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体温(1)

合集下载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1)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1)

间接测热法的计算方法举例
❖ 例如:受试者24小时的耗氧量为400L,CO2产量为340L。另经测定尿
氮排出量为12g。(蛋白质生物热价18kJ/g ,耗氧量0.95L/g,CO2产量0.76L/g)
❖ 计算步骤如下:(1)蛋白质氧化量=12×6.25=75g
产热量=18×75=1350kJ 耗氧量=0.95×75=71.25L
2、调节过程
体温调节过程
调定点
PO\AH
体温调节 中枢
产热(肝脏、骨骼肌) 散热(皮肤血管汗腺)
深部温度
外周中枢感受器
发热:调定点上移,体温才升高到发热水 平;产热↑
中暑:体温升高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ATP
ADP+Pi+33.47kJ
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直接供能物质
高能磷酸键:ATP 磷酸肌酸(CP)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1、糖(carbohydrate)
以葡萄糖为中心的有氧代谢和无氧酵解
G →G-6-P →丙酮酸 →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 H2O + CO2 + 能量 ( E )
RQ=CO2产生量/耗O2量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LO/g2)量(L产/gC)O2量(KJ物/g理) 热(价KJ/生g)物热(K价J/L氧) (热R 价Q) 呼吸商
───────────────────────────
糖 0.83 0.83 17.15 17.15 20.66 1.00 脂 肪 2.03 1.43 39.75 39.75 19.58 0.71 蛋白质 0.95 0.76 23.43 17.99 18.93 0.80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 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基础代谢的概念及意义3.机体的散热方式4.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调定点学说)熟悉:1.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2. 机体的产热3. 体温调节中枢了解:1. 食物的能量转化2.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二.基本概念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食物的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isis)、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对流散热(them1a1 convection)、蒸发散热(evaporation)、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发汗(sweating)或可感蒸发(sendbie evaporation)、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第一节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体内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分为:1)合成代谢:合成自身的成分,贮存能量2)分解代谢:氧化分解成分,释放能量。

一、来源:(1)糖:是重要来源,约占70%。

尤其是脑。

肌糖原→肌肉;肝糖原→血糖。

(2)脂肪:各种物质贮存的形式;(3)蛋白质:主要用于合成细胞组织结构,不是能量的提供者,如激素,酶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学课件)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学课件)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肌肉活动
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显著 因素。
(2)精神活动
主要通过肌紧张 及激素 的作用增加产热量。
=
在睡眠和在活跃时的精神活动下,脑 中葡萄糖代谢率没有差异。但精神紧张 状态如烦恼、恐惧时,产热量显著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10%
9.下列哪种疾病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
A.呆小症
B.糖尿病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甲状腺机能低下
10.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最稳定的环境温度( )。 A.10~20℃ B.20~25℃ C.30~35℃ D.37℃
11.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 A.肾脏 B.皮肤 C.肺 D.消化道
12.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 )。
)。
15.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16.有关调定点下列哪项错误( 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发热时不影响调定点数值 无障碍,调定点上移
)。
B.规定数值一般为37℃ D.发热时,体温调节机能并
能量代谢
1.机体的能量来源与利用 (1)能量的来源
①三磷酸腺苷是机体直接 供能物质
ATP
②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2.能量的利用
2.能量代谢的测定 (1)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食物中化学能=热能+外功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量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
6.能量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
A.体重

能量代谢和体温(1)【共40张PPT】

能量代谢和体温(1)【共40张PPT】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
1.糖:占70%左右。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缺 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以及抽 搐。
2.脂肪:占30%。 3.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消耗极大而体内糖原、 脂肪储备耗竭时,才依靠蛋白质分解供能,以维 持必要的生理活动)。
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 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 (二)精神活动: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比体表温度高,且相对稳定,但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 ⑴寒战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
因为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的,所以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
通过上述调整,体温能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温度水平。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 当体温高于调定点设定数值时机体就可反射性地促进散热过程,抑制产热过程,使体温下降。
发汗是通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第二节 体温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 1.体温的概念: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但各 部分的温度并不相同。
人体的温度可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体表温度: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 下组织和肌肉的温度。易受环境温度或机体散 热的影响,所以,波动幅度较大,且各部分温 度差也大。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 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 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 近。

人体机能学课件第四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人体机能学课件第四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体温的正常值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直肠和 腋窝的温度代表体温。
腋下温度 < 口腔温度 < 直肠温度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 36.7~37.7℃ 腋窝温度: 36.0~37.4℃
<34℃——意识丧失;<25℃——心跳停止或室颤 >42℃——细胞实质损害;>45℃——生命危险
能量代谢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放能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 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 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相差在±10%~±15%以内,仍属正常范围;相差值 在±20%以上则考虑为病态。
甲亢时基础代谢率可高于正常值的25%~80%; 甲状腺机能减退时比正常值低20%~40%。
此外,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发热可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脑垂体性肥胖以及机体处于病理性饥饿时,基础代谢率则降低。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每 天 1000ml , 皮 肤 600800ml,呼吸道200 - 400ml。
特点: 持续不断进行 不受人体生理性体温调节机制的 控制
2) 发 汗(有感蒸发) 汗腺分泌的汗液形成可见的汗
滴后,从体表蒸发而带走热量的现 象。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体 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发汗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ΔH
食物热价-1g食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反映了一定量的能

第七章_能量与体温

第七章_能量与体温

第七章_能量与体温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选择题【A型题】1.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A.葡萄糖B.脂肪C.磷酸肌酸D.ATPE.蛋白质2.人体约70%的能量来自A.葡萄糖B.脂肪C.蛋白质D.ATPE.磷酸肌酸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ATPB.磷酸肌酸C.氨基酸D.葡萄糖E.ADP4.正常体重者在短期饥饿情况下,主要依靠哪种物质供能A.葡萄糖B.脂肪C.肌酸D.ADPE.蛋白质5.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A.脂肪B.血糖C.氨基酸D.葡萄糖有氧氧化E.肌酸6.机体重要的贮能形式是A.葡萄糖B.维生素C.ATPD.氨基酸E.ADP7.机体消耗的能量,除了肌肉收缩所做的机械功外,最终都将转化成A.机械能B.电能C.化学能D.体温E.热能8.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A.食物的热价B.食物的氧热价C.呼吸商D.非蛋白呼吸商E.能量代谢9.葡萄糖的呼吸商约为A.0.70B.0.71C.0.82D.0.85E.1.0010.下列情况中,呼吸商变大的是A.体内脂肪转化为糖时B.肺过度通气时C.代谢性碱中毒D.肌肉剧烈活动时E.糖尿病患者11.我国一般混合性膳食的呼吸商约为A.0.70B.0.71C.0.82D.0.85E.1.001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食物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氨基酸E.水13.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环境温度B.肌肉活动C.精神活动D.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E.食物的热价14.剧烈运动时,肌肉耗O2量可达到安静时的A.1~2倍B.5~10倍C.10~20倍D.20~30倍E.30~40倍15.常用来计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的单位是A.KJ/LB.KJ/(㎡·h)C.KJD.%E.L/g16.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是A.±(5~10)%B.±(10~15)%C.±(15~20)%D.±(20~25)%E.±(25~30)%17.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错误的是A.清醒B.静卧C.餐后6小时D.室温20~25℃E.肌肉放松18.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基础条件下测定B.反映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C.反映人体最低水平的能量代谢D.正常值为±(10~15)%E.临床上有助于对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诊断19.体温是指A.舌下温度B.腋下温度C.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D.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E.直肠温度20.体温的正常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麻醉药可使体温上升B.昼夜温度变化大约相差1.5℃左右C.女子排卵后体温常常下降D.儿童体温常低于成年人体温E.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21.排卵后体温升高,可能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恐惧焦虑B.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C.肌肉活动增强D.精神活动紧张E.孕激素作用22.体温昼夜变化的原因可能为A.环境温度变化B.骨骼肌的活动C.能量代谢的变化D.体内存在生物钟E.年龄差异23.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A.肝B.心肌C.骨骼肌D.皮肤E.肺24.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肝B.皮肤C.骨骼肌D.肺E.胃肠道25.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A.皮肤C.泌尿道D.消化道E.腺体26.皮肤物理散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的导热性能与散热速度成反变B.皮肤与外界的温差大,散热快C.皮肤血管收缩时,散热速度快D.环境湿度越大越容易散热E.环境风速小,散热快27.临床上对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此散热方式属于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发汗28.辐射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以热射线形式散热的方式B.散热面积越大散热量越多C.皮肤与环境温差越大散热量越少D.人体安静时的主要散热方式E.属于皮肤散热的一种方式29.传导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热量传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B.棉毛织物导热性能差C.散热量与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D.脂肪的导热效能好E.水的导热性能较好30.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冰袋、冰帽降温,其散热方式是A.不感蒸发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辐射散热31.能够使散热量减少的因素是A.发汗B.扩张皮肤血管C.风速低D.湿度小E.皮肤接触较冷物体32.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E.胆碱33.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主要依靠下列哪项产热A.收缩皮肤血管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甲状腺素分泌增加D.战栗E.去甲状腺素分泌增加34.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下丘脑35.某人感染病菌后,畏寒、战栗、体温升高到39℃,其原因可能是A.产热器官活动增强B.散热器官活动减弱C.调定点上移D.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发生障碍E.温度感受器的功能失灵3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A.耗氧量/混合食物B.混合食物/耗氧量C.耗氧量/二氧化碳产生量D.二氧化碳产生量/耗氧量E.二氧化碳产生量/非蛋白食物37.下列哪种状态下,人体的BMR最低A.熟睡时B.肌肉松弛时C.环境温度下降时D.完全静息时E.恐惧焦虑38.体温是指A.体表的平均温度B.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D.胸腔内的平均温度E.腹腔内得平均温度39.关于正常人的体温,正确的是A.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B.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C.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D.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E.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40.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散热的形式是A.辐射B.传导C.对流D.辐射和对流E.蒸发41.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辐射和蒸发B.传导和对流C.不感蒸发D.蒸发和对流E.辐射、传导和对流42.关于汗液分泌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高渗液体B.固体成分主要是NaClC.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增加D.大量出汗可出现高渗性脱水E.汗液中排出的Na+量受醛固酮的调节43.关于行为性体温调节,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的A.有意识的进行B.以自主性调节为基础C.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D.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不属于此种调节E.跑步御寒是此种调节的典型例子44.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A.一定时间内的二氧化碳产生量B.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C.非蛋白呼吸商D.食物的氧热价E.食物的热价45.下列哪项与间接测热法无关A.尿氮B.食物的热价C.氧热价D.体表面积E.非蛋白呼吸商46.人体发烧时,体温每升高1℃,BMR将升高A.5%B.13%C.20%D.25%E.30%47.促进机体产热最重要的激素是A.甲状腺激素B.肾上腺素C.糖皮质激素D.生长素E.孕激素48.对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汗液中有少量的KCl和尿素B.汗液是低渗的C.汗液流经汗腺管时部分NaCl被吸收D.醛固酮可促进汗腺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E.机体大量出汗时,可导致低渗性脱水49.关于蛋白质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大于物理热价B.尿素在体外可以氧化释能C.尿素在体内可以氧化释能D.蛋白质在体内产热量大于糖氧化E.一般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蛋白质的氧化50.伴有基础代谢率升高的疾病是A.病理性饥饿时B.甲状腺功能亢进C.垂体性肥胖症D.肾病综合征E.糖尿病51.伴有基础代谢率降低的疾病是A.红细胞增多症B.白血病C.甲状腺功能亢进D.糖尿病E.肾病综合征52.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来代表脑温的测量部位是A.口腔B.食管C.腋窝D.直肠E.鼓膜53.温度变化与鼓膜温度的变化大致成正比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B.下丘脑C.中脑D.延髓E.脑桥54.人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量的主要方式是A.战栗产热B.非战栗产热C.战栗前肌紧张D.肝脏代谢增强E.内脏代谢增强55.皮肤的辐射散热量主要取决于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环境湿度D.皮肤和环境温度差E.风速56.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基础条件下测定B.单位是kJ/(m2.h)C.是机体最低的代谢水平D.临床多用相对值表示E.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57.关于发汗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汗是一反射活动B.在环境温度高于30℃时开始发汗C.发汗速度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D.人体汗腺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E.下丘脑热敏神经元兴奋时发汗增多58.生物热价与物理热价不相等的是A.糖B.脂肪C.糖和脂肪D.蛋白质E.以上均对59.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C.规定数值为37℃D.发热时调定点不变E.致热原可使调定点上移【B型题】A.食物的热价B.氧热价C.物理热价D.呼吸商E.非蛋白呼吸商60.1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61.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62.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糖和脂肪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A.0.70B.0.80C.0.82D.0.85E.1.0063.一般情况下,摄取混合食物时的呼吸商通常为64.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接近与65.糖尿病患者,呼吸商接近于66.基础状态下的呼吸商约为67.糖的呼吸商约为A.脑组织B.肝脏C.肌肉D.脂肪组织E内分泌腺68..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69.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8.5-38.9℃70.正常成人腋窝温度的范围是71.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传导+对流E.蒸发散热72.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73.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冰帽降温是增加74.给高热病人用乙醇擦浴散热是通过75.用风扇散热是通过。

11.1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11.1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二)散热
主:皮肤 1.散热部位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2.散热方式
(1)辐射 (2)传导 (3)对流 (4)蒸发
次:肺、尿、粪
产热、散热方式示意图
第二节 体温
蒸发散热
二、体热平衡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①不感蒸发(不显汗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黏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的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
体温计相关图片
第二节 体温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变化 清晨2:00~6:00最低,午后1:00~6:00最高。两者间的差不能大于 1℃。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⑵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排卵日最低。 3.年龄差异 新生儿的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4.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5.其他
交感-肾上腺髓质
NA、AD ↑
特点: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
产热量↑
(2)机体在寒冷 环境几周后
甲状腺
T3、T4↑
特点:作用缓慢,维持时间长。
代谢率↑ (4~5倍)
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
【目标检测】
案例:患者蔡某,35岁,工人。2天前因淋浴受凉后出现体温升高,体温达40.2℃, 时有寒战,伴有流涕、咳嗽,诊断为普通感冒,经服用阿司匹林后患者大汗淋漓, 随后体温下降至37.6℃。
体内能量的转移、储存和利用示意图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二)环境温度
在20~30℃能量代谢最稳定。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未利用的能量(5%)O 2 能量释放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CO2+ H 2O 肌肉收缩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1)糖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GS —————— CO 2+H 2O+ 能量缺氧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

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

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3、临床应用的简便方法 (1)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排出量——呼吸商
作为NPRQ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用代谢测定仪——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将混合食物NPRQ定为:0.82
可编辑ppt
10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活动和环境因素
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2)非蛋白呼吸商:氧和脂肪氧化时产生CO2ml的与消耗的 O2ml数比值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2、步骤: (1)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方法:闭合式测定法
可编辑ppt
7
开放式测定法: 条件:呼吸空气; 测定:呼出气的量及其中O2及CO2的容积百分比。
可编辑ppt
16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 体温 二、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三、 体温调节
可编辑ppt
17
一、体温
(一)体表体温和体核体温 1、概念: 2、差别: 1)体核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小——肝温度380C (最高) 2)体表温度要低于体核温度,由表及里,存在比较明显的温 度梯度。体表最外层皮肤各部位的温度差也大。 3)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核与体表两者相对的比例可出现 大幅度的变动。 3、体温: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体核温度。
NPRQ=283L÷328.75=0.86
(3)根据NPRQ的氧热价计算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查表7-2,NPRQ为0.86,氧热价为20.40kJ/L。
所以,非蛋白代谢产热量=328.75L×20.40kJ/L
=6706.5kJ
(4)24小时产热量=1350+6706.5=8056.5(kJ)
可编辑ppt
可编辑ppt
18
可编辑ppt
19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直肠温度:36.9-37.90C; 口腔温度:36.7-37.70C; 腋窝温度:36.0-37.40C。 实验研究: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人类的体温范围: 35 - 410C
可编辑ppt
20
11
2、睡眠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为30%,糖和脂肪约为4-6%,混合食物为10%。
4、精神活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肌紧张增强、激素 (如甲状腺激素)等释放增——产热量增加。
5、环境温度:安静时,在20-300C的环境温度最为稳定— —
主要是肌肉松弛。
(二)个体因素 1、体表面积:衡量单位 2、性别与年龄
基础代谢率= 正常平均值
×100%
可编辑ppt
15
3、BMR的临床意义: 1)BMR与我国人正常的BMR平均值比较:
相差在10-15%之间,均不属病态; 相差之数超过20%时,才可能是病理变化。
2)BMR的测量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BMR可比正常值低20-40%;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BMR可比正常值高出25-80%。
(一)直接测热法
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方法:
(二)间接测热法
原理:定比定律。
1、与间接测热法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热价有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之分。
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是不同的。
2)食物的氧热价:
3)呼吸商:
(1)定义: 产生的CO2ml数 RQ = 消耗的O2ml数
可编辑ppt
糖:1.0 蛋白质:0.8 脂肪:0.71 混合食物:0.85
可编辑ppt
1
(二)能量的转移和利用
转移: 1、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机体
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2、磷酸肌酸(CP):是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库。
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神经传导等等。
热能、机械功能、贮备能
可编辑ppt
2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计量单位是焦耳(J)或千焦耳(kJ)。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1、糖: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70% 有氧氧化:1mol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38molATP。 无氧酵解:1mol的葡萄糖只能合成2molATP。
2、脂肪:主要功能是贮存和供给能量。 3、蛋白质:
主要用于重新合成细胞成分或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次要功能是提供能量。
(三)其他因素:温度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13
四、基础代谢 (一)定义
1、基础代谢: 2、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
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紧张状 态;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0C。
(二)基础代谢率(BMR)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1、测定:临床用代谢测定仪——耗氧量 用体表面积为尺度来衡量。
举例: 某受试者,男性,20岁,在基础状态下1小时的耗氧量15L, 其体表面积为1.5m2,计算基础代谢率。
将呼吸商设定为0.82,其相对应的氧热价为20.18kJ/L故:
BMR= 20.18kJ/L×15L/h ÷1.5m2=201.8kJ/(m2.h)
可编辑ppt
14
2、表示方法:
实测值 - 正常平均值
(三)体温的正常变动 1、体温的昼夜周期性变化: 2-5Am:体温最低,Pm:1-5时最高;波动幅度不超过10C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子高于男子约0.30C,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双相体温。 3、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亦偏低。 4、情绪和体力活动其它因素的影响: 5、季节和地区:
另经测定尿氮排出量为12g,计算该受试者24小时的能 量代谢值。 (1)蛋白质代谢:氧化量=12×6.25g=75g
产热量=18kJ/g(生物热价)×75g =1350kJ 耗氧量=0.95L/g×75g=71.25L CO2产量=0.76L/g×75g=57L
(2)非蛋白代谢:耗O2量=400L-71.25L=328.75L CO2产量=340L-57L=283L
(2)测定一定时间内尿氮排出量。( 1g尿氮相当于氧化分解 6.25g蛋白质),查表计算蛋白质的产热量、耗氧量、 CO2 产生量
(3)计算NPRQ——查表其对应的氧热价——计算非蛋白食物的 产热量。
(4)算出总产热量: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 +非蛋白食物产热量
可编辑ppt
8
举例:假定该受试者24小时的耗O2量是400L,CO2产量为340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