产 生 的基础 和 摇 篮 《 世 说 新 语 》 一 书 中 所展 现 的晋 人之 美 其特 点 主 要 表 现 为 人物 自然
12
悲 情 来 源 是 因 为 朝 局 的动 荡 和 黑 暗 太 多 的死亡刺激 着他 们 对命 途 的伤 逝 之 情 魏晋 的时代 是 一 个格 外 注 重 精神 生 活
,


的时 代


晋 人之美
,
绘画


玄风 大畅 道 体 自然 人 们 通过 哲 学 文 学 音乐 乃 至 书 法抒 发 自 己对 宇宙 对 人 生 的感 悟 与 领 会
,
, , , ,

第二
异相 美

《 容 止 》 篇 中多记 载 皮 肤 细 白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鲁迅称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冯友兰称魏晋为'风流自赏'的时代。

因为乱世,因而思想奔放,无拘无束,不管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美学。

值得我们在觉得人生无望时,去寻找一点明媚的光亮。

一、《世说新语》中的诗意美学1.'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对身体美的诗意追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追求,那就是:裸身。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阮籍则时常'露头散发,裸祖其踞。

'这是一种近乎奇特的审美意识。

人类从远古走来,好不容易告别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让人类有权利有义务去追求后天创造的美丽,《世说新语》却将裸露的身体形象直白的跃然纸上,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有诗意的韵律。

裸露的身体,拥有最真实最自然最美好的线条,拥有最让人动容的生命气息。

以地为鞋,以空气为衣,以天为帽,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为盖地为庐',是中国古人追寻的最自然最原始的生命状态。

正如刘伶所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生命的最初认识,起源于羊水中裸露的自己,所以有什么能比赤裸裸的身体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诗意呢?这个意义上的美,就像尼采说的:'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 如果没有对于身体美的自觉认识,那么对世间万物的美学感悟,无论是草木芬芳还是鸟语花香,都略显缥缈空荡。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概述2.故事一:谢安与谢玄的淝水之战3.故事二:王羲之与鹅的传说4.故事三:顾恺之的画论5.故事四:周顗的义举篇1正文一、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概述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政治上动荡不安,但文化上却有着独特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士人阶层追求自由、独立,注重个人修养和品格,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士人生活、言行、思想等方面的笔记体著作,其中蕴含了许多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二、故事一:谢安与谢玄的淝水之战谢安是东晋末期的一位名将,淝水之战是他指挥东晋军民战胜前秦军的主要战役。

在这个故事中,谢安在战前表现得十分从容淡定,而谢玄则在战场上临危不惧,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这个故事展现了谢安和谢玄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精神,体现了魏晋士人的英勇气概。

三、故事二:王羲之与鹅的传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也是“书圣”之一。

据说他曾养了一只鹅,这只鹅的羽毛有如他书法中的线条一般柔美、流畅。

后来王羲之将这只鹅放生,但他却用鹅的羽毛制作成了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品。

这个故事体现了王羲之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士人的高雅情趣。

四、故事三:顾恺之的画论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画家,他的画作被誉为“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故事中,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理论,认为绘画应该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和内在气质。

这个理论体现了顾恺之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也展现了魏晋士人对美的独特追求。

五、故事四:周顗的义举周顗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他曾经救助过一个被强盗追杀的少年。

在少年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位英勇的将军,为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

少年感激周顗的救命之恩,一直想要报答他。

在一次宴会上,少年得知周顗需要一件珍贵的玉器来装饰客厅,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珍藏的玉器送给了他。

篇2 目录1.世说新语简介2.魏晋风度概述3.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4.总结篇2正文一、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担任主编,主要记载自汉末到魏晋约一百年间的历史及士人的思想、言行、野史等,是研究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及伦理道德的重要史料。

《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个性之美赏析

《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个性之美赏析

《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个性之美赏析《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期已故的大臣官员、文人仕女及士大夫们的生活故事,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也展现出当时人们优秀的性格魅力。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人们具有诸多优秀的个性素质,使得他们被视为中国古代传世的“性格典范”。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拥有优雅的品格。

他们谦逊恭顺,乐于服从,而且经常表现出有礼貌、宽容和耐心,使得他们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

比如,晋代大臣士大夫苏秦,当他担任丞相时,他表现出宽大包容、温和敦厚的德性,他从不对自己的部属们恶语相向,而是温柔地对他们讲教,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其次,魏晋时期的人们学识渊博。

他们熟读古籍,善用名句,深入分析语句的深刻意蕴。

比如苏秦,他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力,在礼仪、书法、诗词方面都十分擅长,以至于当他接受朝廷考试时,被称为“苏起,能饮断绝往来”。

此外,魏晋时期的人们还具有独特的礼义道德。

他们秉承“仁义礼智”的优秀传统,既严守五言律,又注重道德修养,尊敬父母兄弟,守约宗族,不仅把“忠诚”当做天职,而且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仁义礼智”,这是当时几个朝代前辈所传承的传统文化。

当苏秦担任大臣时,他视政令如礼仪,办事有原则可追溯,他始终秉承“忠”的信念,把忠诚当做天职,以期官渡艰难之时。

最后,魏晋时期的人们也具有深厚的宗教精神。

他们循着佛法的慈悲怜悯之道,把善良和忍让当做生活态度,致力于文人修身、养性,将道德规范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从而推动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苏秦从佛门中修行的故事,他在佛门修炼,不但明白了真理,而且还对佛教的仁慈怜悯有了深刻的认识,继而影响到他的一生,把它付诸行动,成为至今流传至今的美德典范。

总结而言,魏晋时期的人物性格的确具有独特的美。

他们充满礼义,学识渊博,拥有恭顺有礼的品格,同时也注重物欲的理智,遵循佛法的宗教精神,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秉承优秀传统,以及面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见解,因此,他们被视为中国古代传世的“性格典范”。

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看晋人之美

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看晋人之美

JIAN NAN WEN XUE《世说新语》是一本表现魏晋士人的“志人小说”。

专力表现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谈行至、容貌外饰等,淋漓尽致体现了魏晋时期不同阶层独特的审美趣味。

本文以晋朝书画家王徽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雪夜访戴》为例,分析晋人内在气韵和外在风貌的关系,以及这种审美观念与时代的关系。

晋人爱美,晋人之美不同于汉代的琳琅满目的美,也不同于唐代的雍容之美,它是一种内蕴深厚的风度之美。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表现古代士大夫“雅兴”最有名的故事,既是后世文学中常见的典故,也是画家特别喜欢的素材。

率性而为的王子猷短文前半部分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均是简短的句子,以一连串的动作,描摹王子猷于雪夜中醒来时在广漠的世界中独酌彷徨,令读者感受到那清冷而寂寞的氛围,能够体会到生命在这一时刻是尤其敏感的。

而后由咏左思《招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看晋人之美■许燕妮通假和引申存在,才使得它们在意义上有所关联。

又如:“诏、亮、左、右、相,导也。

”“诏、相、导、左、右、助,勴也。

”“亮、介、尚,右也。

”“左、右,亮也。

”“导,指导,教导,疏导。

诏,告戒,教导。

《吕氏春秋·应言》:愿大王之更以他们诏之。

亮,通“涼”。

辅佐。

《毛诗》中《大雅·大明》:涼彼武王。

《释文》说《韩诗》作“亮彼武王”。

左,‘佐’的本字。

辅助,佐助。

右,‘右’的本字。

帮助,赞助。

《周易·泰象》: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相,辅佐,扶助。

勴,赞助。

[案]根据《尔雅》释词条例,训释词当为常用词。

‘勴’是生僻字,应在‘助’之上。

介,传宾主之言人。

引申为佐助。

尚,尊崇。

引申为辅佐。

”对比前文,“亮”在“亮,信也”与“亮,导也”中虽是字形相同,但各自的通假字和意义却相去万里。

同时“左”“右”二字是分别与“佐”“佑”为古今字的关系,才有了“辅助”之义。

所以“展转相训”一词,只是对《尔雅》中一些反复辗转相互训释在形式上的概括,归根结底还是训释词之间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意义相通相近则是通过字音、字形和字义实现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皇 帝 身 t, 帝 是 “ 龙 天 子 ” 有 着 “ 体 ” 这 一 切 都 体 现 了 皇 皇 真 , 龙 ,
2 6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写作提纲:一、总论点:“雅量”,是指宏阔的度量。

雅量是一种高雅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好的文化内涵。

在魏晋时期,士林中人特别推重雅量,由此而构成了当时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尺度。

因此,许多名士都是以雅量之美而获得时人的好评的。

雅量是士人心灵世界的一种美。

雅量的美是一种开朗之美,一种高尚之美,也就是所谓“开美”。

在这里,我试图从《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言行出发开掘这种美的内涵,而具体概括为五个方面。

二、分论点:(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应对和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握与控制上。

有情而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个突出内涵。

举例: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三五)淝水之战,关系着东晋王朝的生死存亡,侄儿谢玄大败敌军,他岂能不万分欣喜?然而,他处重若轻,神色举止,与平日无异,足见其控制感情的能力是何等之强!2、藏“喜”固然不易,藏“哀”就更难。

《世说新语·雅量》一: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

劭在郡卒。

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顾雍深蕴的悲情比那种暴雨倾天、广漠长风式的流露更为深沉,更有魅力,他昭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深邃、幽邈的精神世界。

逆知儿子病逝的噩耗,而漠然终弈,这与谢安得到捷报而不动声色,可谓异曲同工。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富有雅量的士人都特别能忍,他们通常能够承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人格上的污辱。

举例:1、《世说新语·雅量》八: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

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

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被称为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言行和故事,是我们了解魏晋时期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那么,结合《世说新语》谈
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强调个性和独立思考。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见识、有才华的人物,如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等。

这些人在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
化风格。

比如说,“晋人之未尝不如古人也,势不得已而用之耳”这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人们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前人或权威。

其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注重内心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长安少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

再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魏晋时期的文化,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饮酒及第”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士人在山林之间饮酒作诗,倡导了一种自由、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魏晋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重塑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文关怀:相较于前代的战乱与政治斗争,魏晋时期趋向和平,人们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

在世说新语中,经常描绘了君主与臣下、夫妻之间的真情实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理解。

2. 诗词昌盛: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和数量。

在世说新语中,不时引用、提及各类诗句,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推崇。

同时,也反映了君主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精神共鸣与互动。

3. 儿女情长:魏晋时期儿女情长成为了社会风尚,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了重视。

在世说新语中,多次描写了各类男女之间的浪漫故事和爱情纠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4. 文化多元:魏晋时期,随着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人们开始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世说新语中描写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展现了文化多元的特征。

总体而言,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体现了人文关怀、诗词昌盛、儿女情长和文化多元等方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容止,世说,新语]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

[容止,世说,新语]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

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魏晋是一个别样的时代。

国家长期分裂,局势动荡不止。

社会盛行清谈,审美追求女性化。

这是后代持续歧解的现象。

特别是男子普遍以女性化为美,令今人难以理解,而这可以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找到大量佐证。

一.审美以男貌接近女貌为标准有的时候我都常常怀疑现代的审美观念是不是从魏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虽为黄种人,却以白为美。

不过当代追求肤白如玉的往往是女性,而在魏晋时期,哪个男子若是肤白如玉,可真是算得上美男子。

请看《世说新语容止8》里面说到,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

恒桌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王衍被当时人普遍认定为神仙中人,几乎是美男子的标准,他的手都能与麈尾的白玉柄的颜色相同,两者基本没有区别,可见他的手简直可以称为玉手了。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如玉肌肤的偏爱。

《诗经卫风硕人》有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本是形容女性美的,而在魏晋是男子美的标准。

再如第26则里王羲之对杜弘治的描述也是面如凝脂,可见魏晋对男性的审美是接近女性美的。

《容止》篇里到处是这类描述,将男子的美貌比作白玉。

《世说新语容止9》里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这里也是将潘岳和夏侯湛的漂亮容貌通过别人称他们为连在一起的玉来表现的。

玉是洁白无瑕的,常常象征着一种高贵和纯洁。

人们以玉喻人,首先是因为这些名士的外貌确实美如玉,令人赞叹不已。

其次,人的内在品格气质也是符合玉的特质的。

这一点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

对魏晋深有研究的宗白华先生说: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

既然言为意象,那么就不仅仅是外表的色泽和形态了。

所以将他们比作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纯洁温雅的追求。

这种内在修养与气质,应该与魏晋文人普遍喜好玄学有关,这种脱俗的学问今人理解者极少,而魏晋名士人人都擅长此道。

如果了解了魏晋时期的人们以白为美,那么男子好傅粉也是情理之中了。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
的理解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文化精神。

从《世说新语》中可
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十分注重内涵,充分体现了他们的
文化精神。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尊重知识,重视内涵,崇尚文化。

比如,孟尝君和荀勖讨论“若事在,谁
能假乎?”的问题时,双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展开讨论,体现出
他们重视文化的精神。

此外,荀彧在《世说新语》中也多次提
到“言之有物”,他强调,言论必须有具体的内容,而不能仅仅
是空谈。

其次,魏晋时期的人们也非常重视礼仪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礼仪文化几乎无处不在,从宫廷礼仪到家庭礼仪,人
们都讲究谨慎、礼貌。

比如,荀攸谈到“以礼受人”,强调人们
应该尊重他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礼仪
文化的重视。

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描述了许多家庭礼仪,
比如“老子之礼”,强调孝道,体现出家庭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魏晋时期的人们还重视自然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人们经常谈论自然,比如荀勖谈到“百草有其药,百病有
其疗”,他认为自然中有很多有益的植物,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这种观点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重视。

此外,人们还崇尚简朴的
生活,比如荀彧谈到“东西之乐,唯有质朴”,他认为简朴的生
活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观点也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文化的重视。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他们注重内涵,重视礼仪文化,并崇尚自然文化,这一切都体现出了魏晋时期人们独特的文化精神。

论《世说新语·雅量》与魏晋士人崇尚的人格美

论《世说新语·雅量》与魏晋士人崇尚的人格美

论《世说新语雅量》与魏晋士人崇尚的人格美张慧【摘要】《世说新语·雅量》篇是魏晋士人雅量风貌的集中体现.雅量是魏晋士人崇尚的人格美,是"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与优雅从容的行为举止的完美结合.随着东晋玄学对名教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调和,二者实现协调共处,在士人秉持仕隐兼顾、身名双修的价值理念的前提下,东晋士人实现儒道兼修,也更具有雅量风貌.其中,"风流宰相"谢安便是魏晋士人具有雅量人格美的集中体现.【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4页(P104-107)【关键词】《世说新语·雅量》;魏晋士人;人格美;东晋风流;谢安【作者】张慧【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世说新语》全书共分三十六门类,除孔门四科“德性、言语、政事、文学”之外,《雅量》位于第六门,共四十二条目,足见其重要性。

目前学界不乏对雅量精神内核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其一、“雅量”为一种文化品质。

范子烨《说雅量——中古文人的一种文化品格》[1]81~89认为“雅量”是一种高雅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好的文化品格。

其二、“雅量”代表着魏晋士人的审美倾向。

祁志祥《“雅量”与“任诞”——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玄学的审美取向及其分裂》[2]332~336指出:“雅量”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审美倾向。

其三、“雅量”为一种逸出尘外的超然之气。

樊露露《静穆的伟大——<世说新语·雅量>解读》[3]12~13提到:“雅量”为表现魏晋名士临危不惧、宠辱不惊的一种超然气度。

这些评述分别阐述了“雅量”含义的一个侧面,但对《雅量》篇体现出魏晋士人崇尚的人格美较少探讨。

结合魏晋玄学的发展,立足《雅量》文本,“雅”等于美,是定性修饰词,代表的是行为方式的优雅从容,高雅脱俗。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一、引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魏晋时期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

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文学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时期的一部文学名著,不仅在记录当时社会历史风貌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更突出地展示了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探讨《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

二、深度探讨1. 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历史阶段。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晋风度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独特气质。

它融合了儒家的仁义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及墨家的兼爱共利等思想,形成了一种融通兼济的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使得魏晋时期的人文风貌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

2. 《世说新语》中的精妙故事《世说新语》作为一部精彩绝伦的魏晋时期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名士达官的风度与风采。

在书中,有关魏晋名士的品行和言谈举止等内容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展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比如"丁大不自见"、"曲世珍弃王观聘而往见刘"等故事,都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高尚情操和不拘一格的处世态度。

三、广度探讨1. 魏晋风度在社会伦理和处世态度中的体现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待友情、爱情、亲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态度蕴含着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高尚品质。

在《世说新语》中,众多的故事便生动地展现了这种风度在人际交往中的细腻表现。

2. 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范本。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是广泛吸纳其外延,都能看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

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

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知识清单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知识清单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知识清单《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人物言行和轶事的笔记小说,它生动地展现了晋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让我们得以领略晋人的独特之美。

以下是关于《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的知识清单。

一、《世说新语》的背景与特点1、成书背景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

儒家的礼教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自由开放。

《世说新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变化。

2、内容特点(1)广泛多样涵盖了政治、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晋人丰富的生活和思想。

(2)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和言行,展现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才华。

(3)语言简洁生动往往用寥寥数语就能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富有表现力。

二、晋人的美之容貌仪态1、重视外貌晋人对容貌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男子也注重修饰自己,追求仪表的俊美。

例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每次出门都能引得妇人围观。

2、姿态优雅他们的举止动作优雅自然,体现出一种闲适从容的气质。

像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其身姿的灵动和优美令人赞叹。

三、晋人的美之才华风度1、文学艺术才华晋代文学艺术繁荣,文人墨客辈出。

他们在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如王献之的书法,谢灵运的山水诗,都代表了当时艺术的高峰。

2、清谈之风清谈是晋人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

在清谈中,他们追求言辞的精妙、逻辑的严密和思想的深邃。

3、率真洒脱晋人不拘礼法,率性而为,表现出一种洒脱的风度。

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在乎是否见到友人,只在乎内心的感受。

四、晋人的美之精神境界1、追求自由摆脱礼教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2、对自然的热爱晋人钟情于山水自然,从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他们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3、超脱生死面对生死,晋人表现出一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审美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审美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两朝审美风尚的变迁摘要: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审美风尚;变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迭,战乱频仍的乱世,可思想却是高度的自由开放。

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统治衰微,老庄、佛教等各种思想发展迅速。

人们从儒家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很快就发现了自我、感情、欲望和个性。

各种新的观念、新的风尚不断涌现,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不断变迁。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以清简的笔墨广泛而精微地记叙了魏晋士人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笔者试图通过《世说》一书,对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及其变化略作探讨。

一、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汉代是封建阶级处于上升的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当时的人生信条,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是其代表,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一时期,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赫赫功业往往受到人们的赞赏和钦慕,《世说》也多有记载。

《赞誉》篇载:“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又谢子微评许子政说:“若许子政者,有斡国之器。

正色忠謇,则陈仲举之匹;伐恶退不肖,范孟博之风。

”陈藩、谢甄这两位士林领袖所赞赏的都是年轻人的政治才能和忠诚的品格。

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

士林普遍出现了一种特异的心态——追求一种适意的人生。

适意,主要是追求物欲和情欲的满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欲,一是清谈。

魏晋士大夫的纵欲,有不少是出于对名教的反抗,《世说》所载大多为这种情形。

《任诞》篇言:阮籍、嵇康等“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之美
摘要:魏晋之美,美于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它以短小的故事,精炼的文学语言和分类体的形式记录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人物的遣文轶事,勾勒出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画面。

魏晋之美,在于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

其中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 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之美;魏晋风度;文化意蕴
一、《世说新语》领魏晋之美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每当遇到重大转折时期, 必然带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乃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理想等一系列新的变化。

如果有一部书把当时社会风气的新变化记录下来, 如果这部书所记录的凝聚着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范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那么这部书将得以流传后世, 这一代美学风范将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

而魏晋风度无疑把没体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就是这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

唐贞观年间编撰的《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中“安平风度宏邈, 器宇高雅”, 及《新唐书.张九龄传》中“帝每用人, 必曰: ‘风度能若九龄乎?’”都出现了“风度”一词。

广东始兴县张九龄的故乡至今仍名为“风度村”。

把“魏晋”与“风度”联系起来、并产生广泛深刻影响, 大致源于鲁迅先生1927 年7 月在广州所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

宗白华、冯友兰、汤用彤、王瑶等前辈学人, 都对此作过深刻精到的论述, 新时期以来研究魏晋风度的论著也不时出现, 这些都给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但“魏晋风度”本身是一个相当普泛的模糊的美学概念, 正如什么是“美”一样具有永恒魅力和无限探究的可能性。

本文拟从《世说新语》出发, 对魏晋风度的行为范式和文化意蕴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发展,无疑为这个时代染上了浓浓的美意。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脁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将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底最具体的表现。

魏晋人的美,美中带着的丝丝风流韵味,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

二、魏晋之美在《世说新语》行为体现
《世说新语》中的一字字句,尽显风流,晋显风流!魏晋名士外在容貌、举止、言谈、风姿、态度才华气度把魏晋时代渲染出一种高调而清爽的美。

他们体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时尚,在当时和后世被人们所仰慕模仿,把中国人文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都带着俊逸潇洒之姿。

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之风, 品评的范围包括个人的品行、言语、容貌、才情、智慧、性格、气质、风度等方面, 尤其讲究漂亮的容貌、潇洒的风度。

而《世说新语》更是对对名士的容貌、神姿、气韵、风度无不津津乐道, 而且常用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 , 加以形象的比喻。

《容止》篇中“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

’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 高而徐引。

’”这里面无疑对嵇康的貌美进行了大大的赞美。

名士何晏好美容修饰, 傅粉施朱, “动静粉帛不去手”, 爱美风气可见一斑。

讲究容貌俊逸、风姿潇洒, 尽显魏晋之美。

魏晋之人的性格美也在《世说新语》中有极高的体现。

率性而为,任诞放达,魏晋名士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

生逢乱世,对儒家名教的虚伪深恶痛绝;统治者的残酷迫害,却不得不明哲保身,崇尚老庄、酗酒佯狂、傲啸山林、不与时务的道路, 开创了一种率性而为、任诞放达的风气。

“竹林七贤”就是以放达相标榜, 经常作出各种违背儒家礼法行为的一群名士。

嵇康为人性情刚直, 对名教之徒傲然漠视。

《简傲》记载: “钟士季精有才理, 先不识嵇康。

钟要于时贤俊之士, 俱往寻康。

康方大树下锻, 向子期为佐鼓排。

康扬槌不辍, 旁若无人, 移时不交一言。

钟起去, 康曰:‘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钟曰: ‘闻所闻而来, 见所见而去。

’”钟会对嵇康的冷落怀恨在心, 后来借机怂恿司马昭杀害了嵇康。

随性虽美,但招致杀身之祸,令人哀婉。

竹林七贤狂放不羁,却有咩事权贵、反抗礼教束缚和追求人格个性自由的积极意义,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魏晋名士的审美态度也有极高的境界。

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

《任诞》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开室, 命酌酒, 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来, 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性情高雅脱俗、对竹一往情深的王徽之, 由夜大雪四望皎然, 触发诗意, 由咏左思的《招隐诗》想到隐士戴逵, 再到乘船去探访, 完全是意到兴随, 兴趣所致; “见戴”是一种功利目的, 而“乘兴而来, 兴尽而返”着重的却是兴趣, 只要尽兴了, 见不见戴又有何关系? 这种超功利的审美的生活态度, 表现了魏晋名士自由洒脱、不滞于物的精神风貌。

《言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

’简文入华林园, 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 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觉鸟兽禽鱼, 自来亲人。

’”由上可见魏晋名士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已有相当境界,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过是这种对自然审美意识的文学映现。

即使简文帝走进皇家园林, 也会感受到人与鸟兽禽鱼、与大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

名士们崇尚老庄, 追求一种调心适意的自由生活, 纵情山水, 啸傲林泉, 热爱自然, 以隐逸
为高。

此种对自然生活的审美态度无疑体现出一种诗情画意。

三、魏晋文化意蕴之美
魏晋文化中对人物品评, 对中国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审美对象和范围来看, 魏晋时期由最初对人物美的品评, 继而发展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品评, 催生了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画品》、庾肩吾《书品》等一系列文艺理论著作; 从审美评判方式来看, 人物品评用形象比喻的评判方式, 用一个或几个字概括人物特点的品题方式, 被广泛运用于评论作家作品; 从美学概念的形成来看,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中的许多名词术语, 如: 风骨、神明、思理、思致、神韵、秀美、飘逸、才性、肌肤、血气、骨法、体势、力、气、肥、瘦、筋、肉、真、雅、俗、意、味、趣、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等, 都是从人物品评的术语中移植改造来的。

《世说新语》的文化意蕴丰富而精深,即使它不收陶渊明这
些没有社会地位和名望之人,但它其中津津乐道的逸闻轶事表现出特有的历史语境,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
2、宗白华.美学散步
3、房玄龄, 褚遂良, 许敬宗.晋书
4、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